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95节

  面对这个答案,道衍的呼吸似乎都停顿了刹那。

  “这取决于你的表现.现在是你做抉择的时候了。”

  来大天界寺找道衍的事情,朱雄英已经问过老朱了,而老朱的态度是默许,显然,虽然老朱不喜欢道衍,但也觉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故意冷落让道衍闲置了这几年,以备儿孙收用。

  朱雄英也并不觉得自己能虎躯一震就收复道衍,令其心悦诚服的纳头便拜,但眼下既然两人之间有了基础的了解,那么先拐带上船还是可以的,道衍跟着朱棣的时候也不是一门心思不是?良禽择木而栖都不止择一次呢。

  道衍没有犹豫很久,他就像是被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等取经人的孙猴子一样,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刚才的考验不过是小小试探,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若圣孙不弃,道衍愿追随左右。”

  面对要么当狗头,要么当军师的抉择,道衍选择了后者,至少得活着才有机会知道问题的答案,同样只有活着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两人再次落座后,开始谈论起了其他事情,从佛法聊到世间百态,从政治聊到民生,道衍虽然外表看起来普通,但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智慧,却让朱雄英有些刮目相看。

  谈话结束后,朱雄英对道衍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朱雄英意识到,这个白胖和尚虽然此时还郁郁不得志,但未来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确实不负“黑衣宰相”之名。

第165章 来自道衍的信息

  如今的京城宛如一颗镶嵌在长江这条蜿蜒玉带上的明珠,人口足有上百万之众,不仅是大明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池,亦是整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朱雄英站在大天界寺所处的凤山山顶,遥遥向不远处的京城方向望去。

  只见城墙巍峨,城门重重,里城门十三座,外城门又有新建十六座,城池辽阔,南北穿城四十里之遥,若是绕城一周,甚至有一百八十多里的路程。而城内的格局亦是错综分布,几十条大街与数百条小巷纵横交错,金粉楼台点缀其间,寺庙宫邸错落有致,碧瓦朱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长江水面波光粼粼,各类船只穿梭不息,那远方若隐若现的风帆,就好似天边云瀑裹挟着船流淌下来的一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到此地,委实难知此景为何。”

  朱雄英喟叹一声,然后扭头道:“只是这城西的莫愁湖畔,如今却错乱难治,不知大师有何良策?”

  效仿汉武帝迁徙天下富户来京的事情,道衍自然是知道的,这种政策怎么说呢?对于皇权来讲,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富户在地方那就是盘根错节的地头蛇,“流水的县官铁打的豪强”嘛,看解缙在蓝田县城的境遇就能知道了,而这些地头蛇之间往往各种关系都能纠缠上百年之久,轻易难以撼动会对朝廷在地方的统治造成严重阻碍。

  而只要把这些富户迁徙出来,让他们离开原有的乡土环境,那么他们就像是失去了毒牙的蛇一样,再也没有什么威胁性可言了,毕竟在华夏古代的政治环境里,有钱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当钱能转换成对应的影响力的时候,才有作用。

  这些迁徙到莫愁湖畔的富户来自全国很多个布政使司,在家乡他们是一霸,在这里他们什么都不是,一切人脉、产业都需要推倒重来,莫说在京城权贵眼里这就是来要饭来了,就是京中有点背景的势力,都能反复拿捏他们,所以这些迁徙来的富户,如今不过一两年,便已经有破产卖儿鬻女的了,即便过得稍好些的,也早就没了在地方当土皇帝时候的气焰,各个苦不堪言,只得低声下气的托人上疏,请皇帝改善他们这些“客户(古代指从外乡迁徙来的人口)”的处境。

  当然,这种政策也只是能解一时的问题,因为旧的豪强走了,地方上还会诞生新的豪强,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唯一的小小缺憾就是,搞迁徙的时候,配套政策没有考虑太周全,因此造成了莫愁湖畔这个“城乡结合部”的暂时无序状态。

  而这個问题,被朱元璋交给了朱雄英,用来检验和锻炼他的能力。

  道衍认真以对:“对策很多,只是看圣孙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若仅仅是想要交差,那倒也没什么难的,以雷霆手段整治这片区域,给这些迁徙富户来一个相对安稳的居处,能让他们活下去,对于圣孙来说,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

  “莫愁湖畔地理位置不错。”

  莫愁湖是京城第二大湖泊,仅次于玄武湖,也是长江古河道的遗留部分,在东吴时莫愁湖一带是江渚地区,唐宋以来秦淮河入江口泥沙逐渐淤积而慢慢向西北三汊河推移,长江主流道也逐渐向西北迁移,致使长江中的白鹭洲与岸边相连,原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的低洼地带就留下了许多池塘和湖泊,莫愁湖就是这么形成的。

  朱雄英指着那里说道:“秦淮河在定淮门那里汇入长江,而龙江船厂就位于秦淮河和长江交汇处,再往东南便是由内外城夹着的莫愁湖,与秦淮河由几处河道相通,秦淮河继而继续流向东南.如果说秦淮河是京城的肠,负责通过便捷的水运来输送各种物资,那莫愁湖就是用来消化和储存食物的胃,这附近的一大片区域,都极为适合建立仓储和市场,此地若不建成商埠,实在可惜。”

  道衍若有所思:“所以圣孙是想因势导利,既要解了富户难以为继的‘势’,还要用他们手中的财富,来造出‘利’来。”

  “不错。”

  朱雄英微微颔首:“这片区域在传统的内城之外,还在新建的外城之内,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流动既不会威胁到京城内部的安全,也有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且水运交通便捷,若是能在此地建成商区,维持好一个良好的营商秩序,便可以收取源源不断的商税。”

  在现代世界生活多年的朱雄英,很清楚发展工商业才是大明的出路,在农业上内卷,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然而,这种对于未来的把握却并不是其他人能够理解的,就算是朱元璋,即便有些触动,也不是能够轻易转变过来的,毕竟人脑海里的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朱雄英想要光靠说来说动别人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他能把他所设想这套东西落在实处,就有说服力多了,不仅朱元璋能理解,文武百官也都能从这个生活范围内的例子看到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利在何处。

  所以朱雄英打算借这个机会小试牛刀一番,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熟悉京城环境,而且能够初步建立自己的班底,结交有用之人,获取一个能够不依赖他人的财富渠道。

  而这一步棋走的好了,他也就不必每天在皇宫里逛该了。

  道衍点点头,他已经明白了朱雄英的需求,自然可以给出对应的建议,毕竟道衍也在这里待了好多年了,对于京城错综复杂的环境更加熟稔。

  “若是圣孙想整顿莫愁湖畔,那么有几个势力是必须要面对的,只是其中有些事情颇有龃龉,不知当不当讲?”

  “大师但讲无妨。”

  “其一是牙行莫愁湖畔鲜少有铺户坐商,皆是南来北往的游商和京城附近的百姓,他们进不得内城去,便在此地聚集,而无论是租赁房舍还是货栈,皆要仰赖牙行居中协调,这些都是被牙行把持的,故此大力整顿侵害最多的就是牙行的利益,而这些牙行都颇有背景,不少都兼着给京城中达官显贵放印子钱的阴私勾当.贫僧知晓圣孙雄心壮志,自然是不怕这些攻讦的,不过想要做大事,却不能一味莽撞,若是把人都得罪光了,便是做成了到头来也没个滋味,反而为日后徒增烦恼。”

  道衍出主意很保守,把利弊也说的清楚,显然他不打算干交浅言深的事情,因此把其中的这些勾当都点透了,但拿主意得朱雄英自己拿。

  古代谋士不都是这样,一般都是好几个谋士,一人出一个主意,主公自己去选,选对了那是谋士厉害,选错了那是主公眼瞎,没有哪个谋士敢保证自己出的主意就绝对可行,要是敢保证他还当谋士干嘛?自己扯旗当主公岂不是更好。

  朱雄英听了道衍的话,倒也没有不悦,因为他以前在教科书历史课本上,看到过蒋太子是怎么在十里洋场碰了一鼻子灰的,如今自己要干的事情虽然没那么大,但毕竟是触及固有利益阶层的利益的,性质差不多,肯定心里要有一个事先的预期。

  而道衍后半句说的其实很精髓,朱元璋考验他的,不仅是事情能不能办成,还包括事情办的漂不漂亮,如果一路靠着动用武力和行政力量强推,那固然也能成,但未免办的太糙,而且很让人怀疑,你是不是就只有这水平?毕竟靠着皇帝支持去强推这种事情,换谁来都能成那你的能力展现在哪里呢?

  所以朱雄英就得“既要又要”了,既要把事情办成,又要办的漂亮,不能把场面闹得太难堪,更不能最后靠军队来救场收尾。

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许

  “既有其一,想来也有其二?”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问道。

  牙行本身不算什么,其实说白了就是中介,利用明朝制度的规定,在京城的外城和内城之间牟利.中间还有些帮权贵放印子钱牟利的渠道,因而攀附上了权贵,算是有利益勾结。需要有所顾虑的根本就不是牙行本身,而是牙行背后那些广泛地牵扯进来的权贵。

  所以,在朱雄英看来,牙行不算是难对付的对象。

  “其二则是船帮。”

  “京城百业各有行帮,其中货物多为行,人力多为帮。诸如行里有豆芽行、药行、饴糖行,甚至连棺材、冥器、木、竹、炭、石灰都有自己独立的行;而帮则以船帮、脚帮为主。”

  行会制度在华夏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哪怕是在明初这种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在城池里还是避免不了其出现,没办法,人口大规模聚集必然会发展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必然带来行业分工,有了分工,自然就会规则的出现,官府不制定规则,行业内部也会发展出潜规则来。

  而这时候虽然大运河还处于大半堵塞的状态,大明也没有迁都北京,所以南北漕运尚不发达,还没出现“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局面,但仅仅是京城码头,也足以成为一块人人觊觎的肥肉了,再加上干这行的都是卖力气的汉子,更是难免有些义气恩仇在里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京城的船帮。

  经过道衍的介绍,朱雄英对于京城的船帮有了大概的理解,严格来讲,船帮之间虽然互相会有暴力冲突,常有打架斗殴争抢码头地盘的事件发生,但是他们不以暴力谋生,暴力只是他们维持自身市场和利益的手段,所以很少有动刀的情况,大多数都是拳脚相加,或是拎个棍子、船桨之类的,故此五城兵马司也没有取缔他们。

  而这些船帮内部,则有着严格的帮规,一般是以“会首-舵主-船老大”来划分管理等级,并且还有自己的专属节日,也就是所谓“镇江龙王节”,而这些出来讨生活的人,不乏死后没人祭奠的,所以每年中元节也会组织悼念离世成员的祭祀活动,过年的时候还会组织吃免费的年夜饭。

  “所以,若是在莫愁湖建立商埠,就难免冲击甚至颠覆整个京城在长江和秦淮河上做工的船帮的利益。”

  商埠,虽然是个新鲜词,但在道衍心里却不难理解,所谓“埠”这,在《大明律》中“官牙埠头,船埠头”便是指主舶客商买卖货物的地方,而商埠,自然是连同码头在内的一片商业区。

  见朱雄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道衍点了点头,牙行或许可以驱赶和取缔,但对于船帮来说,建立新的商埠,那么不仅要整顿,而且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否则的话这失业的上万青壮汉子或许在上十二卫亲军面前不堪一击,但一旦流散开来,对京城周围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总得有人运货干活不是?

  “至于其三,则最简单了,那就是这些搬来京城的外地富户。”

  “富户与富户之间亦有差距,或是攀附关系,或是舍得使钱,或是聪明机敏.总之,不是所有富户都乐意于改变现状的,甚至所有的改变对于已经开始融入京城的他们都不是好事,而这批人,远比迫切需要朝廷改变这一切的那些富户更有势力。”

  “大师所言我已知晓,有这番分析,倒是比我从头调查要强得多。”

  朱雄英的反应稍微出乎道衍的预料,他并没有要求道衍拿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而是表示要好好研究研究莫愁湖左近的堪舆图和黄册,然后再实地考察一下,到时候再跟道衍探讨一番。

  望着少年郎挺拔笔直的背影,道衍不自觉地就将他和燕王对比了起来。

  在道衍心中,燕王朱棣不见得是最好的主公,但其人铁血果决,善于用兵,虽然有时候有些睚眦必报的性格,但有着在乱世成就大业的几乎所有前提条件,是一个在选择不多的情况下,非常优秀的人选。

  但这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却很关键的问题燕王朱棣大概率等不到乱世的到来。

  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必须是政权出现混乱,地方的藩王们才能有机可乘,而按照大明这铁桶江山的架势,如果朱标不出问题,那朱雄英大概率也会不出问题,到时候几十年过去了,朱棣估计等到吃席都等不来机会。

  对于朱雄英,怎么说呢,第一次见面很难看出太多的东西来,但其人虽然称不上聪明绝顶,却也绝非是昏庸之辈,小小年纪没有太过轻浮冒进的表现,称得上是沉着冷静。

  不过,如果仅仅只有这些,那么也只能算是朱标模板,以后经过各方面的锻炼,撑死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

  但问题就在于,在道衍看来,朱雄英身上的变数实在太多了,甚至多到自己根本看不清的地步。

  道衍回到自己的禅房,捻出几枚古钱,抛了数次却一无所获。

  “这次看看吧,若是其人真有能耐,必能崭露头角,倒也不是不能暂时委身以图后续。”

  另一边,朱雄英来大天界寺“祈福”了半日,蹭了一次斋饭后返回了皇宫。

  在皇宫的奉天殿中,接到了通报的朱元璋却并没有再批阅奏章,而是与一人对话。

  此人坐在御赐的椅子上,身着红袍,袍服上绣有金龙,显然是亲王级别的存在,因为这衣服朱雄英也有一件。

  非是旁人,正是潭王朱梓,他的封地在长沙,所以抵达南京一路都是走水路,交通相当便捷,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了。

  “皇爷爷!”

  “英儿回来了。”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含笑意,对于这个大孙子,他总是另眼相待,甚至对于在预测的未来里有可能跟着朱棣造反的那个道衍和尚,如今他都直接许了朱雄英去收用。

  当然,也正因如此,对于朱雄英,他也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朱元璋希望朱雄英能超越朱标,成为真正能让大明进入盛世的君主。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167章 帝王之术

  而且今天让朱元璋满意的是,老八潭王朱梓的到来,确实验证了朱雄英那个有些恐怖的预言,那就是如果朱元璋不及时派出使者说明情况的话,那么内心已经乱成一团的朱梓,真的很有可能做出不忍言之事。

  虽然感情不是特别深厚,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也不愿意见到这种事情发生。

  而经过朱元璋的短暂劝导,再得到了“绝对不会因为胡惟庸案继续追查潭王妃於氏和他本人”的皇帝亲口承诺后,朱梓也松了口气,但即便如此,他的情绪还是相当不稳定,他这个状况,应该是某些长期心理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暂时还不清楚。

首节 上一节 95/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