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07节
朱雄英迎上户部尚书杨靖的目光,毫不退缩:“杨尚书,我可以担保,这个消息绝对可靠,朝廷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以前长江入海口没有发生过洪灾,不代表今年不会,而且,在长江入海口建立堤坝保护农田,这是有利于后世的百年大计,眼下时间虽然紧迫,但还来得及行动,也没有到农忙时节,完全可以征调民夫而不会太过于耽误农事,若是再晚些,不仅建立堤坝的时间不够,而且也会严重耽误农事了。”
而这时候,联想到了第一个预言应验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看向文官们说道:“英儿绝非信口开河,孤愿意为此担保。”
朱标的表态很有分量,这些文官再怎么样,也不能忽视太子爷的立场,毕竟朱标在文官系统内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在场的这些文官,跟朱标都或多或少有所联系。
而此时,听完了众人的议论,朱元璋也敲了敲龙案沉声说道:“咱也相信英儿的判断,现在朝廷要做的,不是质疑消息,而是商讨如何应对这场极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他看向六部尚书:“户部、工部,即刻开始筹备资金和物资,为征发民夫建立和加固入海口的沿江堤坝工程做准备。”
“遵旨!”
此刻,无论大臣们内心如何想法,他们都没有再说什么了。
毕竟,朱雄英是圣孙,且自从回归大明以来,一直都表现出色,深受朱元璋的宠爱。
更何况,朱元璋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朱雄英的预言,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圣旨一下,就容不得他们再讨价还价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即便心里有些犯嘀咕,只能选择相信朱雄英,并尽力配合工作.当然了,他们也希望朱雄英的预言只是虚惊一场,不出事对谁都好。
户部尚书杨靖、工部尚书沈溍齐声领命,朱元璋又看向一众国公:“你们也要做好准备若是真有突发之事,在江南的军队也得随时准备驰援。”
这句话意味深长,实际上,大灾往往伴随着动乱,而大型工程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二十万甚至三十多万民夫聚集在一起,那么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当年元末修黄河修出一个“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乱子,毕竟白莲教等教派,此时在江南和两淮、山东等地,依旧在蓬勃地暗中发展着,势力都不容小觑,朝廷禁之不绝。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雄英身上:“英儿,这次预言若成真,你功不可没,咱自是重重有赏。但若有所差池,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朱元璋极为笃信朱雄英的预言,这句话,表面上不偏不倚,其实是说给众人听的,这样若是七月真有洪灾,那么由于朱雄英提前预警而抵御了洪灾,那自然是大功一件,到时候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重重赏赐于他,即便有些不合规矩的事情,众人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现在就已经提前定调了。
朱雄英也明白这个道理,马上躬身行礼,再次做出了保证。
见此情景,众人心里也都跟明镜似的圣孙堵上了他的信誉,而皇帝也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这就像是一个赌徒信心满满地压上了自己的赌注,剩下的就是等待骰子停止转动揭晓答案的时候了。
而随着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整个大明中枢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虽然有些人心中仍有疑虑,但他们也都明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这是一场可能关乎无数百姓性命的灾难.朱雄英的预言一旦成真,那么这种洪灾,一定会给长江入海口南北两侧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188章 第二个任务
会后,朱元璋单独留下了朱雄英。
“你父亲的情况,你也知道咱不敢让他太过劳累,所以平常多钓钓鱼、散散步也挺好,就不让他出京了,包括这次的事情也是,虽然苏州府离得近,但统筹几十万民夫做这么大的工程也是件折腾事。”
朱雄英微微一怔,这是让他去做?好像有点不现实,毕竟这步子迈得实在是太大了,很容易扯到蛋,这种大工程光是把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统筹好,难度就已经相当大了,再加上物资的调配和各地的应急处置,可以说跟带着几十万人去打仗没什么区别。
就算皇爷爷想锻炼他,感觉也不会一上来就让他干这么大事,就算是挂个名在那看着,具体事务由其他人组成的班子来做,似乎也不太妥当,毕竟培养也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
不过朱雄英显然想岔了,朱元璋继续说道:“这次的工程,咱打算让曹国公去统筹,上次江南有水灾便是他去赈灾的,身体又素来健壮,是最合适的人选.待会儿你去带着咱的圣旨,去拜访你叔叔一番,顺便去临近的几个国公府都走一走。”
魏国公徐达上次病愈后,身体便一向不爽利,没有以前那般龙精虎猛了,因此长期待在京城,主持五军都督府的事务,而郑国公常茂性格酷似乃父,能力却相去甚远,所以也难以独当一面。
一般现在边境有战事或者需要长期驻守,都是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几位国公出马,他们三人现在也都在北部边境线上。
因此,有资历有能力身体又健康,适合去主持这种大工程的,也只有曹国公李文忠了。
而朱元璋的意思也很明显了,那就是借故给朱雄英一个机会,去跟这些勋贵亲戚熟悉接触一下。
按照大明的规矩,即便是姻亲,宗室和勋贵之间,也是不能随意私下往来的,公务上面的除外这条规矩看起来非常不符合人情,但却是维系大明江山稳定的重要一环,毕竟勋贵们都手握重兵,而宗室一旦与这些人交往过密,难免不会闹出乱子来。
实际上,在现代世界的历史上,到了永乐朝对于宗室的管理就更加严格了,譬如禁止宗室与勋贵联姻、禁止二王相见、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等等,可以说在洪武朝诸如朱棣和徐达、朱棡和傅友德、朱樉和邓愈这种姻亲关系,以及朱梓和朱檀同时出现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回到京城以后,朱雄英始终没有去见这些勋贵亲戚,大明的制度就摆在这里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他不好随意破坏规矩给自己找麻烦。
而朱元璋显然是打算扩大朱雄英在朝堂中的影响力,除了这次带他公开露面,让他开始接触勋贵也是重要的一步。
朱元璋也不仅仅是让他干这种跑腿送信认识人的差事,很快就交给了他一個重要的任务。
“大孙,咱还有一件事情要交给你去办,那就是这次建造堤坝所需人力物力确实靡费不少,咱之前听你说过,有整顿京城商业的想法,这次可以放手施为,在不影响百姓生活的前提下,整顿商业为建设堤坝筹集到一笔费用.几位尚书确实也有他们的难处,国库现在不算充裕,大明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朱雄英听后,心中也是一动,他知道这是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道:“皇爷爷放心,孙儿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竭尽全力完成这项任务!”
朱元璋点点头,继续说道:“另外,而人力方面,征发和调配民夫自有官府去办,不过对江上船只和水手的需求也不少,咱准备强征京城的船夫来支援这项工程,大孙有什么看法?”
朱雄英听后微微皱眉,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皇爷爷,强征船夫固然能迅速集中人力,但这样做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环境。毕竟,这些船夫们平日里靠着运输货物维持生计,若被强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收入,还可能导致京城内外的货物运输受阻,京城人口百万,现在有了莫愁湖市场,又是最繁华的货运中转之地,长江中游到长江下游以及江北到江南,货物都从这里经过每日从长江和秦淮河上走的货物不知多少,船夫都征发走,市场税收也会大幅减少。”
朱元璋听后,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朱雄英的担忧很有道理,但同时如果要建立堤坝,那么也确实需要征召大量的船只和水手,想要一点都不影响现在的水上运输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影响大小的问题。
朱雄英见朱元璋陷入沉思,便继续说道:“皇爷爷,孙儿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亲自去跟船帮的首领们谈一谈,看看能否以利导之,让他们有序参与到堤坝建设中来,这样既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不会对京城的经济环境造成太大影响。”
如果是正常情况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跟一群卑贱的船夫有什么好聊的?直接征发徭役就好了,若是不从,把为首者关进监牢里或是打杀了事,自然可以震慑人心强迫他们去服徭役,朝廷不仅不用花钱,而且船只、干粮都得自备。
但朱雄英考虑到修筑堤坝之事毕竟是他提出的,而且大量船夫被征召,也会影响刚刚建立的莫愁湖市场,所以还是打算尝试着找一找二者之间的平衡,若是可行,以后也可以作为制度延续下去;若是不可行,那自然就只能强征徭役了。
但无论如何,还是得先试试,人总得尽力后再说行不行的事。
朱元璋听后,也明白他的意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大孙勇于任事,既然不怕麻烦,那此事便一并交由你去尝试一二。”
朱雄英听后,心中也松了一口气,或许这种给自己找麻烦的事情颇有些自讨苦吃的意味,但他毕竟接受过现代教育,有这种念头也是在所难免的。
接下来,朱元璋口述,让军机司当值的大臣写了道圣旨,用印以后交给了朱雄英。
朱雄英带着拜访勋贵、筹集资金、协调船夫的三个小任务开始了行动,首先要完成的就是第一个宣旨任务,然后再去顺路拜访一圈周围的勋贵第一站是叔叔曹国公李文忠,第二站是舅舅郑国公常茂,第三站则是魏国公徐达,剩下的勋贵看剩余时间的情况再决定是否去拜访。
第189章 曹国公府
朱雄英接过圣旨,便准备乘着宫里配的马车前往曹国公府。
司设监掌理御用仪仗、辇辂,主要负责出行方面,司设监的主官是一个正四品太监,他见了朱雄英非常热情,亲自给朱雄英找来了作为虞王专属座驾的亲王象辂。
一般情况下,皇室成员出行都是坐辂的,嗯,其实“辂”就是体积比较大、底盘比较高的马车,一般分为大辂、玉辂、金辂、象辂、木辂等型号,其中大辂、玉辂通常是皇帝用的,金辂是皇太子用的,而亲王级别则用象辂。
亲王象辂高度比皇太子金辂低六寸,辂座高度三尺多,辂亭则高五尺二寸,外面用的都是红髹木装饰,前面是推开式的双开门,底下铺着红花毯,座椅上则垫着红锦褥席辂内有椅靠、坐褥、帷幔、屏风、水壶、吃食架等设施,内饰则是金边耀叶板和青地雕木五彩云衬板,整体减震效果也很好,在城内道路行驶的话,车内基本没有颠簸感,除了速度不及汽车外,坐着的体验跟现代世界的豪华SUV没什么差别,甚至还要更宽敞一些。
很快,朱雄英就来到了李文忠的府邸。
李文忠的府邸坐落于京城的核心地段,三间五架的金漆大门,上面的兽面锡环怒目圆睁,而顶上的“曹国公府”四个鎏金大字,更是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不是什么人家都能称“府”的,在大明只有亲王郡王国公才能称作“府”,而官员则称“宅”,庶人只能称“家”.若是穿越到了大明,自称“宅男”,那人家听了都要肃然起敬,心想这准是个官宦家的少爷。
而对于不同等级的府邸规制,朱元璋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而在观构造上,郡王以下不许建歇山转角、重栏重栱,不许有彩绘图案,厅堂的房间数量根据官职的大小也有严格区别,一品到九品,分别是五间九架到三间七架不等,至于国公,则可以有前厅七间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超大规制。
朱雄英下车后,便被门口的管家恭敬地迎了进去。
曹国公府跟他去过的秦王府相比只是规模缩水了不少,但该有的都有,家庙和廊、庑、庖、库等从屋一应俱全,府内绿树成荫,假山池水相映成趣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在管家的带领下,朱雄英穿过曲径通幽的回廊,来到了府内中堂的大厅。
此时,刚换了常服的李文忠已经得知了朱雄英的到来,急忙迎了出来,显得很是热情。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大侄子,而朱雄英则是李文忠的大侄子,双方的亲戚关系还是很近的,属于是表亲,但为显亲近,一般不用“表”来称呼。
“好侄儿,今日怎么得空来我这里?”李文忠笑着问道。
朱雄英躬身行礼,然后将袖中的圣旨拿出来给李文忠看了一下:“叔叔,皇爷爷有手谕,让您统筹建造堤坝的工程。”
“稍待。”
李文忠并不知道朱雄英是来宣旨的,而接旨也有接旨的规矩,李文忠连忙侧过身来站好,然后躬身行礼,身后曹国公府的奴仆则是垂首肃立。
不是所有圣旨都需要下跪的,根据大明制度,诰命、敕命、敕谕、谕告、宣告,这几样是必须跪听的,但宣策和敕令,也就是俗称“手谕”和“口谕”,接这种圣旨,接旨人只需躬身即可至于身边的人,如果有功名在身则需要以扇作笏,摆出挡脸鞠躬的姿势,无功名的人则需要垂首肃立,要是什么都不懂庶民,就算不知道怎么做失礼了也不会被追究责任,“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意思。
朱雄英宣旨后,李文忠接过圣旨,仔细阅读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但皇命难违,也只能尽力而为。
“陛下还说什么旁的事情了吗?”
朱雄英摇摇头,如实道:“那倒没有。”
李文忠请朱雄英坐了下来,府中的仆人上了茶水喝了口茶后他抬头看向朱雄英,问道:“好侄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毕竟这件事情,是由朱雄英引起的,而且皇帝肯定不会无缘无故派朱雄英来宣旨,所以李文忠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些深意。
朱雄英沉吟片刻,也没敢信口开河,而是谨慎地说道:“叔叔,我认为建造堤坝还是头等大事,但也不是说盲目去建。”
李文忠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侄儿说得有理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着手呢?”
这也是李文忠对朱雄英能力的小小测验,朱雄英并不需要答得有多好,但最起码要有個条理,若是他自己心中都没谱,那李文忠就会觉得这事有些不靠谱弄这么大架势,恐怕有白折腾的风险。
“还是得对长江入海口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的勘测,然后做好规划,这个得看工部都水清吏司的安排,最好能跟地形结合起来因势导之.而且还得跟当地百姓说清楚,既然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田产,没道理征召的民夫会不尽力。”
李文忠听后点了点头,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说话有条不紊,虽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计划,但基本的思路都是正确的。
“对了叔叔,我这里还有一份堤坝的构筑图,不一定完全对,但您可以参考一下,找擅长治河的工匠再看看改进一番。”
说着,朱雄英掏出了一张他手绘的草图。
明代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很多,治理长江倒是少见,不过疏浚吴淞江等记录也有一些,所以之前查到相关资料的时候,朱雄英就留意了一下具体的方法,如今一看果然能派上用场。
“束水冲沙法”这些治理黄河的法子就不说了,跟眼下的事情压根不沾边,但具体的堤坝构筑法却可以参考一二,毕竟是已经验证过的成熟构筑方法,有效治理了吴淞江和黄浦江,想来应对长江的洪灾,也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第190章 离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
朱雄英指着草图对李文忠解释道:“第一道堤,是正堤,也就是通常用的防洪堤;第二道堤,是遥堤,也就是在正堤后方较远处再修一道堤坝,一旦正堤崩溃,有遥堤的存在也能挡住洪水,而且冲毁第一道正堤后,水势一定是减缓的,所以遥堤可以比正堤的高度要低一些,但宽度要更宽;第三道堤,则是在关键部位加修的月堤,以备万一;第四道堤,则是格堤在正堤和遥堤之间竖向修筑,形成一个个小的分水池,如果正堤溃决而水流不是特别大,则水遇格堤即止,淹没仅限一格,不致漫延大片滩地。”
李文忠扫了一眼,就基本把这张草图的原理看懂了,因为在他这种名将眼里,修堤跟修城墙是一个道理。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