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8节

  话题到油印书,王文龙趁机宣传自己用蜡版油印术刊行的《旬报》,又跟大家分享《俗世奇人》的小说内容,然后便厚着脸皮向众人索要文章。

  大家都哭笑不得,但还是同意都拿出几篇小文给王文龙拿去《旬报》刊登。

  作为《旬报》的总编辑,王文龙这次北上可是尽职尽责,连前两天离开的徐光启他都没放过,在船上就逼着徐光启写了一篇以此时人的视角介绍平面几何学的文章,徐光启为了不负王文龙的重望将文章几经删改,内容深入浅出,这篇科普文多半能引起一些读者对于几何学的兴趣。

  ……

  王文龙在东园住下,等待了几日,吴山社众人也纷纷赶来。

  三天之后,袁宏道终于回到江苏,一下船就被在码头上等待的徐树丕家仆拉往东园聚会,而东园众人听闻袁宏道即将到来,在场众人终于能够开席。

  袁家三兄弟都是此时性灵派的领袖,可惜今天回来的只有袁宏道,长兄袁宗道已经去世,而他的弟弟袁中道也留在顺天等待科举。

  没错,别以为徐光启从松江府调去南京科举就算厉害,袁家才叫真有实力,他们直接把袁中道送到顺天府去考试。

  北方的科举难度和南方几乎是两个级别,而且顺天还不在北方的科举大省山东,在北方都属于科举轻松地区,出生湖北士林的袁中道到顺天去考举人,成功率不知要比在南方高多少,能活活让冯梦龙等江南士子羡慕死。

  当然,顺天的科举移民难度也更高,袁中道为了去顺天科考得坐两三年的科举移民监,但是相比于能得到的好处实在不算什么。

  众人在东园之中先开宴席吃喝,到正午时分袁宏道终于被滑竿急急忙忙送到东园,这时宴会上酒量小的已经喝的有了几分醉意。

  袁宏道和众位老友一一见过,他也是在京城憋坏了,突然看到这么多吴中名士,脸上无比高兴。

  王文龙上前笑道:“袁中郎,早闻兄台大名,如今总算见面。”

  袁宏道听着叶昼则介绍,眼前发亮道:“王建阳!哎呀,今日总算见到,建阳兄的《葡萄牙国史》和《天演论》我几乎翻烂,只苦于见不到兄台亲面。”

  他对于王文龙的作品颇为赞赏,拉着王文龙就滔滔不绝的谈论起来,而且对于海外掌故分外感兴趣。

  王文龙丝毫不怯,有着时代眼光优势做背书,哪怕袁宏道是此时文坛的一大领袖,王文龙旁征博引谈论起来也能不落下风。

  两人高谈阔论,很快众人的兴趣也被吸引而来,颇有几人好奇的端着酒杯在两人身旁听王文龙说话。

  众人为王文龙的风采所惊讶,而交谈几句后王文龙也发现袁宏道的确极有人格魅力。

  这人出生此时的顶级家庭,背景好、有实在能力、又是一个闲云野鹤的性格醉心于山水之间,而且他的家教极好,喜欢折节与众人相交,因为自己的家世文采也不需要故意显摆,为人颇为低调。

  想想一个顶级富n代,性格和善,文采斐然,见识广博,怎么会不招人喜欢?

  袁宏道和王文龙说了一会儿话就被朋友拉走,众位名士有的跟着袁宏道走开,有的则在王文龙身旁继续交谈。

  这一次吴山社的大聚会,文豪济济一堂,在东园山水之间摆下筵席,觥筹交错,旁边还有徐家的家班歌伎几十人组成的乐队驻唱。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今日吴山社到场的名人颇多,曲坛盟主沈璟、诗坛盟主胡应麟、藏书家王圻是在场的老一辈。

  小辈有沈璟的徒弟吕天成,建阳王文龙,刻书家凌蒙初,评论家沈德符,还有叶昼则、冯梦龙、袁无涯、陈继儒、徐树丕、席浪仙等年轻人。

  在临川的汤显祖、在南京当官不能来的谢肇淛、焦竑、在河南写曲子的王骥德也全部有诗文送来应和。

  沈璟喝的醉醺醺找到王文龙,给王文龙使个眼色。

  王文龙笑着问道:“先生何事?”

  沈璟指指他笑着说:“我家宜修这半年来多曾询问你的消息,问你写作之事、风评如何等等。”

  王文龙点头,小心问道:“她可露出口风?”

  老先生摇摇头:“我也曾询问,但她复甚为简短,只是每次询问她又多问了些你的问题,多半是女孩害羞之故。”

  沈璟这几个月一直在为王文龙塑造风流名士的形象,却没想到把方向越引越歪,他在沈宜修脑海中塑造出来的王文龙形象和真实的王文龙相差万里。

  小姑娘几乎把王文龙误解成一个绣花枕头,而且形象还被沈璟这老头的形容越绣越花。

  这老头儿实在不适合做传话人,以后若是让沈宜修见到真实的王文龙,别说王文龙其实人才不错,只怕当沈宜修发现王文龙是个正常人都会大为吃惊。

  而沈璟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工作按部就班做得相当成功。

  其实沈宜修询问王文龙背景,然后扯开话题的方法,和王文龙前世敷衍那些给他介绍女朋友的长辈,所用办法一模一样。

  但王文龙和沈璟说婚约之事时还没有出魏天爵的事情,现在他却是想到如果自己跟沈家定下婚约回去怎么和李国仙交代?

  王文龙心中有鬼也没有多想,连忙转了话题问沈璟:“怎么澹园先生没有来参加今日文会?我还想拜见他呢。”

  “他身子不爽,是以今天没来。”沈璟解释说道。

  王文龙点点头。

  澹园是焦竑的字,焦竑也是三吴大家,吴山社元老,而且人就在南京,今天本来应该到场的。

  王文龙心中明白焦竑没来也多半不是因为什么身子不爽,而是心灰意懒不想出门。

  焦竑在历史上的身份是个大藏书家,但其实他十几年前就中状元,之后从翰林院编修当到皇长子侍读,身份无比显赫,其实是在党争之中落了下风才被丢到南京。

  朝鲜之战时阁老沈一贯和张位一起帮助隐瞒辽东巡抚杨镐丧师酿乱的内情,欺骗朝廷,而当时援朝军事赞画丁应泰和焦竑等人就是和杨镐对抗的。

  丁应泰主动揭发杨镐罪行,焦竑等人响应。

  却没想到丁应泰根本没有搬动沈一贯等人,现在沈一贯还是阁老,而焦竑等人则被报复,焦竑从皇长子朱常洛身边的侍读被丢到南京做司业。

  甚至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后来李贽之死也与朝堂之中针对焦竑的斗争不无关系。

  李贽是焦竑好友,弄死李贽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目的可能很大程度是为了震慑焦竑。

  此时的焦竑虽然和三吴文人交好,但是常年称病不出南京,显然已经伸出隐逸之心,等几年之后好友李贽再被杀鸡儆猴般的弄死,焦竑将彻底对于官场心灰意冷,从此窝在南京专心藏书读史。

  这年代三吴经济繁荣,但是在政治上却不是真正中心,往往成为朝堂斗争失败者或是隐逸者的蜗居之处。

  沈一贯能够保证自己在内阁的位置靠的是三吴浙党,焦竑斗争失败之后跑到南京藏书,东林大佬们也窝在南直隶讲学,一众在京城搞风搞雨的人物,但其背后智囊的居住之地、斗败下野隐居之地却往往聚集在南方的三吴。

  身处这个时代,和这些人物相交往,王文龙有一种进入历史书的感觉。

  话不多说,此时王文龙正就坐在一桌史家席间。

  焦竑没来,但焦竑的好友管志道却到了,他是隆庆年间进士,如今已经辞官归隐快十年,在家闲云野鹤的研究经史。

  此时管志道正在念董其昌寄回来的信,读了两句颇为惊讶:“那河南漳德府城真挖出甲骨,建阳此功不小!”

  王文龙忙谦虚说道:“还是依靠玄宰公出力,我不过是起了个头而已。”

第128章 甲骨消息

  最近在文坛之中最有趣的事件当属董其昌等人跑去河南漳德府进行的甲骨发掘。

  董其昌听从王文龙的指点,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去往河南。

  此时的古物研究最推崇的是先秦青铜器,对于青铜器的研究至上者便是金石之学,而甲骨文直接将金石学的文字推到了最先祖时期,自然成为金石学研究的上之上者。

  据说董其昌到了河南先是在漳德府一带寻访,很快就找到市面上流通作为药材的甲骨,然后也在王文龙所说的大概位置发现一些甲骨遗迹。

  不过殷墟甲骨全都埋在地下,必须要动土才能发掘,而想要发掘甲骨就必须要决定哪里才是动土方位,要不然真把整个漳德府地下全挖一遍,就算董其昌富可敌国也资助不来。

  为此董其昌等人只能开始研究总结动土的方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董其昌虽然品格不一定好,但是对于文物是真心热爱,为了发掘甲骨,他居然找来一群河南土夫子,跟这些人学习分辨土壤以及地层的学问。

  经过几次尝试失败,最终真让他找到了几处藏有大量甲骨的地点,用时只不过几个月而已。

  此时他们已经挖出上千片甲骨,这么大的聚集量,王文龙猜测他们多半是探到殷墟遗址的一个重要地点。

  随着甲骨的大量出世,一些拓片已经流传回三吴,现在三吴文人都已经听说了这一在河南的重大发现。

  甲骨文发掘出来已经有大半个月,三无的市面上都开始卖甲骨文拓片和所谓“流出甲骨”。

  流出甲骨小部分真是被当做药材卖来苏州的甲骨碎片,大多数则是假货。

  唐宋时就有人开始研究金文,早就形成了青铜古物的市场,明代已经出现假文物贩子,甚至有大量文人编写的古器谱:画影图形,介绍流传在市面上的珍玩古器是什么时候出世的,经历了哪几任藏家。

  一切就是为了使得文物流传有序,避免那些鱼目混珠的假文物,影响金石学研究。

  大明还没有后世那么多工业化的强酸强碱,所以想要做出一个假的青铜器并且腐蚀上红斑绿锈还比较困难,青铜器造假往往是以刻印的方式。

  因为青铜器的铭文越多,对于金石学研究来说越有价值,所以一件青铜器的价格往往要靠其上的铭文字数来确定。

  而文物贩子的造假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直接在原本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内部刻上铭文或者是在有铭文的青铜器内部加刻字数。

  而在甲骨上文物造假也是一样的方法,反正甲骨是以字数算钱的,多刻几个字就能挣来十几两的利润。

  市面上的龙骨药材本质上和甲骨没什么不同,也是古代的龟甲和大骨头,造假贩子直接买来龙骨,然后拿着刻刀照甲骨文的方式刻字做旧即可。

  而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伪造甲骨就十分可恨了。

  甲骨文刚刚面市,金石学者们都在努力辨认,几千年前的真正甲骨文此时人能认出来的本就不多,再掺入这些文物贩子们作假出来的甲骨文——金石学者很可能研究了半天的符号完全就是文物贩子臆造的,将会浪费大量力气。

  董其昌作为古物大家显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

  怎么样杜绝在研究知识用到伪造的甲骨?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保护好地下直接挖出来的甲骨文物。

  特别是此时一次性从漳德府挖出来的甲骨就有上千片,单个的甲骨文字也有数千,董其昌起初之时或许还有奇货可居之心,但是当挖出了上千片甲骨之后,他就意识到这些甲骨的珍贵。

  甲骨就是在殷墟出土的,内容肯定也和本地历史大有关系,而且互相之间又是相隔不远的时段写成,彼此印证也能解读出大量文字。

  并不需要后人提醒,这样的文献考古场面自然就会让此时文人生出文物保护概念。

  现在董其昌已经写信回吴中求援,甚至去信求助自己过去在朝中的朋友,从官方和民间筹集人力物力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同时号召金石学家一起去往河南研究挖掘出来的甲骨。

  董其昌和陈继儒还有一大批吴山社文人本来是要来参加今日之文会的,但就是因为河南的甲骨出现把他们都吸引去了漳德府。

  对王文龙来说还有个好消息,就是董其昌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带到了河南去,是要长期投身甲骨事业了。

  信中描述董其昌那没出息的二儿子董祖常也被带在身边日夜教导。

  王文龙总算放心,身处异乡,这位董家二世主多半没机会养成前世历史上那般无法无天的顽劣性格。

  即使养成了,也没有前世那样财雄势大。

首节 上一节 78/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