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96节
去年才入学的朱绍基,如今穿着短打,一副精干模样,虽然作为朱家管事的儿子,他从小的伙食也算不错,但是那时他看人总是怯怯的,仿佛低人一等。
现在朱绍基已经比一年前高了一头有余,整个人也越发挺拔,眼眸之间满是一股自信的气质。
还不到十五岁的朱绍基,如今已经是一名代理助教了。
作为衡山书斋学会读书写字最快的学生,他用两个学期时间就将基本的读写和计算给学到精通。
这种学习能力哪怕放在江南也已经可以称得上神童,南京的几个有名文人甚至有意拔擢朱绍基这么一个奴仆子弟去学堂里读书。然而朱绍基却直接选择就读衡山书斋的高年级课程,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同学们,快去操场上集合。”朱绍基在宿舍之间走着,呼唤同学们赶快出来。
书斋的学生们稀稀拉拉的从午休中醒来,莫名其妙的跟着老师一起来到操场。
衡山书斋的办学主力是信奉民族主义的民党成员,如今江南民党已经快被东林党给渗透成筛子,但衡山书斋的众人却是越发的意志坚定。
一年多以前学校刚刚建成的时候书斋还分成两种班,一种给能读书写字的子弟家庭做补习,以后去当个师爷幕僚之类,另外一个班则是学习各种工农业知识。如今随着民党分裂,前者已经和衡山书斋割席断义,教授幕僚工作的先生们干脆关门收图,带着中意的学生们自己到城中另办会讲。而留在学校里的老师则将衡山书斋改造成了一所工科学校,甚至仿照当年王文龙的提议,真的在学校里弄起操场跑道等等给学生们锻炼的设施。
衡山书斋的山长叶昼则将这些设施的目的直白的称作:以练兵之法而育人。而在南京城里许多人都嘲笑他们是在玩秀才装兵的游戏。对此叶昼则全不在意。
整个江南都已经几十年不闻金鼓,百姓们对于江南的卫所兵本来就没有多少尊敬之。而叶昼则等人信奉民族主义,觉得一个民族若无自己的武力来保护,那么必将走向灭亡。
百姓们认为衡山书斋的学生们是文人扮武人,学着南京的卫所兵装模作样,只有少数知道衡山书斋理念的人能理解,他们这个“兵”不是保卫大明朝,而是保卫中华民族的。
此时学生们在操场上集合,站的横平竖直,甚至比南京城里卫所兵操演还要整齐。这都是叶昼则拿自己的钱养出来的,光是给书斋的学生们加餐保证营养,叶昼则每个月就要往学校送上百两银子,也因此,他这个山长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
叶昼则走上“点将台”,朗声对众人道:“刚刚得到的消息,龙洋开海公司的冒险队找到了两条航线,一条是从我山东登州到达永明城的,另一条则是从夏威夷去到北美洲!”
朱绍基的助教以及老师早就知道这个消息,此时朱绍基满脸兴奋带头鼓掌,学生中也立刻传出了一片惊叹叫好之声。
第734章 人心大振
叶昼则为大家解释说:“永明城位处建州女真身后,乃直插奴酋背部的一把利刃,开辟此地,可大改辽东之局势;而美洲土地广阔,物产丰饶,发现去往美洲之航线,为我大明拓地何止千里?这两件都是我国家民族之大好事!”
留在衡山书斋的一百多学生大多是贫寒子弟,其中有许多人甚至连海外航线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哪怕叶昼则解释了,也不太能够理解这两条航线的意义。
但他们见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全都兴奋鼓掌,于是便也高兴的跟着一起庆贺。
特别是当宵夜宣布晚上食堂加餐的时候,欢呼之声更是到达顶点。许多穷苦人家的学生都是在来到衡山书斋后才第一次吃到整块的大肉。
年纪小的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理解什么是民族主义,但是身处这氛围中他们也渐渐感受到为国家民族开创事业的光荣。
朴素的民族主义观念就是在这种感同身受之中慢慢建立的。
……
京城盔甲厂。
“利玛窦师傅。”
“师傅喝水。”
利玛窦来到工厂内为教徒们主持礼拜,看着远处忙碌的一众物理社成员,忍不住问一个徒弟道:“他们都不休息吗?”
他那徒弟是盔甲厂里头督工的一个小吏,摇摇头道:“这些物理社的先生们全都不知疲惫一般,便是休息,也是在一块讨论武器制造。”
利玛窦不禁感叹:“这样的科学爱好者,哪怕在欧洲也十分珍贵。”
王文龙虽然当了兵部管事,但他在盔甲厂中督造线膛枪的工作全都丢给孙元化等人,而孙元化对此却甘之如饴。
作为一个火器专家,能够专心的制造新器械,并且让它们在前线发挥保家卫国的效用,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满足。
跟着孙元化一起从江南来的物理社学员多是和他一样的想法,而且这些江南物理社的成员中基督教徒的比例远比京城要低。如原本历史上作为中国基督教早期著名人物的孙元化,在此时就没有一点信教的想法。
利玛窦对此也感到无奈。在大明能够信教的人有两种,一种如杨廷筠,人生受到很大打击,这时正好碰到基督教徒传教,他们寻求在宗教中得到安慰,于是便会积极入教。而另一部分人则如同李之藻和孙元化,他们其实是想要学习欧洲的科学技术才对基督教感兴趣。
本时空的李之藻早早接触了利玛窦,现在已是虔诚的教徒,而孙元化的科学启蒙却是来自江南物理社,江南物理社所教的力学内容、逻辑演绎法思想比起欧洲人的科学还要完整许多,孙元化对于基督教自然不会产生兴趣。
此时江南物理社的主要思想乃是创造器械,掌握天地之力。这其实是一种理学的变体,认为科学乃是天地本源,人类突破自身的方式就是去寻求那至简至纯的天地至理。
同时江南物理社的人又多是接受了民族主义理论的学者,民族主义和变化了的理学思想成为江南物理社的指导思维,基督教在这其中反而有些格格不入。
众人正在讨论制造线膛枪的工艺,突然一辆马车停在作坊门口,徐光启没等马车停稳就从车上跳下来,大声道:
“龙洋开海公司的探险船队从夏威夷到达了北美洲,我大明拓地千里!”
“真的么!”
“终于到了这一日!”
徐光启的一声喊,直接使得在场的物理社成员们情绪沸腾。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孙元化近乎喜极而泣,“我就知道我中华人物可以开拓一块海外领土。”
徐光启高兴道:“建阳号召开海近十年,终有如此成效,为我中华百姓拓地千里,我等在盔甲厂督办火器,也是为我中华文明张其肘腋。建阳能有如此成就,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勉励奋进?”
“我等必要造出精良火器!”
“以我盔甲厂之火器,卫我大明之疆土!”
一群江南物理社的文弱书生们高深呐喊,那其实却比京营中威武的军人们还要雄壮,看的一旁的利玛窦啧舌不已。
谁说中国人文弱?这群大明的读书人的扩张主义精神居然比许多欧洲人还要强。
……
杨天生等人发现新航路的消息沿海岸线、大运河传开,他们这次并没有在美洲发现什么大金银矿,甚至连可以作为奴隶的原住民都没找到多少,这样的探险队远航成果放在欧洲多半会被认为是一次亏钱买卖,但传回大明,却让大明的许多人欢欣鼓舞。
对于人口上亿的大明,航线尽头有大片大片未开垦的良田就已经是最好的消息,要什么金银矿?
且虽然大明不是所有人都信奉民族主义,但在儒家文明的骨子里终究是有开疆拓土、化民为一的野望,杨天生等人发现了一片未被占领而且一望无际的大陆,这绝对是能上史书的大事迹。
《顺天时报》作为京城脚下的畅销报纸,一向顾及政治影响,然而这次也不免起了个耸动标题:《拓地三千里,功追关内侯》。
“自王建阳写《葡萄牙国史》号召开拓海疆而至《林之洋漂流记》火爆海内,东南一水,成为多少人魂牵梦萦的事业所在。而今有福建海主杨天生,圣上口称义民,率一百水手,轻舟十艘,远渡重洋,超绝异域,而至于地图上所未见之美洲……”
“据言,此美洲去我大明凡三万里有余,海况讳莫不明,舟行海上一月半,不见陆地岛屿,所见茫茫皆水也。如过鬼门关,终达彼处,则恍入桃源仙境。”
“美洲去中原欧洲皆远,故杳无人烟,其上良田何止千万顷,麋鹿满之。宋人云,凡享国久者,无不贫富分殊,正如建阳先生《国富论》所言,财富必积于富贵之家,故安宁越久,小民越苦,至贫者无立锥之地时,变乱则生矣。故而凡明智之主,无不以开疆拓土为大义,给小民拓土分田之活路也。”
“举目望神州,田土希少,人民辐辏,市面虽繁华,而变乱亦生于其间,若无土地之开拓,则此快乐不能久享。”
“如义民杨天生者,超绝外域,开拓海疆,此非为一家一户之荣景,实为我大明天朝之开拓也。人言欧洲,皆称道其开拓获利,所谓葡萄牙、西班牙几代雄主,近年故事流传不在少数。或有人言我大明无此等商人、学者,如今王文龙指点舟师,杨天生开拓海疆,可见我天朝上国自有奇特之士,不亚外人也。”
“近日有福建朋友,言福建商人去往外洋贸易,受朝鲜日本欧洲之人刁难,苦称我大明商人无自己喘息之地,经此一事,日后我大明亦有海外之领土也!”
第735章 万历的难题
万历皇帝常年不出后宫,干脆便将自己寝宫乾清宫的西侧偏殿改做办公场所,并命名为弘德殿。
弘德殿内,万历皇帝正坐在龙椅上抽烟,他的养生思想很奇葩,一方面不吃肉、极少摄入蛋白质,但另一方面却大量饮酒用来压抑身体上的疼痛,对于各种成瘾品也是笑纳。
这时的医家对于烟草的危害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植物可使人肺枯焦,另外却有人认为这是一位海外良药,甚至将之称作忘忧草。
京营早就已经开始流行抽烟,这玩意儿甚至成为这几年的风尚,最利害的是辽东,已经到了“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甚至京城中有些年纪大的官员还要聚在一起学习抽烟以免赶不上时髦。
万历皇帝对于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自然要尝试,一来二去就抽上瘾了,吃烟时先是昏昏沉沉然后头脑清醒的感受能让他忘掉身体的疲乏。
站在万里皇帝身边伺候的是新任司李靖掌印太监孙隆,前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陈佛爷”终究是没熬过去年的寒冬,在满朝的哀叹声之中过世了。孙隆立马被万历皇帝召回京城接班。
不过孙隆的位置坐的不稳,哪怕孙隆在江南待的最后几年,已经非常尊敬文人,捐了不少钱去修堤造桥,还学习制墨、组织印书,用各种方式塑造自己文人雅士的形象。
但孙隆当年收税引起苏州织工暴动留下的记录不可磨灭,有这一件事件存在,注定他就无法在如今讲究声名的朝堂之中得到好名声。
而且孙隆虽然对文官好,但收税也真是不手软,百姓商贾表面上不敢说,但心中对他自然都有抱怨。
此时孙隆看着皇帝愁眉不展的模样,叹气说:“圣上,这传单内容都是捕风捉影,老奴曾见过李成梁,此人性格颇刚直,并无龙阳之好。”
万历皇帝放下烟斗,担忧道:“孙大伴相信又有何用?堵不住悠悠天下之口啊。”
孙隆道:“唉,确然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万历皇帝问道:“朝中官员真对撤防六堡如此大意见?”
孙隆无奈点头:“舆论确然沸腾,且如今西南用兵,不让撤防六堡之言论就变又更是盛嚣尘上。”
万历皇帝此时的确头疼,因为王文龙掀起舆论战的时机抓的太巧了,撤防六堡是主动不想和边地民族惹起矛盾,而这种做法此时正在云南招来反噬。
大明几十年前平定云南武定,按规矩应该在当地改土归流,但是当时朝廷不想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势力起冲突,于是将流官继续授予原本的凤氏土司后代,试图以此稳定当地民心。然而凤家失去土司地位之后就已经失势,根本压不住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武装。金沙江一带的部落酋长称做“马头”,这几十年间郑家马头渐渐发展壮大。朝廷害怕郑家作乱,于是将郑家族长郑举寻衅收押,三番五次的勒索郑家钱财。
但就和在辽东的情况一样,朝廷光是勒索,又不敢对郑家用兵。去年,郑举觉得自己迟早要被朝廷弄死,干脆联合了金沙江四十八个马头,又联络金沙江蛮夷首领阿克,起兵作乱。
一个月前的万历三十五年年末,阿克大兵攻陷武定府城,并以之为中心连下元谋、罗次等县,而且直接跟朝廷要印信,希望朝廷立他为知府。
万历皇帝为了能够将此事裱糊过去,于是答应了阿克的条件。但仅仅四天之后,阿克突然又大兵攻陷嵩明、禄丰。现在此人已经在云南占据一府六县,拿着朝廷新授的印信大辣辣的割据。
这事情真不能怪云南当地官员处置不当,阿克手下的金沙蛮有上万人,再加上四十六个马头的兵力,把云南全省的兵调去都打不过。
如果要防止这种情况,朝廷唯一能做的是在阿克起兵之前就应该将边境防御做好,并且尽力同化这些云南少数民族。
这情况自然让人想起此时的辽东。
已经有文官公开上书表示:朝廷把宽甸六堡丢给努尔哈赤,则努尔哈赤未必不是下一个阿克或者郑举。
这也是没办法,哪怕王文龙再怎么宣传辽东的情况危急,此时官员还是普遍以为阿克和郑举对于大明的危害比努尔哈赤要高。毕竟辽东不如云南省的人口多,而且努尔哈赤还没有占据大名边境州府,阿克却是公然起兵造反的。
朝中官员把努尔哈赤比做阿克,这也足以让万历皇帝感到头疼了。
万历皇帝皱着眉头,用铁筷子夹了一颗银丝炭压在烟锅上,又抽了两口之后问:“李阁老如何说?”
孙隆道:“李阁老以为宽甸六堡该撤,但此时不便宣扬。”
内阁的四个阁老已经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人中,朱赓也已经气息奄奄,估计活不过今年。叶向高就是东林,而李廷机被东林攻击的受不了,自然和万历抱团。但是他的力量太弱,每天挨骂就已经够头疼的了,根本不敢违背朝堂主流意见发表自己观点。
皇帝问道:“孙大伴有什么建议?”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