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19节
青词贺表自然不是那么好写的。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为防止出错,要召集六部还有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詹事府各部衙掌部、掌院的正堂官聚集在西苑内阁值房,代表大明天下臣民向圣上各写一篇敬天颂圣的青词。
说的都是一回事,篇篇还须写得不同,如何上合天心,下惬圣意,这是要能力的事,一篇四六骈文,比科考时那三场文章还难。
到时候,几十人聚在这,彼此参考、相互印证,身为内阁阁老,总有办法写出一篇上佳的青词贺表,总会有追求进步的部下为上者分忧解劳的。
当然,在座的几位大学士还没到那种程度,提前知晓了这事,花些心思想想,总是能写出来的。
“子实。”张居正望着李春芳道。
“元辅。”
“逸甫那,就由你信书一封告知此事,让逸甫赶在龙驾腾迁前将贺表送来。”张居正道。
自从被陈以勤敲诈了十篇手书后,张居正就不愿意再给陈以勤、给陈家写任何东西了。
这家族是真藏书、藏信啊,据说几百年前王文公(王安石)给陈家的书信,至今还被陈家小心珍藏着。
张居正不愿意几百年后自己的手书被人拿出来展览,更不愿意信中的意思被后人曲解。
特别是这种号召文武百官为圣上敬上青词贺表的事,万一被后辈儿孙误解为逢迎圣心就不好了。
虽然他就是在逢迎圣心,但不能传扬到后世。
一代贤相的名声,不能坠!
经过晋党倒向,高拱夺权,大起大落的张居正终于有了危机感,朝廷中的权力,张居正在抓紧时间往怀中揽,而圣眷,张居正也在努力争取。
圣君在位,得君心者,得权力。
直到此刻,相府还挂着孝,胞弟张居易的死,可以是军方在向圣上表忠心,也可以是圣上在警告他。
按照之前老母给两个胞弟的安排,张居易去军方捞战功觅封侯,张居谦随战船去西洋捞钱财。
张家的手,触及政、军、商三界,这简直是要打造出一个无上家族出来,这显然触及了圣上的底线。
于是乎,他差点倒台,胞弟张居易直接身死,胞弟张居谦则被他亲自打断了腿。
以后别说登船出海,就连上个床都费劲。
为此,他险些与老父亲、老母亲翻了脸,但明悟过来家族险境的老父母,还是因为一子冻饿而死,一子身有残疾,且是亲手造成的,而气病了。
老父亲的身体本身就不太好,两个幼子又是心上肉的存在,这下,差点没有死了。
幸好,张居正在打断幼弟腿时,请来了太医院院正李时珍,有神医在旁,哪怕到了鬼门关,照样能给拉回阳间。
但是,腿伤易治,气疾,李时珍也能医,唯独心病,李时珍没有太好的办法。
这些时日,张老夫人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张老太爷更是不堪,浑身总觉得没有力气,躺在床榻上,少有起来的时候。
要不是海瑞,张家就此家破人亡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张居正下值后都不想着回家,有时干脆在值房中睡了,这番反攻倒算如此猛烈,甚至有些不顾一切,破坏规矩,其一的原因,便是在纾解满心的苦楚。
发泄过后,张居正明显好受多了。
“是。”李春芳点点头道。
他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不想争权,不想当完人,行事随心所欲就好了。
……
一名九卿被斥退。
另有三十二名朝官被斥退。
五十三名朝官被外调出京。
朝野上下,顿时掀起滔天骇浪,明里暗里的计较无数。
浙江衢州府知府杨俊民还是死了。
背后身中数刀,锦衣卫、东厂联合宣布是自杀。
整个衢州府上下官吏,被全数罢官去职受审,罪者诛,庸者贬。
开化、德兴两县矿难,死伤百姓的抚恤,就由被诛之官家中抄没所出。
死者抚恤在千两银子以上,伤者补偿也在百两银子以上。
两县乱象,皆未冲撞衙门,被定以为民情,而非民乱,由浙江巡抚王用汲劝服归乡恢复生产。
去年未尽之事,自此全部而终。
党派轰然崩塌,长子为己命令而死,年过五旬,已是知天命的吏部尚书杨博,知道圣上留手了,给予了体面。
杨博忽然病了,圣上特遣御医前去看望,不几日痊愈。
而在病愈次日,杨博以“年老力衰,不胜繁务”为由,向玉熙宫,向内阁,乞骨还乡。
历来国之重臣辞官,为君者总要三挽三留,为臣者也要三辞三拒,如此拉扯一番,互表君臣情义。
杨博是嘉靖八年进士,在朝三十三年,见遍了大明朝的起落起,这一朝之臣,朱厚熜也愿意给予落幕。
第一次挽留,玉熙宫降旨吏部,命吏部上下官员齐至杨府,挽留杨博,挽留上官。
然杨博去意已决,含泪让奴仆关上府门,拒不见部下。
第二次挽留,玉熙宫降旨内阁,命内阁阁老李春芳亲自登临杨府,挽留杨博,为国挽忠。
杨博命奴仆大开中门,亲迎阁老于府中,杨博仍去意坚决,数个时辰后,李春芳叹息离去。
第三次挽留,玉熙宫降旨杨府,圣请杨博勉励,当有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继续留朝。
杨博命奴仆大开中门,设香案,沐浴焚香后,大拜于地,以才疏德薄,有负圣望之语,泣血封旨,捧还官印。
或许。
这是臣子唯一可以拒绝圣旨的机会。
内阁、六部、京城百姓,一城官民为之感叹万千。
当然,任何时候拒绝圣旨,都必须付出代价,三留三辞已毕,圣旨再降。
准杨博去职还乡,三日腾府,五日离京,此后无诏不得进京。
由其子杨俊士、杨俊卿同行侍奉。
自京城向西一千六百里,就是杨博老家山西蒲州,沿途所经府县,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以礼送杨博还乡。
皇恩不可谓不浩荡。
这一幕。
让所有柱国大臣心有抚慰。
从嘉靖四十年上元节始,内阁、六部九卿接连发生重大变动,升者固然可喜,退者皆黯然。
如严嵩、严世蕃父子身死族灭,如徐阶消失不见,大明朝重臣们每每想起总会心有戚戚然,哪怕不敢说,但心底都在说,当今圣上是寡恩少义之君。
但在今日,见杨博离朝恩眷,谁人不得说一句当今圣上仁厚啊。
杨博携子归乡。
每到一地,在受迎接之余,也会先向京城方向叩拜,如此直至家乡。
为天下人津津乐道。
来者快,去者也快。
大明朝军队克服草原,收复故土的消息一传来,立刻就盖过了一切,如闪电般传遍天下,成为所有的人谈论的焦点。
华夏上下五千年。
真正打败草原的皇帝、将军没几个,汉武帝刘彻、冠军侯霍去病是一,唐太宗李世民、卫国公李靖是二。
宋不提,元非汉人所功,今大明朝,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华夏衣裳,又有当今圣上,克服草原,纳万里江山入朝。
民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亦大幸,中华秋海棠叶舆图,已初见雏形。
唯一差的,就是东北、外东北之地,那里的建州女真一族,还是大明朝的肘腋之患。
然而,经过一冬之战,大明朝将士人人思恋中原,不宜即刻东征,况且,建真女真一族也没有那么强,不值得十数万大军出动,那里属于辽东镇,合该有辽东镇军解决。
圣旨传入草原。
命北征大元帅王崇古即刻凯旋,先锋将军戚继光、护军将军俞大猷继续率领本部兵马留守草原,清剿草原剩余反抗军骑,九镇兵马会轮流进入草原轮换,朝廷欲在草原建立生产建设兵团。
在这个机械力不够发达的时候,马儿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偌大的草原,是天然的大国牧场,朝廷是不可能放弃的。
前东虏之主,草原共主,今大明朝顺安王打来孙,和前北虏可汗俺答之子,北虏王子,今大明朝第二代顺义王僧格林沁,联书代替所有牧民离开苦寒草原,要前往温暖地方,最好是一年四季都温暖的地方生活的想法。
朝廷给予了允准,经过玉熙宫、内阁多轮磋商,给两百万草原牧民划定新的居住地。
从南到北,分别是岭南岛、澎湖岛和琉球群岛,这些地方别的不说,温暖是肯定的。
这样一来,相当于内附大明朝的琉球人,与大明朝新征服的草原人,将在未来五年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换家”。
而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就让琉球那几十万人扔进去,连水波都算不上,为了发展草原,大明朝朝廷准备在五年内动员五百万中原百姓前往草原生活,在那片草原上繁衍,彻底使其转化为华夏疆土。
即便几百年、几千年后大明朝山河破碎,社稷移主,草原也要成为华夏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一项宏伟霸业,是前人们从未完成的文治武功,再艰难也要完成。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