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63节

  “好工程?就这木关的大堤,算个屁的好工程?”那民工指了指自己背篓中的东西,“就看这土,松成什么样了,也不炼、也不砸,往来的商贩踩上半年,堤高都能被踩矮三分,遇到大水,一冲就散,做来好看的。”

  王平保对一旁的记者使眼色,那记者点点头,表示自己都记下了。

  王平保继续问:“那这木关修大堤,用了多少个工?”

  “一百多个吧……”

  王平保和那记者一起采访了四个工人,有老有少,送出去了三袋烟丝,总算将瓯宁县木关修大堤的情况了解清楚。

  王文龙见他们回来,自己的照片拍的也够多了,段逢紫还找时间钻进黑布中拿出底片看了看,确定拍摄效果不错。

  那吏员见他们一番鼓捣,特别是那段逢紫的照相机盒子,似乎不像是王文龙所说的风水器材,也开始怀疑。

  瓯宁县的师爷道:“王员外,若是再不回去,恐怕关城门前都回不了县城了。”

  他原本以为王文龙还会赖在这里,却没想王文龙稍作思索便点头:“那就回去吧。”

  说完众人立马收拾东西,二话不说上车返程。

第861章 有恃无恐

  瓯宁木关的打木场设施破旧,大堤也是修的乱七八糟,但往里边去,却有几间颇为雅致的院子,院子建在半山腰,大水也淹不到这里,此处便是木关官吏生活所在。

  说是在巡视木关大堤修造的骆骎曾此时正坐在院中,跟船厂司务赵天赐一起吃酒。

  小吏匆匆赶来:“赵司务、骆大人,那王文龙等人在关下等待一阵,听说骆大人不出去,这会儿已经走了。”

  骆骎曾颇为惊讶:“他没有说要上到木关上?”

  “没有,只是他带了一个道士在大堤上左看右看还拿出个木匣子说是做什么法事,还有他的手下人对着咱们大堤上的民工问了些话儿。”

  赵天赐笑道:“多半是发觉咱们没给他好脸色,耍起名士的性格,一个气不过便走了。走了正好,省得敷衍他了。”

  骆骎曾却有些疑惑:“这王文龙专程赶来一趟,只是问一些事情便走,怕是没这么容易啊?赵老弟,我那日在朱汝器处见了他面,看着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物。”

  他突然一拍大腿:“这王文龙莫不是在咱们大堤上采访,要将此间的事情回报到福州去?”

  赵天赐给骆骎曾倒了一杯酒,笑道:“骆大人把心放在肚子里。他就算报到福州去又怎么样?咱们市舶司船厂每年支撑着福州多少财政?便是巡抚也不会对咱们动手的。那王文龙不过一个名士出身的言官,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别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司务,依靠着月港市舶司官船厂,他却连当今的福建巡抚都不太放在眼里。

  官船厂早就已经成为福建缠枝连蔓的大衙门,上下勾连着多少利益,船厂之中的官员,便是福建巡抚都不敢轻易动。

  漳州沿海的百姓对于王文龙尊敬,但同为漳州人的赵天赐却全然不把王文龙放在眼里。

  为啥朝廷喜欢用浙江官员来治理福建?因为这福建的民风和别处全然不同,在朝廷与百姓宗族之间自有一层自己的治理体系。如果不用外地官员而让福建人自己管理,只怕整个官场都会被欺上瞒下到难以附加的程度。

  就说赵天赐的这个司务官,根本不是祖上做事做来的,而是宗族械斗打出来的。

  福建地方上的斗殴往往是互相绑架勒索、纠缠残杀,你杀我父,我屠你兄,因为恩怨情仇太过复杂,两方都有血案,报到官府官府都不审理。于是百姓长久以来也养成了自己动手解决矛盾的习惯。

  当年督税司官船厂创建之时,赵家的先祖和另外几个漳州、潮州人都想做司务职位于是龙溪赵氏与漳浦、云霄的几个大宗随即展开斗殴。

  当年,赵家树红旗、漳浦云霄的两家一个树白旗,一个树蓝旗,全族上阵,甚至招募外村的壮丁互相砍杀,那一战赵家宗祠里多出三十多个“忠勇”牌位,全族带孝,最后才得到了这个职务。

  打出结果后赵家把工作报上去,市舶司立即承认,而且此后默认赵家的职位能够世代传承。

  市舶司想要撸掉赵天赐的官职,除非接手之人和赵家重新打一场。

  赵天赐伸筷子去翻了翻砂锅,无所谓道:“骆老哥不要担心了,咱们来分分瓯宁县的救灾款吧。”

  骆骎曾警惕笑道:“款子是朝廷拨给木关救灾的,如何能够私分?”

  骆骎曾不抵触贪污,但是却对赵天赐如此嚣张的态度有些担心,赵天赐这种人迟早出事,骆骎曾想着做完这一任,捞了钱就运作到外地去。

  赵天赐哈哈大笑:“我们两兄弟还说什么外人话?此次赈灾拨来这一万多两银子,怎么敢忘了骆大人的功劳,喏,我给大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接过赵天赐递来的信封,骆骎曾当面打开,就见里头是厚厚一叠檀香票。

  这东西在福建很有信誉,随便一算,这一叠票子至少价值一千两白银。

  骆骎曾的担心瞬间消失,眉开眼笑地端起酒杯道:“我敬赵老弟一杯。”

  赵天赐哈哈大笑:“同饮同饮。”

  ……

  王文龙回到斗埕村就开始写文章,并让段逢紫洗出照片,直接派人到建宁府城去找雕工,作为全国最大的廉价图书出版中心,建宁的雕工技术比福州还好。

  王文龙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写完文章,并且将照片刻成套版,接着将套板和文章一起派人立刻送往福州。

  福州,掌管《旬报》的张燮和邓志谟一看到王文龙的文章便眼前一亮。

  王文龙刚在京城扬名,回到福建后组织沿海捐款救灾但却一直没有文章发表。现在他突然寄回一篇亲自署名的文章,还配上了仿若活人取影一般的相片,报导方向还是揭露瓯宁木关的贪腐大案,不用问,肯定爆火。

  张燮立刻拿着文章和照片去找福建巡抚陈子贞。

  巡抚陈子贞看到文章和照片之后思索良久,突然猛的拍了一下桌,怒气冲冲的道:

  “建宁赈灾怎么搞成这个样子?此文章必然要发!”

  建宁赈灾有人贪污陈子贞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他也惊讶于骆骎曾等人的有恃无恐。

  凭王文龙在沿海的关系,这些文章根本不愁发,张燮来问陈子贞只不过是一个面子上的意思,陈子贞知道自己如果不同意发表,这篇文章肯定会流传到泉州的海商报纸上去,届时福建巡抚衙门反而失了先机。

  建宁大灾现在已经惊动朝廷,各地都在往建宁拨款,瓯宁县居然还搞出这种事情。他知道自己作为福建巡抚越是捂着越会出事,还不如主动出手揭发批判。

  陈子贞吩咐:“在这期旬报上发出巡抚衙门的公文,马上派人去查骆骎曾之事,必定要还百姓一个水落石出!”

  为了抢时间,在文章还在报社印刷的时候,陈子贞派出的人就已经赶奔建宁和漳州。

  一群人去调查建宁赈灾,另一群人自然是去市舶司沟通,务必在事情一引起舆论轰动的时候,福建官府就能站在一个有利的舆论位置。

  骆骎曾想不到自己马上就要遇上大事了,他和赵天赐的一个迁延推诿,很快便将整出一篇轰动全省官场的报道。

第862章 报道文章

  自从台湾岛开发之后,福建沿海移民台湾做生意的航线越发繁忙。

  东亚的海贸越是繁荣,台湾海峡的经济意义就越大。

  航船并非不能走台岛东侧远离台湾海峡的航线,但走台湾海峡可以直接经过福建江南的进出口大码头,会省很多时间,在经济上最为实际。

  只要台岛的政权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福建人为了追求控扼台湾海峡的利益,前往台湾开发垦殖就是必然之事。

  和原历史上一样,早年间因为福建水手对台湾海峡的风浪掌握不熟悉,去台湾叫做渡黑水洋,九死一生,渡海时间要大半个月。

  可是随着台湾海峡上的航船越来越多,从福建沿海前往台湾的航程安全性与快捷性都在飞速增加。

  福建沿海就可以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移民船一次载上百人,只带七八天的生活物资,定期往来,几乎不担心会因为海流或者台风而导致船只偏航。

  原因就是水手只要掌握了台湾海峡的水文情况,哪怕只以传统的航海技术,在台湾海峡航海的事故率也可以大大降低。

  现在台岛上已经出现定期的航线,甚至几个大殖民点之间已经开始筹画修建贯穿台岛北中南的道路。

  福建也形成了在福州造船、泉州培训海员的海运事业格局。

  泉州一地应运而生许多水手学堂,背后多有民党或者海五路的势力,与山东的水手学校南北并举。

  泉州,永宁卫海员学堂。

  姚旅手执粉笔在黑板上点了点“边疆”两个字,道:“这就是王建阳边疆学说的大义,此一说法沟通了传统儒学与开海伟业,开拓海疆便是替往圣继绝学,诸位同学该当谨记。今日会讲便到此处。”

  台下众学子起身鼓掌,姚旅笑着摆摆手走下讲台,海运学堂的管教上前笑道:“园客先生今日之会长,果然令人大开眼界啊。”

  “能够将新鲜学说传达给莘莘学子,也是我辈之幸。”姚旅笑着说。

  管教道:“园客先生,中午学堂安排了一顿便饭,还请先生一定赏脸留下来吃一些。”

  姚旅点头:“那是自然。”

  “请先生先到偏屋中稍作等待,我去安排学生们回教室。”

  “王管教请自便。”姚旅笑着说。

  姚旅跟随校工来到偏房,询问:“今日乃是旬日,贵校可订了报纸?”

  校工道:“有的有的,不知先生要看什么?”

  “可有福州《旬报》?”

  校工跑到藏书房拿来最新的一期《旬报》,姚旅便坐在那里翻看,等待吃饭。

  翻开第一版,见到头版文章是王文龙所写,姚旅顿时生出兴趣。

  目光往下一扫,他不禁“咦”了一声,“这是画出来的?和真实几乎无异了!谁人有这样本事?”

  姚旅看到的自然是本期报道之中的照片配图,本时空的人物第一次见到照片,摄影技术带来的如灯取影效果和人手画出来的图像天然让人感觉不同,自然令人感到惊讶。

  姚旅仔细查看这一篇文章的配图说明,终于在报纸的侧栏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此文的配图是照片,并且稍稍解释了照片拍摄之法。

  “原来这是照相之术并非人手所绘,怪不得如此真实。有趣有趣!”

  姚旅看的颇为新鲜,虽然照相机的效果令人惊艳,但其所用的感光染料对于此时稍有见识之人并不算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东西,只不过过去没有人想到能把感光染料曝光之后存留影像罢了。

  看完解释,姚旅目光又被那几幅照片所吸引。

  姚旅只见第一张照片乃是一个大场景:在一片土坡上零零落落有几个工人抬着木头条石之类,还有人背上背着背篓,看起来是个非常小的修缮工程。

  第二张照片则是一个民工拿着手杖敲泥土,那照片中地上的土质显然松散,竹制的手杖十分轻易的便插进土中将近两寸。再看见那附近地上留下的脚印,很能看出整一片平地的泥土都没有经辊子压实,这样松散的泥地做晒谷坪都不合格。

  接着又有大场景的照片,还加上说明文字,似乎是在讲某地的地形地势。

  看完照片之后,姚旅才将目光转向这篇文章的正文,只见标题乃是——《建宁赈灾之怪现状》。

首节 上一节 463/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