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32节

  海老夫人和海妻又都会做饭,李王妃在住进小院后,便主动提出不需要宫里送日常饮食来,甚至要跟着海老夫人学织布,裁衣,要不了多久,恐怕连衣饰都不需要宫里供给了。

  海瑞本来对李王妃干活做事很惶恐,但李王妃主动说出了宫女的出身,能干活,也做的了活,便也同意了下来。

  况且,宫里供给的菜肴,御膳房的菜,就干脆说御膳吧,海瑞尝过,是真不好吃。

  食材虽精,做法虽细,但没几个是热菜,也没什么味道,难怪圣上移驾西苑后,就不再要御膳房供膳,是真不好吃,勉勉强强裹腹。

  但为了防止下毒,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所有的膳食在宫女太监尝过后,要静等一段时间,不能有任何移动或触碰或更改,哪怕是加热都不行,再好吃的菜,味道凉透了都不太行,而为了防止喜好被奸人掌握,一道菜连两筷子都不能吃,这就没什么吃的了。

  在王府里,李王妃吃这些没滋没味的御膳就罢了,在王府外,要是还是吃这些,那不是白出王府了吗?

  宁可自种自食,也不想再吃御膳了。

  为头的佣工,一听这话,脸色顿时比那菠菜还绿,沉默良久,才道:“海老爷府上并不畜牧,仅食绿菜,恐难为世子。”

  菜可以自己种,那肉怎么办?

  这府上,没有地方养鸡、养鸭、养猪、养牛什么的,总不能世子不再吃肉了吧?

  “可送鲜肉来。”

  海瑞似是退了一步,道:“我会付钱。”

  不知怎的,为头的佣工心里莫名地舒服了些,脸色慢慢恢复了血色。

  为了世子能保证肉食,这样的“条件”,似乎能接受了。

  为头的佣工,想了想道:“那我回去和二祖宗禀……”

  海瑞打断了他,道:“不论是吕公公有问题,还是黄公公有问题,就让他们来寻我,与你无关。”

  陈洪死后。

  黄锦就领了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成了内廷的二祖宗。

  为头的佣工那话,明显是要为自己找个退路,海瑞没有什么为难,将事情大包大揽了下来。

  “多谢海老爷。”为头的佣工感激道。

  收拾收拾东西,佣工们就要离开了,为头的佣工临踏出门槛时,低声提醒道:“听闻海老爷在江南的旧友已经抵京,就住在驿站里,或许您该去看看。”

  ……

  贤良祠,馆驿中。

  海瑞见到了阔别多日的老朋友,浙江巡抚王用汲。

  一炉火,一把椅子,王用汲趴在床上,海瑞拿着那把铁钳在调着火炉里的火,熬着药,显然心情十分复杂又十分沉重。

  撤销伪造奏疏案查察降到诸省,数十位督抚奉旨便立即动身,昼夜不停地向京城方向疾驰狂奔。

  王用汲的骑术固然不错,但数个日夜,两千五百里,到了京城也迈不动腿了。

  圣上提前有吩咐,让太医院御医随时准备着,王用汲外敷内服的药,都是神医李时珍亲自开的,将养两日就能好的差不多。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湖广,这些距离京城较近的行省总督、巡抚来的更早些,基本活动都不怎么影响了。

  现在,王用汲一到,浙江也到位了,就只剩云、贵、两广、江西的督抚还没到,但也差不了几日了。

  都能赶上北征大军凯旋还朝的观礼。

  王用汲依然趴在那里,紧紧地望着海瑞。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海瑞终于说话了,道:“圣上的万寿宫、永寿宫落成的也有日子了,钦天监也择了日子龙驾腾迁,但到了乔迁之日,圣上又突然不搬了。

  那一日,群臣尽皆愕然,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当场跪地请罪,涕泗横流。

  内阁其他三员,六部九卿各位堂官,也随着元辅的悲声牵动心绪,一齐号啕大哭。

  润莲(王用汲字),你可知道为何?”

  集合天下臣民心意修建的永寿、万寿二宫,文武百官更是提笔写了青词贺表,要恭祝圣上龙驾腾迁,可没想到,圣上不愿意搬迁了。

  群臣的哭泣,最终也没有哭开玉熙宫门。

  

  “是那日诸省上报案情吧!”王用汲答道。

  “是的。”

  海瑞将火钳一搁,抬头望向王用汲,无奈道:“什么日子上报不好,非挑了那么个日子,一省、两省就罢了,你们像是商量好的,一块上了案情。”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查察、搜捕,竟连一人的实证也没查到,一人的罪证也没落实。

  所涉人员众多,读书人、百姓、游商和下层官吏,各省抓捕的人口供也不一,且不断翻供,以致民情沸腾,圣上颜面扫地。

  就这样的结果,或者说交代,在圣上的“大喜之日”呈了上来。

  那夜玉熙宫门前,海瑞感受到一股纵横天地的杀机在虚空激荡。

  朝廷大员、地方封疆,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给了圣上难以想象的难堪。

  伪造奏疏案被冒充名义的刑部尚书潘恩,更是昏厥当场,至今都还躺在床上起不来,没有痊愈。

  君臣的关系,虽不言说,但已如仇雠。

  别的行省督抚这样干就算了,与海瑞无关,海瑞也管不着,但王用汲,这位陪着海瑞趟过了杭州府、浙江行省,甚至是南直隶的副手存在也这样干,海瑞当真无法理解。

  在他离开江南的这段时间里,老友到底怎么了?

  “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部堂大人,这是我大明朝的祸根。”

  王用汲先回答了海瑞深层问题,再答道:“伪造奏疏案的首恶,别说不在浙江,就是在浙江,也早就查不到了,锦衣卫、东厂出手都无可奈何,圣上何故为难地方督抚?

  难道真要我们随便推出几个人去顶罪,圣上才能满意吗?”

  的确。

  伪造奏疏案本质是场“下臣取笑君上”的大戏,但伪造的奏疏中也不是言之无物,圣上的暴虐,大兴土木,沉迷修道斋醮这都是事实。

  伪造的奏疏流传天下,圣上为之暴怒,非要诸省督抚给予交代,他们能给什么交代?

  看看圣上毁灭文道,兴起文字狱的手段,找不到的首恶,让人去顶罪首恶,这不是逼着人去身死族灭吗?

  这样的事,王用汲做不出来,地方自查无果,就想了个好日子,把什么也没有查到的案情上报了上去,寄希望于圣上在好日子的时候不会发怒,将事情揭过去。

  万万没想到,他是这样想的,其他行省总督、巡抚也是这样想的,事赶事,赶巧了。

  毁了圣上龙驾腾迁的心情,君臣关系再度恶化。

  这两千五百里奔驰,王用汲几乎丢了半条命,心里难免对圣上生出了怨言。

  为了几句毁谤,圣上如此这般,未免太过小题大做了。

  海瑞愣了。

  他没有想到,老友如今竟然如此幼稚。

  从古至今,君臣权力博弈,都不是什么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如果圣上放任朝廷、地方毁谤圣誉,使得万民之心失去对圣上的敬畏,那万民就会将所有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都归罪于圣上,长此以往,圣上还如何牧民天下?

  海瑞想到,去年几场朝廷地震后,诸省上任了不少年轻能干的巡抚,从老友的身上,海瑞似乎看到其他年轻巡抚的天真。

  这群得志的幸运儿,看到了大明朝不足的地方,将这些不足,都归罪于圣上。

  此时此刻,海瑞逐渐理解了严嵩、徐阶那群老家伙能执掌国柄几十年的原因了。

  在这些总督、巡抚心中,自己排在了第一位,然后是孟子那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们,把天下人的君父,排在了最后的位置!

  见海瑞不语,王用汲还以为得到了认可,继续道:“一部华夏之史,夏朝和商朝便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当时《尚书》有云:‘时日曷丧?吾与汝俱亡!’可见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有了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心。

  商革夏命,前数百年还顾及天下苍生,到了纣王,简直视百姓如草芥,顷刻而亡。

  天生孔子,教仁者爱人,继生孟子,道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万古不变之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

  到了汉文帝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躬行俭约,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我华夏才第一次真正有了清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唐太宗效之,与贤臣共治天下,又有了贞观之治。

  之后,多少次改朝换代,凡是君臣共治,以民为本,便天下太平,凡一君独治,弃用贤臣,不顾民生,便衰世而亡。

  当今圣上,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视同朱姓一家之私产。

  二十余年不上朝,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外用锦衣,内用宦奴,一意捧高圣名。

  皇上、陛下、万岁、圣上,再下就是圣人了。

  可怜我大明官员苦上加苦,有多少死于屠刀,有多少死于株连!”

  年轻的巡抚,不满足于一省封疆之权,想要的是,圣天子垂拱而天下治……

第261章 弹劾皇帝,倒葡萄架!

  同是贤良祠。

  解理完手头上的政务,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在这半夜里,也带着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几人来到了馆驿。

  张居正没有搞上官慰问那一套,几位阁老与诸省总督、巡抚交情也有不同,索性就让阁臣分散去见友了。

  作为元辅,所有的督抚都要见,在张居正这,没有什么先后,顺手就推开了山东巡抚袁洪愈的堂门。

  趴在病榻上的袁洪愈,没想到元辅会这时出现在这里,下意识地就想挣扎着坐起来。

首节 上一节 232/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