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645节

  俞经确认之后,才引领着印度使团进城。

  在街上来回行走的女人不少,却没有任何人故意去看她们,甚至主动给她们让出一个空间来。

  为了自己的小宝贝,也是疯了。

  好在这些出来逛街的,多是成婚的,夫家也是比较开明的,不开明不行啊,法条写的清清楚楚,严惩恶婆婆。

  “法条不止城门口有,广州城太大了,分为不同的区,每一个区都一处碑文区域,法条还写在那里。”

  陈嘉猷听着俞经讲解,眼珠子瞪得溜圆,这还是我离开大明时的那个大明吗?

  广州城实在太大了。

  步行去官邸,走了四十分钟,也看不到官邸的影。

  “广州城多少人?”陈嘉猷问。

  “景泰二十年统计过一次,那时候是470万人,现在估计有600万人了吧。”

  俞经苦笑:“广州不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

  “什么?这么多人还不是?”陈嘉猷听到这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造反。

  可看着人流不息,车水马龙的,一片祥和繁荣,哪有半分造反的意思。

  广州城肉眼可见的治安好。

  全国没有一座城市治安不好的,官员都有移民任务,巴不得有小偷小摸的。

  而且,朝堂把半大小子都征走了,正是打仗斗殴的年纪,他们走了,治安更好。

  “不说全国,广东人口最多的是香港,不算奴隶,人口在630万左右,第二是深圳,人口620万,第三才是广州。”

  俞经道:“流动人口根本没法统计的。”

  陈嘉猷目瞪口呆:“那全国人口最多的是哪里?”

  “第一是上海,人口800万,第二是南京,人口770万,第三是杭州750万,第四是苏州720万,第五是常州710万,第六是北京700万。”

  “这么多人?”陈嘉猷瞪圆眼睛,都不敢相信。

  俞经苦笑:“现在百姓日子过得好了,不愿意在田间地头劳作,都愿意做城里人。”

  “城里人?”陈嘉猷没这个概念。

  “是呀,就是不回乡村种地了,就在城里吃饭,买粮食买菜吃。”

  “怎么可能?都不种粮食了,地岂不荒了?哪有这么多粮食卖给他们呀?难道全靠从印度进口吗?不行不行,我到京师后,一定要奏报给陛下!”

  陈嘉猷觉得这不是乱套了吗?

  士绅士绅,必须要有地,再有士,耕读传家,耕在读前面,土地多重要啊,种地是天大的事啊,怎么能不种地了呢?

  “大人,您先别激动。”俞经苦笑着解释。

  不是不种地,而是让奴隶种地,他们在城里享受。

  “那不都成权贵了吗?大明能养活上亿权贵吗?”

  “都不种地了,都去当权贵了,那天下不乱套了吗?”

  “那些种地的岂不要造反吗?”

  陈嘉猷反应很大:“此事我必须禀报陛下,请陛下圣裁。”

  俞经抽抽嘴角,这就是皇帝一力推动的。

  (本章完)

第347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

  广东布政使薛远出府衙迎接,给足了陈嘉猷的牌面。

  “见过方伯。”陈嘉猷行礼。

  薛远准备了宴席,邀请使团及印度学者入席。

  印度学者被带入印度宴会厅,建筑是印度风格,仿照的是科纳克太阳神庙。

  可是,印度很多学者对这座神庙了解不多,只是感觉是印度风格建筑,却不知道是哪来的建筑。

  主要原因印度历史断层厉害,文化断层厉害,又经历了八百年的乱世,导致这些印度精英,对印度了解并不多。

  他们还是从侍者口中得知,仿造的是婆罗门圣庙,目前只仿造了一部分,因为来访大明的印度商人不多,所以只仿造了一部分。

  当他们得知,这座神庙的建造成本,出自印度商人时,顿觉扬眉吐气,我们印度也有钱。

  广州城,此刻该叫万国城更准确。

  各国商人来广州贸易,财部官员就会劝说商人,捐一些钱,建造一座属于你们国家的城市,让你们虽在大明,却能看到家乡,产生归属感。

  财部游说天下商人,斥资建设他们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

  就是这座万国城。

  保存原有古城的基础上,广州扩建了几十倍,划分出万国区域,鼓励他们的商贾,斥资在大明搞建筑。

  而在省治官邸,又建造一个逍遥城,仿造各国建筑,等比例缩小,建造一间间宴会厅,欢迎各国商贾来明贸易,他们的商贾,就会住在逍遥城里。

  当然了,羊毛得出在羊身上,钱你们出,大明帮伱建。

  万国城从景泰十六年开始建造,预计景泰三十年竣工,将广州建造成一座真正的万国城。

  “商业固然能繁荣,但这是虚假繁荣,百姓不种地,万一哪天爆发了大灾荒,商人能救国吗?”

  陈嘉猷语气激烈:“若天下只有广州这样也就罢了,据说人口超过五百万以上的城市,高达十个!”

  “一旦爆发灾荒,这些城市就是动乱的源泉!”

  “此事必须呈报给陛下,让陛下下旨,强行赶城市人回乡种地!”

  薛远看着激动的陈嘉猷,摇头苦笑:“中枢不是没下过圣旨,甚至还不许百姓入城为民,可百姓兜里有了钱,不想在民间过苦日子了。”

  “城市里,有药堂有学堂,治病上学,只要花钱,什么都能买到。”

  “可乡村里呢,有钱也花不出去,关键是孩子,谁不想让孩子读几天书?乡里才有几个先生啊?”

  “村里人把土地承包出去了,拿着地租子进城当城里人,做点小买卖,活得比农村舒坦。”

  薛远表示很无奈。

  百姓也是向往好生活的,城市里比乡村日子好过,百姓自然就流动了。

  毕竟中枢停发路引,允许百姓流动。

  根本管不住百姓从农村流向城市,哪怕米价、油价、菜价涨价,百姓也不肯回乡里去。

  “土地承包?那岂不成了地主?”陈嘉猷脸色急变。

  薛远摇摇头:“陈大使,你多年不在大明,并不知道,大明不一样了。”

  “现在大明不怕地主,南北都有太多荒地,就缺人口。”

  “景泰二十年,中枢下旨,民间没有土地的百姓,强行移民去南北,分土地。”

  “结果你猜怎么着?很多百姓逃亡,或者蒙骗朝廷说自家有土地。”

  “就是不愿意移民。”

  陈嘉猷直接懵了,看向俞经。

  俞经苦笑着点头:“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农村种地,都想过小市民的生活,在城市里,做点小生意,比种地舒坦。”

  卧槽!

  陈嘉猷都懵逼了。

  封建王朝,都会亡于土地兼并。

  现在可倒好,中枢为土地太多而发愁,发不出去,这都什么鬼逻辑啊?

  “不对呀,汉人对土地的眷恋,千古便有,怎么会嫌弃土地多呢?”陈嘉猷表示不解。

  “以前是以前,以前眷恋土地,那是因为没土地是要饿肚子的。”

  “景泰二十二年,全国有一万多家粮店倒闭,因为中枢规定米粮固定售价,不许涨价,经营粮店都亏本。”

  “现在是在哪都能吃饱肚子,土地当然不重要了。”

  “而且,百姓会算账的,种地一年到头一家人最多赚个十来两银子,做小商小贩,轻轻松松也赚十来两,有些作坊开工的价钱更高。”

  “你说说,现在谁还愿意种地?”

  听完薛远的话,陈嘉猷觉得啼笑皆非。

  皇帝曾经就说过,士绅釜底抽薪之策,就是让土地无限化,再增加人力成本,士绅就不成气候了。

  大明本土的土地就足够多了,未开拓的就更多了。

  土地无限多,商业发达,工厂林立,那么人力成本自然就提高了,种地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肯定没人愿意去做的。

  所以,从景泰二十年开始,中枢强制移民,凡是名下没有土地的,一概移去新地分土地。

  不止分给他们的,给他们预留二十个孩子的土地,一起分给他们。

  中枢掌握的地太多了,就是人少。

首节 上一节 1645/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