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539节

  于谦眼睛一亮,讲武堂的教本,他也参与了编纂。

  但教本很多,在讲武堂任教的将军,都编纂过教本,所以教本庞杂,搞得学生也懵,学得四不像。

  “这是好事呀,老夫这就动手编纂,最多一个月,就能编成。”于谦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李贤苦笑:“邢国公,陛下的意思是,在各省皆设武学,在南北直隶,设两个讲武堂。”

  “预计在明年,景泰十三年,恢复武举。”

  于谦皱眉,皇帝没给他密旨,他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

  “手谕今天到的内阁,让阁部商讨,但老夫都没上过战场,如何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呢?所以就请您参详参详。”

  李贤倒是上过战场,但惨败,不忍回首。

  他详细说了皇帝的意思。

  朱祁钰要在全国各省,皆设武学,但武学里,并不是招募普通孩子,而是招募军中将士入学。

  武举,也不是考什么提石锁之类的,也不考打打杀杀的。而是沙盘推演,实地作战,考的是战争指挥。

  将军不是上战场拼杀的,而是指挥,所以考打打杀杀的武举,纯属傻叉,比如某清,纯属傻叉。

  所以就需要编纂一本完整的教本,让天下武学使用。

  讲武堂用的,一是太深奥了,二是太驳杂了。

  武学,就是军事大学,讲武堂则是军事博士后。

  所以武学培养的是军中军官,讲武堂培养的是将才。

  将才要从军官中遴选,才能形成体系,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重点是军中兵卒不识字,陛下的意思是用白话和图画的方式,给兵卒讲解如何作战。”

  于谦明白了,皇帝要建立一套军事供血体系。

  谨防军队快速堕落。

  只要武学源源不断培养出军事人才,让这些人去担任基层军官,优秀的则进入讲武堂学习。

  而不是揠苗助长,皇帝看谁好就让谁进入讲武堂,这样讲武堂早晚会如国子监一般堕落。

  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以后的皇帝也不会有朱祁钰的眼光,这样的讲武堂是办不长的。

  建立军事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

  “陛下思虑甚周啊。”

  大明的勋爵体系,其实就为了军事培养,将门出将军嘛,结果被朱祁镇一手玩崩了。

  而朱祁钰,要建立基层军官的培养体系。

  军队强不强,看的不是将军是谁,而是基层军官强不强,这些人若是强,将军水平差点,也能变成铁军。

  不说连战连胜,不败也是胜啊。

  起码军队不会快速堕落。

  “是啊,讲武堂,就是陛下布局的开始,若天下武学建立,那么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军事人才了。”

  李贤真的有危机感。

  文官是想压制武将的,把武将踩在泥里,才符合文官的利益,甚至也符合皇帝的利益。

  偏偏皇帝要扩大军权,给武人崛起的机会。

  于谦瞟了他一眼,笑容意味深长。

  “邢国公,想必送到您手中的密旨慢了一些,此等要事,陛下肯定是要跟您商量的。”

  这一点倒是没错。

  密旨慢了,可能是路上出了问题。

  于谦很清楚,皇帝一定会跟他商量的,毕竟他才是天下最懂打仗的人。

  “李首辅,老夫知道了。”

  “其实,武学培养的是底层军官,让军官不是世袭,而是如文官一般实行科举考试。”

  “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于谦这回屁股坐正了。

  他是勋贵之首,不再是文官了,必须得为勋贵说话。

  他在提醒李贤,别乱伸手,武学我于谦要办起来。

  李贤苦笑:“这是陛下之命,谁敢不从啊。”

  他很郁闷,他刚当上首辅,三把火还没烧呢,皇帝先烧他一把火,用他的手办武学。

  于谦在任的时候,为什么不办?

  因为办不成,于谦还拎不清自己,把自己当成文官,会从中作梗,以武勋的身份去打压武勋。

  于谦能干得出来。

  可把他给踢出文官队伍,还是文官亲手把他踢出去的。

  说他不恨是假的。

  恨,就会化身武官去撕咬文官。

  于谦坐一次冷板凳,就看清了自己,就会逼迫这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李贤,办好武学。

  这就是皇帝的用心。

  “老夫就是担心,武乃重器也,若被野心家学走,天下怕是要乱的。”李贤也担心。

  于谦嗤笑:“一个人学了造反,却有一万人学了之后报效国家,一万人难道还平不了一人之乱吗?”

  古代王朝很愚蠢,认为藏,就能把东西藏住,民间就不会造反了?

  把兵书焚毁,天下就太平了?

  都是鸵鸟。

  “再说了,既然只在军中学习,那么就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里面本就有门槛,从军中遴选,选的肯定是好兵,同样是心向大明的。若怀有异心的,怎么可能进入讲武堂?”

  “李首辅,不必杞人忧天了。”

  李贤也悻悻点头,他也就说说。

  正说着呢,密旨送到了。

  于谦摆案焚香,接旨,然后才展开密旨来看。

  密旨很长,皇帝把想法都说了,就是和他商量,看看密旨发出来的日期,是前天,比发去内阁的时间早一天。

  结尾,皇帝说了,要在每一所武学中,树立本朝武将的雕像,其中就有于谦。

  至于武举考题、主考之事,皇帝没说。

  显然也在纠结,该交给礼部,还是勋贵呢。

  交给礼部,文官肯定会打压武举,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

  而交给勋贵,又担心勋贵的山头太大,以后难以控制。

  所以还在纠结。

  于谦估计,皇帝还会给他一封密信,和他商量,这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李首辅,武学之事,交给老夫吧。”

  李贤脸上露出笑容,武学事,他这个首辅不该参与太多的,因为他刚上任,皇帝就烧他的眉毛。

  此时又是他威望最弱的时候,于谦同样在坐冷板凳,所以皇帝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二人将武学打开局面。

  皇帝算把皇权用得恰到好处。

  景泰十三年,则就举行景泰朝第一次武举。

  以后就是今年武举,明年文举,考个几十年,就成为规矩了,武举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基层人才了。

  送走李贤,于谦十分高兴。

  他想争一争第一次武举的出题权和主考官的位置,让他彻底坐稳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

  他很清楚,他退让首辅之位,不闹不骂,让皇帝十分满意。

  皇帝便投桃报李,给他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让他得偿所愿。

  他心情不错。

  果然,皇帝送来密信,和他商讨出题、主考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编纂兵书,一边使人写教本,又开始选址,筹备武学之事。

  按照皇帝的意思,各省设武学,每年入武学学习的人不能多,控制在二百人左右,学习为期两年,两年后参加武举。

  第一次考,武举仅录五十人。

  考试科目也简单,三场,都是军事推演,实战指挥打仗。

首节 上一节 1539/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