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63节
而在具体的施政细节上,朱元璋也大体采纳了朱雄英的建议。
第一道诏令,就是正衣冠,男女不许剪发,妇女必须穿短衣长裙,与大明衣冠制度相同因为安南也被蒙古人占领过一段时间,所以其实也有一些当地民俗和蒙古胡风融合后的奇怪衣饰。
而接下来就是一条龙的流程了,最关键的就是人口、土地、教育三个方面,
人口方面,大明同样采取了黄册制度,官府把交址人丁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黄册上,但是跟大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给这些新登记人口做了证件,而不是之前需要专门申请的路引,有了证件就可以以备官府查核,而如果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黄册所载不符,那就直接送去服徭役了。
土地方面则是鱼鳞册制度,登记境内农村的“里”,城池内的“坊”,还有城郊地区的“厢”,然后一式四份,一份红色封皮的交到京城户部,其余三份青色封皮的交给交址布政使司和对应的府县进行保存。
教育方面要驳杂一些,一方面大明在交趾布政使司的所有府县都开了以汉语为唯一语言的学校,把四书五经等书籍颁发给各州县做读本,另一方面,则是招揽当地的文化人才,访求有在儒学、医术、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职,并使之教授有关才艺。
而安南人的留学生是“遣明使”,交趾布政使司的学生,则不属于外国的留学生,但同样作为新纳入统治的地区,享受了跟云南一样的待遇,也就是在名额上,给了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的特例,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州县地方官员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并进入国子监读书。
而这次征安南,虽然付出了一些伤亡,但大明所获得东西,却远比付出的要多,而且对于大明未来的发展战略而言,也是做出了一步非常关键的布局陆海是并行发展的,任何一个全球霸主,控制全球都不仅仅依靠的是庞大的舰队,更是对于关键区域的绝对控制,毕竟舰队不可能永远飘在海上,总是需要有地方修整的。
而安南地处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充当大明出满刺加海峡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安南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力以后,大明就可以用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去控制中南半岛了,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下西洋或许会随着舰队的离去而影响力逐渐减弱,但这些占据的关键土地,却会永远都存在于那里。
第255章 午门献俘,乱臣贼子惧!
洪武二十四年的年中,征安南之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大明与安南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归于平静,相反,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南半岛地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见识过大明轻而易举覆灭一国的兵锋之后,不仅安南人老实了,就连占城、真腊、暹罗,还有一直都特别跳的麓川,也被吓得一激灵,生怕明军回师的过程中顺手把他也给灭了。
而清化港被明军军管以后,毫无疑问,也为大明未来的“下西洋”战略铺平了道路。
先有“下南洋”,后有“下西洋”,大明的远洋舰队,需要先在南洋这个范围内熟悉起来,然后才能下西洋。
而且,远洋舰队想要西出满刺加海峡,从大明本土进行补给的话还是太过遥远了,必须沿途要有足够的资源、地理位置也足够关键的军港进行补给,而且绝对不能仰人鼻息,否则的话,那就相当于把远洋舰队的生命交给别人了,这是大明所不能容忍的,必须要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而第一次下南洋结束以后,第二次大明舰队就可以走的更远了,也就是去到满刺加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三佛齐、满者伯夷、瓜哇、泞泥等国。
而在安南国内,陈艺宗虽然复辟成功,但他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
一方面,他需要面对他支持胡季犛主政时改革留下的诸多后遗症,如土地兼并、家奴制度.毕竟这种屎山代码一样的东西,要是不动,大家相安无事,还能勉强运行,可一旦动了,那问题可就大了,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另一方面,他还要应对来自大明方面的压力,以前他只需要面对安南内部的问题,但现在大明不仅割走了富良江沿岸的土地成立了交趾布政使司,而且还在清化港有驻军,这就让安南国内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内部问题了。
至于陈艺宗南边的邻居,也就是占城国,则是在罗皑的统领下,将真腊国的国都吴哥攻陷了,真腊国被迫迁都到了南方的第二大城池金边。
实际上,真腊国的吴哥王朝长期的封建等级统治,早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因为在这种连科举都没有的国家里,底层的有才之士是没有任何上升通道的,真腊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五大臣:孤落支、高相凭、婆何多陵、舍摩陵、髯多娄,大臣之下还设有若干臣僚,全国各城都派有部帅治理,而这些大臣和臣僚、部帅,也不是说由流官充任的,而是全都由国王的亲戚充任。
而且吴哥王朝的法典已经规定死了,真腊国王是全国所有土地的主人,真腊国王的财产包括王国全部地区的人民、水、土地、森林和山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真腊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属下大臣臣僚等血缘贵族,农民领取土地耕种必须向贵族缴纳一定的实物地租和服劳役,以换取对土地的使用权。
换句话说,除了真腊国王这一系的王室贵族还有联姻的外戚,整个真腊国的其他人都是纯纯的牛马,正因如此,才有二百多年前吴哥窟的出现。
不过“真腊国”和“吴哥王朝”并不是一个概念,有点类似于“安南国”和“陈朝”,或者“华夏”和“大明”之间的关系。
真腊国古已有之,并且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诸如大隋、大唐的时候频频遣使前来,而后来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和南方的水真腊,唐末的时候水陆二真腊才归统一,并且建立了吴哥王朝,也被称为高棉帝国,到了南宋的时候,真腊国与占城国开始结下宿怨,先是占城国入侵真腊国,真腊国屡战屡败,随后是真腊国大举反攻,直接灭亡了占城国,那时候极盛的吴哥王朝国土七千里,是不折不扣的南洋强国,随后就是占城国复国、蒙古人入侵等一系列大事件了。
所以说,占城国不仅跟真腊国有恩怨,而且很了解真腊国,而罗皑则跟真腊国王不一样,他来到真腊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开疆拓土,因此大力招揽当地贤才为官,杀死所有敢于抵抗他的当地贵族,并且取消了真腊国王的土地所有权,一条龙的流程下来,地方有能力的人以及农民都心向罗皑了起来,因此罗皑一路从东向西攻陷了吴哥城,不过占领了真腊国北方领土以后,以占城国的军力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因此,在连续吃了几個小败仗之后,不得不停下来,好好消化这些刚刚吃进嘴里的肥肉。
征安南之战的影响还在不断扩散着,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安南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南半岛地区的局势,大明的介入使得中南半岛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他藩属国对于大明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谨慎了起来当然,谨慎是一个中性词,大明的撤军没有让大明的形象变得极为恶劣,但部分领土的收回,也引起了这些周边藩属国的警惕,没有谁向被割走土地。
而征安南之战的胜利也并不意味着大明可以高枕无忧,相反,大明需要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巩固在新获得地区也就是交趾布政使司的统治、如何防止安南再次发生内乱、如何平衡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大明认真对待。
总的来说,征安南之战是大明立国二十多年来很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重要指的不是规模.征云南、辽东,还有捕鱼儿海之战,这些战争的规模都比这次征安南要大得多,主要是意义,这是大明在彻底消灭了元朝以后,第一次主动出手干预周边国家的事务。
很快,征安南之战的结果,随着商船和走私船的贸易往来,以及大明宣布举行午门献俘仪式,邀请各藩属国派人参加,开始扩散到了周边的国家。
高丽国,开京。
在李成桂的伯爵府邸深处,书房内的灯火依旧通明。
李成桂、郑道传和赵浚三人围坐在桌旁,脸上的表情各异,但都带着几分凝重。
桌子上,摆放着一份邸报。
是的,高丽也有邸报,这东西不稀奇,而让他们脸色如同便秘一般的,是邸报上面的标题和内容。
——《孔子成春秋,使乱臣贼子惧》
署名:郑梦周。
这句话其实没什么,语出《孟子·滕文公》稍微改了一个字,原文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在高丽只要是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毕竟孔孟之道已经是高丽学习数百年的东西了,但关键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间节点?乱臣贼子指的是谁?
毫无疑问,如果说孔子的“春秋大义”曾经震慑了弑君弑父的乱臣贼子,那么这次明军在安南的雷霆行动,将谋朝篡位进行到了最后一步的胡季犛拉下马,就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国家的胡季犛”.李成桂、足利义满,哪个不是都快到最后几步了?封大国、赐九锡、加殊礼,最后受禅是终极目标,胡季犛到了加殊礼这一步了,结果硬生生地被明军给破坏了,而按照常理来讲,中原王朝一般都是不会管周边藩属国的内部问题的,权臣篡位很正常,一般篡位也就篡位了,然后请求中原王朝承认一下,就没什么结果了。
可如今胡季犛刚要篡位就人头落地了,换你是李成桂,是足利义满,害不害怕?
这是字面意义上的“使乱臣贼子惧”。
毕竟,哪个权臣都不敢保证,自己前脚刚启动篡位流程,是不是明军后脚就杀过来了。
而且大明还非常的名正言顺——作为宗主国,响应藩属国的要求,维护藩属国王室统治稳定。
有毛病吗?没毛病。
“大将军,大明此次在安南大获全胜,对我们不是什么好事。”郑道传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件事颇为忧虑。
赵浚点了点头,接口道:“道传所言非虚,大明此次胜利,必将使其更加自信,对我们高丽的态度也可能会有所改变。”
李成桂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大明一直视我们为近藩,既然能动安南国,就能动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
安南国的人口大概是三百万到四百万之间,而高丽国的人口则在五百万到六百万之间,基本上安南国加上占城国,如果能组成后世完整的越南,跟现在的高丽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是差不多的。
但那又如何呢?
高丽国六百万人口,看起来不少,可大明的人口是六千万!足足十倍的人口差距,国土面积就更不用比了。
同时,大明在这次征安南的行动里,只动用了南疆的军队,就没费太大力气搞定了同样常年战争的安南军,而要知道的是,大明在北疆的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可都比南疆的军队要强太多了。
毕竟,北疆的明军可是刚刚把北元给灭了没几年啊!
所以李成桂完全不敢赌,自己麾下的军队就算比安南军要多,战斗力要强,可面对同样更多更强的北疆明军的时候,到底有几成胜算。
战争就是这样的,李成桂害怕数以百万计的明军的同时,明军对于李成桂麾下二十多万精兵强将,其实也有顾虑,而正是因为李成桂虽然无法彻底抗衡明军,但是能够给明军造成伤亡,临死也能咬下一块肉来,所以李成桂现在才好好的活着。
“那大将军的意思是?”郑道传看着李成桂,等待他的下文。
李成桂沉思片刻,然后说道:“加强军备,能保障正常粮食供给,就尽量征兵,然后多派谍子关注大明的动向。”
赵浚听后点头表示赞同:“大将军所言极是,必须要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不过。”郑道传补充道,“我们也不能过于紧张,毕竟大明目前还是我们的宗主国,我们还需要大明的支持。”
李成桂摇了摇头,只说道。
“除此之外,明军舰队这次在清化港的登陆,也要警惕起来,毕竟明军在济州岛有驻军和港口。”
李成桂作为高丽国的一代名将,他的军事嗅觉还是很敏锐的,这次征安南之战里,虽然他没有获知全部的信息,但通过商人和走私船主的只言片语,还是了解到了明军动用了大量的火炮对关隘进行攻坚,并且采用了港口登陆的新战术,而李成桂在此之前曾经长期主持沿海的抗倭工作,因此对于登陆作战是有一定认识的,他很清楚如果让强大的明军舰队任意登陆高丽沿海港口的话,那么在战略层面,高丽军一定是会陷入全面被动的敌人可以随时在任何一个港口登陆,并且能够虚虚实实地进行战略调动,那么己方必须在战争迷雾里进行预判,才能避免自己在陆地上的主力部队跑错方向,这对于己方来讲是非常吃亏的,毕竟在陆上赶路,怎么都不可能比水路机动还要快。
而且,明军并不需要远距离机动,而是可以通过济州岛这个中转点,不断地从本土运送兵员和物资进行囤积,一旦发动战争,就可以从济州岛出发进行登陆,现在济州岛听说被大明的郑国公常茂经营的不错,给出了相当优渥的待遇,岛上的蒙古将士人心渐渐归附。
嗯,这里阴差阳错的是,其实常茂是因为别的原因来到济州岛的,但是在高丽国和日本国的眼里,却是大明非常重视这个地方,派出了国公这个级别的大贵族来到此地苦心经营,因此相当于明白了大明的态度,内心产生了更多的忌惮,或者说,战略误判。
其实大明虽然算是重视济州岛,但更多的是当做闲棋冷子,不是现在就要用到的,而郑国公常茂的身份,却让周围国家误以为大明现在就在全力经营。
三人又商议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后,书房内的灯火渐渐暗淡下来。
等手下走后,李成桂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忧虑。
有着大明的威慑力,现在宰相郑梦周和恭让王世子王奭的联合,已经逐渐壮大到了能够对于李成桂产生制衡作用的地步,而在高丽国内,关于这场征安南之战的消息,也肯定会逐渐扩散开来,无论是支持李成桂的新兴士大夫,还是维护传统秩序的世家大族,都将会意识到大明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加强,而这也必然会让高丽国内的各方势力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想要跟大明作对,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究竟有多沉。
大明,京城。
今日的清晨,是明军凯旋归来的日子,京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
街道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翘首以盼,想要一睹那些英勇将士的风采。
随着献俘仪式的开始,部分军队开始入城,参战的云南、广西、贵州等都指挥使司都有方阵作为代表,京城上十二卫抽调的也不例外。
在京城部队的军阵中,朱雄英、朱高煦、李景隆等人骑马而行,一路颠簸回来,虽然精神很疲惫,但眼中却很有神。
朱雄英骑在马上,身姿挺拔,神态从容,战马走过去,每走一步都显得威风凛凛,此时刚刚拂晓,天气还有点冷,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来,他们要赶在太阳完全升起来之前抵达午门。
他的目光扫过街道两旁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去国万里凯旋而归,这不比东华门外状元唱名差吧?
当然了,跟个人考状元不同,这一次的胜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大明的荣耀。
朱高煦紧随其后,他脸上的笑容已经藏不住了,大嘴咧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品尝到凯旋的滋味,而他非常的沉浸其中,此刻的他,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中,对着他爹燕王朱棣嘚瑟李景隆则显得沉稳许多,他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
而这次的献俘礼,是非常隆重的,毕竟这是大捷,也是大明开国二十多年,为数不多的献俘仪式。
在大典前一日,内廷就已经在午门楼前楹正中设御座了,皇帝会在那里坐着。
而等到队伍走到皇城里,就看到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此时在午门前的御道东西两侧侍立着,锦衣卫里的大汉将军则是负责仪仗,举着各种仪仗器具,同样分别东西而立,宫廷内负责礼乐的教坊司在仪仗之南也按东西两侧陈设大乐,北向而立。
午门前,是鸿胪寺的两名赞礼官员,东西相向而立,还有一名承制官和一名宣制官。
大明中枢的文武百官,以及邀请来观礼的诸蕃国使者,此时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高丽、日本、占城、琉球等国的使者,都在这里面,所谓“杀鸡儆猴”大抵如此了。
午门前御道东侧设摆放露布,也就是捷报檄文的大案,并设宣展官一员,展示官二员,刑部献俘官位于午门前御道东侧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众多游街完毕进入皇城,参加献俘仪式的军队,则位于午门前御道西侧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朝暾正~”
意思是日头到位置了,随着一声悠长的、此起彼伏的高喝,献俘仪式正式开始。
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东西序立,并引导进献露布官员手捧捷报放置于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