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19节

  思索一阵,李化龙道:“虽然不能招来王文龙,咱们也可自行叫人学习嘛。”

  “于田的意思是?”

  李化龙道:“过两日文昌就要上京,咱们把他叫到家中讨论一二,我再看看家乡有哪些学子愿意接触这理论的,专一的挑出来培养。”

  杨文昌是李化龙的爱徒,前年刚中的举人功名。

  李化龙对于边疆理论十分重视,看完王文龙的介绍之后,他就打算在河南家乡培养一批边疆理论的学员。

  河南长垣、汝阳一带为豫、楚之要冲,地势险要,虽然在中原腹地,但只要天下不安,这些地方就很容易受到流贼的侵扰。这些地方的百姓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不比边民少。

  边疆理论正好合用。

  李化龙当然知道边疆理论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看中的是边疆理论背后的领土扩张思想。

  万历一朝,由于党争太过激烈,地方官自行裁量之权被缩减的厉害,一点点行动很可能就招来某个党派的攻击。

  边疆理论一出来,无异于为地方官的行动提供了极好的背书,只要培养起边疆理论的民众基础,地方官在保卫桑梓时所能发挥的能量都会提高许多。

  守过辽东、打过朝鲜和杨应龙的李化龙太知道这理论的好用之处了。

  许多文人也和李化龙有着类似的想法。

  党争对于地方治理造成的危害太强,许多文人看到了地方治理缺乏的问题,却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重塑地方的治理能力。

  边疆理论横空出世,正好为他们填补了这一空白。

  如果从中原往周边野蛮地区扩张是扩张文明的边疆,从教化了的县城、堡寨往未受教化的愚民之地扩张怎么就不能是扩张文明的边疆呢?

  只要改一改“文明”的解释方式,边疆理论立刻转变为增强儒家基层治理能力的好理由。

  边疆理论受到儒家的追捧,自然使得开海的商人们底气大增,甚至有许多儒门子弟身体力行地弃儒从商,奔向东南亚、永明城和北美,让有些死气的海商群体一下又活跃起来。

  王文龙推出边疆理论目的只是为了给开海建立殖民地提供论述,他自己都想不到边疆理论经过李化龙等人的推崇居然在中原腹地开始了自己的变种。

  儒学本来就是一种善于吸收各门派学说而进化自身的体系。大明的儒门千万种,能学佛,能学道,能学程朱,吸收王文龙的边疆理论也没有任何难度。

  因为李化龙派弟子在家乡的传播和研究,边疆理论首先在河南长垣县一带被当地的儒门所吸收,演化出一脉“边疆儒学”。

  而后中原的边疆儒学又与南方的各家学派相融合,最终出来的产物千奇百怪,有极端守旧的,也有极端激进的。

  其中一些演进远超出了王文龙的预判,比如结合了经济学派思想的边疆儒学,最终成为了“边疆经济学派”,这一派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最健康的方式就是在不断扩张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经济体必须要不断吸纳更大的市场,取得更多的原材料供应地,如此才能健康成长,一旦停下就会陷入内卷的循环——满满的原始资本主义气息。

  无论守旧还是激进,他们都学到了边疆学派中最重要的扩张主义,不遗余力地推进着自己的思想传播。

  甚至有些派别成为了传教式的狂信极端学派,后来跑到北美腹地去建立自己的“治比尧舜”的“边疆盛世”,与其说是儒学,不如说是邪教,王文龙发现这种东西也打着他的名号后坚决与之切割。

  虽然生出了各种怪东西,但王文龙对于边疆学说的流传还是采取积极态度的。

  在王文龙看来边疆理论当然有问题,但这个主要问题不是对于文明传统是否尊重,而是边疆理论只解释了扩张过程中能带来什么利益,至于扩张之后如何治理,这理论基本就处于放任状态。

  袁可立评论的对,边疆理论就是一个只管“马上取天下”不管如何治天下的理论。

  依靠这理论建立的社会太习惯于用扩张来缓解自己的内部矛盾了,往往懒得静下心来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当使用这种理论的政权扩张到无法扩张的边界时,内部的矛盾大约也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但即使是双刃剑,提出边疆理论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现在才到大航海时代中期,天下大着呢,这时大明最需要的就是鼓励民众们出海开拓,为中华文明占更多的土地,只有这样才能不再重复被八旗制度统治几百年接着被洋人踩在脚下的历史。

  万历三十六年的世界,还根本不到考虑扩张极限问题的时候。

第782章 山西票商

  边疆儒学在江南火爆的时候,王文龙正在福建处理自己的家事。

  李旦让王文龙等他回泉州,但自己却一直留在闽西,王文龙上李家拜访了几次,杳无音讯,就在王文龙怀疑李旦是不是想用这种办法让他无法跟杨天生出海的时候,李旦终于派人给他送来消息。

  李旦还要几天才能到泉州,请王文龙帮他去看看他请来的发行檀香票人才。

  李家在台湾岛上有不少田地,为了方便卖粮,在泉州布有好几家粮店。粮食是这年代的硬通货,大一些的粮店往往兼经有营汇兑和小贷业务。李家粮店就是这样的地方,由于长和货币打交道,所以李家的檀香票发行也由粮店负责。

  王文龙闲来无事,收到岳丈的信之后便去李家粮店帮忙看人。

  李旦为未来檀香票发行所请的合作伙伴是一伙山西人,主事的姓黄,还在路上,只有他派来的一个名叫曹二和的管事与弟弟曹三喜到了。

  大明实行“开中法”往边地运送物资之后,山西商人便迅速发迹,主要是因为地理优势。

  “开中法”的运行方式是商人将粮食物资运往边境,兑换得朝廷特许经营盐业的凭证盐引。朝廷只负责在边境收粮,每石粮食能换得的盐引数量是一样的,山西商人距离大同边境比较近,在运输费用上占了便宜,而一场平定蒙古叛乱的宁夏之役又正好是在大同边境打起来的,山西商人几乎垄断了这场大战的粮食供应。

  同时山西运城又有内陆最成熟的盐池,其他往边境送物资的商人换回盐引之后往往不会再做食盐生意,而山西商人占了地利优势,换了盐引之后直接到运城将盐引兑成食盐,卖盐又是一项获利颇丰的业务。

  于是山西商人先往大同运粮,回来再到运城贩盐,晋商群体迅速富裕起来。

  现在的山西商人早就已经有了原始积累,开始专业化经营,不但垄断了张家口、大同的边境贸易,还凭借雄厚的资金参与辽东贸易,而他们的盐引生意也早不是运城盐池可以满足的,山东南直隶的盐场都成了山西商人的贸易对象。

  别的省分的商人到边境卖了粮食物资,换回盐引,与其自己带回家,还不如直接在边境卖给山西商人,换取资金购买当地货物。

  这种情况下山西商人实际已经开始经营金融业,福建海商虽然贸易量大,但是做的还是实物买卖。李旦得到檀香票发行权之后,第一时间也是叫许心素去请个有实力的山西票商来合作。

  黄老板的弟子曹二和带着弟弟曹三喜急急忙忙的从后屋出来,见到王文龙便极为谦卑的躬身行礼:“建阳先生,久闻大名了。”

  看着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曹二和,王文龙有些惊讶,道:“曹管事年轻有为啊。”

  曹二和如此年轻,曹三喜就更不用说,看模样才十一二岁。

  “不敢,”曹二和谦虚说,“我十岁不到就同师父一起在关外跑生意了,虽是年轻,但是同老爷们关系也都还好,官票放到手中总是能兑出去的。”

  “和老爷们关系好?”王文龙道。

  曹二和神情老练的说:“王老爷听小的说,和官府一起合作生意,最难就是要摸清官员们的心气。不同王老爷一样,是文章会里出来的达官人,朝廷派来与我们商人合作的官员,往往是些功名不大的,着实难以相处。官票生意若放在账面上看都有利润,可一旦涉及实际,只有处的好关系时才能盈利,说是做生意,其实是处人呢。”

  原来是一群专业处理对公业务的中介商。

  王文龙点点头问道:“你们打算如何处理檀香票?”

  “就如同盐引一样,”曹二和回答,“都是只有拿了票据才能够在市面上流通的物资,我师父的意思是,李老太爷有了发行檀香票之权,便找圣上按量申购,坐等市场上的檀香木价格涨跌,趁着低价之时,慢慢将檀香票发放出去,收购市场上的檀香木,等到木头少价格高时,便将自己的木头出掉,如此一来,稳赚不亏。”

  这是很稳妥的经营方法,但檀香票这么做一定出问题,因为这玩意儿不像盐引一样有信用,盐引是国家财政背书,而檀香票的权力仅仅来自万历皇帝的口谕。

  曹二和继续说道:“如果许老太爷手上檀香票一下拿的多了,我等可以帮助找山西商人拆借,将多余的檀香票存在手中,甚至当做盐引一样拿来流通。檀香票的出路不会少的”

  “这不保险,”王文龙说,“如果檀香票管不住,从福建浙江进口的檀香木走私量远远大于官方量怎么办?如果圣上不派兵支持,李家抓不完走私怎么办?你们有没有在极端情况下维护檀香票稳定的策略?”

  “这不必担心,”曹二和笑道:“圣上金口玉言,这么大的事情岂会是儿戏?”

  “对圣上的信誉,我自然是不怀疑的。”王文龙脸色难看的说,心里则对万历的责任感一点也不相信……这家伙坑起同伙来从没有底线。

  “哥哥,我觉得建阳先生说的有理,檀香票和盐引不同,做生意时也要将风险考虑进去。”曹三喜突然说。

  曹二和皱眉道:“师你是跟我出来学徒的,眼睛看就是了,怎敢在王老爷面前多嘴?”

  王文龙知道曹二和也只是奉师傅的命令来传达意思,并没有做决定的权利,今天的话题是谈不拢了。

  他倒是好奇看向被哥哥骂到缩脖子的曹三喜,突然想到什么,问道:“你们兄弟俩可是山西太谷人?”

  曹二和曹三喜都点点头。

  曹二和惊讶问道:“先生如何得知?”

  王文龙笑道:“山西太谷出好商人,听你的口音似有些像那边的。”

  王文龙刚才就觉得曹三喜的名字熟悉,此时基本能确定这就是未来八大晋商之一的太谷曹氏一代祖。

  虽然买卖没谈拢,但王文龙这番话还是让气氛轻松了些。

  曹三喜崇拜的对王文龙道:“建阳先生,我虽是个商人子弟,却很爱听书,先生的书我都听过,我还爱听人念建阳先生的报纸,这两日在街面上听到别人讲起先生的边疆理论,写的实在太好了,听二哥说建阳先生要来和我们见面,我一晚上都没睡着呢!”

第783章 怜贫爱士

  “八大晋商”和明末清初满清封的“八大皇商”不同,前者做的是正经生意,后者则有汉奸的嫌疑。

  曹三喜是闯关东开豆腐坊发家的,他先用东北当地的廉价黄豆做豆腐,然后用豆腐渣养猪,开设了养猪场,之后又利用豆腐坊和养猪坊的利润开办了烧酒作坊,经营豆腐坊兼卖烧酒杂货,到康熙初年,手下已有十几家商号,下一代子弟才开始办钱庄。

  王文龙看着曹三喜道:“你喜欢我的书?回头我叫人送一部给你。”

  “多谢先生!”曹三喜欢欣雀跃,接着神情却有些落莫,“可惜我不识字……看不懂……”

  “不识字?”王文龙惊讶看向曹二和,“你家里头不教他读书吗?”

  曹二和回答:“不瞒先生说,我如今虽做个管事,但是出徒三年也是不拿包银的,商户里头的学徒更是只管一天两餐饭。做生意的人家懂得些算数也就行了,自小家中穷困,也读不起书。”

  王文龙总算明白为什么曹二和会带着十几岁的曹三喜做帮手了,原来就是为了给曹三喜找个吃饭的地方。

  “这么聪明的人物,不读书可惜了。”王文龙道:“我在山东登州威海卫刚办了一个海员学堂,也学写字,也学打算盘,更重要是有若干航海的课程。你们做生意人家学了航海技术也有好处,日后说不定还能到水师中谋个军职,也算光宗耀祖。你若愿送弟弟到山东去,只要他能读完课程,他的一应衣食全由我负责。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曹二和一愣,随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王文龙连连磕头道:“愿意去,愿意去,多谢建阳先生大恩!”

  王文龙连忙扶起他:“别跪了,起来说话。”

  曹二和根本不愿起来,还将弟弟曹三喜一起扯倒:“快给先生磕头,日后有了衣食,要记得先生的恩典!”

  曹三喜也是愣了,照着哥哥的意思就对王文龙磕头:“俺记得先生的恩典。”

  王文龙拉了半天曹二和才起来,哥哥起来之后曹三喜才敢起身。

  王文龙觉得曹三喜是个人才,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当汉奸,但是算着他闯关东的时间,也是在辽东沦陷之后跑去满清做生意,帮助满清繁荣市场去了。

  把这样的人才放到水手学校里去接受教育,多半能为国为民多做点好事。

  曹三喜还想多感谢一下王文龙,但他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管事实在没什么好酬谢的东西,王文龙也知道他没权利,得知他师傅大概三天之后才能到泉州,便告辞离开。

  李家集团显然很关心檀香票发行之事,王文龙刚出粮铺,许心素便坐着滑竿赶到,两人在路边停下便聊起来。

  许心素:“姑爷见过那山西商人了?”

  “去了,”王文龙点头道:“见了他一个徒弟,大概知道他家的意思。”

首节 上一节 41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