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40节

  太祖高皇帝第一,成祖文皇帝第二,而武宗皇帝,当排第三。

  毕竟,正德年间的文官,是拖后腿的存在,不提也罢。

  张居正又沉浸在胞弟去世的悲伤中,没有听清王崇古的话,次相高拱却听清了,扶着椅凳跪倒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居正和群臣这才反应过来,如山崩跪倒,颂圣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熜望着王崇古,思绪万千,良久道:“北征将士虎势熊威,尔与诸将士,均堪嘉勉,有了你们,朕的腰杆就更硬了,气就更足了,大明!天下第一!”

  “大明皇朝,天下第一!”

  王崇古、张居正等所有的人,整齐地跟着叩首道。

  “王崇古。”

  “微臣在。”

  “你这一仗打得好啊,朕想了想,自即日起,你就进内阁参政,这军中的事,就交给戚继光吧!”朱厚熜做出了决定,道。

  王崇古做了这么多,就想为自己,为家族求个安稳,都已经为大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索性,就随了其心意。

  “微臣叩谢圣主隆恩!”王崇古五体投地,叩谢圣恩。

  顺利交出兵权,终于不必担心功高震主的事了,即便有爵位,但就和胡宗宪一样,除了多领一份爵位俸禄、福利,再没有其他。

  朱厚熜点点头,望向,道:“给戚继光的任命,由你来写,叮嘱他,要把大明的军伍带好。”

  “微臣遵旨。”

  “所有将士的斩级、军功、赏赐,内阁和吏部、户部、兵部要尽快核对,然后发放下去,记得饷银不能拖欠、扣留,按时且足额发放,另外,将士们的赏银、饷银,要督促他们寄回家去,贴补家用,不得聚赌、娼乱。”

  “请圣主放心,军有铁律,聚赌者砍之,娼乱者阉之!”

  朱厚熜开怀笑了。

  山呼的颂圣声再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267章 草原设省,迎头而击!

  一日之间。

  王崇古入阁拜相,戚继光挂帅。

  四位总督辞官,十二位巡抚挂印。

  偌大的大明朝,除了云南巡抚许国以外,再无封疆大吏。

  圣上特意将许国在平夷云南大小金川叛乱时,缴获的战利品中,一方巨大地极为名贵难得的鸡血青玉,命能工巧匠制成了砚,赠送给了告别朝廷的人们儿。

  如此珍宝,多人觉得承受不起,归还圣赐无果后,纷纷选择了转赠。

  而内阁的阁老,是获赠最多的,尤其是元辅张居正,一人就得了四方宝砚。

  分别由南直隶总督赵贞吉、四川巡抚谭纶、河南巡抚吴时来、江西巡抚张翀所赠。

  赵贞吉、吴时来、张翀是张居正的同门,谭纶是张居正在前裕王府的同僚。

  这四位心怀大志、抱负的人,都在等着事情结束,终制过后,同门(同僚)的提拔。

  过往的情谊,让张居正不得不受了下来,然后就转赠给了同阁的阁臣。

  次相高拱不稀罕,于是这四方青石砚,就分别落到了胡宗宪、李春芳,新进阁老王崇古,就连在京外执行“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的阁老陈以勤也得了一方。

  两京一十三省,随即发生重大变故,辞官的总督位,原则上不再设立,挂印的巡抚位,则由诸省布政使顺位接替,而空缺的布政使位,继由按察使接替,以此类推,整个大明朝官场,人人都往前迈了一步。

  诸省上下,喜气洋洋。

  诸省衙门的例行公事日常办着,公文案牍皆有人处理,大明朝这架巨大的机器,似乎突然加快了运转。

  与去年几场官场地震,只有部分官员受益不同,总督、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集体崩塌,让所有的大明朝地方官员都获益匪浅。

  是个官员都盼着上层高官级崩塌的越多越好。

  高官们顿感压力山大,屁股底下的位子,竟逐渐发烫,后背,也逐渐有针刺感,喉咙里,总觉得有东西在哽着。

  如此感觉,在六部九卿堂官、地方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身上,体现的最多明显。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反之,之前那些总督、巡抚在御前闹了一场,相当于砍了树,六部九卿、地方督抚暴露在大日下,不断冒着毛汗。

  随着东虏、北虏彻底臣服,草原归于华夏,内阁制定的“换家”计划随之展开。

  草原上近百万的妇女老幼进入长城范围,来到大明朝生活。

  妇女、孩童,暂时就近安置在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与中原百姓同样生活,接受大明朝的教育,朝廷几乎弃用了儒家思想,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以及“天地君亲师”的部分却被保留下来,而这些内容,就是草原孩童的第一课。

  恩情。

  那些年迈的草原老人,成了所有草原人的先导,前去岭南之地生活。

  朝廷本来还担心万里道路这些草原老人能否撑得下来,事实证明,能在冰天雪地里活下来的人,就没有什么弱者,义无反顾前行为族人打前站。

  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一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有草原人,会在接下来五年内全部迁出草原,迁入岭南、琉球群岛。

  既然是换家,就有来有往,朝廷在山河四省组织动员了百万人前去草原生活,到了那里,分田分地分牛羊,前两年的一切衣食住行,都由朝廷承担。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朝廷会每年组织动员百万人迁徙进入草原生活,分田分地分牛羊还会有,但衣食住行这部分福利,只属于第一批进入草原的先行者。

  朝廷已经谕令琉球王国中山王尚元对琉球国人组织动员迁徙,也是迁徙到草原,预计在五年内完成迁徙。

  在对草原人、琉球人迁徙中,建州女真族成了最大阻碍,草原人本可以向东入海乘船南下,琉球人本可以向北登陆乘车西行,尽管这样会借道藩属国高丽王朝,但在大明朝武力支持下,高丽王朝没有“拒绝的理由”。

  但就是绕不过建州女真族的地盘,圣旨、内阁函文双降辽东镇,命令辽东镇总兵官李成梁尽早解决建州女真族,打通东西南北迁徙之路。

  朝廷的想法,是将草原转化为国朝牧场,既为大明朝军队提供战马,也为大明朝百姓提供肉食,草原,自然而然要成为大明朝实控之地。

  换句话说,大明朝要在草原设省立县,予以最直接的管理,一个近乎如白纸一般的新省,顿时让无数“嗅觉灵敏”的人抢破了头。

  内阁都为之爆发了数场争吵,元辅张居正、次相高拱为了新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人选争执不下,都想在“那张纸”上涂抹上自己的痕迹,绘制上自己的杰作。

  为此,张居正连军方归还的胞弟张居易骨灰牌都打上了,没有让人将骨灰送回湖广荆州老家,而是与北征所有阵亡的大明朝烈士一同葬入了朝廷所设的陵园当中。

  草原命名为北原省。

  张居正率先将老友刑部侍郎王世贞转调为了北原省第一任布政使。

  高拱也不甘示弱,将老友户部侍郎吴三乐转调为了北原省第一任按察使。

  从京官到地方,看上去是贬谪,但草原的广阔天地,远比朝廷这滩浑水更能有所作为。

  王世贞、吴三乐立刻领命,接下了任命便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北原省就任。

  但在北原省第一任巡抚,即,北原省第一位封疆的问题上,张居正、高拱的争斗还在继续。

  你否我的人,我否你的人,互不相认,内阁、六部、京城诸衙衙署,看得心里直呼过瘾。

  ……

  山西,大同镇。

  这是继北直隶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第二站,前面几日刚下了小雨,田垄地间泥泞难行,但抵不过百姓分地的热情。

  内阁阁老陈以勤就走在乡间地头,巡视、监督着锦衣卫人清丈田亩,东厂人分地于民。

  陈洪死后,司礼监就剩两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内廷老祖宗吕芳,和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黄锦,这两人要伺候圣上,所以,在这的东厂人、事,由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的齐大柱暂管,这时正破着嗓子吆喝着抽签分地,望着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陈以勤也发自内心的笑了。

  “阁老,朝廷有信来,有要事,朱大人正在驿站等您。”

  驿站。

  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的朱七,向陈以勤展示元辅托锦衣卫带来的礼物:一柄镂花嵌珠的玉如意,一枝用红绫桑皮纸裹着的老山参,几瓶陈酿老窖酒和一方青石砚。

  陈以勤拿起那方青石砚仔细端详:上面斑斑点点夹着一缕缕红丝,宛然一幅朱笔山水画儿。

  最奇的是,砚旁竟天然生成一只白色玉筋,酷肖颜真卿体的“山高月小”四个字。

  玉筋直透砚背,字迹虽漫漶不清,但若仔细辨认,宛然在目。

  陈以勤看了好一阵,幽声一叹道:“好一奇珍,白白糟蹋。”

  朱七不由得失惊了,这可是圣上为那些辞官挂印封疆大吏所制之物,就连皇宫都没留,元辅都没舍得用,从同门(同僚)手中得到,就转赠给阁臣了,不料陈阁老说出这样的话,忍不住问道:“怎么?”

  “名贵、难得的鸡血青玉,再添上天然生成的这四个字,说是绝世奇珍也不为过,只是,糟蹋了,就是糟蹋了。”

  “请阁老赐教,怎么就糟蹋了呢?”朱七虚心求教道。

  陈以勤再叹道:“将宝石制成砚,看上去十分精美不假,但殊不知如此石质坚硬无比,是磨不出墨来的,只能当做一件玩物而已,岂不可惜?”

  

  见朱七将信将疑地盯着自己,陈以勤淡淡一笑,倒了一些水在青石砚里边磨墨,果然滑不受墨,磨出的黑水油珠儿一样乱滚,沾不到砚上。

  朱七服了,道:“可惜,可惜!”

  “确是可惜!”

  陈以勤点点头,道:“万物之生成,都是造化之功,非人力可为。荀子《劝学篇》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聪明人比糊涂人强的,就是能顺着人情物理去做。

  如果用非其材,违背着人情物理行事,必然会闹出笑话来。

  紫檀黄杨可以雕佛,如果拿来做轿杠用,岂不毁了。

  这块玉如果落到良工巧匠之手,饰以黄龙,雕以蟠龙,可置于天子明堂之上……”

首节 上一节 240/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