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43节

  俞大猷骂出了声,望着舆图,目光也从舆图的边缘逐渐往辽东军所在驻地位置收缩。

  终于,在距离辽东军驻地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戚继光、俞大猷几乎同时发现了一座隐藏于山水中的法轮寺。

  寺庙、古刹,向来是藏污纳垢之地。

  “让锦衣卫去查,如果有女真族人在那里,便可以确定李成梁和女真族暗中勾兑,联手向所有使了招‘灯下黑’。”戚继光心潮起伏道。

  他没想到,刚接手兵马大元帅之位,就出现了位养寇自重的贼将。

  俞大猷提醒道:“元敬,辽东军或有反叛可能,不可不防。”

  哪怕没有探查,他也可以基本确认李成梁怀有异心的事实。

  如此一来,与女真族勾兑的,是李成梁一人,还是辽东军多名将领,亦或者辽东军反叛了朝廷。

  要是就李成梁一人,那就简单了,设计捉拿便是了,要是辽东军多名将领心怀叵测,想要动手拿人就要谨慎了。

  要是辽东军反叛,朝廷就必须要提前做应对了,从辽东到京城就两千里,借着长城行军之便,不消二十日就能叩京。

  京师保卫战,嘉靖二十九年就有过一回了,绝对不能再上演第二回。

  “志辅提醒的是。”

  戚继光后脊出现了冷汗,口干舌燥道:“让锦衣卫八百里加急急递回京,请圣上立刻关闭山海关大门以防不测。”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重镇,城坚池深,门户一关,别说是数万大军,就是几十万大军轻易也进不来。

  即便李成梁裹挟着辽东军反攻京城,在山海关门前也只能望高而叹,等其他地方的大明军队一到,就是叛军的死期。

  俞大猷被这话吓了一跳,连忙道:“元敬,还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

  现今的大明军队,全部足饷足银足粮足食,是建国二百年来从未有之的事,因此,所有军队的忠诚度是很有保证的。

  毕竟,有银子花、有粮食吃,谁愿意去和这样的好日子过不去。

  纵然有将领的个人魅力非常大,但再大,也抵不过鼓囊囊的口袋、肚囊。

  辽东军是有反叛的可能,但不大,让山海关守将提高警惕即可。

  一旦关闭门户,很容易打草惊蛇,让李成梁狗急跳墙。

  戚继光不是不知道这个,但初上任兵马大元帅,又是谨慎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冒一点风险,但俞大猷的话,仍是起到了些作用,同意向朝廷通报危险,却不必过多紧张。

  逐渐冷静下来的戚继光,慢慢展露出大元帅的睿智,道:“给朝廷上疏,让朝廷下两道命令,一道,让辽东军加快清剿女真族,二道,准许北原省建设军团由西向东行军,以策应辽东军。”

  名为策应,实为监视,只要发生意外事件,北原省这六万大军就能下场解决辽东军。

  和辽东军那群打个女真族都费劲不同,北原省这六万人,在征伐北虏时,前前后后历经战事数百场,有不少百战之兵做骨,解决辽东军不是什么难事。

  这两道命令,名义上是对李成梁战情推进过慢的不满,实际上也是对李成梁、对辽东军的防备。

  俞大猷应允下来,但出于对五万辽东军将士的信任和身家性命,咬了咬牙,说道:“元敬,我想随同押运的牛羊,秘密前去辽东,会会李成梁。”

  在嘉靖四十年以前,大明朝军队,尤其是边军,无论是东南军队,西南军队,或是九镇边军,境遇都十分困苦。

  这些为大明朝流过血,为大明朝吃了无数的苦的普通将士,不能因为总兵官一人的行为而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俞大猷想去辽东见李成梁,为其点出那法轮寺的所在,看看李成梁和辽东军的反应。

  “志辅,这会不会太冒险了些?”戚继光眉头紧皱道。

  倘若辽东军真发生反叛,俞大猷或许就回不来了。

  俞大猷是拿自己的命,去和辽东五万将士的命赌一场。

  赢了,辽东和五万边军无虞,输了,大将军的人头与辽东一镇俱失。

  值得吗?

  俞大猷重重地点点头。

  他可以随意设计弄死一名驸马都尉,是那李和耻辱,是皇家的耻辱,也是大明军队的耻辱。

  但他无法眼见几万将士遭遇险境,他是大明朝的大将军,辽东军,也是他麾下的将士。

  戚继光没有再劝,盯着舆图看了许久,在那座半岛上划了个圈,缓声道:“元敬,小心李成梁失败后,叛逃高丽!”

  ……

  戚继光、俞大猷在行动。

  李成梁也在行动。

  是日。

  一道奏疏落入内阁。

  辽东镇总兵官李成梁上疏,疏中指出,在鸭绿江的对面,高丽国在接收女真族人,就是高丽国在幕后支持女真族,而女真族和还没有完全覆灭,都因为高丽国。

  高丽国背叛宗主大明,故李成梁进言行兵袭取高丽,建置郡县。

  简而言之,李成梁以高丽国中有女真族人,怀疑高丽国支持女真族为由,要覆灭高丽国,纳半岛入大明版图,将之设置成大明朝的一郡。

  

  奏疏先入玉熙宫,后转落内阁,五位阁老,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王崇古阅毕,为之沉默。

  好久,张居正张开了嘴,道:“依我看,这样也挺好。”

  凡是大明朝的敌人,朝廷早就有了论调。

  北边、东北方向,最大的敌人,是鞑靼,想要的是大明朝钱粮,现在已经归降。

  其次的敌人,是女真族,想要的是大明朝的命,现在正被犁庭扫穴。

  再往下的敌人,就是高丽国,虽然宗藩关系一直在,但小动作始终不断。

  每到夏秋之际,就会伪装成女真族军对大明朝的边镇、边民发动偷袭。

  而且,高丽国是真“偷”啊,事事都学华夏,但还不完全的学,什么东西到了半岛上,总要改一改再用。

  就比如那高丽语,便是从华夏语改的,然后说成是半岛语言,改的不伦不类,连大明朝的方言都不如。

  属于臭要饭的,要到饭了,用脏手在饭里翻两下,对外说是自己做的饭,不是要的饭。

  将“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演绎的淋漓尽致。

  高丽国的存在,在张居正看来,是癞蛤蟆不要人,但膈应人,灭了就灭了吧。

  再就是,随着锦衣卫对倭国石见银山、佐渡金山的开采和勘测,更加确定这一银一金两个山矿储量巨大,能很好弥补华夏贫银、贫金的现状。

  内阁在思考将倭国纳入大明朝的实际控制当中,而高丽国,是个很不错的大明朝军事、政治延伸的地方。

  拿下高丽国,既能配合着大明朝内陆形成掎角之势,对整个大明朝东北方完成掌控,又能随时对倭国的形成“监护”。

  在倭国的问题上,内阁有个提案,那便是“倭国监护”,即不管倭国内政,但倭国外交、军事都要由大明直接操控,大明要直接在倭国屯兵、练兵、驻兵,打破传统的宗藩体系。

  然而,倭国孤悬海外,大明朝与之没有直接接触,很多手段无法施展开来,一旦高丽国纳入大明朝版图,那倭国距离大明朝土地最近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操作起来就要容易许多了。

  高拱闻言,立刻反对道:“界碑就在那,女真族人逃亡进高丽国内,就要高丽国为之陪葬,这未免太霸道了。

  况且,太祖高皇帝有祖制,高丽为我大明不征之国之一,妄动兵戈,既违天和,又伤国体。”

  太祖高皇帝之所以设立不征之国,是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换而言之,就在说这些小国国穷民弱,大明朝举兵过去,恐怕连军费都收不回来,这样的地方,要之何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朝十五个不征之国中,高丽国排在了第一。

  不过,祖制,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受到圣上对祖制“随心所欲”的影响,朝臣们对祖制逐渐也随心所欲了不少。

  有用的时候拿出来,和自己意见相左的时候就无视。

  而高拱不支持纳半岛进入大明朝疆域的原因很简单,不愿意花钱。

  拿下一个地方,要想真正掌控,就两种方法,一种,强权镇压、施以教化,一种,全部迁徙。

  但第一种方法时间长,见效慢,明显与大明朝腾飞的脚步不符。

  而第二种方法,在琉球国的内附,草原的归降,几百万人的迁徙问题上,根据户部计算,朝廷累积支出会在上亿两白银以上。

  要是再拿下高丽,再将高丽国民整个迁徙,又将是上亿两白银的支出。

  兼任户部尚书的高拱,对“扶贫”异族的事丝毫不感兴趣,一文钱都不想出。

  张居正望向了胡宗宪、王崇古两位军功封爵的阁老,专业事问专业人,道:“汝贞、学甫(王崇古字)你们怎样想的?”

  胡宗宪没有急着表态,而让王崇古先来,王崇古点点头,道:“高丽国,理应纳入我大明战略当中。”

  高拱更急了,王崇古压压手,示意他虽然很急但先别急,继续道:“前些日子我和一位来自西洋的传教士有过接触,西洋人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将我大明朝和我大明朝有宗藩关系的小国翻译成了“亚细亚洲”,并在位置放在了整个地图的中部,简称“亚洲”,而高丽国所在的位置,就在东北亚,那里对我大明战略而言,是绝对绕不开的地方,早拿下,晚拿下,早晚都要拿下。

  但是,攻略高丽国的主将,我认为辽东镇总兵官李成梁并不适合。

  这李成梁,身世要考虑。”

  李成梁的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高丽,在李成梁的高祖李英时期,又从半岛迁居到铁岭,回归了华夏。

  高丽国,算是李成梁的半个祖地,虽说李成梁想进攻高丽,算不上什么数典忘祖,但行为、手段的确下作。

  完成大明战略的事,其他人也可以,李成梁,该专注眼前事才对。

  在一个女真族身上,浪费了这么多兵力、人力、物力、时间、精力,要么是废物,要么……

  胡宗宪接过话,说出了王崇古没有说完的话,“我观瞧李成梁这厮,脑后有反骨,此番上疏,恐有称王之心。”

第270章 称王之心,辽左三恶!

首节 上一节 243/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