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79节
在文章之中锺惺还愤慨的批评当今诗坛的创作情况:
“湖广诗人,自称抒发本性,然而写文字总要对照着一个古人。作诗时便说我这篇诗学的是李杜,评价时又说这一阙词有东坡之风……连夸人也要找个古人材夸得出口,还自信洋洋以为自己在抒发本心。
难道不知学来学去,总非自己,既非自己,何谈本心?
王建阳的《长相思》正提供了另一范例。
其语言再是直白不过,然而王建阳却能从生活之中发现真味,以景入心,不言情感,却使满怀心事,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漂泊异乡、梦回家园,全然信手拈来,不需雕琢……今日翻着古人佳作比照作诗的文人,却应多读读王建阳这首词,能解许多疑惑也……”
锺惺的这篇大作一经问世,立刻便从地方小报转载到全国知名的文学报刊上。
因为锺惺在此文之中对当今市面上流行的公安派开炮开的太猛了,很难不引起讨论。
连王文龙看到这篇文章都不禁惊讶,此文所阐述的内容对于王文龙来说十分熟悉,因为这就是原历史上十几年后锺惺的大作《古诗归》的主旨思想。没想到的是锺惺的文学思想在此时就已经成熟。
明代的诗坛正站在需要改革的关口,正缺一个指导思想来引领,锺惺的此文一出,立刻引起诗坛大讨论——“竟陵派”的土壤正在慢慢形成。
在这一派中,王文龙居然成了开山祖师,甚至有教主地位,因为他的诗词风格在竟陵派作品中显得太过于出彩。
竟陵派的大多数诗词都喜欢挖掘作者内心的小情绪,古怪无比,虽然在明末得到文坛追捧,但实际上能够看得懂和接受的读者并不多。而王文龙的诗词却无论是竟陵派还是普通诗人,全都爱读爱看。
于竟陵派来说,王文龙的作品正好向大家表明,根据竟陵派的创作方法写出来的诗也可以是众人都能接受的神作。于其他人来说,王文龙的诗则比竟陵派的其他诗歌好接受的多。
海内文人都疯狂了,追着王文龙的几篇诗词仔细研究,甚至直接步韵——就是直接将《长相思》的韵脚拆出来,每一句都用和王文龙同样的韵。
韵脚限制了用词,这样步出来的诗词和原诗词真正是气脉相通,乃是最快速学习某一作品风格的方法。
如果说前后七子是三十年前的诗坛领袖,公安三袁是近十年的诗坛盟主,那此时此刻大明的诗坛风向标就是王文龙无疑。
从书院到地头,从闺中才女到穷酸秀才,但凡对诗文有所追求的,全都捧着王文龙的作品仔细研究。
儒林外史之中的诗词也被拆了出来,这也是清代的作品,其中的诗词也带有清代性灵派的神韵。
只不过即使这样王文龙的作品数量还是太少了,全加起来不过十几首,让想要学习王文龙写作手法的人感到十分遗憾。
明代诗坛在经历复古运动之后一步步发展,创作者终于要从各种诗文格式之中走出来,转向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王文龙无意间为这条诗文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整个诗词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698章 皮影瓦舍
万历三十五年的十月,王文龙在大明的诗坛掀起一股新诗浪潮,许多有写作欲望却又觉得公安派的诗风无法表达他们内心的诗人,踊跃加入创作新诗的行列,一时间海内皆谈《长相思》。
与此同时,锺惺所写的《近日所谓新诗》一文也在大明流传开来。
锺惺归纳总结的新思想无异于《长相思》最好的注解,启迪了许多创作者的同时,许多人也注意到锺惺的眼光独到。
在某种程度上还得益于锺惺创作《近日所谓新诗》之时并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只是打好腹稿便仓促写成,连带他所写都只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对于其他作者来说用什么文字差别不大,但对于锺惺来说却完全不同。
此君的作诗写词都喜欢用生僻字,带着他的文言文遣词造句也相当奇怪,在喜爱者眼里这是文风独到,而在许多普通读者眼中,他的文字非常难读。
原历史中锺惺的《古诗归》,不仅是评语和选诗需要花费大量心思才能理解,光是一篇序就难啃的不行,区区几百字,普通人没个二十分钟都读不下来。
锺惺的文字虽然古怪,但是他的思想确实是引领时代潮流。
锺惺之前在湖北晋陵一带还是有些文名的,但是其才名并不出家乡一府。
许多人通过这篇文章认识了锺惺,好奇锺惺的诗文水平,锺惺之诗很快便从湖北流传出了几首,然后便引起不少人惊讶。
此君的诗风格独特,明明是写景,突然写起自己的心情,下一句由心情又谈起佛法,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居然还能回归主题。给人的感觉是:既好又奇怪。
袁宏道兄弟虽然被锺惺嘲讽,但两人倒还没有破防,他们当年推广新诗风受的攻击比锺惺所说的话要狠毒的多,两人倒是好奇,锺惺能说出这样的评语,究竟自己的诗文水平如何。
直到袁中道在报上看了锺惺的诗,顿时大为惊喜,连忙拿着这诗去给袁宏道看。
袁宏道读了两首也是颇为兴奋,亲自在下一期的公安派报纸上评论说:“锺伯敬之诗,为余五年内所见之最佳者。”
能得到袁宏道的赞扬,也可见锺惺的水平有多过硬,锺惺迅速从一个地方上的文艺青年,跨越成为海内诗坛都加以瞩目的新锐诗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万历三十五年的十月,王文龙和锺惺俨然就是整个大明文坛谈论的最热焦点。
王文龙的《长相思》虽然是在辽东写的,但辽东的诗坛影响力有限,反而还得等关内谈论此词蔚然成风,不少辽东文人才第一次读到了这首词。而在了解到此词和辽东的关系之后,不少辽东文人便大力鼓吹起王文龙的诗才。毕竟辽东能够产生的优秀文艺作品不多。
马烔的皮影戏班正好排演好王文龙的三出戏,准备演出,赶上这个好机会,于是顺势将班社的演出队推向整个辽东。趁着王文龙名声响亮,皮影演出都能多卖几张票。
辽东,开原城。
萧汝芳走下马车,看着城东瓦舍的招牌,佟养真站在招牌下笑道:“近德先生,往日请先生看戏,先生总是繁忙不能来,今日终于请到了。”
萧汝芳摇摇头说:“边防情况实在愁人,不如来看戏散散心。”
两人聊着走进瓦舍,找到一处独立的座头,佟养真担忧的问道:“听说李总兵要撤防,镇夷堡不会也撤了吧?”
萧汝芳说:“不会吧?边境撤防是为了集中兵力防蒙古,怎么会连镇夷堡也不要……那可是咱们辽东的门户。不会的,不会的。”他越说却是越没底气。
佟养真见状也不由担忧,连连叹气。
后世有人说佟养真是大明和建州女真之间的双面间谍,早在努尔哈赤起兵时期就已经偷偷为他资助财产,这纯属不了解佟家历史,也太看得起此时的努尔哈赤。
佟家起源于女真佟佳部,早在奴儿干都司时期佟家部就已经归顺大明,经过百年的繁衍,佟家到此时人口早就上百。
以雄厚资产资助努尔哈赤的那个商人叫做佟养性,和佟养真是堂兄弟,但因为家族太大,两人的关系也不过是逢年过节打个照面而已。
而且哪怕佟养性现在也还只是一个为了多挣点利润,偷偷往女真处走私铁器的边境商人。历史上要到萨尔浒之战后佟养性发现了女真人的战斗力强悍,前途远大,决定赌个大的,他才倾尽家产资助受边境封锁的建州女真,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
此刻的佟养性都还忠于大明呢,佟养真就更是认为自己乃堂堂正正的大明子民了。
佟家作为开原铁岭一带的望族,在明清交际的时代出现的历史人物太多,导致后世的历史学家也经常把他们的名字搞混。
比如历史学家们一度把佟养真和佟养正认为是一个人,后者是参与万历援朝之战的大将,官至龙虎将军、都督佥事,但他和佟养真只是名字读音相似、同属一个家族而已,佟养正已死五年了。
事实上现在的佟养真真正身份是开原大商人,有钱,但没什么政治权利,只是依靠头脑聪明,在佟家这一辈中做着一个小小的头面人物。
佟养真的性格并没什么出奇,如果不是赶上明清易变,他也许用尽一生能够挣下不少的家产,也仅限如此。但他偏偏赶上了一个奇妙的历史时期。
原历史上十几年后,佟养性跟着后金一起打下开原,知道后金即将做大,他想要稳固自己在后金执政集团中的地位,于是拉拢开原城中的佟家亲友加入后金集团。佟养真作为佟家这一辈比较出挑的人物,此时就被佟养性看上。
佟养真对大明固然有一定的忠心,但他也就是个普通人,努尔哈赤都进城了,要他以身殉明绝不可能,于是佟养真就加入了后金集团。
佟养真家比佟养性有钱的多,三个儿子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放在草创的后金集团中更是矮子里拔将军,很快得到重用。
佟养真投降后金之后就被努尔哈赤派去守卫镇江城,他一个商人又没啥军事经验,守城才能十分一般。于是两年之后,镇江城里的汉人起义,他疲于奔命,毛文龙趁机带了不到两百个兵把镇江给夺下来了,然后佟养真就被剁了,脑袋成为了“镇江大捷”的战利品之一,传首辽东。
历史上到临死之前,佟养真多半也只以为自己就是历史书上一个投虏变节最后丧命的小人物。
他哪能想到满清居然真能入关,他的三个儿子都会封公侯,他的孙子中佟国维、国纪、国纲甚至能当上顾命大臣、安北大将军等高官,他的孙女还生出了康熙……
第699章 让人上头的皮影戏
而此时的佟养真还只认为自己是开原城里一个大商户,也希望大明好。甚至此君爱国心还挺强烈。
天启年间,佟养性因为勾结努尔哈赤被朝廷抓了,佟养真还帮助当时的辽东巡抚,劝说佟养性到女真人那里去做大明的间谍。
这时瓦舍中的人基本满了,瓦舍的东主跑到门口吆喝了两声,确定没有人继续进棚,对众人拱手道:“影戏就要开演了,列位可还有要吃喝温酒的?待会儿下了帘,乌漆抹黑,再走动起来可就不方便了。”
“不说了,看戏。”萧汝芳叹气说道。
佟养真也转向荧幕,笑着说:“我听人说这是王建阳在金州卫新写的本子。”
萧汝芳的仆人装了一小锅烟草,萧汝芳压上火炭,在黑暗中那烟锅子忽明忽灭。
萧汝芳抽着烟说:“建阳先生专门来辽东写剧本,定是好戏了。”
佟养真点头,听着响起的锣鼓声,道“马家班子也是难得到开原来唱戏。”
马家班社的备场时间很短,没有用“大师兄”在银幕上说闲天,一阵锣鼓后便直接开演。众人都心道这班社不错,给的多。
最先上场的是一个小兵:“奉了元帅将令,逢州得州,遇县抢县。儿郎的,杀啊!”
佟养真这才知道台上的人物是金兵。
伴随着金兵的念白,一大群番邦影人在荧幕上展现出各种屠杀画面。
台下观众个个瞪大了眼睛,被这直白的开场所震撼。
然后韩玉娘登场,她爬出死者队伍,柔弱的身体上差着箭支,悲切道:“恨金兵犯疆土豺狼成性,杀百姓掳牛羊鸡犬不宁。老爹娘火焚房双双丧命,贼兵到乱放箭我身带雕翎。一霎时只觉得疼痛难忍,喂呀!这时候好教我进退无门。且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又被贼兵射了一箭。这……这便怎么处?也罢,我不免投河一死便了……”
伴随着前声婉转的唱腔,一个国破家亡之后被异族统治的情景缓缓展现在众人面前。
中国的传统戏曲几乎都是喜剧结尾,哪怕是悲剧剧情也会用喜剧的处理手法,《生死恨》虽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但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这出戏的悲剧属性。
韩玉娘国破家亡、被金人掳去、又被金人强迫嫁给程生。这些悲剧故事全都被包裹在了日常的场景中。
接着被金人俘虏的秀才程生在新婚之夜听了韩玉娘的劝说,决心逃过长江报效朝廷,韩玉娘为只有一夜之情的丈夫承担了所有逃亡之后的罪责。程生跑到南方,而韩玉娘则被大怒的金人卖到了农家为妾。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程生考中科举,成为大官,找寻到了韩玉娘,就在回到汉地当晚,受了多年折磨的韩玉娘大愿得偿,放下了所有负担,却又幽然仙逝。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在不断给观众希望的同时,金人铁蹄的压迫、汉地官僚的腐败、程生科举过程中受到的多方压迫、韩玉娘受到的种种委屈,全都像一记一记重拳不断将观众原本渺茫的希望给打碎。
直到最后,似乎即将大团园结局,但韩玉娘的死,再次直接将惨白的现实放在所有人面前:程生当上了大官只是实现个人抱负,同样无法挽回北方土地沦丧的悲剧。
“唉……”
佟养真首先叹息,韩玉娘和程生都没有官身,他们所受到的种种压迫,佟养真作为一个商人,非常有体会。一面是异族的虎视眈眈,一面又是朝廷的不做人,这种压迫让许多大明百姓十分痛苦。
“建阳的文笔依旧如此动人。”萧汝芳说。
佟养真道:“怪不得听人说这戏从辽阳一路演过来,场场爆满,果然是让人可敬可叹。丧国之人如同丧家之犬,这等的无奈之感,此戏也是写透了的。”
一出《生死恨》唱了一个多时辰,戏棚的帘子总算打开,外边还是艳阳天。
萧汝芳正打算起身离座,看了一眼桌上的戏牌,惊讶道:“哎?这建阳所写的皮影戏还不止一出呢。”
佟养真道:“这正是我请先生来看戏的原因,王建阳这次写了三出戏,一演能演一天呢。先生还看不看?”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