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68节

  万历三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建宁府的大堤正式掘开围堰放水。

  建宁阖府庆祝。

  百姓们受水患的滋扰太久了,终于迎来了坚固大堤,其热闹程度远胜过任何节庆。

  本地的灶公庙、土神庙、道观佛寺,全都设立牌坊,客家人抬出“天师亲公牌位排位”,放炮游街。

  鸡蛋、烟丝、白粿、柑橘、花生……百姓虽不富裕,却自发将家中好吃的食物装盘摆到街上,酬劳游街庆祝的青壮。

  富人家买了上百只鸭子,丢入建江之中,工人们纷纷拖的赤条条的往水里扎,争抢水鸭。

  让王文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听旁人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因几月前的大水而死,唯留一个老朽。

  他提着一篮白粿,拄着拐杖走上大堤,双腿一软便跪了下来,痛哭道:“建宁总算有金堤了,龙王保佑,龙王保佑,土人再不骨肉分离了!”

  那一瞬间,王文龙眼角发热,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萦绕心头。

  大明百姓们不是愿意无知无觉、死气沉沉,只要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也会拼尽全力的抓住。

  明代建宁百姓是相当有骨气的,满清攻打福建,建宁作为延平府的最后一道门户,全城百姓一直战斗到顺治五年。

  最后当清兵入城,“建人惊觉,各归纵火焚其居”,“先聚妇女于其中,俟焰炽,然后以身跃入。”

  全城百姓焚城相抗,满清进城之后又对这些人进行屠杀,最后全城十万人只活下来几百个,几乎全是因作战受伤而无力自尽的残兵,“有手无足、有足无手者”约一二百,全身而活者不过二三百。

  所效忠的南明隆武皇帝都死了,建宁城还在死守,从头至尾,全城就没有一丝媾和投降的念头。

  其实大明对这群福建人真不算好,建宁虽是山区却因为生产木材、又是主要商道,被矿税滋扰的民不聊生。出了大灾,官府也不怎么管。

  但本地自南宋以来就是文教重地,有浓厚的儒家认同,是当年福建第一个反元而归顺朱元璋的州府,文人笔记中对此地百姓性格的一个重要总结便是“知礼节、懂大义”。

  全城的庆祝活动,给王文龙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看着那一张张激动兴奋哭泣的脸上,这些百姓值得更好的对待。

  建宁大堤,不仅是一项实验工程,也是用技术改变百姓生活的希望。

  府城大码头。

  一艘艘内河船只自动放慢航速,船工们惊讶的看着两岸崭新的水泥大堤,以及涌上大堤欢喜庆贺着的百姓。

  码头上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迎接的鼓乐仪仗。

  福建盐运使钟昌从船上走下来,在码头上迎接他的是建宁知府朱汝器以及建宁府的一众官员,还有参与大堤修造的文人、士绅。

  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参加大堤落成庆贺的官员应该是福建道御史,但现在缺官,十三省巡按御史早就凑不齐人数,这几年朝廷也渐渐选择妥协,依照孙丕杨的建议,将十三省御史的职权分到六人监管。

  比如过去福建、河南各有御史班底,而如今则由掌河南道者监管福建道。今年福建道御史的工作已经正式交给河南道王业弘,两省的刑名复核、照刷文卷、纠弹、言事全部由王业弘一人负责,而且河南道靠近京城,又有专属于本道的特殊工作:考满京查、朝觐考察、军政考察、会推、年例。

  光是本职工作就把王业弘忙到飞起,对于福建御史的职责,只能由福建定期把需要他复核的文件送到河南,也算是提前几百年的远程办公了。

  任满一届王业弘都不太可能有时间踏足福建,巡视地方工程更不可能来,只能由钟昌代劳。

  建宁通判赵少衡一脸自豪的走到钟昌面前,拱手汇报道:

  “钟大人,卑职建宁通判,负责厘清此次大堤修造账目。此次大堤修造共耗时八十五日,动用民夫凡六万六千四百人,帮忙之民妇、翁妪、孩儿五万人,所费府库银钱三万六千两,各界捐银五万四千两,粮七万五千石,杂粮……修成干堤十三里六百七十步,护堤十二里三百四十步,建堤之长,超过自建宁开府以来所建大堤之总和!请大人示下!”

  “好!”

  “朱知府大德!”

  “建阳先生高义!”

  听到赵少衡说出的一个个数字,码头上围观的百姓都欢呼起来。就连工地上的工人此时都乐呵呵的荷锄聆听,监工也不斥责,这一项建宁府开辟以来前所未有的大业,是他们共同参与的结果,现在要把百姓们努力几个月的成果向朝廷展示,人人脸上都满是自豪。

第871章 水泥热销

  钟昌笑着听完通判的汇报,又看看绵延的大堤,满脸鼓励的点头,道:“建宁府阖城上下真做了一桩了不得的大工程,全福建省中这般齐心协力的民众,得力的地方,也是少见的!”

  他说这话固然有吹捧本地百姓取悦民心的想法,却也是他的真实感受。

  盐运使主要工作就是疏通福建运营的交通,钟昌一年总要有三四个月时间坐船满福建的跑,对于福建的内河交通网是什么水平自然了解。

  当时听建宁方面汇报说建宁的大堤修的如何壮观,钟昌在福州时还不觉得有什么,可从闽江入建江那一刻,钟昌眼睛都看直了。

  水泥浇筑的大堤坚固平整,沿着河岸如一条直线般排布,望不到尽头,那种工业生产整齐划一的感觉,视觉冲击力远胜他过去见过的条石土木大堤。

  百姓们听闻钟昌如此评价,瞬间也是喜上眉梢,纷纷喝采。

  官员们迎着钟昌入城,沿途的百姓热烈庆贺之声不绝于耳。

  大堤工程已到尾声,原本供给工人临时居住的木棚现在也空置下来,不少便被改成了店家。

  此时大半店家都在售卖香烛,店主站在门口开心的吆喝道:

  “买一把香吧!祈祷咱们建宁府的大堤万年牢!”

  “买元宝祭河神,以后建江水再也不吃人的了!”

  不少百姓都揣着银子到大堤上游玩,顺便就走入店中消费。

  “来一把高香,最粗最高的那种,我要去祭河神,保佑咱们的大堤。”

  走过几步又有一间稍宽阔一点的木棚,外面还对称摆了两盆盆景,仿佛是办公署衙的模样。

  再一看门口的招牌,却是“江南物理社建宁分社”。

  物理社的营运门脸此时早已宾客盈门。

  就听外边有两个挤不进去的儒生互相讨论。

  “张兄,你也要加入物理社?”

  “此番建设大堤才见得这物理社本领之强,天文地理、工匠历算方是经世济民的真本事!王兄,咱们一同入社如何?”

  “是了,这次见到那水泥之利,若无此,等发明大堤如何能够两月即成?我科举也不成就,不如加入物理社,学一些化学本事,想着日后也不去应西席了,便到那水泥厂里做一个技术员,也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活计。”

  “这意思好,他日学得化学本领,我与王兄同去水泥厂开创事业。”

  走过物理社的门脸,马上又见到一间更为宽广的门房。

  这门房乱哄哄的,半是库房,半是柜台,从里到外堆满了麻包,里头不少商贾高声叫价,店小二与掌柜的应付客人、奔走不迭。一看招牌,原来是建宁水泥厂的销售部。

  一个操着客家口音的人大声问:“这里卖的就是建大堤的水泥?”

  小二擦着汗笑脸回应:“回老爷的话,正是建设咱们这金堤的水泥,如今开了个名字叫做万年牢。瞧这大堤的质量,便是从山上开一整块青石板铺在咱建江旁,也没有这么平整坚固的,咱们这万年牢水泥,您贩到外地去,无论是南是北,加上清水细沙便能一样的使用,若是您要的量大,咱们还有技术工人跟着您教学使用,依法浇筑成之后,不管是雨打雪没、日晒风吹,都是不坏不裂,便是上好的大理石也不及它。真正的万年牢!”

  商人笑道:“套词不错,你家水泥怎么卖?”

  “咱家的水泥一桶水泥二百斤,合银二两,用好钱便是一贯八。”

  商人皱眉道:“这价钱有些贵啊,我要的量大,你给些折扣如何?”

  “我们万年牢水泥可是天下独一家,”店小二也是应付惯了主顾的,满脸笑容的说:“且这银子也不贵啊,二百斤水泥能合出四五百斤的数目呢,您想想,咱家中请石匠打一块方方正正四五百斤的大石板,二两银子怕不是连石价都不够,何况咱们这水泥随方就圆,不需凿,不需砍,往地上一铺自然平整。粗沙子和了,能建墙能垒桥,细沙和了,泥灰瓦塑也用得来,比石头如何的不更方便?尽有人贩了咱们水泥到龙岩、仙游去,在当地加价五成还卖的热手呢!”

  客家商人想了想,点头道:“得了,我先要你们一百桶,现货现银,给我找趸船装货,我要去龙岩。”

  店小二满脸喜色,连忙伸手往内一指:“多谢您惠顾了,请里边细谈……”

  手工年代的水泥造价很高,一桶水泥就要此时一个壮劳力两个月的工资,但依旧是供不应求。

  王文龙前世的民国,“洋灰”进入中国市场,一桶国产洋灰都要五元钱,碰到抗战的年月或者是偏远地方能长到二三十元,而且供不应求,绝对的奢侈品、硬通货。

  在水泥出现之前,砌砖得拿三合土去抹缝,打地基还要找石匠,坚固的瓦房绝对是地主豪绅才建得起的东西。

  用水泥砌房可就方便节省了太多,浇筑水利设施还是其次,水泥的最大作用和王文龙钱是一样就是用来垒砖砌房。

  伴随着建宁水泥厂的开办,如今建宁府中有一些中人之家也开始用水泥砌房,还出现了第一批专长于水泥使用的瓦匠。

  专房流行之前哪怕是地主经常住的也是夯土房,土房可没许多后人想象的那么舒服,夯土墙的使用年限很短,时不时就要找泥瓦匠来养护。

  特别是在福建的潮湿天气中,季节稍稍变化,墙上就要起皮掉灰,甚至会有蛇鼠在土墙中打洞、冬眠,各种昆虫也会穿墙而出。

  贫困些的家庭住的更是福建传统的竹编泥房,这种房子其实就是由几根立柱支撑的框架撑起来,立柱撑着房梁,房梁上面铺些稻草瓦片,立柱之间挂上一张竹编网,在竹网两面抹上黄泥就当做墙壁。这种竹泥墙在春夏天气还能忍受,但入秋之后就能敢到墙薄如纸,四处透风,在这房里睡觉,冬天半夜能把人活活冻醒。

  相比之下,砖瓦房坚固舒适、冬暖夏凉,真是住了就回不去。

  一路上听着民众的讨论,钟昌对身旁的王文龙笑道:“这座建宁大堤真是深得民心,瞧本地百姓何等的欢喜,这建宁的民心真比别处要可用的多。”

  王文龙幽幽的道:“福州能多为闽人修造这样的设施,闽人自会支持,只要上下同心,何谈闽人民气不可用呢?”

  “有理有理,呵呵。”钟昌笑的有些尴尬。

第872章 收海盗

  大堤修好了水泥销售也步入正轨,王文龙回了一趟建阳老家祭祖,然后便收拾东西沿闽江而下。

  泉州。

  许心素迎接王文龙入屋,笑道:“建阳一回到福建就在建宁所做了好大事情,真不愧是我辈读书人楷模啊。”

  许心素虽然一直经商,但他也有个童生背景,加上一直充当李旦的幕僚,有钱之后常以读书人自居。他的宅邸也是专门做了文人的装饰,四脚书橱摆满了书房,只不过书橱上的书籍都很整齐,一看就知道不常翻动。

  让仆人端上茶水,许心素喝着茶问道:“接下去建阳是北上做官?还是留在福建休息几日?””

  王文龙道:“我在泉州待几天,处理事情,然后就去台湾,接下来几年打算先在台湾发展。”

  王文龙这次回福建本来就是准备在台湾发展出自己的基地。只是因为突发的建宁大水,所以耽搁了几个月。

  万历三十七年,离原时空万历皇帝的死期也就只有十多年了。王文龙知道在万历朝的中早期,朝局和天下都还算稳定,当一个幕僚四处逢迎是最低成本,也最快速度积攒实力的方法,但到了万历末年,世道会越来越乱,手中没有实力,日子会很难过。

  许心素闻言却是一愣。

  他的年纪和李旦差不多,自诩在王文龙面前也能稍稍拿出长辈的架子,他摇着折扇笑道:“建阳,在我以为福建台湾之地太过逼仄,不是你伸展拳脚的所在。你如今是正经的五品官身,这般请个病假,在福建厮混,于官面上须是不好听,若是有个人参咱们,岂不是去了多的?不如回南京去上任,好好在官场中运作,也好挣个大前程。”

  许心素很不理解王文龙的想法,他自己虽然做海商很成功,但在他看来只有获得官员身份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业,原时空许心素等到李旦的死后,花了大价钱才投靠朝廷当了个武官。本时空他的情况好些,但是许心素也一直在找门路,想要买到一个说得过去的官职。

首节 上一节 468/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