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66节
“此乃化学之于个人修养也。《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化学之变化,正是格物致知的过程。此儒门正理也。”
得,这货显然是八股文写的太多,听了化学的介绍直接就此作出一篇破题来了,王文龙和段逢紫憋住笑,再次点头。
王文龙道:“陈大抚果然有见微知著之能。”
陈子贞对自己的这篇破题也是颇为自得,捻着胡须笑道:“也是建阳和段道长你们的化学研究给我带来这些启发。”
“这化学研究不光在儒学上,就是在小道之上也颇多有益天下之处,”王文龙笑道,“就比如段道长研究感光液所得的照像术,所照的照片刊登出来,反响远胜于过去的手绘插画。我和段道长今日也把照相机带来了,在抚台衙门恭候大抚时便在巡抚的小花园中拍了一张相片,不知陈大抚可想看看?”
陈子贞好奇道:“照片在哪里?”
段逢紫道:“大抚稍待,我马上就将相片洗出来。”
为了给陈子贞演示照相技术,段逢紫和王文龙早在来衙门前就已经带好了全套洗相片的装备。
陈子贞对照相过程颇为好奇,听说洗相片需要暗房,立刻吩咐人将一个放佛龛的小室用布缦围起,做成洗照片的暗房。
他跟着段逢紫和王文龙一起进入暗室,看着段逢紫拿出底片并且、倒入显影液、夹片晾干。
段逢紫研究出来的照相技术是一种火显技术,需要通过高温才能将显影液定在照片上,照片晾干的最后一步便是点燃一盏清油灯,然后小心翼翼的在火焰上燎过照片。
眼看着经火后一张风景小品渐渐显露出来,陈子贞的惊讶溢于言表。
“这是我后花园的那株腊梅?有意思,有意思。”
玩相机,本时空大概没人比王文龙这个前世的视频博主更专业,上次段逢紫拍照只为了采访,拍摄角度颇为平淡,而此次为了给陈子贞展示照相技术,王文龙特意在花园中选取了一处不错的构图。洗出来的照片中枯梅、假山互相衬托,雅致之中还带着一点孤寂之感,有点儿宋明小品画的意思。
陈子贞也是书画爱好者,看了这张照片后,顿时便觉得照相术比起水泥有意思的多。
王文龙趁机说道:“我们还带了几张底片,不知大人是否要留个小影?”
“这东西还可以给人拍照?”陈子贞问道。
“拍人拍物都是一样。”王文龙点头回答。
陈子贞顿时感兴趣,点头说道:“那便有劳建阳和段道长了。”
段逢紫去整治相机,王文龙则为陈子贞出主意道:“大人何不教下属将这饭堂布置一番,弄一些文房,手中再拿柄折扇,如此方有儒门气度。”
陈子贞眼前一亮,连忙换来小吏布置拍照场景。
别以为儒门士大夫就抵触照相,照相技术在原时空发明后不久立刻就传入了清朝,清朝官员对此趋之若鹜,从林则徐到曾国藩,人人都留下相片,还有人专门请外国摄影师到府中拍摄全家的小影。在玩乐需求上,儒家士大夫阶层可一点也不保守。
段逢紫研究出来的照相技术在王文龙看来还非常原始,曝光时间非常长,拍摄人像至少需要被摄者一动不动长达五分钟,过程中被摄者面部的表情变化稍大一些,拍出来的人物五官就会糊掉。
但陈子贞却对此乐此不疲,拍了一张“巡抚文房相”后,陈子贞又兴致勃勃的移驾府门口,叫轿夫抬来轿子,唤来衙役举牌站班,陈子贞自己则换上官服,一会儿做出坐轿的样子,一会儿做出审案的样子,一会儿叫班头摘了帽子装作百姓,做出体察民情的模样,拍了一套“巡抚出巡像”。
最后陈子贞又撺掇着王文龙也穿上官服,站在一起拍了个合照。
第867章 大工开建
光是拍几张照片就花了整整一下午,王文龙和段逢紫累得都是腰酸背痛,陈子贞却玩性不减,照像术对于此时人来说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傍晚段逢紫便将照片洗了出来,洗出来的照片无一例外的是人物表情呆滞,动作死板,连照片之中的王文龙看起来都是一副了无生趣的样子。
镜头前站五分钟一动不能动,如果不用一脸平静的表情,那是真撑不下来。
陈子贞拿到相片后却是满意的连连叫妙,和手下人品评玩赏不迭,还命仆人将那套“巡抚出巡相”送回老家去。
他是南昌人,虽然老家距离福建不远,但出于谨慎,来到福建两年多了,陈子贞却一直没有把家人接来福州。
如今有了照片,人之常情,陈子贞第一反应就是想让家中的妻妾子女瞧瞧他在福建做巡抚的样子有多么威风。
至于建宁府的大堤,本来在王文龙闹出那么大动静后陈子贞就必然支持,吃了这顿饭,宾主尽欢,陈子贞当场点头:“建宁修堤若遇到问题,尽可以到巡抚衙门来说,此门对你王建阳大开!”
……
万历三十七年,九月,夏末秋初,经过几个月的重建,建宁府百姓的生活已经再次步入正轨,建江枯水期已经到来,全府的百姓被编户造册,动员十万多人,建宁府大堤修缮工程即将启动。
府城之外搭起高台,朱汝器登上讲台,面对出资参与修堤的众乡绅、本府的生员以及参与修堤的劳工代表,朱汝器用带着湖州口音的官话朗声道:
“列位乡亲,此次建宁府能够修造大堤,先要感谢朝廷之支持,其次便是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从原料到各方审批,都有人辛劳忙碌。前后耗时三个月,才筹措出了这些修堤的物资。咱们建宁府的百姓深受洪灾之苦,此次大堤修造若能成功,此后几十年,建宁府的百姓都能得以安居乐业,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业也。”
“望各位同道,协力同心,做成此件大事!”
话还没说完,台下便已是掌声雷动。
围观的建宁府百姓深受洪水之害,早就期望着有修大堤的一天了。
这几个月来建宁府官场的动荡大家也耳闻目睹,三个月间王文龙所投资的水泥厂迅速扩张一袋一袋水泥生产出来,百姓心中知道,这一切都是在为修造大堤而铺路。
今日的大堤修造得来万分不易,是全府上下一起努力和无数人帮助的结果。
朱汝器双手轻轻按压下掌声,看向台边的王文龙,道:“此次事情能够成功,最出力者当属王建阳,咱们修堤的大半手续都是他跑下来的,修堤的材料也仰赖于建阳先生所发明的水泥,接下来便请建阳先生说话。”
观众们见到王文龙走上高台,掌声再次响亮起来。
“建阳公!”
“静观先生!”
“先生辛苦了!”
王文龙和朱汝器拱手见礼,一脸笑容的看向台下众人,一直等到大家的掌声和喝彩平息,王文龙才笑着开口道:
“大堤修造还没完成,接下来几十天大家都有的辛苦,我以为成功庆贺的话,等到金堤建成之时咱们再说,现在先庆祝了,届时恐怕没了力气。”
闻言众人都是大笑,王文龙道:“我今日也没什么好说的,只宣布一件事。海五路、三一教、民党还有泉州各路海主愿意资助大堤修造,将派来一个技术团,另外再为大堤捐资三千两。我与家人商量了,也再捐资两千两相助。”
王文龙说完便对台下拱拱手,直接下台。
此言一出,众人愕然,接着便是一片赞叹之声。
“五千两银子?”
“建阳公高义啊!”
“先生大德,建宁百姓没齿难忘!”
除了感激王文龙的善意,知道王文龙最近在建宁县所做手笔的人更是惊讶于王文龙的富裕。
王文龙在建宁县的投资光是水泥厂就至少掏了三千两,现在又拿出两千两,他的可用资金到底有多少?
许多建宁人过去只是知道王文龙有钱,现在才晓得他究竟有钱到何等程度。
几个月间便掏出五千两银子投资家乡,这样的举动就是此时最有钱的富商也得咬咬牙。
王文龙之所以投资大量钱财,也是知道建宁大堤修造的紧张程度。
增加投资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抢工期。
建江的枯水期有限,现在还面临秋收,能动用的劳力工时同样紧张,水泥厂的生产强度已经拉满。各方努力,才有了如今修造大堤的条件。
万一工期拖延,大工的用工成本、原料成本都会直线上升。朱汝器在一两个月间管得住手下人吃拿卡要,但若是工期延长,他也防备不住大量的贪腐漏洞。
大堤的建造动员只用了半天时间,当晚建宁府大堤便正式开工。
林发金是建宁府城南的百姓,被征徭役来到建宁的修堤工地上,起初还本着过去服徭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反正是出白工,多做少做都一样,虽然这次建宁府大堤的修造说的仿佛多大的事情,但林发金也不觉得此事一定能成功。
上惯了徭役的他来到府城的第一天,原本想懒懒散散的找地方休息睡觉,却没想当天傍晚就被拉到了工地上。
吏员刚把人带上大堤,就有个操着福州腔的文人跑来:“是新工人不是?分配了工种没有?”
小吏道:“回老爷的话,是新人,城南的。”
那文人点点头便道:“有没有木工和瓦工?要十个,每天工钱五十文,三餐有肉!”
小吏连忙说:“老爷,这些都是徭役,不用给钱的。”
文人却道:“徭役也一样,工钱当天现结。”
林发金等人面面相觑,颇是不敢置信,服徭役还给钱?从没听过。
但看着看管自己的小吏不敢得罪眼前的读书人,似乎这事情是真的?
一天五十文,这比在城里打工都挣的多了,同样的时间能挣钱,总比给官府打白工要好吧?林发金也不管这钱能拿多久,连忙举手:“我,我是工匠……”
第868章 热火朝天
林发金道:“老爷,我学过木匠,就是不会雕花。”
文人问道:“会放量开板吗?”
林发金点头道:“这是学徒工的活计,我做得来。”
那文人当即点头:“要你一个!先跟我去吃饭,准备干活。”
听说还有顿饭吃,众人一下心思都活络起来,连忙又有人举手表示自己干过瓦工。
只一会儿时间,那文人就带走了十个人。
剩下的徭役也议论起来,颇为懊悔自己没机伶点先跟着走,也有自卑于没什么手艺,上工地都没人要的。
但很快就又来了几个文人,大家发现这工地上缺人的紧,木匠、石匠、碾子工,甚至连厨子都要,哪怕是没有一技之长的,有把力气都被选去挑土了。
小吏满脸不悦,带着几十人上了工地,转眼他就成了光杆一个。且来招工的都是些读书老爷,他想吃拿卡要都没机会。
林发金等十个人跟着那文人老爷来到工棚里,正是放饭的时间,那文人先安排他们吃饭。端起饭碗,林发金都愣了。
河鱼炖豆腐、白米饭、油焖笋片、炒萝卜干,比给地主割稻子时开的饭菜还好。
饱餐一顿,林发金跟着支模板的木匠们来到大堤上,虽然已经入夜,但大地上却被一个个火笼照的亮如白昼,至少上千工人还在堤上奋战。
而且不仅是壮年男性,女人小孩都坐在大堤上砸石子。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