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99节
永宁城正对着觉华岛,水陆补给都很通畅,城外码头日常也是一片繁华景象,不过今日码头上显然比起平时更加繁忙。
何可纲看到码头上人山人海的样子,不禁惊讶:“呵,今日来迎建阳先生的人可真多。”
第740章 冻脸的名士
就见码头上已是人山人海,欢迎王文龙的人马根据不同地位分成了几个圈层。
军户子弟以及卫所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站在最内圈。第二圈则卫魏儒学里头的书生们,永宁城作为辽东数一数二的富裕城市,卫儒学有上百学生,比起关内的州府书院也不算差了,这些文人都是辽东卫所制下的贵家子弟,锦衣轻裘,或是跨马或是坐车,翘首望着海面。
再往外便是些自发来迎接的儒雅商人。永宁城中驻扎着的关内大商贩也不少,许多人是有秀才功名的,有了秀才功名才能不违法的走南闯北,对于大商贩来说,雇佣一两个有功名的人打理生意是自然选择。
之后还有为数极多的军户子弟,王文龙在辽东号召东人守土卫国,甚得民心,而且他所写的《东人平生录》非常受辽东人喜爱,王文龙可以说是此时辽东好感度最高的文人。
甚至码头上还有一些打行人物,他们松垮的穿着皮裘,身体肥壮模样倨傲,围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小神龛外,这些乃是永宁城中的三一教信徒。三一教靠着开发台湾培养了比前世强大得多的势力,在海商群体中大量传播,连辽东海商间也有一些信徒。只不过这些信徒出了福建便难免成为有黑色性质的会道门组织。王文龙在三一教里头的地位已是“高功”,虽然没有入教,却也受三一教信徒香火膜拜。
不过即使这样,来迎接王文龙的人,也不至于有这么多。
何可纲都呆住了,惊讶道:“我听这口音,除了外地人,广宁本地人也来了不少呀?建阳先生在辽东如此出名吗?”
广宁靠近山海关,本地话更像是京师一带的方言,和后世的普通话比较像,与辽东的胶莱方言口音差别极大,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本地和外地人。
其实来迎接王文龙的本地人虽然有,但是七成以上都是毛文龙提前找人请来的,就是为了给王文龙壮声势。
王文龙这次是破釜沉舟来辽东,最后一博的,他需要舆论优势,肇事行为自然要提前做上。王文龙之所以来宁远卫,而不是去更加熟悉安全的金州卫,也是因为辽西走廊一线的城市比起孤悬海边的金州卫信息传播更快。
这时就见一队骑士烟尘滚滚而来,黄惟正惊讶:“那好像是祖佥事的人马。”
“嘶,”何可纲回看一眼,不禁倒吸凉气:“不光是卫所中的勋贵子弟,就连祖天定都来了,这面子可太大了。”
祖家是宁远的第一大世家,祖先同样能追溯到宁远城建立之时,早在嘉靖时代就已出过辽东左都督祖仁这样省级的高官,这一家族在李成梁发际之时又合族投靠,吃尽了红利,如今朝鲜战场上打出来的名将祖承训刚死没几年祖家子弟遍布辽东各个显赫之位。
如今的宁远卫指挥佥事是祖家的组天定,他继承父亲的职位,今年不过虚岁二十五岁就已经是宁远卫的三把手,仅次于卫指挥使和指挥同知。
王文龙的船早在昨天就已经到达了觉华岛,在岛上报关并休整一夜,今日杨帆靠港,辰时刚过,帆影便出现在海面上。
早就被交待过的三一教徒连忙扯起嗓子大喊:“建阳先生到了,三一教众合掌奉迎!”
伴随着喊声,鼓乐喧哗,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的也放了起来。
鞭炮声把码头上的众人吓了一跳,随即情绪也被炒得兴奋,跟着大喊:“建阳先生来了,建阳先生来了!”
等到船只靠岸船上的一众人看到码头上人声鼎沸的场面,全都惊得嘴巴大张,然后便是向站在船头的王文龙看去。
这些布置虽然有不少是毛文龙安排出来的,但是此时作为王文龙的弟子,他却突生一种荣幸之感。
王化贞、潘秀等人则是满满的敬佩,心想不跟着王文龙走一趟辽东不知道,真到见到了辽东人才知王文龙在东人心中是什么地位。
王文龙则是为了塑造人设身体笔直的站在船头,脸上还带着高士特有的谦和微笑,心中实际想法是:船什么时候才能到岸啊,早知道船走的这么慢,就晚点出船舱了。
二月份的辽东海风如刀,吹了这么一会儿,他觉得自己的脸皮已经要破了。
……
王文龙来到辽东之后没有直接开始讲学,而是把名士的作风炒到了最足——
第一天,他在卫指挥的邀请下在卫所城外参观守军演武。
第二天,受宁远卫同知之和卫中文官、士绅、耆老一道出席文会,下午跟大家一起观看皮影戏。
第三、四天,跑到宁远中左所观看线膛枪操练,并且对于线膛枪的使用做现场教学。
直到第五天,王文龙才终于进入宁远大户祖家的宅门。
祖家是宁远建城第一家,后世的兴城古城一进城门就有一个祖家二学士的牌楼遗址,那乃是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为祖家挣来的,让一些来宁远吊唁袁崇焕的旅客十分难绷。
不过此时的祖家还都是大明干臣,完全不知道自己还能在大清建功立业。
王文龙被仆人引进书房,很快祖天定就走了进来。
祖天定长得极其魁梧,身高绝对超过一米八,而且因为将门子弟从小的饮食和训练,此君的啤酒度简直夸张,整个身体看起来有半扇门那么宽。
武将是要有一定体脂率的,如此才能够撑得起长期作战的负荷,反而不会是满身健美肌肉的身材。多余的肌肉都是耗能机器,在长期作战中说不定一顿没吃就能给自己饿的低血糖了。后世的健美运动员每天三餐饭不够,还得玩命的补充蛋白粉,战场上哪有这种营养条件?相比之下脂肪才是最佳的储能宝库,身大力不亏,还扛饿。
“祖佥事,有礼了。”王文龙起身拱手。
王文龙是六品官,祖天定是四品,只不过祖天定是武将,品级不怎么有代表性,王文龙基本上可以和他平等论交。
打招呼之后王文龙笑问:“不知祖大寿跟佥事是什么关系?”
祖天定好奇道:“他是我堂兄,建阳先生认得他?”
王文龙摇摇头:“只是耳闻,未得见面。”
“他的名声倒能传到关内去,堂兄如今在辽阳呢,兄弟里他最是武勇的一个,”祖天定笑着解释说,“我家按字辈是排天字,只不过前早年请了个看风水的,说是‘天’字太高,风波险恶,我辈的命数承压不住,于是后来族中年轻的子弟便把‘天’去了一横改做了‘大’,他原是叫祖天寿的。”
王文龙点点头,不禁想到祖大寿在原历史上反叛横跳的经历,大起大落,换成别人早死了十次了,祖大寿最后居然能安然死于京城,也不知是不是改名带来的效果。
第741章 老实的辽东百姓
祖家虽然在铁岭蟠根错节,但嫡亲根脉就是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和祖天定的父亲祖承教两人,两人都当到辽东的高级武官并且给祖天定和祖大寿留下两个指挥佥事的官职。
历史记载祖天定和祖大寿早年都是宁远卫指挥佥事,但其实祖天定才是驻扎在宁远,祖大寿所承袭的乃是宁远中左所的官职驻扎塔山,而且现在他也已经调到辽阳听用。
说了两句话,王文龙发现祖天定语气里对他格外尊重。
这出于祖家对名士的敬畏,祖家出自滁州祖氏,先祖祖世荣在朱元璋打下滁州之后带领家丁投军效力,所以祖家在大明开国之初也是耕读世家,后代家风之中因此尊敬读书人,甚至特别想出一个进士。
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弼如今就在宁远卫学里头读书,祖大寿为了支持他读书,祖承训死后,祖大寿只是继承了父亲的官职,但将父亲积累的所有财产送给了弟弟,祖大弼用这些钱广交朋友,不过他学习能力实在有点差,历史记载他交到的朋友没有几个读书人反而因此得到许多死士。
后来辽西陷落,祖大寿负罪带着家丁逃入觉华岛,御史方震儒请祖大弼劝祖大寿带兵来归,方震儒给的礼物就是许诺让祖大弼成为选贡,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所谓“选贡”也就是个同秀才功名而已,放在关内别说劝降一支军队了,巴结一个地方豪门的少爷都嫌不够诚意,但在科考困难的辽东对于祖家却极有吸引力,祖大弼为此欣然劝兄来归。
不过当上选贡的祖大弼最后还是投笔从戎,祖大弼读了半辈子书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当武官却仿佛天生就会,他领兵没两年就在遵永大捷中立功,转年的大凌河之战,祖大弼几乎率兵生擒皇太极,接着祖大弼到大同去阻击后金军,小规模作战中直接阵斩后金的前锋统领图鲁什,打出明军正面对抗后金的最体面胜利;投笔从戎不到十年,祖大弼便升任宁夏总兵。
只能说祖家的武将基因太强,读书科举真是浪费人才。
祖天定突然问:“建阳先生这次来宁远,不只是为了看线膛枪操演吧?”
王文龙笑道:“本义在于会讲,鼓动舆论。”
“先生说的直白,”祖天定笑道,“在下建议先生多宣传守土卫辽之言,至于宽甸六堡就不要再说。”
“为什么?”王文龙疑惑。
祖天定笑着解释:“圣上口谕下发之后,京城的判断已经明确,辽东本地军官对于守卫宽甸六堡便无那么大兴趣。之前大家担心宽甸六堡撤销之后会有许多百姓被安置到他们的卫所里,可现在京城的意见已经出来:放弃了宽甸六堡也还有辽长城可守,内撤的百姓也多半会安置到长城沿线以及凤凰城一带,如此大家也就完全放心,纷纷敢到事不关己,自然不再有意见了。”
王文龙皱眉道:“这岂非各人自扫门前雪?”
“就是这个意思,”祖天定在烟锅上压了一枚银丝碳,叼着烟嘴说,“这几日我同宁远卫中的军官子弟们谈话,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宽甸六堡之事已成定局,不觉得可以改变,在下怕先生说话不合时宜,故相劝耳。”
王文龙听的目瞪口呆,辽东军户逆来顺受能力相当强,比内地百姓老实多了。
就拿太监收税来说,在别的地方太监收重税早就闹起民变,而高淮乱辽居然能够折腾整整十年,直到万历皇帝那里态度软化,辽东的军户们才闹了一两次兵变,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比不得湖广地区百姓敢上街和陈奉的爪牙对抗。
这是卫所体制决定的,辽东军户除了屯垦种地之外还要负责军事防卫工作,用于生产生活的时间不够多,种的粮食也就是勉强糊口,很大部分的生活物资还要靠关内补给。吃人的嘴短,自然会更听从关内号令。
比如高淮贪污军饷对辽东军户来说也就是朝廷的补贴晚几个月发而已,而内地民众的钱财都是自己双手挣来的,太监收税等于直接道他们家里抢钱。
祖天定道:“所以建阳先生千万要避免提及宽甸六堡,就看现在连辽东的报纸都已不再说起此事只是炒作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传闻,便可知道辽东的民心转向了。在下很敬佩先生人品,愿意帮助先生做事,是以才特别相劝。”
王文龙问道:“祖佥事就不害怕得罪李总兵?”
“宁远虽小,本地的军官倒还不怕这些。”祖天定笑道。
祖家虽然和李成梁关系不错,但也只有祖承训这样总兵级别的官员才需要考虑得不得罪李成梁,祖家在宁远的关系盘根错节,李成梁已经快八十岁了,哪怕李成梁对祖家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动到祖家的地位,等到祖天定他们独当一面的时候,李成梁早就下台了。反倒是王文龙现在在宁远如此风光,祖家很愿意帮助王文龙,也能为自己家族长长名声。
“明白了,多谢祖佥事。”王文龙拱手起身道:“学生这便告辞了。”
祖天定起身道:“先生不在我家留饭么?”
王文龙摇头道:“下午还有些事。”
“如此,容祖某送建阳先生出门。”
在祖家告别了祖天定,王文龙坐着暖车回到毛文龙准备的小院,直接走进书房之中。
“资料都整理好了吗?”王文龙进屋就问潘秀道。
“蒙古的资料都已收集妥当,建州女真那边的情形还有些不清楚,肖乾正在外打探,晚间估计就能弄全。”潘秀回答。
王文龙拿过桌上的草稿一看,顿时高兴道:“这几日加班加点,有劳了。”
桌上满满摆着的全是建州女真和喀尔喀蒙古近日的动向,建州女真的扩张脚步已经能描绘的十分清晰。
只要把建州女真步步扩张的野心公布出来,辽东军户们的舆论肯定会全面支持守边。辽东百姓习惯于听从上官的命令,但在保卫桑梓的情况下也会有对外作战的决心。
为什么“辽人守辽土”的口号可以在全辽东推广,就是因为建州女真抢到了东人头上,将辽东人编为奴隶,抢掠他们的田地财产,辽东军户再温顺也得跟他们干,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家乡沦丧、同胞为奴为婢。
第742章 宁远开讲
王文龙在宁远的第一次讲演安排在了宁远卫儒学中。
一大清早,宁远卫教授李韶就穿着整齐的在卫儒学门口,带领着卫所中的一众儒生等待王文龙。
宁远卫儒学是辽东最早的一批学校,早在景泰年间就建立了,迄今已经一百多年,而且学校的配置也不比关内的县学要差,从教授到训导一应俱全,只不过学历上要差一些,在关内想要当到县教喻,至少要有举人功名,而宁远卫儒学的教授李韶和训导王钟都只是监生。
“建阳先生来了。”守在巷口的一个商人激动的道。
和关内的学校一样,宁远卫儒学也是百姓们议政的场所,一些识字的商人经常和读书人一起进入学校讨论,而且此地没有关内那么大规矩,拜孔庙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商人赶出去。
李韶连忙安排学生做事:“你,去下马石处迎着,你们两个,跟着我还有王训导一块到街口迎接。”
王文龙坐着暖车刚到街口就见迎接的挤挤挨挨的堵塞了道路,人数恐怕上百。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