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92节
作为顶级大族出身的陈以勤,在最初为百姓讲解清丈、均地,国策的意义时,可是费尽口舌。
哪怕到了今天,大明朝的百姓也不是理解了国策再去执行国策,而是知道了国策的好处愿意去服从国策。
如果说朝廷的水,表面是清澈的,深层是乌黑的。
那民间的水,表面是混沌的,深层却是清澈的。
但就是那表面的混沌,掩盖了古今无数百姓智慧的光芒。
“逸甫这话,不是为了践行上古世家之路吧?”李春芳打趣道。
华夏世家。
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涂山之会”。
禹建都阳翟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共议天命。
在夏禹的“拳头”和“恩施”下,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选择了臣服。
夏禹解除了所有邦国和部落的武装,遵照约定,将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
而这些世袭贵族,便是世家的前身。
在郊祀之礼,夏禹赋予了世家崇高无上的地位,享万民供奉。
夏禹也将自己和家族归入了世家之列,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
“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华夏历来是讲究权力、责任对等的族群,在无限荣耀、供奉之下,也规范了世家的义务。
即,启民智,振华夏。
世家有义务作为这混沌世界的“光”,来为所有华夏百姓照亮智慧。
传授礼仪、教授知识,是其中一项重大义务。
但是,人是有私心的,再优秀的规范,在制定的人,也就是大禹死后,很快就变了样。
世家只传授百姓礼仪,而不教授知识,来维持自身的无上地位。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知识,才能让人仓禀实,才能让人衣食足。
而礼节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在上古时代,除了会饿死人,再无用处。
于是乎,从上层世家流传出一句话,“礼不下庶人”。
对,世家连装都不想装了,连礼节都不愿意再传授给下层百姓。
华夏的朝代开启了更迭,礼乐出现了严重崩坏,而世家却凭借着夏禹的约定,始终享受着万民供奉、礼遇。
为了追求更大的权力,世家甚至是搞出了“田氏代齐”的把戏。
所幸,秦王室的崛起,使得世家不仅没有彻底分裂华夏,反而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
只是,秦王室重用的法家思想,准确来说是商君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驭民五术”,极大推高了王室、皇室的地位,却再次将民智放到了一边。
为了统治,历朝历代都对民智二字讳莫如深,穷苦百姓就那样混混沌沌的,被世家、大族裹挟着推翻了一个个朝代。
世家都狗日的没了,民智依然未开,几千年来,就出了太祖高皇帝这一个真正的平民皇帝。
太祖高皇帝为了开启民智,做了不少努力,其一,就是免费教育。
设立中央官学:国子监。
设立宗学:主要招收世子、长子、将军、中尉等贵族子弟;
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社学三级。
在这些学府读书,不要束脩,包吃包住,免徭役,发粮食。
统一穿着、固定上课时间、上课出去要请示、出入学校要登记、有节假日等等一系列制度。
这便是洪武年间的读书人所享有的待遇。
升学流程,也是社学升县学,县学升州学,州学升府学,府学升国子监。
整个洪武年间,只举行六场科举。
绝大部分的学子,都是一级一级升上去的。
另外国子监的毕业,要修够学分,只有积累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毕业后委以官职。
最重要的是,在国子监学习期间,学子们要观政,这个观政就是去六部观看官员们做事,观政完了之后还得有观政部门开具的观政文书。
而这套选拔官员、人才的制度,随着太祖高皇帝的驾崩,轰然崩塌。
建文皇帝登基后,废除了大部分相关的规定,而对开启民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废除了社学。
建文皇帝把教育国民的权力,从朝廷手中还给了大族、富户、豪强。
穷苦百姓人家的孩童,又读不起书了,本来有几分拨开的云雾,又浓郁了起来。
科举,又一次成了大族、书香门第把持学识的手段。
那微不足道的上升之路,不够是愚弄世人罢了。
恢复社学,对所有大明朝适龄孩童开放,一级级升学,才是“启民智,振华夏”的真正道路。
李春芳的笑问,陈以勤郑重点点头,陈家确实有了更高追求,要重走上古世家的道路。
见状。
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吕芳全部色变。
驾驭万民,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智未开,作为内阁阁老的他们都这么难了,真要是民智开启,万民有了属于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内阁估计能被万千政务压死。
圣上的统治,还会那么稳定吗?
张、高、胡、李四位阁老,和吕芳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不约而同地站起身,紧盯着陈以勤,眼中的凝重和警惕毫不加掩饰……
第231章 振兴华夏,海瑞进京!
壹民。
弱民。
疲民。
辱民。
贫民。
五者若不能见效,杀之!
驭民五术,自秦朝以来,华夏历朝皇室用了两千多年,通过削弱民智、民力,来增强国家的权力和稳定性。
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从未想过改变,且准备在当朝时,长久且持续进行下去。
吕芳是宦官,一身荣辱全系于皇权,是大明朝最不愿意看到朝廷根本制度发生改变的人。
如果提出开启民智的,不是陈以勤,而是其他人,哪怕是张居正,这时的吕芳,都已经心生杀意了。
偏偏是陈以勤。
张居正望着陈以勤,眼神复杂道:“逸甫,你想做什么?”
高、胡、李、吕,同样望着陈以勤,眼中满是不理解。
他们真的不明白,走上上古世家之路,开启民智,对陈以勤,对陈家有什么好处。
民智一旦觉醒,首先追求的,便是社会公平。
律法上的公平。
机会上的公平。
资源上的公平。
……
等等。
世家之所以地位崇高,不仅是被朝廷赋予,也不是始终掌握着权力,而是在礼仪、教育上对世人的降维打击。
广开社学,教授万民,或许在质量上,那数千万适龄孩童的成长,不及陈家的家族教育。
但数量多了,总能蹦出一些天赋异禀者,不论是礼仪,还是学问,还是其他,都会碾压势的超过陈家。
这便是数量碾压质量。
到时候,陈家对平民子弟的降维打击不复存在,哪怕那些上升的平民子弟,会为了特权,而不去摧毁世家阶层,也会分走陈家的话语权和力量。
他们不理解,陈家明明可以独享一切,甚至可以封锁其他大族晋升世家的道路,来成为朱明皇族之下的第一家族。
可为什么,要主动分权力、利益给其他人呢?尤其是平民子弟?
他们不允许,大明朝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家族存在。
要是陈以勤不能给出合理且让他们信服的解释,内阁、司礼监就要联手行动,来收拾陈家了。
虽然众人没有展露气势,但联结的相威,都能让政务堂内平地起风。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