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42节

  沈皇贵妃对宁安公主视如己出,圣上也没因为曹端妃的缘故而对宁安公主心有芥蒂,反而宠冠儿女。

  在嘉靖三十四年,宁安公主下嫁给当年的武探花李和,这位驸马长得孔武有力,一表人才,按理说,这是良配才对。

  但身在内阁,张居正听说了不少的事,这李驸马身边养了不少童子小厮自用。

  事关皇家脸面,朝廷中无人敢提及,民间里无人敢传说。

  朱厚熜站住了脚,怒气在胸膛中起伏,这样的驸马,什么玩意儿。

  一个大男人,竟和武则天的爱好相同。

  让他随军做个都尉,就是别在京城碍眼,还有脸想着回来。

  “妄想!”

  圣怒之音降下。

  张居正眼观鼻鼻观心,继续道:“另外,他还特意从草原给您带来了十几篓浆果,正想给您进上来呢。”

  “统统扔到金水河里去!”

  震怒之声传来。

  张居正、沈一贯连忙告退。

  “黄锦。”

  “奴婢在。”

  “代朕传到口谕给戚继光、俞大猷,朕不想再看到驸马李和。”

  ……

  塞北。

  东厂人传来口谕。

  “看着办”的三个字,还回荡在戚继光的脑海里。

  

  就在他陷入沉思的时候,俞大猷来了。

  大案上。

  摆着留守在草原诸将的封爵旨意。

  和之前所想一样,成为大明朝新大元帅的戚继光,从原来江阴伯,跨过了侯爵,成了江国公。

  而俞大猷本人,从原来的晋江伯,跨过了侯爵,成了晋国公。

  而在旨意中,也通报了阁老王崇古、及子王谦、及孙王之桢,祖孙三代三人封授国公之名。

  王崇古:卫国公。

  王谦:安国公。

  王之桢:顺国公。

  北征一战,大明朝共计册封了五位国公,在此之下,策赏了二十四名侯爵,两位伯爵,六位子爵,和九位男爵。

  其中,死去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胞弟张居易,也被册封为伯爵,爵名:忠意。

  但是,朝廷在此之前便取消了爵位世袭制度,所谓忠意伯,随立随止。

  朝廷还嘉奖了一批在北征一战中阵亡的将士,和那虚妄的爵位不同,而给予了重抚重恤,以及一系列的优免恩遇。

  俞大猷见戚继光眉头不展,便唤来亲卫将封爵旨意传至全军,以此激励人心。

  “元敬(戚继光字),可是发生了什么事?”俞大猷问道。

  人生三铁,同窗、同袍、同娼。

  袍泽之谊,戚继光、俞大猷亲如兄弟,彼此虽有尊卑,但私下交谈时,能以表字相称。

  “是李和……”

  戚继光讲述了东厂那太监送旨意来后的“嘱咐”,无奈道:“圣上不想再看到驸马都尉,却让我看着办。”

  哪怕是在军中,驸马都尉李和之名也是不小,就连俞大猷都有所耳闻,但不是好事,是听说了一些面白的将士在夜间进入李和帐篷后,第二日行动不便。

  碍于皇家颜面,俞大猷甚至让副将提醒过李和,那之后,李和好像收敛了些,也可能是“做事时”收敛了些,总之,不再那么招风。

  此刻听到李和的名字,就知道驸马都尉彻底触怒了圣上,都不顾宁安公主的幸福了。

  当然,以驸马都尉的癖好,宁安公主或许早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如果元敬不方便,就由我来安排吧。”俞大猷说道。

  现在,戚继光是大元帅,他是大将军,想弄死个驸马都尉不难,而且,也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戚继光眼睛一亮,问道:“志辅(俞大猷字),计将安出?”

  “有一批粮草要押送到辽东镇,正好可以让驸马都尉去办,虽然从此地一路向东即可,但茫茫草原缺少方向,迷路失期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等到了辽东镇,托李成梁的手杀之。”俞大猷冷着声调道。

  戚继光想了想,同意了下来。

  整个草原尽入大明之手,在开春后,就遇到了祥兆,天暖日和,风吹草低见牛羊。

  经历过一冬之寒的牛羊,纷纷产下牛犊、羊羔,草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牲畜大爆发期。

  新的降下,旧的在老去,草原上一些年老的牛、羊进行了有序的宰杀。

  吃够了牛羊,连身体都腌入味的草原人,对这些肉食完全没有渴望,反而为米、面、蔬菜趋之若鹜。

  草原人不吃,在草原吃了将近半年牛羊肉的北原建设军团将士,什么玩意一直吃,吃久了,也吃不动了,所以,牛羊肉正式往国内输送,赶着牛羊回国,虽说会瘦些,掉些膘,但却是在这温暖的季节保持血肉不腐的手段,到了地方,现宰现杀。

  而辽东镇的边军,正在总兵官李成梁的带领下,进攻建州女真族,首批牛羊肉自然就先紧着这群为国奋战的将士享用。

  然而,辽东的战事很奇怪。

  在三月的时候,辽东军就迈出了长城,进攻建州女真族,讨伐建州女真族首领王杲。

  王杲的女婿塔可世率先投降,然后,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前去古勒寨劝降王杲,但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

  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台开城,攻破古勒山城之后,李成梁进行了屠城,连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这种不分敌我的屠杀,立刻让动摇、想要投降的建州女真族人坚定了下来。

  建州女真族在王杲,和塔可世儿子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顽强抵抗辽东军。

  在戚继光、俞大猷眼中,李成梁的行为,有杀降冒功的嫌疑。

  但战争还在继续,为了军心,不能让李成梁立即给出合理解释。

  而作为总兵官的李成梁,不但没有想着缓和矛盾,反而下达了“犁庭扫穴”的命令。

  成化年间,大明朝对建州女真族犁庭扫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建州女真族整整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才勉强喘口气,过去的灾难重现,建州女真族的抵抗更加坚决了。

  在辽东军犁庭扫穴初期,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近八万建州女真族人身死,一族之人,死伤过半。

  可随着目标减少,战场变大,剩余建州女真族的清剿变得非常困难,李成梁不断撒出人手探查,却没找到王杲、努尔哈赤的所在。

  就如王崇古在御前所说,打仗,打的是粮草之仗,五万辽东军在长城外游猎,一日的靡费就有数万两银子之多。

  朝廷虽富,却也不能这般糟蹋,再这样拖下去,整个辽东军都要被问责。

  “那李成梁,不会是怀有异心吧?”

第269章 养寇自重,郡县高丽!

  建州女真族。

  就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

  李成梁撒出那么多斥候探查,不说将这一带土地一寸一寸翻过来,但也不该一点残余女真族人的踪迹都找不到。

  戚继光、俞大猷来到了舆图面前,直接展开了推演。

  两个人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整个建州女真族的地盘进行思考,越思考,越觉得不对。

  打仗是双方的。

  尤其是这种只分敌我的战场,整个女真族都站在了大明朝的对立面。

  辽东军需要庞大的军饷开支,而女真族军、女真族人也需要军饷开支、生活开支。

  尽管女真族军、人是本地人,是游牧骑兵,他们的开支要比辽东军少,甚至少得多。

  但辽东军的背后,是坐拥万里疆土的大明朝廷,而女真族军的背后,却什么也没有。

  女真族军、人,一样也要水、草、粮,而辽东军已经把那一带围了个水泄不通,王杲、努尔哈赤却依然能坚持,这代表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在供给他们。

  女真族军,就如同笼中困兽,辽东军,就站在了笼子外面。

  那么问题来了,只有猎人在场的情况下,谁在给笼中的困兽吃的?

  即便无法相信,但战场就是战场,戚继光、俞大猷只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李成梁,表面在对女真族犁庭扫穴,但背地里,却在养着女真族。

  “养寇自重”四个字,顿时浮现在戚继光、俞大猷的脑海中。

  朝廷在养着辽东军,而李成梁在养着女真族。

  “畜生!”

首节 上一节 242/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