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41节

  说到这里,陈以勤停了下,朱七却明白了阁老的意思。

  这方青石砚,哪里是在说宝石,而在说那些辞官挂印的总督、巡抚。

  这些人都是有真本事的,就如这鸡血青玉,是块上好的材料。

  圣上的本意,是将这些人饰以黄龙,雕以蟠龙,放在明堂之上。

  但这些人却自己个儿将自己打磨成了这方滑不受墨的青石砚,成了“玩物”。

  然而,天子宝库中最不缺的,便是玩物,如赵贞吉、谭纶、吴时来、袁洪愈这些人,弃了就弃了。

  朱七再问道:“阁老,难道说,这砚就一点好处也没有么?”

  “哪里话。”

  陈以勤摇摇头,笑道:“不甚实用罢了,若有神匠雕琢,仍可放在明堂之上,再不济,拿来砸人也是不错的。”

  圣上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或者说,能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雄心壮志都是难以想象的。

  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汉武迈长城横扫草原,唐皇天可汗万国俯首。

  明祖,就是太祖高皇帝驱鞑虏复华夏裳固然是番无上伟业,但那是建立在没有睁眼看世界以前。

  从成祖文皇帝起,大明朝的威名就响彻四海,只不过从仁宗皇帝始,诸位先皇更关注国内事务,沿海又有倭寇,北疆又有强虏,国力一降再降。

  现在,南海已靖,北疆已定,大明朝国力一升再升,凡是皇帝,就没有不追求武功的。

  尽管陈以勤没在京城,没有亲眼见证那场“杯酒释兵权”“杯酒除封疆”的场景,但也能猜测一二。

  杯酒除封疆,大概是出自圣上的真心,但杯酒释兵权,圣上大体是不甚满意的。

  因为圣上对武功还有更高的追求,对世界还有更多的展望。

  不过,陈以勤对王崇古是十分欣赏的,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没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要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要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

  王崇古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智勇双全。

  圣上成全了王崇古的美德,还让王崇古入阁拜相,成为了军政两界的一代楷模。

  圣上是仁慈的,王崇古是聪慧的。

  反观那些辞官挂印的督抚,可谓是愚蠢至极,圣上放他们还乡,要是能有所醒悟,还有起复的时候。

  要是不能醒悟,也或有起复之时,但起复的地点,大可能是大明军队打下的蛮夷之地,死后连归回乡土都难。

  陈以勤略懂《易经》,在闻听钦天监原为龙驾腾迁所择的日子为四月初九,永寿、万寿二宫庆功宴是四月二十九,连占两个‘九’,数的极位时,就知道朝中必有大事发生。

  琴瑟不调,有心人却总想改弦更张,等同在狠拨乱弹,焉有不断之理!

  《易经》上说,‘上九潜龙勿用’,说白了,就是逢十便要归一,月满则向晦,水满则自溢。

  但今儿是五月初十啊!

  陈以勤正盘算着,忽然想到了日子,眉眼不受控制地跳了跳,望着朱七,心里升腾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从严嵩内阁落幕,到张居正内阁,阁臣间争斗太过分,其气数,不得不折!

  要折气数,必迎头而击。

  现在,元辅、次相争斗所为何事?

  朱七开口了,道:“这些是末节,阁老,圣上有密旨,请您择一贤良拟为北原省第一巡抚,呈递入朝!”

  陈以勤,“……”

第268章 驸马之死,杀降冒功!

  东方一白,窗户便亮了。

  昨夜就在内阁直庐休息的张居正搁下了笔,站起来吹灭了灯笼里的蜡烛,接着吩咐门外:“官服伺候。”

  内阁中书舍人沈一贯就候在门外,闻声就带来着两个端着洗脸的清水、捧着官服的人,走了进来。

  张居正望着沈一贯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才走到洗脸架边,拿起了面巾擦脸,头发就没解,也就无需重新梳理,直接就换上了大红袍服。

  “肩吾(沈一贯字),随我觐见。”张居正站了起来,说道。

  沈一贯一怔。

  张居正的情绪显然不太好,道:“你是不是要反问我为什么?”

  “不敢。”

  沈一贯立刻答道:“是。”

  张居正没有再理他,就往外走去,天气不太好,零星下着小雨,属于内阁首辅大臣的二人抬舆已然就绪,便坐了上去。

  沈一贯就充当起了轿头,在前面走着,一直到玉熙宫门前,抬舆缓缓落下,二人拾级而上,进入了大殿。

  今儿是黄锦当值,这时正给朱厚熜梳着头,阁老到来,也梳的差不多了,朱厚熜便道:“行了。”

  黄锦收起了梳子,退到了一旁候着。

  “恭请圣安!”

  张居正、沈一贯跪地叩见道。

  朱厚熜走到二人身旁,道:“起来吧。”

  “谢圣上。”

  二人先后起身,沈一贯本想退的远些,就听到元辅开口,道:“圣上,陈以勤陈阁老昨夜子时从山西送来了道奏疏,提议内阁中书舍人沈一贯为北原省第一巡抚。”

  张居正从袖中拿出了那道奏疏,双手呈过了头顶。

  在北原省第一巡抚的人选上。

  他和次相高拱都快打破头了,怎么也没想到,远离京城的陈以勤却突然掺和了进来,谁也没支持,推选了个“新人”。

  他想了一夜,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不出意外的话,陈以勤的荐举,是圣上授意的。

  如此一来,他和高拱之前的争斗就成了朝廷的笑话。

  一心二用的天赋下,他确实意识到了身边这位中书舍人的确是个合适的人。

  没有什么派系,不结党,不营私。

  在思想上,也不是传统儒家,而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佛学造诣也不浅。

  怎么形容呢,就很适合当今朝廷。

  沈一贯瞪大了眼睛,很想指着自己说一声“我?”。

  哪怕是做梦,都不敢做这样的梦。

  他之所以进入内阁,是因为前内阁中书舍人,也是元辅门生傅应祯在海瑞进京那日,故意羞辱海瑞的表现,触怒了胡宗宪胡阁老。

  然后,傅应祯就被迫离开了内阁,在元辅的安排下,前往了零陵当知县,正式走上县、府、省三级主政官的仕途。

  内阁中书舍人的位置,位小而权大,却可以时刻观摩阁老理政,好处无穷。

  这对沈一贯来说,天上就仿佛掉下了馅饼。

  但在内阁中书舍人位上才三月,屁股还没有完全坐热,就又被天上掉下的醋碟、牙签,还带上两瓣蒜的事砸中了。

  陈以勤阁老离京后,他才进入的内阁,可以说,两人素未谋面,却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携之恩,一时间,心里感动、惶恐并生。

  感动是对陈阁老,惶恐是对元辅、次相。

  元辅在早间那古怪脾气的来源搞清楚了,心胸较为开阔,八成不会与他太过计较,他无法想象,心胸较为狭窄的次相在听说这消息时会是怎样的雷霆怒火。

  再就是,现在的朝廷,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堂馆,都增加了道新规,那就是县、府、省三级主政官经历,如果以内阁中书舍人之身,去了北原省担任第一巡抚,以后怕是会在一方封疆大吏任上终老,无缘三公九卿之位。

  不过,近在咫尺的封疆之位,和那虚无渺茫的三公九卿之位,该选择哪个,沈一贯很清楚。

  朱厚熜看了眼努力压制激动的沈一贯,点点头道:“内阁拟一道明诏,传谕各部、各省,除北原省上的军方兵马,北原省上的一切人、事,皆由沈一贯节制,任第一巡抚。”

  张居正,“是。”

  沈一贯跪倒在地,叩谢道:“微臣谢圣上隆恩!”

  朱厚熜转身,准备回到精舍,不想张居正再次开口了,道:“圣上,您的女婿李和到内阁托人说过几次了,让见着您的时候提一提,能不能从草原把他调回京城来,给他另谋职位。”

  圣上目前一共有五个女儿,但有三个在未嫁人之前就去世了,剩下两个顺利长大并嫁人的分别是宁安公主和嘉善公主。

  小公主嘉善公主暂且不提,先说宁安公主。

  嘉靖十五年,端嫔曹氏为圣上生下长女朱寿媖,因此被封为端妃。

  只可惜,长公主活到十四岁就去世了,追封为常安公主。

  嘉靖十七年,王徽妃为明世宗生下次女思柔公主,然而思柔公主也在十二岁时去世。

  由于圣上前两个女儿都早逝,因此其第三女宁安公主,便成为他第一个顺利长大并嫁人的女儿。

  宁安公主名叫朱禄媜,生母曹端妃,也就是说,长女和三女是同母姐妹。

  宁安公主出生于嘉靖十八年,她出生的时候,母妃曹端妃已经非常受宠。

  但提到曹端妃,就不得不说到嘉靖二十一年那件事,即“壬寅宫变”。

  圣上遇刺之地,就在曹端妃宫中,曹端妃罪责难逃,在圣上还昏迷时,便被已故的方皇后给凌迟处死了。

  等圣上醒来,曹端妃已然惨死,而宁安公主才仅仅三岁,因此曹端妃死后,宁安公主就交由沈皇贵妃抚养。

首节 上一节 241/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