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66节

  这面传承自成吉思汗的大纛,已经有上百年未曾陨落了。

  北元士卒们的抵抗意志彻底瓦解,有的人则呆立在原地,如同待宰的羔羊般不知所措,任由明军宰割;有的人则惊慌失措忙着逃命,甚至很多人在慌乱中为了一条狭窄的逃生通道相互践踏,这些蒙古勇士,怒骂着向自己人挥刀。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风沙渐息,天色微明。

  北元营地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燃烧的火光和浓重的血腥味,天元帝也在这一片混乱中失去了踪影,不知所踪。

  整個北元营地变成了一片血腥的屠场,屠戮过后,唯有明军的旗帜在风沙中猎猎作响。

  明军士兵们疲惫不堪地在战场上收拢俘虏,归拢牛羊骆驼马匹等牲畜,他们的脸上身上都沾满了血迹和沙尘。

  然而,当看到成群结队的北元朝廷官吏、后妃、宫女被牵出来,每个人都是兴奋的,这是一场必然会载入史册的大捷,也是汉家儿郎自靖康之耻后,第一次如此深入漠北,覆灭仇敌!

  经此一战,北元当场战死数千精锐,七万七千多人与四万七千匹战马被明军所俘获,除此以外,还有十二万匹牛羊骆驼和三千多辎重车辆,也一并沦为了明军的战利品。

  北元朝廷的绝大部分官吏,以及天元帝的全部后妃、公主,以及次子地保奴都未能逃脱,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只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右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冲破包围圈逃走。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经历过岭北之战的两支精兵,也就是元廷禁卫军,以及由王保保之弟脱因帖木儿带领的王保保旧部,在这场战斗中,彻底灰飞烟灭了。

  而没了正规军、官吏、印玺、牌敕、图书、典籍、档案等等从中原一路带过来的家底的北元,已经从政权组织上,无法称之为帝国了,而是彻底被打回了部落形态。

  纵然如此,蓝玉也没打算放过他们,率军一路向西追了上去。

  而本来作为前锋的太师哈剌章的部众,侥幸躲过了捕鱼儿海之战,这时候却被天元帝留下来断后,可哈剌章所部哪里是明军的对手?蓝玉纵兵大破其部,俘虏了男女老弱共四万余人,牲畜八万余匹。

  不过,哈剌章还是为天元帝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毕竟,两次大胜,明军不得不面临着收拢和管理大量俘虏的问题。

  饶是如此,蓝玉还是派余通渊所部精骑一直向西追了上千里,追到了胪朐河(今克鲁沦河),而在胪朐河畔,余通渊得知了天元帝的死讯。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向西逃跑,还没跑到哈拉和林,就遇到了被也速迭儿击溃的左丞相咬住,前有狼后有虎的天元帝等人被逼的没办法,带领仅剩的三千余骑准备先向南再向西,拼死穿越也速迭儿的地盘,投奔在金山放牧的太师阔阔帖木儿所部.身后有十几万明军在追,天元帝觉得往后跑明军不会放过他,但绕路往冲,草原广阔,也速迭儿却不见得能完全堵住他。

  天元帝的计划本来成功了,他们从南方绕开了瓦剌人的截击,继而转头向西,可惜天降大雪减缓了他们的行军速度,也速迭儿趁大雪封路之机,派遣火儿忽答率兵追上了天元帝,经过一番激战,随后用弓弦缢死了天元帝,杀了太子天保奴,夺走了传国玉玺,也速迭儿正式称汗。

  而这也意味着,也速迭儿和瓦剌人,成为了大明的下一个打击目标。

  得知了天元帝的死讯,以及也速迭儿率部向西迁徙上千里躲避明军的信息以后,因为俘虏了十万余人,导致消耗大幅增加、补给即将耗尽的蓝玉正式班师。

  临行前,蓝玉下令把无法带走的皮甲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放火付之一炬。

  皮革烧焦的浓烟冲天而起,蒙古铁骑纵横四海打下的赫赫威名,也在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之中彻底湮灭。

  而对于大明而言,这不单单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更是国家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北元朝廷的彻底覆灭,蒙古人统治中原的法统也随之消失,经历过元末乱世的中原百姓,不用担心有朝一日元朝会再次回来,元朝的历史,已经被画上了句号。

  同样,由于北元残余势力一直盘踞在北方边境,不仅对大明北方边境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影响着北地的人心.北地汉人从靖康以来已经胡化了数百年之久,北地不乏对元朝心心念念之人,而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使明朝得以彻底清除这一民心隐患。

  同时,明军新装备的无线电台、千里镜、燧发铳,也在捕鱼儿海之战中经历了实战的检验备受好评,明军将领无不对圣孙的贡献交口称赞。

  而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的身死,也让弑君上位的也速迭儿无法服众,蒙古诸部内部很快就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彻底分裂为了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部和无数小部。

第111章 殿试上怒喷海禁政策的解缙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初一。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奉天殿重檐庑殿顶的明黄色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奉天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这里正在举行着戊辰科殿试。

  考生们穿着整齐的衣袍,分列在奉天殿的东、西两侧,他们面带紧张的神情,面朝北方站立,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须臾,静鞭声响起,朱元璋身着皮弁服从后面的华盖殿中缓缓走来,他的到来让整个奉天殿顿时鸦雀无声。

  所谓皮弁,原指古代用白鹿皮缝制的冠,现在则是指大明皇帝参加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殿试、策士传胪等活动时的礼冠,皮弁本身用乌纱外饰,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采玉十二以为饰,玉簪从中间穿过束住头发。

  而配套的衣服也很有讲究,按五行学说,大明是以火德得天下,所以服饰普遍尚红,与皮弁配套的服饰便是直接蔽膝的绛纱长衣,以革带束腰,腰间还悬着白玉佩,下面是绯白大带与白袜黑靴,整体就是红、白、黑三色,以红色为主,黑白两色为辅。

  考生们纷纷行五拜三叩之礼,表达对皇帝这位名义上的“老师”的尊敬。

  随后,在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的协助下,戊辰科的殿试正式开始。

  这次殿试对于大明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重新恢复科举后的第二届考试,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招考,第一次没来得及参加的这次基本都参加了,因此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无一不是人中之龙,譬如江西布政使司乡试的解元,解缙,就位列其中。

  实际上,在明初试行科举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朱元璋曾一度对科举制度失去信心,转而从国子监里选拔官员进入仕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在洪武十七年重新颁行了《科举程式》,明确了科举各级考试的举行时间、科目内容等等。

  所以,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朱元璋对未来官员的期待。

  而对于考生们来说,只要通过了会试,到了殿试这个环节,一般都不会再被淘汰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松懈下来,殿试的排名将直接决定他们的进士身份以及未来的仕途发展,因此虽然紧张程度没有会试那么高,但考生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就在这时,刘三吾宣布了戊辰科殿试的题目。

  这个题目是朱元璋亲自出的,关于大明海禁政策的策论。

  殿试就这么一道策论,答完就收卷,没有第二道题了。

  而这个问题显然比洪武十八年齐泰、黄子澄他们那一届的殿试题目“用人之道”要难得多,它涉及到大明的基本国策、经国济民、海防安全等多個方面,而且是现实问题,不是怎么答都可以的那种。

  考生们听到题目后,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忖度。

  然而,他们知道,此刻不是犹豫退缩的时候,随着殿试专用纸张的发放,他们纷纷低头作答,毛笔的笔触在纸上飞快地划过,发出轻微的响声。

  他们的答题,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因为他们的答卷皇帝会亲自阅览,而皇帝的印象分将大概率决定他们在一甲、二甲、三甲中的排名,以及观政期间去哪个部、寺衙门实习。

  所谓“观政”制度,是朱元璋为了提高进士们的行政能力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一项制度,通过观政,进士们可以深入了解朝廷的运作机制和各部寺衙门的职能,为将来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进士们在观政期间的表现,也会直接决定他们观政结束以后,会被分配到哪里。

  解缙此时也是心里打鼓,作为科举之路的最后一步,他到底是要老生常谈的写海禁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些,还是另辟新路,唱唱反调?

  要知道,最近朝堂上,可是有不少关于给海禁开口子的风声流传出来,而这些风声,自然也被赴京赶考的考生们所听闻了。

  解缙陷入了纠结之中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前者比较保守不会犯错,但哪怕是他,如果不写点新东西,光靠文笔辞藻也不容易进一甲或二甲,后者容易出彩但跟主流观点不符。

  纠结了半天,都快到中午了解缙还是一个字没写,不过好在殿试是持续一天的,所以也不着急写,很多人都跟解缙一个状态,只不过别人是在默默地打腹稿。

  最终,十九岁的解缙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要老老实实遵循自己的理念,写海禁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而策论虽然就是最低要求八百字的小作文体量,但是朱元璋为了让他们好好答题,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不留遗憾,所以不仅给的殿试时间很长,以一日为限,日落前交卷即可,而且中午是管饭的。

  一个大托盘里有茶食、果脯、点心、一碗汤、一碗米饭、四样荤菜素菜,甚至考虑到可能有“不喝酒没法超常发挥”的李白型选手,还备了酒水。

  解缙本来不想喝酒,但奈何肚中酒虫勾的人实在心痒无比,所以还是喝了酒。

  几杯酒下肚,解缙整个人都开始飘了。

  ——思路来了。

  保守个屁,老子要拿状元!

  饭也不吃了,他把托盘摇摇晃晃的放到了旁边,扯过答题的纸张,继续挥毫泼墨。

  解缙是不是明初书法第一人不好说,但他肯定是明初草书第一人,毛笔在他手中,可谓是笔走龙蛇,飞扬不羁。

  这时候还没有“馆阁体”,殿试也确实没规定作答文体,所以解缙的书法虽然潦草了些,但也不算违规。

  须臾,一篇策论写就却是一气呵成,一字未改。

  解缙示意受卷官他要交卷.殿试跟乡试、会试不一样,从赵匡胤时期开始,殿试环节就规定了考生可以提前交卷,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在赵匡胤的眼里,能快速而又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人,能力暂且不论,果决肯定差不了,而大明的制度基本都是参考宋朝进行设计和改良的,所以这一条也在如今的洪武朝被承袭了下来。

  受卷官收了解缙的卷子,准备按照规定,等所有考生都交卷后统一送交弥封官进行弥封。

  但这时候朱元璋来兴趣了,闲着也是闲着,既然解缙这小子与他之前就有一面之缘,印象颇为不错,而且还在残页上面出现过,那不如看看他的试卷。

  皇帝要看卷子,受卷官自然不敢不给。

  然而看着看着,朱元璋的眉头就蹙紧了。

  倒不是解缙的文章写的不好,或者字体太潦草,实际上解缙这篇文章,立意非常高远,书法虽然潦草了些,但筋骨神意俱佳,看着非常顺眼。

  问题在于,朱元璋之前从考生们身后走过,大概心里算了算,保守点支持海禁政策的考生有八成,剩下两成则是支持海禁政策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稍微开个口子。

  可敢这么喷海禁的,解缙还真就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看完以后,朱元璋脸都黑了。

  虽然朱元璋有意给海禁政策放开一个小口子,进行官方的海外贸易,但并不打算对海禁政策进行整体的骤然转向,因为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这是非常伤筋动骨的,会让下面官府无所适从的同时,加剧社会和人心的混乱。

  而且更重要的是,海禁政策是朱元璋给大明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全面否定海禁政策,那就是在拿鞋底子抽朱元璋的脸,所以朱元璋自己也不可能会干这种有损于他帝王威严的事情。

  但解缙干了。

  不过,朱元璋气量并不小,他倒没有因为这张卷子发作,只是放下卷子后吩咐道:“下次殿试让光禄寺别备酒了,另外,西安府蓝田县的县令是不是出缺了?这考生不用观政,可以直接去上任了。”

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变

  时序渐入盛夏,随着一纸捷报如野火般席卷,捕鱼儿海之战大捷的消息震撼了整个大明。

  这胜利仿佛一缕久违的清新之风,拂去了蒙古人统治华夏百年的阴霾,让京城内外处处洋溢着喜庆和振奋。

  就连秦淮河畔那些惯于谈笑逢迎的妓子们,此刻脸上流露出的光采,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媚照人。

  妓子都有这种颇为与有荣焉的感觉,足见被蒙古人作为“南人”统治了上百年后,此时的明朝人究竟是何等心态,恐怕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大明才能鼓足了劲儿北伐,而非像南宋一般偏安苟且。

  这份情绪,不仅仅局限于被蒙古人称作“南人”的百姓之中,在那些曾经被蒙古人视为“北人”的人们心中,这份喜悦更是如同压抑了许久的洪流般汹涌澎湃。

  特别是当蓝玉率领大军班师,押解着俘虏,缓缓行进到开封城下的时候,那种激荡人心的场景,直让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

  自从北宋末年靖康之耻以来,这座古老的都市几经易主,历经风霜,而它的子民却是代代相传着被异族凌辱的历史记忆每当回想起当年那些皇室贵胄、帝姬大臣如同牲畜般被俘虏、侮辱的往事,开封百姓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愤懑。

  然而如今,因果报应,这一日终于到来了。

  正如当年韩侂胄北伐时李壁所撰写的出师檄文中所言:“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

  此刻,开封城中万人空巷,百姓们争相涌上街头,只为一睹那些被押解的北元宗室与公主等人的模样,地保奴、必里秃妃、吴王朵儿只这些曾在漠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贵族,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般被押解游街,对于开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扬眉吐气的绝佳方式。

首节 上一节 66/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