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92节
黄尊素小声给他背了一遍礼运大同篇,又稍加解释,汪文言突然大声道:“我悟了!我悟了!”
黄道周奇怪问道:“你悟了什么?”
汪文言激动回答:“孔圣人在大同篇里其实已经说了:选拔有贤达的人,向百姓传达礼仪教养——目的是让百姓老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人可以吃肉,人人都有衣服穿……”
“所以选贤举能不是目的,让百姓过得好才是目的!”
“选贤举能也好,讲信修睦也好,都不过是让百姓过得好的办法而已。不必认死理。”
“就像建阳先生在《国富论》里面说的一样,若按照适当的方法实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那自然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这也是实现大同的方法,不一定要寻章摘句。”
王文龙也不禁惊讶,汪文言这悟性果真是足够强大,怪不得能以白身左右天下。
他笑着点点头:“其实我的三条主张根本原因在《国富论》里都有写明——我以为合理的制度应该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至于是否批评太监,不是一定之规,只看是否需要。”
黄道周和黄尊素也终于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
王文龙的一切目的只为发展生产力,常州的东林党恨太监入骨,但是王文龙却并不觉得太监是最大问题——如果不和太监斗争可以更好的发展国力,那留着太监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黄尊素和黄道周都受过传统儒家的教育,对于王文龙的这套理论有些难以认同,但是却都感到王文龙的主张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唯独汪文言却是眼前发亮,他虽然出生歙州汪氏,但是实在没有受什么儒家士大夫的教育,要不然也不至于去当狱吏。
他指指黄尊素手中的《国富论》道:“我听黄真长讲解建阳先生的书时就觉得很有道理,再听到建阳先生此言,真有茅塞顿开之感!”
汪文言觉得王文龙的这套思想很有魅力,比那些听不懂的儒家理论实用的多。
王文龙意外看着汪文言,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白,汪文言本来就是个现实主义者,而装备了他的这一套社会学理论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也不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如今三人的疑惑得到解答,王文龙便笑着问起他们三人之后的打算。
眼前三位都是在历史中有大能为的人物,做事能力都毋庸置疑,王文龙想邀请他们加入报社。
三人却都不好意思的表示拒绝。
黄道周和黄尊素都表示要回去继续读书,不可能放弃科举之路年纪轻轻加入报社,而汪文言则是婉言推辞,他有点嫌弃报社的工作,他想要有更大舞台,不愿做一帮手浪费时间。
第149章 报社定稿
七月末的福州,天气终于渐渐凉快下来,踩着晨曦的薄雾,黄道周和王宇两人早早就来到了布政使司衙门旁边的《旬报》报社。
“浪仙,稿子给你拿来了。”
在编辑部中忙碌了一整晚的席浪仙顶着两个黑眼圈走出来,他的头发乱蓬蓬的,打了个哈欠说道:“怎么来的这般早?”
王宇笑道:“我们多早就往这里赶了呢,这是福州府学里头的稿子。”
黄道周终究是没能逃掉,他先是留在福州跟王文龙讲论学问,看到王文龙的报社,忙的不可开交,于是也鬼使神差的参与了报纸的编辑工作。
《旬报》刚刚创刊,名气还没打开,收到的作者投稿也不多,所以王文龙就让黄道周和王宇到福州的州学之中去看看能不能收到一些生员的投稿,两人在福建州学之中忙碌了几天,终于弄来了十几份待审的稿子。
张燮和邓志谟不久也从屋外进来。
《旬报》报社马上就要发创刊号了,主创们这几天都在报社里头吃住。
张燮作为大户人家的少爷其实不缺报社的那份工资,干活纯粹是出于兴趣,每天早上都带着仆人出门去给报社中的工作人员买早餐。
两个仆人端回了一盆锅边糊、一盆米线,还有许多油条、炸糕之类的东西。
把东西放在编辑部的大桌上,邓志谟去招呼一声,很快校勘室、油印房的工人也都来了,每人都挟着一个大碗来打早餐吃。
一边吃饭,席浪仙就一边拿起王宇带来的稿子翻看。
他是着急性子,喝下一口滚烫的面线糊,面线糊黏着嗓子滑进肚中,烫得皱眉,手中的稿子也飞快的被他翻到一边。
这些生员写的八股文或许不错,但是小说作品却实在能用的,席浪仙看得连连摇头。
最后十几篇稿子只留下三篇,席浪仙端着碗,将看中的稿子拿给邓志谟。
邓志谟一一翻看,然后长长叹气。
王宇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一篇也用不了?”
邓志谟没说话。
这些个生员要他们写八股文或许不错,但是写小说却是真没受过相关的训练,往往以为动笔写小说很容易,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根本算不上故事。
邓志谟看了半天勉强有一篇能用的,还是套了一个小说的皮写出来的议论文,以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但好歹有剧情。
想着也不好打击黄道周和王宇的积极性,于是他拿出其中一份稿子说道:“就留下这一篇吧,请让作者来拿稿费。”
王宇看了一眼那名字,点头道“有一篇就好!”
这年代能把作品印刷出版还是很吸引读书人的事情,回去一说他也不算对不起朋友。
席浪仙看着这些书稿感叹:“原本以为我们写小说容易,这几天审稿,倒是把我都看的自傲了。”
邓志谟也只能苦笑。
《旬报》面向作家征集小说和新闻稿件,结果能够符合要求的稿子百中无一,少数几篇能过的稿子还是用文言文写的,根本就占不满报纸的篇幅。
这时邓志谟才更加佩服王文龙的作品,无论是《俗世奇人》还是那本《连城诀》都让人眼前一亮。
特别是《连城诀》,让邓志谟这个写出过《咒枣记》《飞剑记》的小说作家惊叹不已。
他审稿之时拿上《连城诀》就再也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完才罢休。
而看完《连城诀》后邓志谟后遗症极重,之后再看别人的稿子,他觉得跟王文龙的武侠小说比起来完全就没有吸引力。
正在几人审稿的时候,报社的大门又被人推开。
李国仙一身男装走进来。
“李二姑娘来了。”众人连忙起身。
“这是我给报社写的日本掌故,”李国仙落落大方的拿出自己应邀写的文章,对张燮笑道:“张大哥看看合不合用。”
张燮连忙接过文章,李国仙又问说:“王大哥在哪?”
众人对于她来报社也不奇怪,邓志谟笑着指指里屋,“昨夜校了一晚上的稿,这会儿只怕还没醒。”
正说话间,却见内屋屋帘一挑,王文龙揉着眼睛走出来。
王文龙见她笑道:“怎么这么早来了?”
李国仙道:“你要我写的那篇文章我写好了。”
“多谢多谢,”王文龙连忙说,“路上辛苦,坐下喝杯茶吧。”
李国仙笑着点点头。
这时黄道周和王宇从外边进来,他看见王文龙和一个女子一起向花厅内走去,黄道周疑惑问道:“那是建阳兄家的嫂子了?”
邓志谟正让王平保给王文龙装一份早餐送进去,闻言道:“黄小友别乱说话,二姑娘还没出阁呢。”
见才十几岁的黄道周,疑惑不解,王宇笑着走上去,挟着肩膀将好奇的黄道周身子转向屋外方向。
他笑着嘱咐说道:“这些大人的事情你个娃娃还是别问的好。”
编辑部众人都是忍不住笑。
不久之后,王文龙亲自送李国仙出门,然后又装作无事的来询问印样出来没有。
这么会儿时间排版刊印的样张已经做好了,王文龙拿上报样就出门,准备和王宇、黄道周一起去往福州府学亲自给那个过稿的生员送稿费。
虽然现在这些生员的写作水平还很差,但是毕竟是第一批投稿作者,作为主编王文龙必须要做出尊重的态度,所谓千金买马骨是也。
王宇和黄道周也挺高兴,叫了三架滑竿,几人刚走到街角,就见前面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骑马踏街而过,沿途泼皮呼呼喝喝晃着排驾,撞的街上小贩四处逃跑。
黄道周见状皱眉问道:“这些是什么人?气焰如此嚣张?”
王宇冷哼一声:“还不是那林宗文,他兄弟魏天爵死了,如今换他抖起来了。”
伴随着万历皇帝再次压下朝议,税监大松一口气,高宷手下的爪牙又一次抖了起来,这回他们的目标开始针对八闽的生员,因为高宷发现万历对于这些读书人非常反感,去欺负诸生挑斗矛盾反而能够获得皇帝支持。
而且这些生员家里也比普通人家要有钱一些,以前高宷不敢敲诈,现在一敲却是敲出不少钱财。
物伤其类,也无外乎同为秀才的王宇会如此反感。
王文龙知道这样下去只怕福州的诸生之乱过不了多久就要爆发。
不过现在王文龙对此并不太上心,他的精力全部扑在《旬报》上。
明天《旬报》就要发售,王文龙也这不知道本时空第一份综合性报纸还有那些自己所写的小说故事能不能在读者中受到欢迎?
第150章 许仲林读小说
漳州,海澄县。
一处私塾之中许仲琳正倚着案头在那儿读学生的文章。
他脖颈后插着把折扇,一边读一边摇头吟咏,声音咿呀古怪,堂下的学生吵吵闹闹,他根本不管。
随着月港的开港贸易,此地的经济迅速繁荣,许多商人陡然而富,看完吃穿看文章,商人们也希望自家子弟多读些书,所以一时间此地开了许多的私塾,大量的读书人都在月港找到了坐馆机会。
读着学生们的文章,许仲琳一脸轻蔑。
他嘴里喃喃念叨:“这写的都是什么狗屁?一点文气也不见的。”
许仲琳今年四十多岁,原本是苏州人,虽然只是个穷酸秀才,但是许仲琳却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傲。
他家中无子只有两个女儿,许仲琳对二女都极为喜爱,为两个女儿都找了颇有实力的豪富之家。
许仲琳自己只是一个穷酸秀才而已,为了能够让两个女儿到夫家不被看轻,所以两个女儿出嫁之时许仲琳都给了丰厚的嫁妆。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