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62节
骆骎曾陪笑说:“知府大人也知道,我县中的账一向是和月港都税司下辖的官船厂对账的,许多细节不去劳烦船厂的人员我也查不出来。”
“且调拨到我县中的救灾银子已划下去半个多月,究竟多少花费掉了,又有多少可以筹集起来修建大堤,实在一时难以说清,回去查询多半还要几天时间呢。”
听他如此说,朱汝器皱眉不语,王文龙则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看场上局势。
骆骎曾见两人不说话他也不发言,静静的喝完一盏茶,一个小吏突然跑进来道:“骆知县,船厂的赵司务正在县中等您。”
骆骎曾满脸不悦的训斥道:“让他等一等不行吗?我正在与朱知府回话呢!”
“赵司务说月港监造使有命令传下来,涉及到今年的官船督造事宜,必须要找大人您商量。”
“没用的东西,连个人都回不了!”骆骎曾看向朱汝器道:“知府大人,您看……”
朱汝器冷冷看着骆骎曾,点头道:“既然是官船厂的事情,骆大人就先回去吧。”
“实在不好意思。”骆骎曾又对王文龙拱手:“建阳先生,回头再去拜会。”
王文龙拱手送别。
骆骎曾一出门,朱汝器的脸色瞬间极为难看。
“真是小人得志也!”
朱汝器骂完,有些惭愧的看向王文龙:“建阳先生,我先从建宁府衙的钱财之中拨出一千两,能修多少修多少吧。”
王文龙摇头道:“若不是把整个建江沿岸的大堤统一翻修,下一次遇到大水,只要有一处破溃,千里之堤全作无用,若不能全修,还不如不修。”
朱汝器为难道:“可是骆知县的态度先生也看到了。”
王文龙问道:“这骆知县是什么背景?”
哪怕瓯宁县有钱,但骆骎曾刚才的表现在王文龙看来也实在太拽了,根本就不像一个下属对待上司的样子。
朱汝器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他和骆骎曾都是浙江湖州人,对骆骎曾知根知底。
这骆骎曾十年前中进士,早在十年前就以外放做官,按理说以他的背景这会儿应该能升为州府级官员了,但骆骎曾做了十年,也只不过是调到瓯宁县做知县。而且骆骎曾竟毫无怨言。
瓯宁县打木场、窑口等本地的商人势力固然强,但其最大的倚仗便是福建市舶司下辖的官船厂。
这个厂依靠瓯宁和龙岩设下两个木关,每年能够获得上万两利益,除了供一大批官员上下其手之外,其利润还能反哺福建财政,连福建巡抚都不敢轻易动。
与其说骆骎曾是被调来的,还不如说是瓯宁县的地方势力选中了骆骎曾作为自己的利益代理人。
朱汝器叹气道,“过几日骆骎曾调查上来的资料肯定是他已将所有拨付于他的钱财都花在了木关沿岸的堤防整修上,一点钱都不会往外漏,此事就此了结。”
木关就是瓯宁县最重要的单位,不光每年为县城创造大量利润,而且还是福建全省重要的财政来源,骆骎曾将防汛的资金大部分用在木关的保护之上,谁都不能说出一个错字。
而只要钱款进入木关,那就是官船厂的体系,外人想查都查不到。
没有骆骎曾的钱这大的就修不了,下一次遇到大雨建宁百姓照样死伤惨重。
王文龙突然道:“不如我去试试。”
“先生还是别去了,”朱汝器叹气说,“到他县衙之中恐怕也是徒受其辱。”
“试试总没坏处。”王文龙喝茶笑道。
第二天一早,王文龙便来到了瓯宁县衙。
县衙的吏员听说王文龙的名字,连忙将他请入二堂就坐。
“我是来与骆知县商议拨款修大堤之事的,能否通报骆知县一见。”
王文龙的话说完,吏员们支吾不答,直到一个师爷从后衙出来。
那师爷打过招呼陪笑说道:“王员外,骆知县昨日便出城去木关巡视,到此时还没回来呢。”
王文龙满脸惊讶:“知县大人如此辛劳,出城巡视一夜都未归?”
“骆知县一向如此的。”那师爷笑道。
“那他何时能够回城呢?”
“知县大人做事,一项是夙兴夜寐,必是事情做完之后才有回复,此次瓯宁县受灾甚重,视察灾情何时能回却没有个准。”
王文龙突然道:“骆大人有公事在身,可是修大堤之事又急如星火,不若我便到木关中同他去商量。”
“您要亲自去木关?”那师爷愕然。
“我不能去吗?”王文龙笑道:“我也是朝廷官员,正五品的南京礼部员外郎,我当年就是从福建左布政徐大人的幕府出身,那许多市舶司的账都是从我手上走的,难道还怕我偷了什么福建的机密去?”
“员外郎说笑了,自然是能去,自然是能去。”那师爷说着话便同下属使眼色,那下属急急忙忙的向外跑去。
“在下陪同员外郎一道去。”师爷笑着说道。
第860章 史上第一次照相采访
那师爷跟王文龙一起走出县衙,就见王文龙自己套了两辆大车停在县衙后门,不禁好奇问道:“员外郎带了这么多人来?”
“都是帮忙修建大堤的人材,为同骆大人沟通,便把人都带来了。”王文龙笑着回答。
“王员外果然关心百姓。”那师爷称赞了一句,并不如何在意。
师爷做了架滑杆在前面走,王文龙则钻进马车,一进车厢便同正在捣鼓一个木头匣子的段逢紫道:“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车厢中四面都被红色的厚布封死,只有一点微光,在黑洞洞的车厢里段逢紫正在往一张厚纸片上涂某种溶液。
他闻言笑道:“随时可用。”
“采访机会不容易,待会儿可别出了岔子。”王文龙嘱咐。
“建阳放心吧。”
段逢紫在捣鼓的东西正是王文龙交给物理学社化学家们的第二个化学项目:感光液。
照相机的原理很简单,相机模型以及镜头等东西早在第一批玻璃制作出来之时就已经试制成功,而近代照相技术出现的最大门槛其实是性能优异的感光液。
自然界中受光照会变色的物质不少,但能作为照相底片感光液的物质必须要有制备容、易着色稳定、变色快、感光度高等等性质。
在相机出现的早期,各个摄影家所调配的感光液配方都不相同,而且其中许多材料不一定能在此时的大明找到。
段逢紫等人制作感观液的一个优势就是南京有大量的印染作坊,就和欧洲早期摄影家所用感光液的主要来源是各种染料的副产物一样,只要试验的配方足够多,在大明海量的变色染料之中,一定能够找到适宜的配方。
这个研究方向王文龙都只知道一个大概,主要工作都得靠段逢紫等人自己摸索,通过两年多时间,段逢紫等人终于拿出了研究成果。
这是一套基于蛋清法的摄影感光液配方,大抵的方法是用一种树胶溶解了变色染料,然后和鸡蛋清混合,厚涂在卡纸上。
这样的卡纸遇到光线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变色,拍摄结果所见即所得,出来的就是正片。
这种最原始的照相技术缺点就是没有负片、难以复制。
好处则是摄影效果还不错,虽然变色出来的正片呈现一种诡异的青紫色,但足可以看出所拍的是什么东西,甚至清晰度颇高。
王文龙自然知道骆骎曾是在敷衍他,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次进入瓯宁木关采访拍摄的机会。
马车渐渐进入瓯宁木关,木关的确有许多民工在修大堤,但和华西村百人修堤的景象比起来这地方的修缮规模明显要小,就这几十人,明显是花不到一万两银子。
车队刚进打木场就被木关的吏员喝令停下,那师爷跑来对王文龙道:“这里并不是我县中所管辖,他们官船厂的人一向霸道,说什么话我们也无法干预。”
王文龙点头道:“行,大家拿东西,下车。”
刚刚下车,便有个小吏前来质问王文龙等人是谁?要做什么?
师爷陪笑说了王文龙是来找骆骎曾的,还说了一番王文龙的身份,那小吏又命令王文龙等在这等待,不准擅自往前。
王文龙看着他们演了一出戏,对手下记者示意,段逢紫便拿着照相机盒子来到木关的大堤边,找了个角度给木关的大堤拍照。
蛋清法底片感光要五分多钟,王文龙站在照相机旁拖延时间。
见他们摆出相机,那木关的吏员道:“这是何物?不准在此摆设!”
他喝令没两声,却一下被大铁椎横臂拦住,见大铁椎人高马大,他也不敢上前了。
王文龙皱眉道:“听你口音是漳州人?难道不认识我?你是漳州哪里的?姓什么?”
王文龙的名字在福建还是好用的,闻言那小吏也有些支吾。
“我等是奉了命令,还请建阳先生莫要让小人难做。”
“我并不去哪里,”王文龙笑道,“无非给你们看看这大堤的质量……这就是瓯宁县每年花几千两修出来的木关大堤?”
眼前的木关说是有大堤,但几乎全是土木结构,条石基础打的非常薄,这样的大堤能够经受住洪水才有鬼。
王文龙说着用脚在那大堤上踢了两下,瞬间踢去一片松土,大堤顶层直接缺了一块。
那吏员更加尴尬,道:“这是上面的事情,我等不晓得……”
就在王文龙和段逢紫拍照的同时,王平保也跟着一个《旬报》记者从马车上下来。
他们并不往木关上靠,而是直接找到一个正在负土修堤的民工,王平保用本地话问的道:“老哥,你们这大堤修了多久了?”
那民工有些警惕的看着他,摇摇头不说话。
王平保一指远处,就见远处监工的吏员正在和王文龙说话,没时间理会他们,那民工的脸色才从紧张变为疑惑。
王平保又笑着从怀中掏出一袋烟丝,“老哥歇一会儿,聊聊天。”
民工犹豫一会儿,点点头掏出腰间的烟锅。
各自装了一锅烟,两人对着火折子便抽起来。
“老哥,被请来修大堤,工钱没少挣吧?”
那民工正吞云吐雾,闻言笑了一下:“挣什么钱?徭役!老子自己家里房子塌了,都没法修,被这群人拉来出徭役修堤?”
“这就奇怪了?瓯宁县每年那么多钱财修这大堤,怎么不请雇工反用徭役?这样如何做得出好工程?”王平保到。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