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646节

  吉林人口超过三千万,黑龙江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人口还缺,但算是勉强饱和了。

  新七省增加了千万移民,婆罗洲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吕宋人口达到了二百万。

  “大明,和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陈嘉猷难以置信,这是大明高速发展的十年。

  “是呀,根据去年用盐量估算,人口应该超过了三亿。”

  薛远满脸愁容道:“人口爆炸性增长,不是好事啊。”

  “大明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多地多,但种地的人却很少。”

  “去年中枢合议,想从印度引入人口,却被陛下驳斥,因为他认为印度人是劣等民族,没资格拥有大明土地,而且,大明军将开疆拓土,不是给异族创造的,决不允许引入任何异族。”

  “陛下认为,替代人口种植的方式是机械,今年中枢准备支出一千万,推动农具改革。”

  大明推行一道政策,地方就会刻在石碑、木板上,让本地百姓都能看见。

  百姓想看懂,就得认字。

  这是鼓励百姓认字的好办法,家里贫穷的孩子想识字,也可以去碑林里自己认,只要想,大明有很多认字的渠道。

  甚至,若登记的是贫困人口,那么这一家人就是移民对象,移去新地。

  这种人口,是官员最喜欢的。

  他们会每年两次对民间进行调查,调查后把人移走,这是政绩。

  而为了谨防有人逃离移民,景泰二十年开始,强制天下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进行蒙学教育,男女孩都要进行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三年,三岁到六岁期间必须去蒙学,男女孩分班。

  凡是有子女没有去蒙学的人家,默许为贫困,必须移民去新地。

  这一政策,是景泰二十年颁布,从景泰二十一年初开始执行,官方在民间,从县城到乡间,都设了蒙学,每地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几所蒙学。

  入蒙学则要收取拜师礼和学费。

  拜师礼是老师的工资,学费则用来学堂建设,中枢则发放了一笔钱,用来初期学堂建设,后期建设,则由学费来支撑。

  中枢发放了很多教学执照,允许民间有德行的人办学,对执照颁发是宁缺毋滥,必须在当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办学,并接受所有人监督。

  蒙学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字,数学运算和常识知识。

  常识知识包括诗词、物理化学小知识、日常常用的小知识、医学小知识,主打的一个实用。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

  纵然家里孩童多,但供养上蒙学是没问题的。

  至于上社学,那就得看孩子资质了,若资质极佳,不用家长掏钱,有多是士绅、商人愿意资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读书氛围是极佳的,哪怕民间最无知的老农,也知道读书好,读书是出头的唯一途径。

  上学,是天大的事。

  所以,中枢强制儿童读书,惹得舆论一致赞同,甚至很多士人集资一笔钱,捐赠给地方蒙学,鼓励孩子们读书,各地士绅都在做,商人甚至愿意承包蒙学后期建设费用。

  景泰二十一年之后,蒙学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年头的老师是很有师德的,主要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老师的。

  老师第一看重的是品德,考核的第一标准就是品德。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中枢优先录用民间那些老顽固、酸秀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材料。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生绑定的关系,老师对孩子掏心挖肺,孩子不管多大岁数了,对老师也得尊重师道。

  有朝一日,这个学生出人头地了,他可不敢不认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

  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不求回报,单方面付出的蠢货,没有。

  所以,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没有家长威胁老师,不许打我家孩子,家长只会送上一根戒尺,让老师狠狠打,打死拉倒。

  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师恩,师恩大于天。

  中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宁缺毋滥,宁愿没有,也不能让害群之马把孩子教坏了。

  蒙学课本很多,有中枢编著的、有民间学者编著的、还有老师自己写的,没有太多限制,蒙学堂自己可以随机选取,但都大差不差。

  教育司颁布的课本,是半卖半送,学生出一个成本价即可。

  赚课本钱的人,赚学生钱的才是最黑心的。

  而且,课本是可以多人共同使用,或者一个班级买一本,其他人手抄也可。

  不会强制收取课本钱,而且不许歧视没有课本的孩子。

  只要有一颗向学的心,中枢就是支持鼓励的。

  户部每年拨给教育司五百万教育资金,内帑额外补二百万,最多的时候补五百万。

  士绅大族也不差这点小钱,士子得知哪个蒙学缺少课本,他们还会去送一些。

  大明学习氛围是极好的,民间向学,中枢重学,上下一心,极力推广教育。

  社学就和蒙学不一样了。

  读社学的,家中条件都是尚可的,他们就强制收取书本费了。

  但这个书本费,不是课本的费用,而是把全部书本费放在一起,买各方面的连环画,同学们轮流看。

  这些书本,不归学生个人,而等他们上一年级后,这些书本则存放在学校图书馆里,让后面的孩子们免费阅读。

  这样发展几十年,每一个学校就都有一座书籍数目可观的图书馆,孩子们就能图书馆里面畅游知识了。

  读完社学后,孩子也该十岁左右了,就要面临分科了,在学习四书五经之余,必须选择一门兴趣科目,物理、化学、医术、历史、生物、地理等等科目,选择一门精读,就要开始走科举之路了。

  蒙学和社学,就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以识文断字、基础运算、明白道理为主。

  这套教育,用了两千年了,很成熟很成熟的了。

  只是以前这是富人的游戏,现在则是所有孩子必须走的一条路,必须读书。

  “读书是最正确的,哪怕家里再穷,也要读书。”

  陈嘉猷颇有感触:“我们能有今天,皆是从苦读开始的。”

  满朝文武,你随便挑出来一个,哪个不是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哪个不能出口成章的?哪个诗词歌赋字没有一绝的?

  哪怕是李贤的儿子,也是经过苦读上来的。

  看看皇子们,六岁出阁读书,每日学习十个小时以上,风雨无阻,没有一日假期。

  哪怕地方最低级的吏员,一个秀才,也是出口成章的。

  大明走上仕途只有一条路,就是苦读和战功。

  在士大夫圈子里,看不懂典故是被嘲笑的、被歧视的,整个社会,也是以文为尊,没出过文集的官员,都不配当官员。

  “陈大使,明日你带着使团在广州城转转,本官做好文牒,然后使团乘坐船支入京。”

  陈嘉猷也想看看,广州到底繁华成什么样子。

  这顿晚宴,让那些印度学者吃得快吐了。

  这是他们吃得最好吃的印餐。

  没错,这顿饭是印餐,印度饭,在印度街头是低端,放在广州吃,就显得高大上了。

  可能是干净吧。

  第二天一早,就有侍者喊他们起床。

  还是由俞经领队,参观广州,俞经说,广州一共有四大坊市,昨日入城的那个是一个,还有一个在万国城。

  “陈大使,您看那个人,他也是明人?”骆石永看到一个身穿西装的男人,他头发剪短了,绾在礼帽里,还拿着文明杖。

  文明杖发明出来,不是用来扒拉屎的吗?

  这人戴着白手套拿着文明杖,在广州街头装比。

  “那是景泰装,是陛下有一日上早朝时候穿出来的,便风靡天下,只是那手中的棍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俞经苦笑:“中枢不禁奇装异服,有人忘了祖宗,把头发剃了也有可能吧?”

  真正让人讶异的是此人的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了头发是不孝。

  皇帝确实穿着西装,却没有剃头发,也只穿过一次,皇帝确实有异装癖,偶尔就会穿几件怪异服装,民间效仿者极多。

  逛街的女子很多,有人会戴面巾,这种多是未出嫁的女子。

  出嫁的倒是大方一些。

  过往还有僧人、道士、喇嘛,他们几乎低着头走,免得看到女人,影响道心,主要是太勾人了。

  真正热闹的是勾栏瓦舍里,各种娱乐项目,应有尽有。

  耍传统戏法,耍猴的,说相声的,唱戏的,说书的,弹钢琴的玩乐器的,唱歌的。

首节 上一节 1646/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