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31节

  譬如说,南直隶总督的赵贞吉,和张居正同师从于徐阶,是正儿八经的师兄弟。

  四川巡抚的谭纶,是张居正在担任裕王师傅时的好友。

  还有湖广巡抚、浙江巡抚、河南巡抚,这都是张居正的熟识,属于有书信往来的。

  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包括京外的陈以勤,即便这些人在成为阁老以前,没有封疆大吏的朋友,在成为阁老以后,自然而然就有了封疆大吏朋友。

  不论是以内阁阁老的身份,还是以师兄弟、朋友的身份,他们这些位阁老,都该给予诸省总督、巡抚提醒,别再作壁上观了,火要烧屁股了。

  涉及正事,高拱也是凝神在听,身体一震,道:“元辅,至于吗?”

  诸位封疆大吏才舒缓了心中一口郁结之气,这是又要人将吐出的气再给吸回去,这不是难为人吗?

  都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伪造奏疏者早已无从追踪,总督、巡抚们上哪找首恶去?

  “至于。”张居正点点头道。

  要是不让圣上出了气,以后有内阁,有朝廷大员,有诸省总督、巡抚吃不完兜着走的。

  胡宗宪、李春芳从善如流,听进了心里。

  甭管元辅猜想是对是错,在这种时候,给那些封疆大吏朋友提点两句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哪怕再不像查,也要装出个样子出来,不能再这样看圣上的热闹下去。

  高拱默默答应。

  “对了。”

  事情安排下去,胡宗宪想到了件事,叫住同僚们,道:“元辅,刑部尚书潘恩上了道奏疏,言及身有病恙,向内阁告了假。”

  奸人以潘恩的名义,伪造了奏疏,毁谤了圣誉,潘恩虽没有过错,但到底是“心窄”,竟患上了心恙。

  闻言,张居正、高拱、李春芳默了一下,圣上天威之下,当朝重臣都难以释怀,莫名地心有戚戚然。

  ……

  一夜之间。

  数十人被斩。

  数百人被流放。

  大明朝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大狱,以京城为起点,向着两京一十三省辐射而去。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

  在圣上以前,人人都说太祖高皇帝残忍暴虐,为此编造了诸多狱案来毁谤,文字狱也有不少,但无一例外,皆是伪事。

  所谓太祖高皇帝文字狱案,比如给太学提匾额的詹希原,在传说因文字狱被斩后的第二年又“复活”为太祖高皇帝的御碑亭撰写碑文。

  其他如翰林编修高启所谓作诗而死实际上因为犯案连坐,卢熊以簿录刑人家属事,坐累死,却被硬写编成了文字狱。

  僧人德祥因诗而被斩,但实际上这个僧人活到了永乐年间。

  僧人来复因用字而被杀,实际上是因为他与做胡惟庸合谋而死,与文字狱无关。

  还有张尚礼、陈养浩这两个在国史中都没有记载的人被编出来来作为太祖高皇帝文字狱的证据。

  就连坊间野史传说太祖高皇帝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

  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

  但在《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太祖高皇帝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

  而事实上,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复活”了,还给人写过墓志铭,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死于建文二年,在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后。

  实际上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太祖高皇帝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士大夫们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

  由此可见,太祖高皇帝根本不可能忌讳自己当过和尚以及红巾军的过往。

  此后,还有两位大明朝皇帝被造谣大兴文字狱,一,是成祖文皇帝杀方孝孺,二,是正德皇帝罢韩邦奇。

  方孝孺之事不必多提,十族俱灭又是传言,单说方孝孺的身份,是不降的敌臣。

  成祖文皇帝靖难登基,方孝孺作为建文臣子,不愿归降不说,还对成祖文皇帝破口大骂,纵使成祖文皇帝悯念其才,愿予以活路,但方孝孺仍然选择自绝。

  方孝孺之死,不是所谓的迫害,是理所应当。

  就如三国曹操杀陈宫,纵然过去有千般万般的情义,但也奈不过“作死”二字。

  在正德年间,浙江佥事韩邦奇因为看到宦官掠夺富阳茶鱼,为害一方,作歌哀之,被当地的镇守太监王堂认为诽谤圣上,下诏狱,罢黜为民,为时文人所诽为文字狱。

  然,当时“立皇帝”刘瑾当权,蒙蔽圣听,正德皇帝连韩邦奇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其遭遇,皆是刘瑾、王堂所为。

  而且,刘瑾、王堂也没有杀人,韩邦奇只是被罢了官,削了功名,贬为了庶民,在圣上登基之初,就起复了韩邦奇为山西参议,加了官。

  之后,韩邦奇自觉老迈,屡次乞休,圣上屡次挽留委以重任,最终在南京兵部尚书职上致使。

  直到嘉靖三十四年时,关中大地震,房屋倒塌,年近八旬的韩邦奇被落下的房梁砸中,死于非命,而亡。

  文人凭借口口相传,众口铄金的本事,硬生生的给正德皇帝扣了个大兴文字狱的帽子。

  可以说,大明朝前十位皇帝,从没有兴起文字狱,就连这嘉靖朝,前四十年里,圣上也没有兴起过文字狱。

  在以工部尚书潘恩名义伪造的奏疏中,有一条便是奸人指责当今圣上迫害士人,大兴文字狱。

  这一条,到底是奸人为了加重毁谤圣誉,还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个当今圣上是像太祖高皇帝那样大兴文字狱的皇帝印象,已无从考证。

  当今圣上索性随了奸人的心意,在大明朝中兴起了文字狱,题写反诗的,谈论伪造奏疏的,该杀杀,该抓抓。

  铁血的杀戮下,朝野为之噤声,民间不敢谈说。

  如此一来,反而没人再说当今圣上是个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了。

  在阁老们的提醒下,诸省总督、巡抚终于有了动作,一时间各省查出伪稿抄传的奏报像雪片一样飞送京师。

  面对这样的情况,内阁阁老们无语至极,此等逆恶之词蔓延各省,甚竞传入土司内,其流传之广,一至于此,这也证明先前诸省督抚是真不干事啊。

  雷霆行动下,各省已查获了不少案件,纠拿了不少人犯,其中以湖广、江西为最,而四川一省就捕获了二百八十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秘密查访已经不可能了,某些省的秘密缉访不得不转而进行公开办案。

  就在内阁以为,诸省督抚听了话,能给予圣上满意的交代时,在看到锦衣卫、东厂、三法司和诸省督抚上报文书后,差点没有心梗死过去。

  查来查去,捕获的嫌疑人们互相指控,或者将责任推向已故之人,有的在严刑逼供下“套夹则甘认罪,松刑又复呼冤”,案情不但毫无进展,甚而越发混乱,首恶抓不到,连个能问罪的人都没有。

  事情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就连抵达京城,递交国书,准备观礼的诸国使者也都听说了。

  就在北征大军凯旋还京前夕,圣旨降下,停止所有伪造奏疏者查察,诏所有行省总督、巡抚进京……

第260章 一君独治,君臣共治!

  海府门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海瑞在福建南平当了几年教谕,在淳安县又当了几月知县,在杭州府当了几月知府,最后在南直隶当了几月总督,平日素丝不染,但到底是时间短,奉调进京后,不说囊中羞涩,但也不太富裕。

  于是乎,就在远离六部的靠东北城边找了一所简陋的四合小院,最低月租不过八吊钱,海瑞携老母、妻子、一双儿女,和李王妃、世子朱翊钧母子来到了这。

  这所四合小院甚合海瑞之心。

  北面当南三间房,正中一间客厅,客厅东面一扇门通卧房,西面一扇门通那间房,如此一来,随行伺候王妃、世子母子的两个宫女,既能照料主子,也能让她们时常夜卧于此。

  东西两面厢房,东厢房归了海母,就是海老夫人,西厢房是海妻和儿女在住。

  这满院的女眷,尤其是王妃、世子在,海瑞是住不了这的,哪怕是住,也只能住在南门房,和锦衣卫伪装扮的门卫住在一块。

  因此,海瑞这些日子都住在礼部衙署里,既是方便与学士们商量简化文字事宜,也是没有别的地方去住。

  最难得的是院子里有一株槐树,甚是茂密,等到夏季时,浓荫能有半院之大,一张小桌几把竹椅,吃饭纳凉两得其便。

  院子西边靠厨房不远,便是一口井,不到一丈深便是清水,这在北京城可不易的,于每日都要提水洗地的海家尤其可心省力。

  初来时,只有一进三向有房的四合小院,空空荡荡,家具动用全无,且门窗破旧,内墙剥落。

  花了好些时日,海瑞自己掏钱请来了泥瓦木工,直到这天早上才算修补完了。

  那两个锦衣卫伪装扮的泥木工,钉完了最后一扇窗,屋里也走出了几个泥木工,一个为头的走到海瑞面前行了个礼,道:“海老爷,那我们就走了。”

  海瑞点点头,从衣襟里掏出五吊铜钱递给那个为头的,道:“剩下的工钱。”

  为头的显得很为难,海瑞又往前递了递,道:“收下,谁有问题就让他来找我。”

  得了这话,为头的松了口气,道:“谢海老爷赏。”

  接过了钱,带着那群泥木工提着家伙走出了院门。

  海瑞也走出了院门,对院门外的几个东厂番子伪装扮的佣工吩咐道:“将剩下的动用家什搬进来,再将东厢房的地洗干净。”

  海氏一门属火,常赤脚下地,一年四季都如此,洗地就成了件经常做的事,特别是海老夫人住的地方,更是要如此。

  几个佣工立刻抬着箩筐将装着的锅碗瓢盆搬进了西面的厨房,另两个佣工将最后一张桌子和放在桌子上的几把椅子搬进了东边的厢房,又连忙奔出来,走到院子右侧的一口井台边放下轱辘上的桶打水。

  到底是东厂人,打满水的桶提着就能跑,往返几次,东厢房砖石砌的地面,被水洗的如镜子面相仿。

  和那些泥木工一样,这些东厂佣工在剩下的工钱上迟疑了下,这才接下。

  海瑞对那个负责厨房的佣工,也是为头的佣工,道:“先前的主人家,在院子角种的有些时令小菜,王妃有令,以后自种自食即可,不必再从宫里送食来。”

  顺着海瑞手指的方向,豆角架上已经结了不少豆角,尽管长短不一,但也能吃了。

  绿绿葱葱的空心菜、菠菜,显然也到了成熟的季节,在小小的一角,还种着些小葱。

  别看地方不大,就这些蔬菜,足以院中的女眷、孩子们吃的。

  海老夫人也是个勤进的人,虽然久居南方,但北方的菜也能学着种,以后不缺菜吃。

首节 上一节 231/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