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75节
在凉国公的府邸中,蓝玉今天并没有邀请其他人,因为若是刚回京便与旧部大聚,多少也是有些犯忌讳,故此府邸里只有户部侍郎傅友文。
见朱雄英到来,蓝玉和傅友文都站起身迎接。
见礼过后,朱雄英坐在了蓝玉的下手。
“舅姥爷,这一年在西北辛苦了。”朱雄英关切地说道。
蓝玉哈哈大笑:“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倒是你这一年来忙前忙后,给这京城周边都变了样,这才是真的辛苦。”
朱雄英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转而看向傅友文:“若是没有户部的支持,哪有这么容易办成,怕是寸步难行才正常。”
傅友文连忙谦虚地摆摆手,户部确实支持了,但其实出力最多的是皇室控制的内廷:“过誉了,这都是分内之事,而且吴王这一年来的改革举措,才真正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尤其是铁路的通车,现在京城到镇江,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不仅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也为接下来往江南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铁路的通车,只是大明迈向工业时代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在工业、商业、交通等多个领域继续改革,才能让大明真正走向强盛。”
“工业。”蓝玉咀嚼着这个词,“工业是个好东西啊,有了工业,咱们军队才有新的火铳用来进攻,才有压缩饼干吃,才有大炮轰敌人,才有新的水泥路和水泥墙。”
工业产品的生产里,优先级最高的就是军事工业的产品,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对于工业发展最为支持的,就是体验过了工业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军人。
所以明军的将领们,只要是体验过工业带来的便捷,以及对他们火力的加强后,一般都会强烈建议五军都督府——多搞点!
为此,五军都督府甚至从自己独立的财政系统里,拨出了一些经费,用于支持新一代的火铳的研发。
嗯,相比于户部的窘迫,其实五军都督府相当有钱,毕竟二百多万明军里,其实有一半都可以视为屯田兵,军事训练在一年里比重不高,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种田。
而这些粮食产出,作为最通用的财富,自然五军都督府也有份。
“明年是不是就要升户部尚书了?”
蓝玉忽然问道。
这个问题,不算什么秘密,从郭桓开始,傅友文就是户部的二把手,到如今都多少年了,资历早就够了。
不过,不管六部尚书怎么换,这位尚书之下第一人,却始终岿然不动,稳坐泰山,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尚书还要有权柄。
而之前的试户部尚书杨靖,在试用期结束后,倒是没有脑袋搬家,而是被调往了交趾布政使司担任左布政使。
这里有个冷知识.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布政使是比尚书级别要低的,这在明清两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也是事实,但不包括洪武朝。
洪武朝的左布政使和尚书是同一级别,都是正二品。
因此,经常会出现某个尚书被调往地方担任布政使,或者某位布政使调回京担任尚书的情况。
“是。”傅友文点点头,苦笑道,“尚书不好当啊。”
傅友文的能力足以胜任户部尚书一职,只是这个位置的挑战和压力也确实非同一般,毕竟是给大明管钱的。
朱雄英说道:“户部掌管国家财政,确实责任重大,但傅侍郎多年来在户部勤勤恳恳,成绩斐然,早已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尚书一职,非您莫属。”
傅友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自己可以自谦,但别人是绝对不能不认可的。
蓝玉也笑着插话道:“友文啊,伱就别谦虚了,这些年你在户部干的事情,咱们都看在眼里,大明能有今天的繁荣,你功不可没啊。”
“其实。”朱雄英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未来的规划,“明年将会有更多的改革举措推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户部的全力支持。”
傅友文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放心,户部一定全力配合改革,只要是为了大明的发展,为了百姓的福祉,在所不辞!”
这话说的很漂亮,但又不仅仅是漂亮话,里面隐约透漏的政治结盟的意味,看起来滑不留手捉不到,但却让人心领神会。
“不过工业、商业的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啊,还是应该考虑从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
朱雄英看着蓝玉说道:“正好我对舅姥爷麾下有一员将领很欣赏,可能明年就要就藩了,吴王三护卫里也缺人,不知道舅姥爷可否忍痛割爱?”
“这话说的。”
蓝玉哈哈大笑:“你说就是了,我倒是好奇,谁能得你如此青睐。”
“张玉。”
听到这个名字,蓝玉思考了一下,方才在脑海里找出这个人来。
“喔是个好斥候,汉儿,但是在草原上生活了好些年,懂蒙古语,对草原的情况很了解,既然你想要,那回头就把这事给你办了,小事一桩。”
“谢谢舅姥爷。”
随后,他们的话题又聊向了现在的人。
傅友文说道:“摊子越铺越大,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持啊,最好国子监的那些监生,都用起来前段时间是不是有个叫夏原吉的,颇为得用?”
“是。”朱雄英点点头,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如把他调进户部,历练一段时间?”
这显然是件好事,但傅友文即使要卖好,也得看朱雄英的意思,毕竟夏原吉现在在帮忙打理工厂区的财务。
“那自然最好不过了。”朱雄英连忙道。
这确实是个正经的出路,而朱元璋用人就是这样,通过选拔和考核,从现有的国子监监生中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至于不行的,那自然就是优胜劣汰了。
蓝玉这时候思维有些发散,接着说道:“既然已经在工业、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实可以考虑将改革的触角延伸到农业领域,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稳定了,国家的根基才能稳固。”
“还是要向南。”
朱雄英的回答很干脆,大明的国土是有这么一个总数的,不管怎么折腾,能生产的粮食都是有数的,只有向南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毕竟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天吃饭,但老天爷有时候就是不公平的,在安南那些地方,水稻就是一年三熟,水热条件先天就是优势,你怎么比?
“说到向南,倒是真有一个消息。”
蓝玉随口道:“听说满者伯夷帝国已经攻占了淡马锡。”
淡马锡,就是新加坡。
华夏对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那时候叫做“蒲罗中”,是马来语的音译,原本的意思是“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淡马锡之前的主人,是僧伽补罗国。
而僧伽补罗国的由来,就比较复杂了。
这得从三佛齐王国依靠着旧港兴起以后说起,三佛齐王国很快便称霸苏门答腊全岛,继而向周围扩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但是由于三佛齐连年征战,导致国力开始衰落,南印度注辈国兴起的时候大举东征,攻占三佛齐王国的首都巴林邦,逼其迁都詹卑,淡马锡地区也乘三佛齐王国衰弱之机纷纷摆脱其控制,再然后就是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名叫圣多罗伏多摩,在九十年前来到新加坡岛建立了僧伽补罗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堡”。
而僧伽补罗国传承到了这一代,国王是伊士广达沙,他手下有个反骨仔大臣向满者伯夷帝国通风报信,泄露了淡马锡城内的虚实,满者伯夷帝国对淡马锡这个海峡的交通要道已经是垂涎依旧,故此,几乎是倾国之兵前来,战舰遮天蔽日,围困了淡马锡,而城内有内应开城门,打起来也没费多大劲儿,僧伽补罗国国王伊士广达沙被打败以后,只好在亲随的护卫下,从陆路狼狈逃走,而满者伯夷帝国,则是屠了淡马锡城,随后在河口竖碑纪念,搜刮了全部的金银财宝,回师返回爪哇岛。
“淡马锡是关键位置啊。”
对于刚刚回京的蓝玉怎么知道的这个消息,朱雄英并不奇怪,毕竟这是大明有数的高级将领,旧部可以说散布非常广,不仅交趾都指挥使司里有人,而且驻安南清化港的明军里,也有蓝玉的部将。
再加上任何军事情报,都是先交由五军都督府,再筛选汇总给皇帝的,而朱雄英的重要消息,一般都是从朱元璋那里知道的,所以蓝玉先他一步知道,是很正常的。
朱雄英只是微微皱眉,满者伯夷帝国在南洋四处出击攻城略地,显然对于大明的南洋战略构成了威胁。
“这块地方现在谁在管?”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没人管,大明的舰队完全可以把这个地方占据,毕竟淡马锡受到这次大破坏以后,虽然从一个繁荣的港口又恢复到一个人口不多的渔村的状态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地方,都是控制着满剌加海峡的咽喉要道。
“没人管,僧伽补罗国的国王伊士广达沙从半岛回来不久就去世了,子嗣断绝,也算是身死国灭。”
——机会。
实际上,如果大明不插手的话,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继续走下去,当满者伯夷帝国的军队返回爪哇岛,而僧伽补罗国灭国,淡马锡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小渔村以后,半岛北方的暹罗王国就会趁机把手伸过来,通过设立土司来管理这里,让淡马锡接受暹罗王国的庇护。
随后,又有人瞄上了这个地方,那就是三佛齐王国的王子拜里米苏拉,他会因为不向满者伯夷帝国朝贡,而被亲近满者伯夷帝国的势力赶出去,带着亲信逃到淡马锡,然后跟当地暹罗王国任命的土司火并,然后被赶走但是暹罗王国确实鞭长莫及,所以拜里米苏拉很快还会杀回来,并且建立满剌加王国,每年给暹罗王国四十两黄金当保护费。
是的,四十两就是这么穷酸。
等熬到了大明内战结束,拜里米苏拉就会来大明拜码头,被册封为大明认可的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诰印,并且借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机遇,重新让淡马锡繁荣了起来,成为整个南洋的商业中心。
再加上拜里米苏拉会绿化,因此很多波斯商人都会选择淡马锡,满剌加苏丹国会为马来西亚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在马来文学著作及文化方面达到空前的极胜。
不过,如今暹罗王国并未派遣土司进行控制,满剌加苏丹国的苏丹拜里米苏拉,此时还是三佛齐王国的落魄王子,也还没有流浪到淡马锡。
淡马锡正处于整个历史进程中那为数不多的势力空白状态之中,这对于大明来讲,无疑是天赐良机。
第264章 海贼王陈祖义
在洪武二十四年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一支规模不算庞大的明军分舰队接到了命令后,从清化港出发,悄然驶向南洋,目标直指淡马锡港。
淡马锡港,作为曾经南洋繁华的贸易中心之一,与旧港、马尼拉齐名,但如今却是一片萧条。
满者伯夷帝国的军队一把大火过后,城墙倾颓,坊市焚毁,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幸存的百姓回到城中后再次聚居,规模只剩下了可怜的小渔村大小。
当明军分舰队的舰船出现在海平线上时,原本宁静的小渔村仿佛被惊雷击中,村民们纷纷涌向海边,茫然地看着那些巨大的船只。
战舰上的将领身披战袍,手扶腰间长剑,正是此次行动的指挥官——俞通渊。
俞通渊是俞廷玉三子里年纪最小的,作为洪武开国名将俞通海、俞通源之弟,背景自然就不必多说了,早年便因父兄故,充参侍舍人,在朱元璋那里是挂了号的,后来随徐达征战秦、陇、燕、赵,积功授都督佥事,随蓝玉出征,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又随顾成征都勺、龙场诸蛮峒,克辰沅、宝庆,多有俘获。
南安侯俞通源主持水师以后,也没亏待弟弟,把他调到了清化港驻防。
如今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只是一支分舰队的指挥官,但还是给俞通渊争取到了。
而走关系归走关系,俞通渊的能力其实也没的说,就算不提白沟河之战的悍勇表现,本身现在的战功就距离封侯只差临门一脚了,他跟随诸位名将作战的时候表现的非常不错,眼下需要证明的,就是他独自领军的能力。
“淡马锡去国万里觅封侯。”
俞通渊喃喃自语,不过很快就收拾好了心情,眼前的挑战异常严峻,淡马锡港虽然已是一片废墟,但满者伯夷帝国的影响力犹在,周边各种势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而且,淡马锡港的百姓在经历了战火洗礼后,心中难免存有恐惧不安,如何安抚他们,赢得他们的信任,也是俞通渊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那么,明军能不能像满者伯夷帝国一样,再把淡马锡屠一遍,然后迁徙一些人口过来?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完全没必要。
因为眼下回到淡马锡重新聚居的百姓,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还是都躲在马来半岛南端的其他地方观望呢,如果这里彻底安全了,才会迁徙回来。
实际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真的淡马锡只剩了一个小渔村的人口,那么拜里米苏拉建立的满剌加苏丹国,是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年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哪怕有大量移民也不行。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