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39节

  王文龙一看就见上面已经有了徐光启和范守己的签名,签名最上首者则是叶相高。

  根据法令传教士死后都要拉棺回澳门,不允许葬在大明国境之内,但是利玛窦却想要葬在南堂附近。

  对耶稣会利玛窦的解释是如果自己死后葬在京城,就能开传教士葬于大明国境之内的先河,所以得到耶稣会的支持。但就王文龙的感觉,利玛窦其实只是想要埋葬在自己一生的事业之旁。

  利玛窦三十岁就来到大明,半辈子都生活在中国,他对中国的情感十分复杂,像利玛窦规矩中的一些内容,在澳门的其他耶稣会士都不愿意接受,若没有对中国土地的一定感情,利玛窦也提不出来。

  历史上利玛窦经过一番折腾,也的确成为了第一个下葬在大明境内的传教士。

  王文龙点了点头,要过一支笔在文章后面附上名字,道:“此事若想办成,最好不要炒作舆论,好声好气去同圣上沟通,干干净净的做了也就是了。”

  李之藻同意道:“我们京城教众中也是这样的意思,澳门来的传教士想要将此事奉成一个范例,还是我们阻拦下来的。”

  当天中午,王文龙就在天主教南堂借阅书籍资料,开始写文章,接下来几天估计都得泡在南堂。

  他所要写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向大众解释为何要修订新立法,另一篇则是作出预言展现新天文学的实力。

  至于预言内容,其实不需要计算,王文龙直接从史料里抄就是了,也是赶上他来京城的时间凑巧,《明通鉴》记载十几天后就会出现金星昼见。

  虽然金星昼见不是金星凌日,但也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情,以此时的天文学水平,这事欧洲人都算不出来,更别说钦天监那帮二把刀官员。

  王文龙并不是理科出身,虽然天文学资料只涉及最基础的几何计算,换成代数还能更加简单,但一来计算量实在太大,二来很多欧洲的天文学资料与中华传统的天文学内容之间的翻译转换还颇难理解,王文龙写文章时也是边写边学。

  在房中写了半下午的文章,终于有人来叫他吃饭。

  王文龙正因为做了一下午的数学题而头昏脑胀,看到一桌饭菜时脑子里还在跑着天文数据,拿着碗筷吃的极慢。

  同桌的还有邢云路和他的护卫,王文龙吃饭慢,那护卫却是风卷残云一般。

  这人的吃相不差,但是一筷子一筷子的夹菜,然后配着菜将米饭扒入嘴中,动作极有效率,转眼间就把一碗米饭扫光,自己起身添饭。

  王文龙看的好奇,问邢云路道:“邢兄所带这位壮士好胃口啊,一看就是位豪杰,不知叫什么名字?”

  邢云路解释:“这位仁兄姓铁,并非我的家人,乃是在兰州道上遇见的朋友,却然是武艺高强,说起来建阳都难以相信,过河南时我等遇到贼寇,他使一柄大铁椎,单打三十余马贼也能得胜,还拿了对方的头领,至于他的名姓么,呃……”

  那壮汉插嘴说:“说出名姓辱没了先人,俺使一柄大铁椎,江湖上人便叫我做大铁椎的就是。”

  王文龙听到这三字惊讶抬头,仔细打量这个护卫,就见他腰中果真系着一柄铁制的流星锤,而且仔细看才发现那流星锤的链子不是麻绳,而是如同九节鞭一样的铁链。整个锤子怕不有十多斤重。

  王文龙一愣,他前世读过魏禧的《大铁椎传》,而眼前之人无论是外号、长相、武器还是在河南单挑三十多个马贼的经历,怎么看怎么像魏禧散文中的那位明末的传奇侠客。

第820章 大明国师的烦恼

  王文龙一时有些疑惑,魏禧按原历史要二十多年以后才出生,按时间线,大铁椎这时应该还是个孩子。

  不过他想到魏禧的散文本就有虚构成份,比如他原文中写大铁椎的武器重达四五十斤,那根本就不是实战武器的重量,肯定经过文学加工。

  王文龙怀疑难道魏禧记载的人物是按事实夸张描绘出来的,而那个大铁椎的原型可能就在眼前。

  南堂的教徒没算准今天吃饭的人数,本来煮的米就不够,加上大铁椎一个人就吃了半桶米饭下去,转眼饭桶就见底了。

  利玛窦连忙道:“我们没算准,这就再烧,莫急,莫急。”

  几个教徒连忙下桌去准备煮饭,南堂厨房还没修好,只能在天井搭灶煮饭,灶台就在饭桌旁边,几人刚才煮完饭,连锅都已倾在了井旁等待收拾,这时又连忙捡起。

  蒸饭的大铁锅极为沉重,两个教徒一起抬,还有些不够力。

  邢云路小声对大铁椎道:“铁兄,你何不去帮帮忙?”

  大铁椎点点头,起身来到井旁,让两个教徒走开,双手直接在铁锅上一搭就要抬起。

  那蒸饭的大铁锅一次能蒸二十几人的米饭,非常沉重,加上此时刚刚刷完,锅中的水都还没倒出来,连锅带水至少百斤。

  李之藻连忙道:“铁壮士莫急,待他们把水舀了出来,叫个人搭手再一起抬上去。”

  大铁椎只是说了一句:“连水一起放到灶上,免得待会儿添水了。”

  说完他一个起身,直接将百斤重的大铁锅端了起来,快步走到黄土垒砌的灶台前,。两只手都难以怀抱的铁锅,在他手中显得十分轻巧,甚至放锅的时候他还放慢了速度,仔细的将铁锅的口沿摆至水平。

  王文龙看的目瞪口呆,这人的力气之大,恐怕根本不需要武器,光用肉掌都能将人的头骨按碎,不是亲眼所见,他都不相信世上真有人强壮到如此程度。

  “好气力!”立刻有教徒夸奖道,全场接着便都喝彩,利玛窦都看傻了。

  大铁椎只是脸露微笑,冲众人抱拳拱了拱手,然后坐回桌前吃饭。

  王文龙小声问邢云路道:“邢兄,这位铁兄弟你可要招揽?”

  邢云路瞬间明白王文龙的意思,摇头小声说:“我在兰州接济了他些许银两,他便保我上京城,此后我俩并无关系。若是这次修订历法能成功,我便长留京城了,留他在身边也是浪费人才。此人一路上都是豪侠气度,重义可亲,建阳若需要人手,可放心招揽。”

  王文龙点点头:“多谢邢兄了。”

  等吃过饭,王文龙拦住大铁椎,问道:“兄弟现在可有主家?我想招揽一个得力的帮手,护卫安全,不知铁兄有无兴趣?”

  大铁椎道:“我是犯罪的人,潜逃在外,先生敢用我吗?”

  王文龙想了想,说:“不知铁兄可愿意出家?”

  大铁椎好奇道:“先生有这样门路?”

  通过出家改换身份逃罪不光是小说中的描写,现实也极好操作:出家要重写度牒,这就是一个全新身份,而且僧人的交税也和普通人不同,官府还会重新造册,只要有度牒,走个门路,从身份到官府记录都能换一个新的。

  王文龙说:“我在通州迎福寺许了十个僧人,若是铁兄舍得剃头,可到彼处出家,一应东西由我提供。”

  李贽就埋在通州迎福寺的西坡,为了让寺中僧人照顾好墓地王文龙等亲朋都出了钱,王文龙直接在寺中买了十个度牒,一直没找到人出家。

  僧人税收极低,这十个度牒就相当于给了迎福寺十个免税名额,哪怕平均每年每人交税一两,也是一年十两的出息。

  大铁椎颇为惊讶,在京城要搞一个度牒可是不容易,而王文龙居然能一下搞到十个,这人的实力肯定不可小觑。

  他琢磨片刻,笑着点点头道:“若能重写度牒俺愿出家,好过东游西串。”

  出家无非就是剃个光头,加上不能娶妻罢了,他本就闲云野鹤,日后他的籍贯登记在迎福寺,自己平常爱去哪儿去哪儿,这时的和尚对于喝酒吃肉也是不忌讳的,他甚至连僧衣都不需要穿,还能偷偷结婚。

  为了免税,有些地主之家的老人都会愿意出家,不过是挂个僧人的名头,继续在家生活。

  “兄弟叫什么名字?”王文龙问。

  大铁椎道:“在下姓铁,湖广汉阳府人,五年前打抱不平杀了个陈奉手下的爪牙,至今不敢归家。害怕连累家人,名字便不好说。日后老爷还喊我做大铁椎就是。”

  王文龙问道:“你以后做我的护卫,每月五两银子,免不得和我走南闯北,愿意吗?”

  听到这个工资大铁椎也是满意,笑道:“包吃包住,无非走些路程,有何不可?”

  王文龙又好奇道:“邢兄说你为了还他人情才许诺送他上京,他安然到达京城,这几日你为何还陪伴他左右?”

  大铁椎说:“路上我听邢老爷说了修订历法之事,我虽没学过什么文字,但还是听懂他意思,朝廷的历法既然错误,能修为何不修?邢老爷和你们都是实诚人,做的好事情,我自愿帮助你们促成此事,故而留下。”

  “果然是条好汉。”王文龙点头夸道。

  大铁椎一个武人都知道修订历法的必要性,有错就改本是最简单的逻辑,偏偏许多自许博文广见的文人却想不通……

  京城,司天台。

  钦天监监正杨汝常擦着自己祖传的罗盘,看着罗盘指针不断抖动,心中颇为烦闷。

  杨汝常一家祖传看风水的本事,到他这一代更是成就远超先人,万历十一年,杨汝常还仅仅是二十出头的钦天监主簿,就有能力主导万历的黄陵卜选。几年之后,杨汝常又负责查看朱家泗水祖陵的风水,推断出当年建造官员所看的选风水问题,然后指导改建朱家祖陵。

  明祖陵坐落在泗水城,此处正是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极容易被水淹,从嘉靖年间在陵墓东部就不断修建堤防,而杨汝常根据风水关系改建之后,这陵墓终于能够撑到大明灭亡,期间修缮难度大大降低,直到康熙年间才被洪水吞没。

  康熙年间那场大水是整个泗洲城都被洪水淹了,杨汝常再怎么看地势也没有办法做得更好。

  杨汝常因为技术出众,长期受到皇家信赖,在王文龙前世历史上为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皇帝选定陵墓,可称一代国师。

  但现在的杨汝常却很不开心,以他的本事保住自己的地位是没问题,但作为钦天监监正,他还要为整个部门谋利益。

  钦天监最早分为三科:天学、地学和巫祝,如今通过玄学治病的巫祝科已经归入太医院的祝由科,杨汝常的地学与钦天监中的天学世家则成为利益共同体。

  说句真心话,杨汝常真不想参与修历之事,他也看那些天学世家不爽。

  天学世家们的技术早就失传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算个日历老算错。

  但杨汝常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得不保护部门利益。

  十多年前,邢云路上疏请求改历,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张应侯也是主修地学的,但为了部门利益,他就得为天学家抨击邢云路“僭妄以惑世”,当时杨汝常也在上疏中复议。现在监正变成他了,也只能硬顶上和修历派打对台。

第821章 科普文章

  杨汝常对吏员吩咐道:“去叫四位官正过来,我要商量事情。”

  那小吏接到了命令却没走,犹豫着拿出一份报纸说道:“监正,这是今天出的《管窥》,有关于修订历法的文章。”

  “不看了,这些议论看得我头疼,《管窥》是京城物理社的报纸,只晓得鼓吹修历。”杨汝常摆手说。

  吏员说道:“这是王建阳写的文章……专门阐述修历原因的。”

  听到王文龙的名字,杨汝常眉头皱的更紧,伸出手道:“给我看看,那王建阳这回又怎么骂我们钦天监无能呢?”

  “倒也没骂……”小吏说道。

  杨汝常翻开报纸仔细阅读,只看了开头第一句话,整张脸变阴了下来。

  只见这文章的标题赫然叫《钦天监失算因原考》。

  王文龙的确没有骂钦天监,而是更毒,直接解释钦天监在计算之中出现的错误……

  虽然生气,但杨汝常也只能硬着头皮看内容,作为钦天监领导,他起码得知道王文龙是怎么攻击整个部门的。

  “本朝开国为明正天时,太祖皇帝设回回司天台,耗时数年,定于《大统历》。《大统历》之计算方式,大体沿袭元人之《授时历》。”

  “自古而今,历朝历代所颁布之官方历法,数不下六十部,平均不过二十年便要颁布新历。”

  “只因难以测定准确的回归年,回归年数总有分秒之差,每年相差数分,积聚十年,则日期计算轻易相差半个时辰,故难以沿用。”

  “元代之《授时历》编撰所用之法上下推求,又遇其时一个大天家名曰郭守敬,为达一劳永逸之目的,抛弃过往年之积年推步法,所给年长有长期变化,注重实测。”

首节 上一节 43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