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17节

  开拓边疆,特别是开拓海疆,换一种描述方式就是支持商人出海,这也是王文龙的目的,对于众商人来说求之不得。

  边疆理论提出之后,短时间内对于商人们的商业经营不一定有多大物质上的支持,但绝对能够提高商人群体的地位。

  有了边疆理论的保驾护航,从此以后商人出海做生意就可以自称是“为大明文明开拓新边疆”,“有利于我中华文明之新陈代谢”。这就是给商人们脸上贴金。

  而对于文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思考的是治国理政上的问题,他们发现边疆理论这似乎是一个解决大明内政问题的方案。

  一个名士小声对身边人说道:“建阳先生这理论却然有趣,而且有现实意义。”

  “没错,你便看那建州女真,有什么了不得的大才么?至今还是一个畜养奴隶的部落,连军队之中都是奴隶和奴隶主一道作战。这样制度下建州女真为何战斗力那么强?还不是因为他们不断在扩张领土,扩张领土便有钱财可分,哪怕是奴隶,在利益诱惑下也会愿意和主人一道拼杀。”

  王文龙被众人团团围住,对于他们的谈论,王文龙只是笑着聆听,并没有插嘴,他知道必须要等众人对边疆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才会有主动传播的想法。

  直到游思存挤到王文龙身边。

  “游兄。”王文龙拱手。

  “建阳!”游思存竖起大拇指道,“好想法,着实的发人深醒,不知建阳可曾将这想法写成文章?”

  众文人闻言一下都住了嘴看向王文龙,王文龙摇头笑道:“只是将想法罗列了出来,暂时还没有写文章的打算,若是有谁愿意帮我杨洋名将这内容写成文章发表,我也没有意见。”

  姚旅惊讶抬头,问道:“建阳,这理论是你所提出,你不写文章,反倒愿意让我等来写?”

  姚旅感觉王文龙这一套理论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大部头的书来,而且由此书未来还能衍生出许多研究方向,比如边疆史、边疆政治分析等等,这书一定热卖。若是由他想出这样逻辑通顺的理论,他肯定不愿假手于人,浪费好大一笔稿费。

  王文龙道:“我马上就要去美洲,若要动笔,只怕一年半载都完不了稿,不如给有志之士进行。”

  王文龙抄边疆理论的书籍当然可以,但是边疆理论的主要内容已经全部说出,再写书无非就是正笔稿费而已,对于王文龙来说那稿费的利益已经不算什么,反而写书还会浪费传播的时间,还不如由这些文人自发传播。

  瞬间在场文人都是心花怒放,纷纷想着动笔就文,就连姚旅都开始谋篇布局,大家都知道王文龙今天所讲的边疆理论太精彩了,今日的演讲内容只要整理成文,一定能获得发表机会。

  两天后就是各大报纸发行的旬日,今天之前的报行就停止收稿了,于是海五路商号的宴席还没上来,就有许多文人借故离开,都是回去赶稿的,踩着收稿截止时间之前他们还有机会把王文龙今天的会讲内容送到报社。

  福州,巡抚衙门。

  张燮在门房处等待,不久就见巡抚大人的师爷出来,笑道:“张总编,巡抚大人请你进去。”

  “哎,多谢传唤。”张燮笑笑起身,还不忘拿上所带的文稿。

  徐学聚去年已经卸任了八闽巡抚,平调到南京去做养老官,福建巡抚之位由当年帮王文龙摘冯从愆功名的陈子贞接任。

  陈子贞从南京调来,刚刚上任就给了福建官场一个下马威。

  徐学聚临走给他的赠礼他全部原样封还,接手福建官场后,陈子贞的第一个动作也是将徐学聚的旧部吏员全都给了拔擢,架到位高无权的位置上去,作出赶人的意思。

  唯独对徐学聚有股份的《旬报》陈子贞态度暧昧,似乎有心接手徐学聚的股份。

  这一番操作后福州城中都传说陈子贞脾气古怪,张燮有些摸不准,只能给王文龙写信询问。而王文龙回信中要张燮怎么对徐学聚就怎么对陈子贞,张燮心中怀疑,但还是按王文龙吩咐的办。

  张燮刚走到门口,在书房中看着公文的陈子贞便说了一声:“进。”

  张燮连忙入内,“抚台大人,本期旬报关乎政治的几篇文章都在这里,还请大人定夺。”

  《旬报》原本是官府塘报房的产业,到现在也还保留着一成的衙门股份,所发的报章内容也一向是和巡抚商量着来。

  陈子贞可不像徐学聚一样有沈一贯保驾护航,能从一省学台混到福建巡抚,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徐学聚留用的人都有浙党色彩,他不想得罪浙党也不想得罪东林,所以才会用高薪的方式赶人。

  但陈子贞深知舆论宣传的重要,对于《旬报》这一舆论机器,陈子贞肯定要抓在自己手里。

  为了接收好报纸,他已经派人去联络王文龙传达善意了,只是暂时还没有回信。

  陈子贞抬手接过报纸,道:“张总编,这期报纸有什么为难的稿件吗?”

  张燮摸不准陈子贞的喜好,干脆老实回答:“有一封从泉州送来的稿件,讲的是对开海政策的引申……”

  “开海?”陈子贞一下皱起眉来,“谁的文章?”

  开海禁海之争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热度,但这种争论在陈子贞看来就是麻烦,他刚刚接手巡抚之位,过渡阶段生怕出事。

  陈子贞下意识就打算吩咐张燮把这篇文章压下去,这时就听张燮说道:“是姚园客所写,王建阳在厦门城昨日讲演的文稿。”

  听到王文龙的名字,陈子贞的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摄于王文龙的影响力,他的文字陈子贞还真得读一读。

第778章 边疆理论刊发

  陈子贞打开文稿,仔细阅读,看着看着,他原本皱着的眉头越发舒展开来。

  陈子贞看完全文,笑道:“这篇文章,张总编看是否方便安排到头版去?”

  陈子贞根底浅,两不得罪,不愿支持开海,也不愿被福建势力庞大的商人群体所排挤。他当然看得出王文龙这篇演讲是在为开海的商人说话,但王文龙居然为开海而创了一套边疆理论,既站了队,又能说自己是在做学术研究。这实在是太精明了。

  陈子贞立马意识到这篇文章可以在不太得罪士绅的情况下,讨商人群体的欢心,他所担的责任还很小,有抱怨都会指向王文龙,那他还有什么阻止的理由?

  不光要发,陈子贞还示意张燮要大发,从二版挪到一版去——正好送王文龙一个人情。

  就在这样的考虑下,明朝版的边疆理论终于付梓。

  ……

  杭州,孤山之麓有一处华丽的别墅。

  于孔兼急急忙忙的跑上阶梯,看见远处一个仆人便询问道:“真实居士在哪里?”

  那仆人回答:“老爷在快雪亭。”

  “不是说他病重?怎么又到山上来了?家人也不管管?”

  那仆人委屈道:“老爷一向直气,非说要上别墅看画,小的拦不住。”

  “没用!”于孔兼骂一声拔腿,就向山脚别墅走去。

  来到那依山傍水的亭子边上,于孔兼就见冯梦祯正躺在摇椅上,虽然已是快入夏的天气,但他身上却还盖了好多衣裳,病的已经只剩一把骨头的手臂颤抖着抓着一幅字贪看。

  于孔兼不用走近就知道那幅字是冯梦祯一生所珍藏的至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冯梦祯的这座快雪亭就是为了庆贺自己得到这件宝贝而修的。

  只不过如今宝贝还在,人却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想到几十年的老友即将离去,于孔兼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上两步,柔声道:

  “开之,外边风大,我们还是到屋里去吧。”

  冯梦祯艰难的抬起眼皮,见到于孔兼勉强一笑,“中甫来啦?一起来看字画。”

  “字是好字,屋中看也是一样的。”于孔兼安慰道。

  “不一样,”冯梦祯摇头道:“寻遍整座孤山,也就这座快雪亭的光线最好,傍晚时分在庭中看帖,最能得王右军笔法之趣味。这样好字,这样好字呀!”

  于孔兼看的心疼,冯梦祯是紫柏真可大师的挚友,两年前听闻紫柏真可死于京城之后,冯梦祯郁结心中也便得了重病。冯梦祯是名满天下的名士,西泠雅集的创始人之一,于孔兼和冯梦祯也曾联手在朝堂上铁血劝谏,当年他们书生意气,何等英雄?但如今这位老友却已到了日暮时分。

  于孔兼忍着泪水走上前去,拿起冯梦祯手上的字帖小心卷起,又呼唤仆人将冯梦祯连摇椅一起抬进屋中。

  “让我把帖子放好。”于孔兼擦了擦眼睛道:“我已帮你摆放好了,我出去叫人打点水来。”

  于孔兼让冯家的仆人们赶快去通知冯梦祯的子女,在回到廊下,却听见屋中传来念书的声音。

  “病得如此重,不让他好好休息,怎么还叫人给他念书?”于孔兼小声数落冯家的仆人,走进屋子里却看见给冯梦祯读报的是一个穿着僧袍的老者。

  “这……自诚兄?”于孔兼忙打招呼。

  洪应明也是红着眼眶,小声道:“我送些腌菜,拿些报纸过来探望,没想病得如此重了。”

  “如何不念了?”冯梦祯睁开眼睛看到于孔兼立刻明白,笑道:“是我求自诚兄给我念报的,正如自诚兄所言,只有心性淡薄沉静,才能领会人生之真意,哪怕我时日无多,也要好好享受。看山看景,看书看画,紧张兮兮,阎王也不会晚一天索了我的命去,不如淡泊以对。老兄,念吧!”

  哪怕洪应明一生经历坎坷,到老托身佛门,自觉已经看尽世间悲欢,但是听到自己老友这临终之言也不禁眼眶泛酸。

  洪应明是个写作为生的和尚,少年时经历丰富,晚年出家,流寓南京之时颇为贫困,购买人家卖剩的苦烂菜根,回家腌成咸菜佐餐,洪应明吃着咸菜淡饭写作,却不以为苦,感慨于淡泊明志的真意,将自己所写的文集取名《菜根谭》。

  此书位列后世的处世三大奇书之一,一经印刷即成为天下风靡的语录作品。

  洪应明长居在南京,今天是听说老友冯梦祯重病特来探望,在上山之前他随手还买了份报纸解闷,却没想到一来就见到如此生离死别的场面。

  “自诚爬山辛苦,先去喝口水,我来念吧,”于孔兼擦擦眼泪,接过洪应明手上的《旬报》,翻到头版的《边疆理论初探》,朗读起来:“建阳先生以为,边疆乃文明与野蛮的接触所在……”

  冯梦祯这几日已经进入弥留状态,大半天时间都说不出一句话,但听着这篇文章,他的眼睛却越来越清明,脑子也渐渐跟着运转,文章很长,读了小半个时辰,读完之后他也一下瘫在床上。

  “听书体力消耗太大,不如用些饭食。”于孔兼建议道。

  冯梦祯点点头:“米饭肉菜吃不进,灶下熬的有午间的粥。”

  洪应明连忙让冯梦祯的仆人去热了粥,又打开自己带来的腌菜,冯梦祯听书耗费了体力此时竟是难得的胃口大开,就着腌菜跟喝了一大碗稀饭。

  吃饱之后他躺到床上,“劳烦将这边疆学说文章再读一遍。”

  洪应明拿过于孔兼手中的报纸道:“我来与冯兄读。”

  他很仔细的朗读,已经听过一遍文章内容,在朗读之时,他还特意将重点内容的语速放慢给冯梦祯思考的时间。

  这一篇文章直直读了一个时辰,冯梦祯突然睁开眼睛,笑道:“好文章,好理论啊,没白听……咳咳咳咳……”

  冯梦祯的语速越发急促,言语戛然而止。

  ……

  福州《旬报》的传播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如《苏州旬报》卖遍大江南北,但影响力能出福建省,在南直隶江浙一带都能轻易买到。

  董其昌如今已经长在京师,每年只有一两个月回松江,这段时间甲骨文研究会的工作不忙,他才得以抽空回到老家。

  这天一早,他拿上一份《旬报》施施然爬上小昆山,来到陈继儒的别墅。

  “仲醇,今日起的好早呀。”

  陈继儒摇头苦笑道:“被玄宰你骗去研究什么甲骨文,如今我养得每天鸡鸣即起,想睡个懒觉都睡不着了,便连休假也不悠闲。”

  “习劳能养身啊,”董其昌笑道,“你推荐我那篇边疆理论我昨日读了,有些意思。只不过建阳说一切创新皆来自于边疆,似乎有为开海鼓吹的意味……我只怕他惹麻烦……”

首节 上一节 417/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