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91节

  申时行如今自号“休休居士”,将自己的书房也取名作“赐闲堂”,无不透出一种悲凉之感。

  他花费了两天时间阅读《国富论》后,终于还是忍不住提笔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信。

  申时行的长子申用嘉早年靠着申时行的提拔以举人功名出仕,此时已经当到贵州按察副使。

  他的次子申用懋就更厉害,二十三岁中进士,此时已经是武库司员外郎,发掘过李成梁、李如松等名将。

  申时行摊开稿纸给二子写信,落笔飞快:

  “近日手头得到王建阳所著《国富论》半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无一字可删改,你在外为官,要想造福百姓,需了解此经济学问,所谓劳动分工、商品货币、市场流通……今将此书共两部寄于你等,务必通读之而后写就读后感,两月之内寄回苏州,看日期上火漆印为证。”

  能培养出一个举人一个进士,申时行的家教非常严格,虽然两个儿子都已经四五十岁,但是他依旧用教小学生的方法要求两人。

  申时行觉得《国富论》对于经济治国实在大有用处,于是直接要求两个已经当上大官的儿子限时写出读后感,还必须要他亲自查看,方能证明两人用心读书。

  不只是申时行,当《国富论》首部出版之后,许多高门大户都主动去找书种堂求购。

  除去一些附庸风雅的有钱人,许多真正爱读书的读者都被《国富论》的上半部给震撼。

  作为书坊主袁无涯自己就在接下来出版的时文选集之中下场写评述:“此书洞见经济发展之本质,不单为经商之法门,更是经世济国之要旨。”

  这本书之中介绍的大量经济学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吸引许多读者关注的还有《国富论》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

  《国富论》和这时讲述理论的书籍完全不同,夹杂着大量的逻辑推演、思想实验。

  这都是此时写议论文的人,从来没有试用过的方法,好多读者在读《国富论》时就大为惊讶,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理论文章还可以这样写?

  书种堂全力印刷《国富论》,以此时书坊的印刷速度,赶工出一批雕版大概需要两个月。

  《国富论》的上半部以最快速度上马,日夜赶工只求能够快速出版,从雕刻到印刷出品还是用了一个多月,而且首版一千部迅速销售一空,而之后书种堂的刻板都来不及维修,订书的书商和客户就已经将门槛踏破。

  这样的大书使用蜡版印刷法卖不上价钱,对于袁无涯来说收入会减少很多,他只能继续使用雕版印刷,于是连忙派人去福建招刻工。

  即使这样书种堂也只能赶工《国富论》的上半部,先满足市场,再印下半部,全本的国富论至少要等到年末才能出来。

  这书到底还是太复杂,哪怕王文龙写作之时已经尽量将之简化,使得大明的读书人能够读懂,最后的作品依旧有四十多万字。

  一些小作坊弄到原本翻刻,却发现把王文龙的原作稍加删改读者就读不通,如果想翻印就只能按照原文进行。

  可这样一来字数就太多,翻刻的利润将会十分微薄,所以除了一些骗钱的作品,盗版的《国富论》迟迟没有发行,翻刻的书坊都在挠头想着怎么精简呢。

  三吴市面上《国富论》的名声越传越响,但许多人始终都没有办法弄到书籍来阅读。

  直到袁无涯赶工出第二版三千本《国富论》,许多已经等的焦急难耐的读书人才有机会看到此书。

  他们听说过这书的名气,以为这是一本儒学高论,但是翻开之后几乎无不惊讶——一个由严谨的逻辑思维解析出来的经济世界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震撼感实在太强,书种堂的《国富论》印到第三千本时,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专门讨论此书的文会。

  只因为《国富论》在苏州的问世正当其时。

  雇佣劳动在此时的三吴已然非常盛行。

  明末之前的雇佣往往是一种副业,农民在农闲之时才进城打工,而到了此时的万历年间三吴已经出现了专业的雇工阶级。

  同时此时三吴大的机户家中有织机十几台,雇工数十人。

  当作坊大到这种程度,业主就已经不需要从事手工劳动、也不需要再亲自监督工人,大机户依旧要照看自己的生意,但是方式已经成为招工头看机器,自己则负责制定再投资方案。

  类似的窑户、灶户已经成为运营资本的资本家,而非亲自动手劳动的小工厂主。

  就在今年,收税太监孙隆在苏州征税,规定机户“每机一张,税银三钱”,直接促使民变,而民变方式是“机户罢织”——工厂主发现自己不生产就可以对抗朝廷。

  机户罢织,整个苏州的商税立刻出现大问题,太监都畏惧三分。

  而在工厂主和工人之间也出现了相应的对抗模式,工厂主若降低工价,机工就联合“叫歇”抵抗。

  甚至此时已经在苏州濂溪坊一代出现了织造工的人才市场,以师徒关系学出手艺的织机操作工——车匠进城之后就会聚集在濂溪坊一代,几十上百人或站或坐,等待雇佣。

  这是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场景。

  以至于朝廷官员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流民,派人去施粥遣返时一问才发现这些人是来找工作的,给饭吃他们根本不走,后来弄了几个机房主来招工,这群人就跟着去了。

  经常有人在濂溪坊聚集,弄得言官以为苏州出现了什么大灾。

  后来江苏巡抚曹时聘受命调查之后上报朝廷解释此事: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而且他还发现这些人居然全部依靠纺织业存身,意识到如果朝廷打压纺织业,肯定会和骚扰农桑一样造成流民:“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三吴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投资,而从未管理过工商业社会的官府衙门也需要相应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

  而《国富论》就在此时问世。

  这本书在江南迅速引来许多人的追捧。

第147章 治国的目的

  做生意的人比读书人更加追捧《国富论》,一些机户、染坊主不识多少字,但是却争相求购《国富论》,甚至为了读懂此书找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念来听。

  王文龙的《国富论》发表之后迅速催生出最早的本土经济学家,在万历年间他们还不是多么有声望,但这股风潮一直延续下去,到几十年后,这批经济学家将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他所树立的《国富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鼻祖起点太高,一本书直接涵盖了后世许多经济学的讨论范围,也直接限制了后世中国经济学家百多年的视野。

  直到几十年后不少大明经济学家还直接高呼:“吾笔只为静观先生作注也。”

  而且许多学者将这本书往奇怪方向解释,间接塑造了一种新的儒学类型,试图将儒家学说和经济学统合在一起,造出的东西不伦不类,最终归于陈腐一流。

  此时《国富论》的影响力其实还未发生到极致,因为在三吴之外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还不明显,要随着时代发展,这本书的伟大将越发为世人所知。

  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欧洲最早的宏观经济学者威廉·配第还要二十几年以后才出生。

  以至于后世东西方经济学家们讨论经济学的起始,一直有一个很大争论。

  中国学者以为王文龙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结晶,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先哲。

  但许多欧洲学者却坚持认为经济学的根源起源在欧洲,因为欧洲的经济学从大航海时代到工业革命有一条明确的发展脉络,而中国的经济学像是石头里生长出来的。

  甚至有欧洲人宣称:“没有王文龙,中国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有经济学。”

  “王文龙是西方教育在东方的产物,是一朵生长于石头之间的花朵。”

  但是欧洲人又不能不承认最早的经济学著作诞生于大明,而且以此为起点,大明的经济学研究也流传下了一条明显的繁衍脉络,反超欧洲,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这时的王文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国富论》已经引起这么大影响,他还待在福州忙着报纸发行的事情,一些看到《国富论》心情激动的读者却已经找到福建去。

  ……

  “建阳先生,建阳先生可在?”

  一大早王文龙还没吃过早饭,就听到屋门外有人在大喊他的名字。

  王文龙让王平保去看看,王平保出门看了一眼回复说道:“是那位仙霞关上遇到的黄小先生带着两个朋友来了。”

  王文龙忙让王平保把他们领进来。

  黄尊素和汪文言是在入闽的船上遇到黄道周的,听说两方都要来找王文龙,于是便结伴而来。

  原本随着邓志谟等人各自买房、租屋搬出去之后,王文龙家中空闲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王平保的老婆带着孩子来到福州,因为王平保平时要跟着王文龙办事只能住在王文龙家中,他一家人也都住到了后宅,所以吃饭时还挺热闹。

  这情况下王平保也不能继续坚持不和王文龙同桌吃饭了,否则他一家和马婆子别开一桌,王文龙独自一人坐远远的吃饭,倒像是被冷落的样子。

  可这时一有外人到来王平保的老婆孩子就连忙下桌,给客人让位置。

  王平保带着老婆孩子进到厨房,听到外边王文龙在讨论读书的道理,便让老婆快把儿子小虎牵来,小声嘱咐“小虎,你仔细听外边的先生们说话,好好学。”

  王平保也不想自己孩子一辈子就做个长班,如今已经准备让自家孩儿去开蒙。

  跟在王文龙这样的读书人身边伺候的机会难得,所以王平保总是带着自家小虎和王文龙多接触,不求儿子能听懂,只希望自家孩儿能熏到点王文龙的文气。

  一进房间黄道周就为王文龙引荐,“这位是余姚黄尊素字真长,这位是歙州汪文言字守泰。”

  王文龙点头道:“幸会。”心想原来是后世的东林两大智囊,王文龙读书时就对这两人的称号印象深刻,黄尊素和汪文言在后来并称“黄汪”……总觉得莫名其妙的难听。

  黄尊素和汪文言见王文龙的态度不错并没有嫌弃他们没有名气,都颇为高兴。

  王文龙自然不会看不起两人,汪文言以白衣之身左右天下自不必说,黄尊素同样也是东林干将,两人未来的实力都不容小觑。

  而且黄尊素还很会教儿子,他的儿子:黄宗羲,黄宗会,黄宗炎并称“浙东三黄”,是浙东学派经学研究的开山祖。

  话说黄尊素家族给王文龙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一家人都像是从小说中跑出来的人物。

  黄尊素年少苦读,惊才绝艳号称“东林智囊”,最后死于阉党之手而死不变节,是郭靖一样的忠诚人物。

  而黄宗会和黄宗炎两兄弟科举不成,觉得自己读书多年没有成就,决心增长学问,于是两人相约“闭门读尽天下书,然后出而问世”。

  他们读完书正好碰上清军南下,于是两兄弟抱着满腹才学投身抗清斗争,机智百出,虽然最后失败,但两人都扬名天下,俱皆成为浙东学派一代大家。

  标准的勤学苦练逆袭套路。

  至于黄宗羲的传奇事迹则更有爽文色彩,十九岁出山为父报仇,扳倒所有杀父仇人,此后一生更是无比传奇,随便举一例:

  话说明清之际宁波范家有座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阁中藏了无数古籍善本。

  范家建立了严格的藏书族规,规定藏书由全家人所有,共同保存,家族各房掌管着集书橱的钥匙,必须所有子弟凑齐钥匙才能开锁,外姓人一律不得入阁。

  此规遵守几十年,直到黄宗羲来到宁波求入天一阁观书。

  他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学征服范家各房,获准成为进入天一阁的第一位外姓人物。

  此后仿佛功法认主,天一阁的藏书遇到真正能发挥它们威力的读书人。

  黄宗羲入天一阁,通读阁中诸子藏书,类似于武侠小说里的学遍天下武学,最终融会贯通。

  此后黄宗羲写成洋洋百万字、记载明代所有儒家思想流派的中国古代数一数二的思想史——《明儒学案》。

首节 上一节 9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