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64节
之后作为代表的将校押着着胡氏党羽及安南军高级俘虏七十三人来到午门前,并在西边的武官班次后站好。
随后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太子朱标一起上肩與,来到奉天门南面的午门,到城楼上坐到准备好的座位上,而在他们登上城楼的过程中,是一直有礼乐的,直到皇帝坐下,礼乐才停了下来,将校鸣鞭静场,全场肃穆。
“进~”赞礼官扯着嗓子用一种朱雄英不太能理解的腔调喊着。
专门负责进献露布的官员面向午门皇帝等人的方向行四拜礼,两个负责搬案几的官员把案放到了午门正中间的道上,然后就是宣展官与展示官前往案前取露布,并跪宣露布,宣读完毕后放置于案。
随后才是献俘。
朱雄英和朱高煦等人,带领着人群一起往前,而之所以说是“带领”,是因为他们就是献俘将校里的一组,两人身材都很高大,形象也很符合军人气质,本来就适合献俘,再加上身份的原因,两人这时候就押着一个安南军的俘虏,也就是范巨论,往前走着。
负责献俘的将校押着俘虏到达了具体位置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俘虏们这时候大多数都是比较平静的.因为献俘跟出征祭旗不一样,他们这些人大概率是马上就要被名义上释放了的,用来昭示大明的恩德与仁慈,不是说念完了圣旨就要人头落地,因此都很配合,谁都不想跟自己的性命过不去。
当然,也有一定概率,皇帝来一句“合赴市曹行刑”.
不过朱元璋今天心情显然不错,并不打算把他们都宰了。
过不了多久,午门城楼上就传来了圣旨。
“有制:所获俘囚,咸赦其罪。”
范巨论这个时候因为没有朱雄英和朱高煦的搀扶而突然卸去了全身的力气,仿佛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断开,整个人瘫软在地,范巨论的身体颤抖着,双手撑在地上,试图支撑起自己沉重的身躯,然而由于他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终于放松下来所以根本起不来,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也涌上心头.原本紧张得几乎要窒息的胸膛,此刻仿佛被一阵清风拂过,瞬间变得舒畅起来。
很多的俘虏,都是跟他一样的状态。
毕竟“生死之间有大恐怖”,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不过这些人虽然被赦免了罪责,但在大明的处境,也不见得会有多好,反正以前的风光日子肯定没有了,接下来有一些专业能力的会被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干活,从最底层干起,而没能力的,那就基本上管两年然后自生自灭了。
又过了一会儿,俘虏不管有没有力气,都得起来谢恩了,没力气的俘虏,就由后面的明军将校扶着跪拜谢恩,而这次,很多俘虏的心里,确实充满了对大明皇帝的感激和敬畏,这些人痛哭流涕,叩头谢恩,恍如隔世。
朱元璋和马皇后、朱标等人,在午门的上面看着,一时之间也有些感慨,这些将士们为了大明的上国天威,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不过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释放俘虏以后,就是贺词环节了。
御史引导文武百官入班,面北而向立,而后曹国公李文忠,亲自前往御道中央跪拜并致献俘大典贺词。
“.大明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虽远必诛!
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可为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朱元璋听着李文忠念着的贺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他看不见底下那些藩属国的使者是个什么表情,但是并不需要拿望远镜去刻意看都知道,这一次的胜利不仅仅是对安南的一次震慑,更是对周边藩属国的一次警告,一次非常有效的警告。
大明的威严和实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行礼!”
文武百官向皇帝行五拜三叩头礼,平身后乐止。
随着“礼毕”的声音落下,午门之下,礼乐再次响起,但这次的声音更加欢快,仿佛要将整个京城都带入到这场欢庆之中。
随后,庆功宴会正式开始。
皇宫内,美酒佳肴已经备好,皇帝亲自出席,与有功将士们共同庆祝胜利,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
而在午门之外,百姓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早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市井间欢庆。
而对于大明来说,这场献俘仪式不仅仅是对外的一次震慑,更是对内的一次凝聚。
让远在京城的百姓,感受到了明军大胜带来的荣耀,正所谓人心如水,当势头凝聚起来的时候,其实很多之前存在阻碍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而这场征安南之战打完,也同样意味着,大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了一个相当安稳且和平的发展环境,至少没有任何国家,再敢来招惹大明了,大明的南疆地区,也算是迎来了稳定时期。
同时,这场献俘仪式,也会随着各国使者的返程,传到那些“乱臣贼子”的耳朵里.
第256章 圣贤 盗贼 豪杰
北平,燕王府。
自从二十年前克复大都以后,这座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的王府,就是整个北平的中心,府内的亭台楼阁或许不像是西安的秦王府那样错落有致,但每一处却都透露出这位塞王的威严。
毕竟,自从老丈人徐达因病归京,不再出镇北平以后,北平的军权,就逐渐集中到了朱棣的手中,而之后徐辉祖的到来,理所当然地对朱棣形成了制衡,但这种制衡却并不会令朱棣有多难受,徐辉祖虽然是徐达的嫡长子,但他在北平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朱棣在此地经营十余年,上下人脉早就盘熟了,离开了徐达他也能独立存在,并非徐辉祖一时半会儿能够撼动。
而对于自己这个最能打的儿子,朱元璋也是不忍弃之的。
虽然在大孙的预言里,燕王会因为被削藩而掀起靖难之役,但现在预言的轨迹已经改变了,朱标在今年没有因为巡视关中而死亡,蓝玉等功臣没有被清洗,再加上有朱雄英的存在,朱棣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不可能赢得靖难之役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刚起兵就被剿灭了,即便顺利占领了北平周围,很快也会被蓝玉等名将带领的大军镇压。
李景隆打不过朱棣,可不意味着蓝玉打不过朱棣,毕竟蓝玉的领军作战能力,就目前而言,可是超出朱棣一大截的,而且,任何一位名将,指挥大军都不是单打独斗的,都有一套自己配合多年的班底,譬如靖难之役里的张玉、丘福、朱能之于朱棣,蓝玉麾下同样有一群精明强悍的侯爵能够放心地给他们交代任务。
所以,蓝玉案的影响,从来都不是把蓝玉本人咔嚓了,而是把整个勋贵的中坚力量给彻底铲除了。
朱高煦骑着战马,风尘仆仆地回到北平的燕王府。
“哒哒”的马蹄声在石板路上回荡,打破了府前的宁静。
他下马后,直接把缰绳扔给了仆人,让他们去牵到马厩里,随后急不可耐地穿过长廊,来到王府正厅。
只见朱棣端坐于主位之上,这时候正歇着喝茶。
朱高煦迈步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父亲。”
朱棣瞥了他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他缓缓起身,走下台阶,来到朱高煦面前。
朱高煦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却被朱棣一把揪住衣领。
朱棣松开手,想给他整理一下衣服,手顿在半空中,想了想,最后还是给了他一嘴巴子,这才心满意足。
朱高煦先是惊愕,随后又有种受虐习惯后的释然。
这才对嘛。
“混账东西!还不滚上来,莫不是觉得自己立了天功,等爹给你敬酒?”朱棣怒喝道。
朱高煦低下头,不敢言语。
他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而自己这次确实表现还行,多少有点回家来嘚瑟的意思,但父亲这样,心中又不禁有些委屈。
朱棣见他不语,也晓得自己好像太打击人了,当然,这个年纪的朱棣,自己本身也不算太成熟,他松开手,转身走回主位坐下,朱高煦趁机站直身子,恭敬地侍立一旁。
“不过.”朱棣话锋一转,“你这次在战场上的表现,倒也不失为勇士,没有给为父丢人。”
朱棣板着脸,但语气中却透着一丝赞赏。
朱高煦闻言,心中一喜,他知道父亲虽然严厉,但对自己还是认可的,他抬起头看着朱棣:“不如父亲万一。”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随后,他又抓着朱高煦,详详细细地问起了这一仗的前后经过,毕竟他在北平虽然能收到一些消息,但都是经过五军都督府过滤的,中枢想让他看到什么,他才能看到什么,自然不如自己儿子这個亲历者了解的详细。
而朱棣尤其感兴趣的,是朱雄英的消息。
虽然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但是朱棣明显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似乎随着朱雄英的再次出现,而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化
“你且说说,吴王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
朱高煦闻言,开始细细讲述起朱雄英在战场上的表现。
等朱棣得知了朱雄英在战场上非常踏实肯干,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无论是在军帐里做文书工作,还是与安南人谈判,都很张弛有度,颇有些能文能武,而且又不骄不躁的架势,心中不禁多了几分别样的情绪。
忌惮也谈不上,但朱棣却很清晰地认识到,经过了征安南之战,以后这大位的继承怕是更加没悬念了。
不过,内心的种种想法,朱棣却不会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现出来,毕竟对于朱棣来讲,儿子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但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很多事情,他根本就不需要知道。
“好!不愧是我朱家的儿郎!”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也不错,能与你雄英长兄并肩作战,也是你的荣幸。”
朱高煦感受到父亲手掌上传来的温暖和力量,心中一阵激动,他知道自己虽然不如朱雄英那般全面,但父亲依然认可他的努力,这对于他来讲就够了,毕竟幼军只有那么点人参与了战争,而他的哥哥朱高炽一方面是因为不良于行,另一方面是亲王世子默认都不允许参战,所以并没有得到这次军功,而朱高煦的内心,也是颇有些想要争一争的。
“父亲过誉了,孩儿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朱高煦恭敬地回答道。
朱棣微微一笑,转身走回主位坐下,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然后一饮而尽,嘴里先是烫,后是麻,可见他的内心并不宁静。
放下茶杯后,他再次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多了一丝凝重。
“如今虽然征安南之战已经告一段落,但大明的边疆依然不太平,你作为我朱家的儿郎,要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朱棣的话语,在朱高煦的耳朵里,就是充满了对他的期许。
“孩儿明白!”朱高煦挺直腰板,声音坚定有力。
“以后多跟你雄英长兄亲近,明白吗?”
见这傻小子猛点头,朱棣这才挥了挥手,示意朱高煦退下。
朱高煦行了一礼,转身离去。
走出正厅,朱高煦就跟撒欢的野猪一样跑开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假期,他现在可是想干嘛就干嘛。
而同样有假期的朱雄英,在京城里却并非像是他一样潇洒了。
庆功宴会结束以后,乾清宫内。
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面前的朱雄英身上,眼中充满了关切。
朱雄英站在他们身前,风尘仆仆中透出一股英气,他的脸上带着征战归来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完成使命后的那种满足。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中满是赞许:“大孙,此次征安南之战,伱表现得十分出色,允文允武,军中的勋贵对你都是赞不绝口。”
朱雄英闻言,连忙道:“皇爷爷过誉了,孙儿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马皇后微笑着插话道:“大孙,你不必谦虚,你在战场上的表现,我们都听说了,这样的才干实在难得。”
朱雄英感激地看了马皇后一眼,心中滋味很复杂,无论在外界眼里,这对夫妇如何,但对于他来讲,这就是疼爱他的爷爷和奶奶,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先坐下吧。”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