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18节

第779章 争议很大

  “哈哈,玄宰你这根弦绷的太紧了,”陈继儒道:“建阳这篇会讲中的理论都是从古书上推来的,有的放矢,不得不服。”

  董其昌摇头道:“我如今确实是惊弓之鸟了,看王建阳的这篇文章,我只觉得雄辩滔滔令人紧张,至于他的那些理论,却是没有仔细寻思。”

  “瞧瞧这甲骨文研究会的会长多难当,好好的香光居士,现在满是官僚气,比起以前在太子幕下还要紧张。”陈继儒笑道:“建阳此论,而扩展边疆本身就能得到好处,之所以会支持开海,也是因为开海乃拓展边疆的一种方式。”

  “王建阳这理论是从历史总结而来,一步步推演,环环相扣,最终得到应该支持开海的结论,这并非为开海张目,而是极其精妙的论断。人人都说王建阳打笔仗利害,这便又是一例。别人便是想说他立场偏颇都难以置喙。除非去翻史书跟他对垒。但这边疆理论又极有创造性,翻史书还真不一定翻得赢他。”

  董其昌摇头道:“这文章肯定不讨东林党的喜欢,另外三党会不会支持也在两可之间。虽然在辩论上似乎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党争哪有那么多理性可言,这篇文章传播开来,建阳肯定要陷入舆论争端了。”

  ……

  温州府,乐清县,雁荡山。

  药农扶着徐霞客坐到床板上,又给他倒了茶水,点起油灯,笑道:“徐少爷,我家婆娘在做饭,不久就能吃了,还有您要的报纸,她也从镇上买来了。”

  徐霞客忍着腿疼拿出一串钱道:“多谢多谢,这些银钱你先拿去。”

  药农推辞一番,接过钱财后忙去厨下吩咐自家婆娘:“徐少爷腿伤了,胃口肯定不好,你把饭菜整治得干净些。”

  药农的婆娘一边刷锅一边忍不住笑道:“这位徐少爷好好的富家子不做,偏偏要来爬山玩,果然伤了脚吧。”

  药农道:“好在这少爷脾气好,腿伤了不会怪别人,不用人帮忙,咬牙着自己走下山来,态度还挺和善,人家好歹给了咱这么多钱财,咱们可把他照顾好了。”

  婆娘道:“这我自然晓得……”

  和很多后世人想象不同,徐霞客的身体条件并不好,此君大概年轻时就患有痛风或者糖尿病一类慢性疾病,在家老实呆着没问题,但他偏偏好动,且探险心甚强,以至于给自己的游记增添了许多险情。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不听当地人劝跑进哀牢山区旅游,脚疼,迷路,差点嘎了;为找寻长江源头,沿金沙江而上,徒步虎跳峡,足疾发作瘫在丽江,被当地土司雇车送回来;在桂林,一个人拿着火把探索当地向导都没进去过的溶洞,两天之后别人以为他死了,他很高兴的从山下爬出来,告诉大家溶洞的出口在下面。

  而今天徐霞客腿疾发作的原因则是他游览雁荡山,发现当地药农悬索采药,于是找人借了绳子试图攀登岩壁去看看高处的景色,劳累了一整天,傍晚下山时才发觉自己双足变得肿胀难行,他原本预计自己用半个月可以走完雁荡山,现在却只能先在山上的农家养病。

  徐霞客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饭还没熟,他只能挑亮油灯,翻找了一下桌上的报纸,拿出一份《旬报》,很快就被第一版的文章《边疆理论初探》所吸引。

  徐霞客的旅行生涯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段时间徐霞客都在锻炼身体,阅读大量地理书籍,为自己将来的旅行做准备。

  在实践上他只根据兴趣游览了太湖、泰山、雁荡山等少数地方,也没有留下游记。

  徐霞客的母亲对此是全面支持的,给徐霞客筹措旅行的盘缠,为他整理衣箱扁担,这次出游母亲还亲手给徐霞客做了一顶远游冠。

  在家庭的支持之下,徐霞客轻松不少,但他还没有确定自己将来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原因是旅行家这个职业很难为此时人所接受。

  徐霞客后来立志走遍名山大川,自述的原因是考察地理书上的错误,他也确实纠正了许多古代水利书地理书的谬误之处,但其实考证谬误只是借口,徐霞客的内心向往着的就是单纯的冒险和旅行,他希望接触新事物,希望每一天都在不同的风景中醒来。

  徐霞客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解释自己这种看见新鲜事物就会兴奋的感觉——大概本时空只有王文龙能够准确描述,徐霞客就是一个早出生了三百年,而且极有写作才华的旅行博主。

  当徐霞客看到边疆理论的内容:在对边疆的探索中会迸发出新想法和新感受,这一说法,瞬间就觉得与王文龙心灵相通。

  徐霞客读到此处激动的直接站了起来——虽然又因腿疼而呲牙咧嘴的坐下,但依旧不减激动之情。

  这简直是为他而创的理论!

  花费小半个时辰阅读边疆理论的演讲稿后,徐霞客已经成为了边疆理论的信徒。

  他觉得王文龙讲的太好了,一个文名就是应该对外探索去求新求变,天天守在一成不变、守旧的文明核心区,是不可能有发展的!

  徐霞客不禁忍着脚疼走到自己的背囊前,拿出文房四宝,将药农给他倒的水倒了几滴到砚台中,开始磨墨,他第一次有了倾诉的欲望——不是写游记,而是写政论鼓吹边疆理论!

  在开拓中求新求变的边疆理论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简直是在替他说话一样。

  然而像徐霞客这样生在思想开明家庭的怪胎还是少数,大明的大多数士人都有守土重迁的思想,王文龙的边疆理论那满满的开拓意味,对他们的价值观无异于一次冲击。

  当初和王文龙一起成为龙和盛公司董事的“天下第一直臣”袁可立都受不了王文龙的边疆理论,在《江南丛谈》上发文表示:

  “王建阳近日之言,论及边疆与创新关系,颇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其演讲末尾,鼓吹一切新事物源于开拓,终于难掩真实意图,实则为开海而鼓吹也……开疆拓土,是马上所得,俗语言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坐天下,古之君王开拓新土,无不求鸿儒老臣稳妥经营,何来全用新思想之说?且领土不断开拓,颇有鼓励擅开边衅的意味……”

第780章 理论补丁

  攻击王文龙的文人最看不惯的就是边疆理论中那锋芒毕露的开拓思想,有人直言不断开拓新边疆,以新领土之利益去供养朝廷机器不断前进,这不像中原王朝精耕细作的方法,而更像戎狄蛮夷的扩张方式。

  还有人揪着王文龙的历史观不放,表示尧舜出自戎狄那是野史的记载即使是真的,王文龙作为儒门后学也不能如此无理的指出。

  而且现在尧舜思想早就已经是儒家正统,早就不能叫做戎狄,而其他戎狄的思想如果还被吸收进来,岂非改了尧舜之道?如此一来,立正统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要儒家学者去学成吉思汗吗?

  这些人给王文龙扣政治上的帽子说法太过逆天,哪怕攻击王文龙的人之中对此也颇多不同意见,毕竟王文龙还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舆论场上是有光环的,不至于就因为一篇会讲内容就将他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不少文人是真的无法接受边疆理论,对此理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打的势均力敌。

  就在这时,徐霞客火力全开的入场了。

  喜欢旅行的人或许不少,但是徐霞客是其中最出名者,很大原因就是徐霞客的文笔太好了。

  此君能把每一次旅行写的生动无比,使得读者仿佛跟着文字一块去旅游,这样的文笔用在笔仗之上杀伤力也是极大。

  抨击边疆理论的文人突然发现,江南的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个文笔极好的王文龙支持者。

  这个叫徐霞客的作者文字中气势磅礴,讲起理论仿佛是填山倒海,煽情之时更是两三句就能说得中立读者转而支持王文龙。

  这么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家连消带打,居然没几个名士遭得住和他的笔仗。

  这番吵的激烈,直接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王文龙的边疆理论彻底在江南传开。

  二是徐霞客这个文笔精当、攻击犀利的青年才俊被江南舆论场发现,万历朝又一只妙笔初试啼声。

  不喜欢边疆理论的人中许多真是就事论事,一些攻击王文龙的人,也不是对他的人品有意见,甚至有些王文龙的支持者都受不了他这理论,颇有为王文龙洗白的想法。

  有个泉州学子看了王文龙的演讲稿后专门写信送到王文龙府上:

  “建阳先生的边疆理论论述极为精湛,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颇为偏颇。学生不明白为何先生要将边疆扩张的重要性说得如此之高,难道真的是因为先生收了海商的钱财?学生以为报纸上风行的稿件乃是对先生演讲内容的误读,先生的高名乃是八闽士子所共仰,先生何不登报宣称自己并无鼓吹开海之意,以达正本清源的效果?”

  王文龙正在准备出海的行李,同时陪沈宜修养胎,看到这封信,他正好手头无视,于是便写了回信,而且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将原信和回信都发在了《旬报》上。

  王文龙的回信之中写道:

  “边疆学说固然有其偏颇之处,然本人乃是从一种反潮流的角度提出这个理论。”

  “过去之史学研究,总以为一切治理以及科技之经验乃是由过去发生而来,仿佛今日的一切在历史上都已出现过,今人再跳不出古人的见识,‘所谓鉴古知今’,‘读史明理’,都是这样话语。”

  “然而根据本人之研究,一切历史都有其特殊的发展环境,如本朝开拓云南之历史,与唐宋开拓云南之历史迥然不同,而本朝治理云南之方式,自然也与唐宋迥然而异。”

  “这并非本朝之儒学与唐宋之儒学有何区别,而是文明中心在向外推崇新制度时,总会受到当时当地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于是为一个文名提供其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无一不是在文明和野蛮的碰撞中产生的新鲜事物。”

  “可以说一切历史、制度文、明之演变,都源于这种偶然所得。如此说来,煌煌一部华夏文明史,如何不可说成是一部开拓史?大部分朝代都起于微末,而新政权开拓之中创造新的统治方式,是以文明、技术不断精进,我华夏文宗得以绵延也。”

  “此非是以夷变夏,而是华夏文明自古的继承发生之方式……”

  王文龙的这篇回复与其说是回信,不如说是边疆理论的深入解析,直接给写了两万多字,印了整整两个版面。

  特雷德里克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被王文龙给抄完了,还被塞入不少后世美国学者给边疆理论打的补钉。

  那些看了会讲文稿而被吸引的文人读了王文龙的这篇解释文章后,发现他们之前对于边疆理论的理解还是很肤浅,这理论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地方。

  而不喜欢这理论的文人,也惊讶发现他们之前找到的边疆理论的弱点,大部分都被王文龙给化解掉了,让他们想批评都找不到抓手。

  边疆学说会被批评也不是没有原因。

  边疆学说的软肋就在于它太过于强调文明和开拓的关系,似乎认为一切创新都来自边疆。但任何文明都是由自己的祖先继承而来,无论怎么开拓,都不能脱离本文明先贤的影响。

  如果完全按照边疆学说的理念,大明是由朱元璋的政权开拓自己的边疆得来,和唐宋元朝完全没有关系——这显然是错误的。

  王文龙不想落下这样的口实,他在提出边疆假说时就给自己的论点加了个限定词:“新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在开拓边疆国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至于这个“很大程度”是多大程度?王文龙主动忽略了。

  边疆理论在舆论圈子中火了,但真正能看到这理论重要性的还得是参与过开拓的文人,比如处理过边境事务的文官。

  王文龙前世的老美利用这套理论确定了自己国家不断扩张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塑造,哪个国家的老百姓能支持自己国家在海外建立几千个军事基地?

  虽然文人群体中有不少人对边疆理论并不支持,但真正在边境上呆过的官员看到边疆理论时心中无一不是震撼的。

  李化龙如今已经结束丁忧,掌管兵部并且协理京城戎政。旬休之日,李化龙来到自己的亲家,通政司右通政王永光的家中。

  “于田,你总算有时间来走动了。”王永光笑着欢迎。

  李化龙苦笑摇头:“军中事务繁忙,难得偷闲。”

  李化龙真不是找借口,上任新工作后,李化龙才发现协理京城戎政这份工作有多难做——京营太烂了,为了能让这个消耗大量银钱养出来的军队有战斗力,李化龙几乎跑断了腿。当然也有轻松的法子,那就是不管手下的京营有多烂,裱糊下去,但这并不符合李化龙的性格。

第781章 边疆儒学

  李化龙是真打算把京营给练出来的,甚至上书提议让京营到辽东去见仗,吓得京营十二侯都去找万历通关系,这才按了下来。

  京营上下一身冷汗:京营用三比一的兵力连蓟县跑来的流贼都打不过,李尚书居然想要他们去打努尔哈赤,压力给的也太大了。

  “休息之日不说政事,”王永光道,“于田可听说了近日那王建阳的边疆学说惹来的争议?”

  “王建阳又怎么了?”李化龙每天忙着工作,对于文坛上的事情倒真没怎么关心。

  王永光叫书童去拿来转载王文龙边疆学说的报纸,李化龙便坐在厅中翻阅。

  看着看着,李化龙的表情渐渐严肃。

  把一篇介绍王文龙演讲内容的文章看完,又通读了王文龙在《旬报》上所发的边疆学说解释全文,李化龙抬头对王永光说:“这个边疆学说写的好啊!王建阳真是个奇才。”

  王永光笑道:“我就知你会赞成这学说,不过这学说在一些人嘴里却是鼓励擅开边衅的妖言呢。”

  “擅开边衅?一派胡言!”李化龙颇为不屑的摆手,“每种理论自有自己的支持立场,若是这样讲来天下没有一条理论不是诛心的了。这王建阳的确是大才,先有了地缘学、军事经济学,如今又搞出这一套边疆理论来……我记得他辞官回了福建,不知愿不愿意到京城来做幕府?”

  王永光道:“听说他有意出海,大概要游历个一两年才能回来。”

  “这却可惜了……”李化龙是真心惋惜,光是看到边疆理论,他就重视起王文龙这个人材。

首节 上一节 418/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