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06节
实际上,对于大明的商人们来说,长久以来他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政策和信心的严重不足。
大明是以“重农抑商”为国策的国家,商业在洪武朝是备受鄙夷的贱业,无论你赚了多少钱,拥有多少财富,在制度上都会受到种种鄙视,甚至连穿锦绣衣服都是犯法的.所谓“富贵不还乡便如锦衣夜行”都算是好的了,在大明,商人敢晚上偷偷穿着锦绣衣服出去溜达,那被人逮到了就是泼天大祸。
当然,在自己家穿没人举报的话,那倒是没什么。
而大明的商人们,虽然赚取了很多财富,但此时的大明,是极度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的,他们这些钱除了埋到地里,根本没什么扩大投资的手段,因为各行各业,基本都已经被占据了,这里面还有复杂的人脉交织和利益关系在其中,到处都有权贵们的影子,想要跨行业做事,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正因如此,当朱雄英代表着朝廷对商业的政策放开了一个小口子的时候,商人们开始有了信心,莫愁湖畔的湖景别墅才会被疯抢,新建的塌坊市场才会有这么多的资金大举涌入。
这个市场正如朱雄英所构想的那样,已然演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天地,在这里,商人们可以自由地洽谈交易,而官府的角色仅限于维持市场的秩序和合理地收取税款。
随着商贾云集,莫愁湖市场的繁华日渐显现,从长江上游的川蜀、中游的荆襄,乃至江北的两淮、江南的浙闽等地转运来的货物,纷纷汇聚于此,随后经过商人们的交易,又从这里流转到大明的其他地域。
实际上莫愁湖的塌坊市场,不仅为商贾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所,更为京城的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实惠,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太好了,不仅处在秦淮河的下游水运极其便利马上就可以汇入长江,还处在京城内外城之间的交汇点,城里的居民和京郊的百姓,都可以来此地进行交易。
这一日,阳光明媚,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悄悄行驶在莫愁湖市场繁华的街道上。
车窗帘微微掀起,露出几张好奇的脸庞——正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太子朱标、潭王朱梓、鲁王朱檀以及朱雄英,他们此行,正是为了亲眼见一见这处由朱雄英亲手打造的市场。
此时莫愁湖畔的巨型市场经过了几個月的建设,已经跟当初潭王和鲁王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彻底地改头换面。
马车缓缓行进,用青石板新铺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茶庄、银店、草药铺子,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而一些摊主家的孩子们也在街道上欢快地奔跑嬉戏,各种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朱梓等人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眼眸中不禁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朱标沉吟道:“听应天府尹高守礼的奏疏说,现在每个月都能收上来数万贯的商税。”
朱雄英点点头回答道:“不错,商税还是3.3%来收,然后其他的条税、门税、关税、落地税,都合并了进去,总共只需要缴纳5%的税收即可,占市籍的费用另算。”
嗯,这里要说的是,大明的商税比例虽然是三十税一,也就是约等于3.3%,但除了商税,商人们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还要缴纳包括朱雄英所说的几种税,以及车马税、仓储税,个别行业还要缴纳鱼税、醋税等等专类税种。
因此,莫愁湖市场弄得这种类似于简化版一条鞭商税,对于商人们来说是极大便捷了他们的交易,减少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成本,只需要交5%的塌坊税,就没有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的,也不用向官吏差役或是青皮无赖们额外交钱或是被敲诈。
不过“占市籍”的费用还是要交的,这东西类似于工商注册,是必须要缴纳的费用,只要是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商铺,都必须到当地的官府进行市籍登记,官府的调查人员会对铺店从事的产业、人丁和经营状况加以登记,编成三等九则,以此作为控制铺户的手段和征调科敛的根据,然后官府按照这个登记信息每隔一段时间到店铺校勘一次市斛、斗、秤、尺这些器具,确保没有“注水秤”,然后还要登记物价。
而如果没有“占市籍”,就属于违法经营的游民了,以前的莫愁湖鬼市,那商贩基本都是这种性质的,这种违法经营确实能少交一笔钱,但一旦官府突击检查,被逮到了后果就很严重,因为按照大明的制度“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不入市籍,不服管教者,是为游民,逮捕之,发边远充军,亦或打杀了事”.嗯,好点的下场是流放充军,差点的下场是直接被打板子打死了。
“也就是说,这莫愁湖市场,每个月都有一百多万贯的交易额?”
这时候潭王朱梓反应了过来,因为只有达到百万之巨的交易额,按5%比例收的塌坊税才能有数万贯以上。
“不错,不过这里面还包括了占市籍的费用,但基本上现在已经稳定在八十万到一百万贯的交易额了。”
虽然交易额其实就是市场的流水,看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不能代表什么,就像现代世界很多平台的流水动辄上百亿,实际净利润却一个亿都不到一样。
可这个数字还是让朱标等人感到了一丝震撼.要知道,大明一年的税收“也就”八百多万贯,按照这么算,莫愁湖市场一年的交易总额,都超过了大明的财政收入了。
当然,这么算显然是不对的,这里作为整个东南最大的新兴市场,相当于给大明沉寂许久的商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这种体量才是正常的,毕竟很多商品要么数量大,要么价格昂贵,光是买卖的流水,肯定看起来吓人,但实际上算上各种成本,利润却远远比不得流水这么可观。
可能绝大部分商人远道而来,能赚取的利润都是不到10%的,所以5%的塌坊税已经是朱雄英调查后权衡过的结果了,假设税收比例再高两个百分点,那么整体的交易额可不会仅仅只降低一点,而是会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第186章 第二个预言,恐怖的天灾!
朱元璋赞许地点头道:“英儿,你做得很好,这市场如此繁荣,能给朝廷带来这么多税收,又处在朝廷的严格控制之下,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真是咱大明之福啊!”
朱雄英微微一笑,谦虚地回答道:“皇爷爷过誉了,我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这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朝廷的支持和商人们的投入。”
马车继续在莫愁湖市场狭窄却繁华的街道上缓缓穿行,外面的热闹与喧嚣根本挡也挡不住,而夏天的阳光透过车窗帘的缝隙,斑驳地洒在车厢内,也让人心中不免热切。
潭王朱梓感叹道:“这市场真是包罗万象,连我这常年幽居的人,都忍不住想要下车去逛逛了。”
鲁王朱檀也附和道:“是啊,这里的气氛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听着两位叔叔的讨论,朱雄英则静静地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其实他看着这一切心中也充满了满足感与一丝自豪。
这个市场,是他一手策划和打造出来的,如今看到它如此繁荣,朱雄英的心中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渐渐地,马车走到了市场边缘,出了这个牌坊就算是离开塌坊区域了,而在街角,这里也自发地聚集起了很多借着市场热度来做小买卖或者卖艺的人,有卖各种冷食的,也有杂耍的艺人,其中就有表演吞剑和胸口碎大石的。
活泛了许多的潭王和鲁王忍不住下车旁观,对于他们来说,今天不仅亲眼目睹了莫愁湖市场的繁华景象,还感受到了民间生活的烟火气,这些都是他们在深宫中看不到的,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对比他们上次来的时候这里那种破败的景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对于朱雄英来说,他的第一个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了,不仅仅办成了一件大事,给朝廷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还让朝野之间对他的能力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结识了一些官员、商人,为日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赞许。
朱元璋对于朱雄英这次办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万個满意,既把市场的利益从牙行手里夺了过来,缓解了朝廷各项开支造成的财政压力,又没有让局面失控造成民心动荡,商人们也有了一个必要的交易和转运场所。
可以说,朱雄英在不触碰“重农抑商”国策的基础上做到了最优解,而这种能力,正是朱元璋认为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所必须具备的。
而在这第一个任务里,朱雄英的优异表现,也让朱元璋坚定了加快培养他的念头,准备给予他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度,让他早日成长起来,在朝野间树立属于他自己的威信.这样一来哪怕以后自己不在了,有什么事情他也能够面对了。
回到皇宫后,朱元璋单独叫上朱雄英跟他一起去乾清宫。
在路上,朱元璋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赞许,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道:“英儿,现在你所做的一切,真是让咱和你奶奶刮目相看,莫愁湖市场这件事情办的很漂亮,以小见大,咱听说朝野间都认为你有治国之才。”
朱雄英微微一笑,并没有表现出太过骄傲的神情,显然跟他舅姥爷蓝玉不一样,这要是蓝玉,恨不得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他知道大孙没有因为一点小成就而骄傲自满,这份谦逊和自知之明,正是他所看重的品质。
然而,随着身后跟随的宦官和宫女的距离开始变远,见四下无人,朱雄英的神情突然变得凝重起来,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皇爷爷,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您。”
朱元璋看到朱雄英如此严肃,也不由得正色道:“你说。”
朱雄英开口道:“今年七月,长江将会有大洪水,并且在入海口的地方,还会伴有海上吹来的强烈飓风。在江北的海门江南的白茅、宝山,以及江中的崇明等地江水都会冲破堤坝,给这些地方造成巨大的灾害,同时还会涌入苏州府的北部。”
朱雄英的语气十分肯定,仿佛他已经亲眼看到了那一幕,实际上,今年的降雨量确实已经对这场灾难有所预兆了,而能够记入史册的大事件,还是自然事件,肯定也不是会轻易改变的。
而这件事情的后果显然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一个最直观的后果就是——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年的秋粮收入。
江南是整个大明最重要的粮仓,没有之一,而位于长江入海口的苏州府,则是江南诸府里最繁华的一个府,如果苏州府遭灾,那么对于整个大明的秋粮收入,都会有关键性的影响,至于江北的海门和江中的崇明,反而只是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在粮食上的影响没那么大。
朱元璋听后,眉头紧锁。
朱元璋知道朱雄英不是一个会轻易开玩笑的人,更何况是在这样的事情上更不可能妄言,他沉思片刻,然后严肃地问道:“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吗?”
“九成九的可能。”朱雄英回答道,“损失不可避免,但如果朝廷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损失将会大大减少。”
朱元璋听后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不是小事,必须要认真对待。
如果朱雄英的预言成真,那么这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加固沿江的堤坝,更是一件规模浩大的工程,因此他必须立刻召集朝臣,商讨应对之策。
看着朱元璋严肃的神情,朱雄英知道,他的预言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而如果能够及时应对,那么这场天灾给百姓能够造成的伤害,也肯定会极大地减轻。
朱元璋把身后的太监召了过来,命令他们现在就通知国公这个级别的勋贵,以及六部尚书和太子等人,前来奉天殿参加小规模的会议。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先不回乾清宫了,大孙你随我一起去奉天殿吧。”
朱雄英心中一动,虽然只是一句话,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这意味着朱元璋第一次打算让他公开参与政务,虽然是基于他的预言,但这种政治信号所带来的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见到他露面的官员和勋贵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朱元璋此举的深意。
而这也就意味着,朱雄英经过了第一个任务后,能力和品行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开始被带入大明帝国真正的决策层,参与到了影响帝国命运的事务之中。
第187章 老朱力排众议
不久后,奉天殿内,太子朱标,以及包括一众国公和六部尚书在内的朝廷重臣已齐聚一堂。
气氛很凝重,每个人都知道皇帝突然召集这么多重臣,必然有重要事情商议。
但是又会是什么事情呢?
众人左思右想,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最近好像确实没什么大事发生。
不过,当他们看到站在朱元璋侧后方的朱雄英时,却都若有所思了起来。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
他扫视了一圈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今日召集众位爱卿,是有一件紧急之事需要商议。”
说着,他示意朱雄英站到殿中的金阶前。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到殿中,目光坚定地看着群臣,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无数百姓的命运,而想要说服别人,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犹犹豫豫,更不能露出怯态。
“今年七月,长江将有大洪水。”朱雄英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回荡,“并且在入海口的地方,还会伴有强烈的飓风,这将给江北的海门,江南的白茅、宝山,以及江中的崇明等地造成巨大的灾害,介时,数十万百姓将会受灾,苏州府北部的无数农田也将会被洪水淹没。”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许多文臣面面相觑,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今年夏天降雨量虽然偏多,但要说会引发大洪水,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夸张。
而且,其实夏天的降雨量按理来说是稍微多一些比较好,因为一般来讲,全年降雨量是处在一个大致范围内的,夏天降雨多了,秋天一般就不会有那种能够引发大洪水的连绵秋雨了;相反,如果夏天无雨,那秋天反而有可能会连续强降雨,所以目前来看秋天有洪灾的概率反而是较小的。
总之,殿中的大臣们反应各异。
对于国公们尤其是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景隆,以及郑国公常茂,都是愿意相信朱雄英的,自从韩国公李善长和信国公汤和荣归故里以后,整个勋贵集团,现在基本都是偏向于支持朱雄英的态度。
而一些老成持重的文臣,他们虽然对朱雄英的预言感到惊讶,但毕竟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脸上并未表露太多神情,而且他们也知道,在这种时刻,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疑虑,以免引起皇帝不必要的猜忌。
然而,也有文臣站认为今年的降雨量虽然比往年多一些,但要说会引发大洪水未免有些危言耸听,所以要求朱雄英给出更确切的证据来支持他的预言。
户部尚书杨靖率先发问:“敢问圣孙此消息是否可靠?毕竟此事非同小可,如果需要建立和加固长江入海口南北两端的堤坝,那必须要征发至少二十五万以上的民夫,才能保证完成这种规模浩大的工程,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今国库并不殷实,而且自开国以来,从未有长江入海口发生洪灾的事情.”
杨靖的话虽然没说全,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眼下长江入海口的南北两侧,并没有一個如同黄河一样的长堤,实际上在大明,长江是很少发生洪涝灾害的,跟黄河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有足够多的支流和湖泊用来疏水,另一方面则是长江没有黄河那种泥沙淤积的问题,所以河床相当平整。
而即便是长江发生洪涝灾害,一般也都是在中游的荆襄地区,亦或者是镇江、常州一带的下游,基本没有发生在入海口地区的,毕竟再往东一点,就直接汇入大海了,依照大海的广袤无垠,区区洪水汇入以后根本掀不起什么波澜。
总之,大明立国二十三年,迄今为止长江入海口地区还没有发生过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洪灾,只有零星的小灾根本不成气候,从统计数字来看可以说是极低概率事件。
那么为了这样一个完全不确定的事件,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入海口两侧建立沿江堤坝用来阻挡洪水,是否值得呢?
更遑论屁股决定脑袋.按照大明文官们的思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等真发生了再去赈灾,而不是提前为了微乎其微的概率去花费人力物力建造沿江堤坝。
实际上,赈灾的成本肯定是要比建立绵延整个长江入海口的堤坝的成本要低的,而且借着洪涝灾害,江南的地主士绅们还能再次进行土地兼并,除了百姓会遭受损失,其他没有什么负面效应,简直就是有百利而仅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大明现在毕竟不是文官当国。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