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67节
见到管理自己的木工匠头跑去跟一个女人说话,林发金在一旁听出他们乃是两口子,这匠头的全家人都在大堤上工作。
等匠头走回来,林发金疑惑问道:“老哥怎么这般的爱干此事?连家人都带上了。”
匠头道:“这是给咱们建宁人自己修堤呢?这许多外地老爷都来帮忙,咱们自己怎能不上心?”
另一个抬着模板的工匠也是刚刚加入置模组,问道:“这次征徭役才多久时间?短短一个月这大堤还真能修成?”
匠头道:“按照过去的法子别说一个月,半年都修不出来,但这不是有了建阳先生吗。”
他指着远处正在拌砂浆的工人道:“见了没?那东西叫做水泥,乃是建阳先生和南京一个段道长研究出来的仙法,加点水和沙子一拌,放置几天就能变成石头,比山上凿下来的大青石还要坚硬。”
他颇为自豪的道:“我就是城北斗埕村的,建阳先生用这法子在我们村修了一道大堤,那时我就跟着建阳先生鞍前马后的干了,一个月,只用一个月时间,整条大堤就修好了,比原先村中修的大堤高了整整一丈,水泥建起来的堤岸刀砍斧凿都不怕,更别说浸水了,把个村子护的铁桶也似,便是比今年更大的大水也不用担心。你说建阳先生的本事还了得吗?”
林发金之前也听说过斗埕村在修大堤的事情,但却没想到这大堤居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了,而且有了斗埕村本村的人现身说法,这故事的真是程度瞬间变得令人惊讶。
“难道这次真是打算给整个建宁府都修上大堤?”
也有人回忆起他们之前听的宣传:“若照此所说,这大堤要从城北的华西村一直往下修,修到汇入闽江的河口上呢。”
那匠头其实也就比他们早上工地了半天,但他自诩有在华西村修造水泥大地的经验,住的又比这些南边的百姓更靠近府城,便有了吹嘘的资本,一脸内行的说:
“闽江的入河口那得到延平府了,咱们是修不过去的,但一直修到大历是肯定的,建江最是凶险的一段这次大工后都要给它保护起来。”
众人瞬间惊讶:“那此后我等家乡岂非不会受灾了?”
也有人住的比大历更往南,却也念叨着说:“河堤虽修不到我们村,但修到大历,以后起大水的月份我们就到北边去投亲戚,总不至于像今年一样发起大水,跑都没法跑。”
大家都是心中激动,身处建江下游最凶险的河段,每年汛期建宁百姓都是心惊胆战,今年的大水许多人想跑都没地方跑,在场不少人家中都有人被淹死。
匠头道:“这工程有利于咱们子孙万代,而且工地上给咱们赚劳力都开有工资,哪怕是女人孩子老人来干活也都管饭。这本就是给咱们建宁人修的大堤,建阳先生心念桑梓来做善事,咱自己是不是更得上心?我能不把全家都带到工地上来吗?”
“老人孩子也管饭?”众人的关注点显然不在那些虚头巴脑的事上,而是惊讶于建宁府对于这次工程的慷慨投入。
林发金立刻便打算回去通知自己老婆孩子,让全家人都来大堤上干活。
不说这大堤修好之后能够让百姓免于水灾的大话,光是开工资和管饭就足以吸引众人了。
现在是农闲时节,老婆孩子在家里也挣不到多少钱,来这里修堤能省许多粮食,而且照匠头说,一个多月顿顿都能吃到煎鱼、豆腐,这饭菜的水平都赶上家里过年了。
林发金还不舍得自己回去通知,一天五十文钱呢,在老家哪能挣到?他打算同村的几个弟兄商量一下,选出一个人请假回去通知村里人。
王文龙这次修堤,在建宁百姓心中可是积了大德。
……
虽然有了水泥,但是这不过是替代石头的一种材料而已,河堤的修造工作还是要交由专业的人来设计。
被请来修造河堤的乃是泉州的卢家群。
他出自泉州的卢氏家族,这家族在泉州绵延数百年,一直在培养最好的石匠,承包了泉州宋元明三代许多重要的庙宇宫观修造。南宋时泉州所修的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万安桥,当年的督造者卢锡便是卢家群的先祖。
此时卢家群摘下斗笠看着天色,眉头紧皱。
“这怕不是要下雨啊?”
福建山区的气候变化无常,哪怕是入秋后经常下雨,这东西以此时的技术谁也算不到。
王文龙问道:“若是下雨,对于施工可有很大影响?”
卢家群点头:“我就怕下雨之后将咱们工地给冲毁了。”
建宁府原本的堤岸太矮,修大堤时无法将建江分流,只能在原本的河堤旁用石块竹笼围出围堰,排干净围堰中的水之后进行大堤施工。这样一来,江面变窄了,一旦遇到大雨,围堰很容易就被水流所冲垮。
第869章 背水一战
若大水一来,浇筑好的水泥大堤倒是没事,但没有施工到位的地方都还是这几个月匆匆加固的泥土堤坝,很可能直接被冲毁,哪怕土堤能够保护住,施工面被水泡住,想要继续施工也不可能。
经历一次停工,好不容易筹措起来的施工资金就不够了,再要动工,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卢家群连忙去找横山书斋派来支援的水利专家,开口就问:“若是下一场暴雨,导致围堰溃堤,建江的水位会到多高?”
横山书斋研究气象的先生道:“建宁府过去并没有物理学社的人做气象记录,最近一份气象记录是三个月前的,我们还找了本地的耆老询问,据他们口述和这几个月我们的记录来判断,建宁府过往秋天若下起大雨,建江的水位大概要涨两米。”
卢家群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用石头堆砌起来的临时围堰几乎不可能通过河水暴涨的考验,惟一办法是在溃堰之前将低于水面的堤坝建好,否则就只能等到大雨过后重新围堰排水,若是那样招募来的几万民工都只能干瞪眼。
这时知府朱汝器也赶来了,进门就问卢家群道:“卢翁,下雨可有什么办法应对?”
卢家群已经计算出结果,不禁忧心忡忡:“只有加快修造速度。”
“要多快?”
“我们现在修出的大堤高度离着涨水之后计算出来的水平面还有三尺,就算把大堤修到计算中的高度,水泥要干透拆模也还要三天时间……而只要下上五天的雨,围堰必溃,恐怕来不及了……”
卢家群越讲语气越低,朱汝器眼睛盯着卢家群,郑重问道:“故而为了保证工程万无一失,必须要在两天之内将全府的大堤高度提高三尺?”
卢家群道:“没错,这已经超出工程预算太多,除非所有条件都拉到极致,否则根本无法做到。”
朱汝器想了想,道:“事在人为!”转身便出门去。
除了想为百姓征办点事外,朱汝器为了能够让建宁府修起这道大堤,已经得罪了太多人,如果最后大堤无法修成,不光是金钱损失,朱汝器的政治生命也就宣告结束。他别无选择。
当天下午,朱汝器便招来全府的吏员,开始重新制定计划。他将手下人全部派出去,自己则跑到大堤上插着腰对民工们讲话。
“我等只有两天时间!若两天之内无法将大堤加高三尺,数年之内恐再也不会有重新修堤的机会。”
“建宁百姓受水灾之困久矣!这次终于有机会为子孙们做点事情,你等想不想要子孙们永远不再受此灾祸?”
朱汝器今年也快六十岁了,大雨滂沱之中,他的声音远远传出,仿若洪钟。
“本府也知道江水在涨,在大雨之中施工有危险!但这工程是本府包揽下来的,本府有意在任上为建宁府百姓留下这一桩事业!”
“本府便在这大堤上与你们同吃同住。若是大水漫堤,我便与堤同休!”
说完石头对众人拱拱手,转身走进一个雨棚中。那雨棚只是上面用芦草盖了个顶子,四面透风,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中发生的事情。
此时众人才发现棚中放了一张桌子,朱汝器竟是要在大堤之上办公,若是大水漫堤,他真就和一线民工一起面临最大危险。
百姓们哪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官员,瞬间愕然。
当天下午。
府城中乡约、保正都被调动起来,挨家挨户的招募劳力。
本府的徭役员额全部放出,把能动用的民夫全部按照排甲招募上堤,连牢城里的囚犯也被赶到大堤上工作。
几百辆鸡公车被征收上来,全程的挑夫轿夫也都被征召,府衙半强制半雇佣挑夫们,全都扛着扁担挑石头去。
壮劳力用完了就找老人妇女,不能上大堤的也在大堤下帮忙,敲石头、扎竹笼、缝补做饭,方便轮班换下来的工人们及时吃饭。
城中街巷为之一空,家中连小孩都不剩,倒也不怕有人偷窃,连城中小偷大概都被抓到大堤上干活来了。
王文龙都看呆了,朱汝器这是把官府守城的那套动员体系用到修堤上了,若是不知情的人来到建宁府,可能以为建宁府城正在打仗呢。
原本预计要两天的打垒钉模板过程在通宵赶工之下,不到半天就完工,进入浇筑混凝土阶段。
绵延整个府城的大堤模板形形色色,有的是木板,有的仔细一看则是床板或者铺面的门板,甚至还有不知谁家倒霉的将备用的棺材盖也被拆来当做模板使用,大大的“寿”字都还描着金呢。
置好模板之后便是倒砂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水泥车,整道大堤上都是正在和砂浆的工人,将砂浆浇下去之后还要人工振捣,使得砂浆均匀。波特兰水泥腐蚀性较强,工地上忙起来鞋子都能磨掉,大多数人都是趁着干活,几天干下来,几乎每个水泥工都是手脚皮肤开裂。
但百姓们却没有太多怨言,大家都知道这道大堤是为了他们所修,朱汝器就在大堤上办公,王文龙等文人士绅也在大堤下忙碌着调配物资,他们本地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拼命就是了。
九月十三号,比预期提前五天,建江大堤修到了五米的高度,工程还没有结束,但因为大雨,浇筑工作只能暂停。
次日,修堤的围堰就像卢家群预计的一样,伴随着建江的水势高涨终于破溃。
隆隆的波涛声,仿佛是几个月前卷走十万建宁百姓的大水重演。
滚滚江水瞬间漫出,裹挟着用来建造围堰的竹笼和石块,仿佛炮弹一样捶打在刚刚修成的水泥大堤之上,震的人脚底发麻。
江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暴涨,一尺两尺。
一直到这天傍晚,云收雨住,所有人看向江面,都瞬间感到后怕。
建江江面和昨天刚刚拆下模板的水泥大堤上缘几乎重合,波涛涌动间不断有江水涌上还未浇水泥的土坡。水泥堤防仅高过江面水位三寸。
如果施工速度慢上半天,之前的工程准备都得白费!
大堤守住了!
王文龙长出一口气,回想过去几天,紧张的如同做梦,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工地上那种拼命完成一件事的状态,让他想到了自己前世所见的中国,这股精气神早藏在明人的骨子里,只是王文龙已经许久未见了。
第870章 民心所向
在经历过一场大雨的考验之后,建宁府的河堤修造终于进入平稳期,全府上下继续忙碌了两个月,大堤基本完工。
此次建宁府所修的河堤北至南浦江口,南到大历县城,全长近二十公里,还有十多里的护坡。
两个月间调动的民力接近十万人,建宁府库为之一空,将水泥厂两个月间的预生产全部消耗掉,整个修造过程中,水泥也在加班加点的供应。
整个大堤修造工程消耗水泥五万多吨,放到王文龙的前世,年产三十万吨以下的小水泥厂都属于不合格的项目,连建设审批都过不了,但是在本时空,半年生产五万吨水泥的工厂已经是庞然大物,最高峰期间建宁府的水泥厂自己就雇佣了五千多人、用了一百多匹牲畜,二十个水力碾坊。
除此之外,民党和物理社所招募的二百多科技人员也参与大堤建造。他们来自设计建造化学物理各个科系。
到大堤建设完成之后,还有人要在大堤长期驻守。物理社如今已经有了生物所,除了培育良种之外,借助建宁大堤他们筹画开展淡水水生护堤生物的研究。
用生物养护水面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技术。
比如泉州的万安桥,南宋人修造之时,因为修桥地点正是急流海峡,桥墩石摆放了几次都被冲走,宋人便使用了海蛎固堤技术,海蛎会分泌生物粘液附着在水边礁石上,宋人便专门将这种海蛎接种在桥墩石头上,利用它们分泌的生物粘液将大块的石头粘合起来,如此时间长了之后,石块相连便能够抵抗海浪,形成稳固的桥墩基础。
虽然在淡水环境养不活海蛎,明人也有种植柳树等方式来稳固河堤。
这些物理社生物系的成员,已经为大堤设计了全套的堤上以及水中种植计划,意图利用根系发达的柳树满江红等植物稳固大堤下方的土质。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