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85节
“老爷教育的是。”
“我等都记下了。”
两个长班连忙拍马屁。
王化贞教训了自己的两个奴仆,心中觉得气顺了些,于是背着手踱步出门,到门口坐马车去看病人。
他是被这胶州府里大商人请来的医生,对方得的是个慢病,那大商人每日给王化贞好吃好喝的供养,一天去给他看一次,及时的调整药方,与他慢慢调理。
后世人说起山东人的性格往往以为他们木讷、好当官,却忘记了明清的五大商帮中还有一个“鲁商”。
明清两代,京城中的票号等金融行业多被山西人所把持,而实体服务业,比如饭店、剃头铺、打木厂甚至是每天往京城中运水的卖水车、收生活垃圾的夜香车,全都被山东商人所控制。山东商人另一大势力范围是东北,在明朝之前山东商人就已踏足东北,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当时的齐人便已经乘大海船到东北做生意。
如今辽东的许多货行、绸缎庄都是由山东人供货,“山东客”是辽东的第一大商业群体,特别是胶州莱州两地,和辽东基本是一个文化圈,连方言都能够互通。
因此,守城派在辽东给王文龙造的谣不久就传到了胶州府,也是此时胶州百姓热议的话题。
王化贞到了那商人的院子,得知本家老爷还在会客,被管事的请到偏房等候。
偏房中还另外坐了几个客人,都是商人打扮,也是等着见那大老爷的。
王化贞听了一耳朵,发现这几个客人此时也在讨论王文龙的事儿,就听他们道:
“那王建阳居然能从一个海外归客混到如今的高位,有钱有权,真是有几分本事。”
“这种人有什么好羡慕?我听人说他最开始就是勾结倭寇,做了倭寇的女婿,这才起家。我等虽然也是做生意牟利,但再怎么样也不会无耻到去和倭寇勾结!”
“哎,你等听错了,我听说他家老丈人叫李诞,乃是福建的一个大海商,虽然和日本做些生意,却不是倭寇,乃是我中国人士。他那女儿叫做李国仙,能诗善画,长得也是一表人才。”
“啧啧啧,这般又更值得羡慕了。”
“我倒以为人家这手段,不管是不是勾结倭寇咱们都得学着些。就比如:若不是报纸说出来,我们哪里晓得皮岛居然是王文龙的产业,那地方我可去过,比辽东许多卫所城还要繁华,你说王文龙这得捞多少钱?”
“那是人家有本事捞呀!就说他不让撤防六堡,李总兵、蹇都督、赵巡抚都同意的事儿,他王文龙偏不同意,还敢跟这三位打对台。我当时就觉得奇怪,如今才知道,原来是和高公公勾结的,这个胆子谁有?”
“想来也怕人呀,若是辽东人真信了不撤防,这王文龙可就是用千万条人命去换自己的财富。”
“嘿嘿,这就叫恶贯满盈,人不作恶,哪有那满仓盈室的金银?”
“……”
王化贞深深的吸气,强行忍下吐槽的冲动,只觉得这群商人实在是毫无远见,听风就是雨,全然不晓得王文龙的才华。听这群人说话,固然让他优越感爆棚,但也让他十分想要指点对方。
等待了一个多时辰,那富豪终于请王化贞给他去看病。
王化贞进门为病人号过脉,又问病人昨天胃口、腿脚、便溺等情况,依情况调整了几味药,嘱咐了煎药的方法,交待清楚,王化贞这才离开。
王化贞也是这年代读书人的一个典型,十年前他就考中举人,但迟迟不能进一步。家中又没多少钱财,只能在备考期间另谋生路。在读书人常走的几条路挣钱路子中,王化贞选择了学医,钻研了几年,便有了名医之称。他最初住在诸城县的偏远村庄,成名之后为了行医方便,他还特意搬到了城中捎门村居住。
回到商人分给他居住的小院,王化贞就见一个年轻文人站在门口等待。
“友玉?你怎么来了?”
王琨,字有玉,济南人,同样有举人功名,和王化贞是诗文上的朋友。
王琨笑道:“有位胶州老爷做寿,他家儿子乃是我的顾家,专请我来写篇寿文。”
这位是卖文章的,能被千里迢迢请到胶州,王琨的文字卖价自然不菲。
除了靠行医谋生外,王化贞也同样工诗文,后世九仙山上许多诗文就是王化贞所写,日常也接些给人写祠记、祭文、墓志铭的生意,也是因此和王琨有了交情。
第711章 给肉食者提建议
王化贞请王琨进屋,又让两个长班去买酒备饭。
对坐吃酒时王琨发现王化贞一直在叹气,问道:“肖乾兄可是有什么为难之事?”
王化贞终究没有忍住,开口道:“友玉可看了这几日辽东的报纸上有关王建阳之事?”
“便是不想知道也知道了,整个辽东的报纸都在讨论静观先生。”王琨笑道。
“这王建阳反对撤防六堡是正确的,许多报纸攻击乃是因为有李成梁等人从中作梗。”王化贞说。
王琨虽然也有举人功名,但是他对军事不怎么了解,好奇问道:“难道肖乾认为六堡不该撤防?”
“女真人是大明的心腹大患!”王化贞评论说,“我常读辽东的文字,知道那女真酋长努尔哈赤是个野心甚大之辈,此辈人物绝不可能因为得到一些土地便老实下来。割让六堡反而是养虎遗患。对付这样的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辽东不应担心什么炒花,反而应该准备大兵,直突女真人之巢穴,将之一举剿灭。否则辽东格局之覆灭,便在眼下了。”
王琨听的目瞪口呆:“不会吧?那努尔哈赤有如此力量?”
“这是我仔细分析所得,”王化贞胸有成竹的说,“友玉,我打算去找王建阳,跟他阐明此观点。现在满辽东的舆论都在攻击王建阳,我怕他心志不坚,抵受不住。一番话语也好让他知晓辽东真正该如何治理,由他再去影响上面的衮衮诸公……友玉觉得我这计划如何?”
“这个……只怕高门难入啊。”王琨说的委宛,他觉得王化贞不过是一个举人,又从来没有掌过兵,上门就要指点王文龙,多半没有啥好结果。更别说还想让王文龙帮他把这话传给辽东的高层,怎么听怎么像天方夜谭。
但王化贞却是个对自己极端自信的人物,笑着道:“那王建阳虽然在治辽一事上立场稍逊,但他有一句话我是极认同的,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我自信一番话语,便能叫他刮目相看!”
王琨张张嘴也不好再劝。
王文龙是最近辽东报纸的重点关注对象,他离开辽东的消息也被一些报纸报道出来,当然没啥好话,说的是“某王老爷失落回京……”
王化贞知道王琨去了京城,连忙给请他来的富家老爷开了后续药方,拿到诊金之后便打点行装告辞离开。
其实王化贞早就有外出闯荡的计划了,随着东林党上位,几年前万历所下的京城逐客令渐渐形同虚设,许多像王化贞一样的自以为才能之士都在往京城聚集。
就在王化贞往京城赶的时候,王文龙已经在京城中见到了孙承宗。
孙承宗现在还在当着翰林编修,平日工作闲的很,听说王文龙到了京城,拎着一筐书稿就找上门来。
“建阳公,近日你在北地可是出名了呀。”孙承宗笑呵呵的说。
王文龙苦笑道:“写了几出戏,其他甚事也没做,就已经被人骂成如此模样,只能逃回京城。”
孙承宗道:“武人马上一杆枪,文人手中一支笔。写文字便是做事,事做的越大,人家反应也是越大,建阳三出戏就引得辽东舆论震动,可见你这一支笔的价值。”
王文龙耸耸肩,看着孙承宗那一筐书稿道:“这是稚绳最近所写文字?”
“没错,专门拿来与建阳讨论的。”
王文龙道:“这么多,看也看上半天,不如稚绳在我家暂住,方便讨论事情。”
孙承宗却摇头道:“我在京中有租房,住在建阳家中不合法令。”
王文龙一愣,半年前他还在孙承宗的宅子里借助了挺长时间,那时孙承宗全然没有理会法律的意思。
孙承宗见王文龙的表情,一笑道:“我下个月要上一封劝谏的折子,专讲为政不德以致水灾之事。”
王文龙一下就明白了,这种折子一个人写没用,必然背后有政治力量的支持,孙承宗只是一个站出来起头的人物,至于背后的政治力量是谁?自然是东林党人。
想想历史,孙承宗的确是在万历三十五年左右投了东林,不过此时孙承宗还不出挑,帮东邻上了几分折子之后,好像就被排挤的告假回乡了。
“算了,不谈这些肮脏事。”孙承宗丧气说道。
他过去也想当一个纯臣,但翰林散馆两年多,终于发现在此时的朝廷不投靠反派势力,那就注定一辈子靠边站,什么经世济民、匡扶天下,想都不用想。最终也只能投靠了东林党。这次上书也是他第一次为党派做事,要靠附会天变争取党派利益,让孙承宗心中觉得颇为羞耻。
他道:“建阳是因为守边守城之争而被辽东官场攻击的,前段时间我也正在研究建阳所说的守辽之事。放弃宽甸六堡断不可取,正如建阳所言,分析女真人几年之间的动作,努尔哈赤的野心甚大,吃下宽甸六堡,只会加速他的势力扩张,结果便是更快的入侵辽东。”
“我也正是如此想法,”王文龙感叹道,“可叹如此简单的事情,居然只因为辽东官场意见一致,朝廷上下便真有不少人以为应该放弃宽甸,实在是盲听盲信,一厢情愿。”
孙承宗指着那一筐手稿道:“这些都是我关于辽东守战之策的分析,建阳你看看有无道理。”
王文龙立刻翻看,孙承宗写出的辽东防守之策基本就是之前王文龙和孙承宗所讨论的内容,只不过孙承宗花费时间翻阅资料,仔细思考,写得更加详细完备,最后的结果基本便是历史上明末辽东的大防御策略。
孙承宗文中解释了打防御战的根本原因:大明边军的进攻能力不强,依靠关内源源不断的物资输送进行防守反而能够发挥优势。
所以辽东军事应该以守为主、以战为辅,而防守的核心则是三道防线。
守卫辽西走廊山海关一线的关宁锦防线;守卫辽东核心区的开铁防线;可攻可守的东江镇皮岛防线。
防守的目的是防止女真人经辽西走廊入关,限制女真人在关外的活动空间,避女真壮大之锋芒。胡虏无百年之运,只要女真人不能够占领辽东大城建立王庭,等个一两代人时间,女真就会像蒙古的诸王公一样自行分裂。
王文龙看着孙承宗的分析,暗暗点头。
此为国士之论!
这三道防线的打法怂吗?怂到极点。但现实情况就是孙承宗的这套防守方法,在历史上确实挡住了女真人几十年时间。也是历史上大明唯一证明有效的对抗女真人的方法。
第712章 《守辽策》
“我有三点补充。”王文龙翻着孙承宗的文章说道。
“建阳请讲。”
“第一点,重视火器的力量。不仅是要普通官员重视,还要将之写入守辽方略,至少要将火器拉到同骑兵一样的地位。”
他解释说:“现在的边境防守大都由军官请示、建议,但辽东边军能够立功的都因为打了胜仗,且斩首多,能够破阵、斩首的兵种又以骑兵为主,所以现在是一群骑兵出生的将领对于边防方略作出决断,从经验上来说,他们并没有打过这种状态的守城战;从私心上来说,他们也希望增加骑兵武装,因为在战场上骑兵无论是保护将领还是立功都更有效果,因此辽东城防建设的早期肯定是建起辽东铁骑而不重视火器。”
“所以,最好的弥补方式是由京城下令,规定在辽东的城池建设之时就应该保证足够的炮位和射孔,而且每个炮位和社恐都应该有配套的火器,如果工部造不出来,那就去两广求购,甚至直接找外国造炮。如此,只要建成的时候炮位设计的够多,建起的城池火器防御力就不会差。”
“有理。”孙承宗点头道,“建阳对于火器设计颇有经验,以为在辽东城防需要配备怎样的火器?”
“专门的守城枪、守城炮,”王文龙脱口而出,“这种守城火器,就两个标准:远程、大口径,不过份追求射速和移动能力。速射武器是在野战之中对付敌人骑兵的,但在未来的辽东作战中,大多数的作战形态都是守城,面对的是来攻击城墙移动速度缓慢的敌人,口径和射程才是所应追求的。”
小口径的火枪,大明自己就能够做得很好,后来的辽东防御中为什么要大量求助耶稣会传教士?就是因为他们有铸造大口径火炮的能力。
火枪,哪怕是线膛枪在守城之时都只能是辅助,远没有大口径的守城火炮好用。
大明的对手女真人,长时间之内并没有能够攻破城墙的火器,这十几年中,建州女真想要破城,必须依靠人力接近城墙。即使到女真入关之前,他们的攻城火炮依旧紧缺,大多数城墙还是靠人命填下来的。
对付这种敌人,守城大炮太重不方便调整根本不是问题。甚至根本不需要调整炮口,只需要改变装药量,稍稍调整射程即可。
比如炮口指在两百步外的地方,而敌军在五百步外,那就等,敌军总不可能飞过两百步的距离直接攻城,等他们走到射程那时再打就是了。
孙承宗听得连连点头:“这种作战方法火炮口径越大,一次打出的弹子能杀伤的敌人就越多,的确是需要大口径火炮。”
“第二点,”王文龙继续说,“稚绳在皮岛防线的建设上忽略了朝鲜的重要性。如果这个东江镇真能建立,朝鲜将成为东江镇重要的转运港口,一但女真人攻破朝鲜,东江镇便孤悬海外,将不攻自破。”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