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71节
大多数喜欢《东人平生录》的读者看完小说,发现小说后面又有一篇和辽东有关的文章,多半也会连带一起阅读。
伴随此文章的发表,宽甸六堡的名字在京城中也引起不少人好奇。
好奇之人随着文章继续去探听最新消息,然后便愕然发现李成梁居然上书要求放弃宽甸六堡,将如此重要之地直接拱手让与女真人。
此消息瞬间便引起一些京中文人的议论,一些情感激烈的,还跑到相关衙门去呼告。
不过光是一篇报纸上犄角旮旯的小文,宋一韩又不是什么大名人,到底引起的影响力也有限,虽然不少人对宽甸六堡的情形忧心忡忡,但是在整个京城的舆论场上还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
王文龙对此心中隐隐失望,不过他也知道想要解决宽甸六堡的问题不是一篇小文章就可以搞定的。
不过暂时王文龙也没心思管这些,因为万历三十五年九月,甲骨文研究会第一届年度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了。
第681章 甲骨年会
甲骨文研究会作为万历三十四年成立的大明最专业的文物研究组织,在京城的清流舆论之中有着极大影响。
今年的甲骨文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万历皇帝以及太子朱常洛全都来函恭贺,万历还给甲骨文研究会专门批了一处房屋。
那地方原本是太常寺的衙署,因为太常寺的职权收缩而一直闲置,如今交由甲骨文研究会办年会使用,且年会结束之后便直接由甲骨文研究会接收,作为日后的办公地点。
虽然甲骨文研究会不是官方衙门,所以甲骨文研究会的办公地点前不能挂官衙的匾额,但以前太常寺的各种衙门设施都保留,门口的下马石、石鼓等全都是一个六品衙门的配置,而且办公室地点就在六部大街上。
有这样一间办公室算是坐稳了甲骨文研究会办官方组织的地位。
甲骨文研究会的年会被办成了类似雅士聚会的模式,还可以带女眷参加。
王文龙早早就带着李国仙和沈宜修来到六部街,阿难年纪还太小,虽然阿难似乎比起同龄人处事要淡定许多,但是把他放到这样的场合两三个小时还是呆不住的,于是便留在家中由仆妇照顾。
甲骨文研究会邀请的皆是京城之中的名流,太监陈矩作为万历的代表前来参加,另外还有新任的阁老李廷机、总督京营戎政临淮侯李言恭、锦衣卫指挥使李如松、吏部侍郎杨时乔、侍郎以下言官十几人,还有一大群翰林。
王文龙和两女到场后先送她们到女席去坐,自己转过屏风,男宾这边李廷机等人都还没到,但一群言官都已经来了,李如松、杨时乔、徐光启等人都起身和王文龙见礼。
最后是“陈佛”陈矩,拿条帕子捂着嘴巴,一边咳嗽一边起身笑道:“建阳先生来了。”
此君在历史上已经过世两年,在本时空也明显身体不太好,他今日没有穿太监常穿的锦袍,而是穿了一身御马监的官袍,官袍礼制不过六品,看起来十分低调。
“陈公公客气。”王文龙连忙笑着回答。
两人点点头,互相落座,过一会儿陈矩又转过头来对王文龙说:“建阳那报上的新文章,圣上是看了的。”
说完眼睛还盯着王文龙看了一会儿,王文龙知道这是陈矩敲打他少管辽东之事,王文龙自然打哈哈,装做无知的点点头:“在下晓得了。”
陈矩回过头去,两人没有再多说话。
很快,其他参会人员也来了,王文龙倒是见到了不少之前他在礼部帮助李如松做会讲时所见的道官,还有一些簪花戴玉的贵族子弟,听报名字都是公侯家的世子之类。
这些京城中的勋贵多半是自己找人托关系弄来请帖参加会议附庸风雅的,不过因为今天与会人员评级太高,所以许多勋贵哪怕找了关系也只能坐在后排。
大家等了一阵,李廷机等大员也相继到场。
乐师演奏起宴会的音乐,场上众人都将目光转向场中高台。
这本就是衙门官署的配置,而在今日,自然成为甲骨文研究会的讲台了。
董其昌拿着一封讲稿走上台子,对众人做去年甲骨文研究会的研究报告。
一开篇便是一大通的歌功颂德,从万历皇帝、太子以下,将所有阁臣全夸了一遍,感谢他们去年对甲骨文研究会的关心。
接着便是报告去年甲骨文研究会三次大规模现场考古活动,以及在辽东安阳长寿的两个考古站的运营状况,最后董其昌总结道:“甲骨文研究会意在发扬国故,虽获得圣上支持,又得诸公鼓励,还有不少仁人义士慷慨解囊。然而本会之工作于中华灿烂之文明研究不过是一发轫,考古之事业还在久久为功……望研究会成员都能勉励向前,方能不负今日天下于我研究会之期望!”
董其昌的话说完,便是众人对甲骨文研究会的去年报告作询问。
许多人也没经历过这场面,几个胆子大的不东不西的问了些问题,董其昌倒是非常仔细的一一作答。
其中便有一人问道:“香光居士,去年甲骨研究会最大之支出在何处?”
董其昌回答:“在红山考古,去往辽东花费在三千两以上。”
此数字一出,众人都是惊讶,未了解过考古过程的人难以想象:一群人去辽东转转又不买货,哪能花到这么多钱?
董其昌道:“去年最大的红山考古乃是石公组织,便由他来向各位分说。”
范允临跟着走上讲台,对众人解释说道:“辽东山高水远,且考古点到入秋后便被大雪覆盖,为了保护我们所研究的遗址,去年先在遗址上修了许多房屋,且此地靠近边关,常有戎狄骚扰,我等去考古之时还要一笔不小的安保支出……”
范允临对于考古过程的讲解吸引了不少人的兴趣,许多人还没去过考古现场。第一次听说原来考古时会要在人家墓葬坑上面盖房子,那房子不住人,就是为了保护考古的坑洞不受雨水侵蚀。
而边关的情况也引起众人好奇,范允临一一做了解释,最后说出各项支出的数字,其中最大一笔就是安保支出,其包括了给镇夷堡的千户所装备新武器,疏通当地关系,雇佣卫所兵护送等等——居然花了一千五百多两。
这个数字一出,众人瞬间哗然,虽早知道边地局势紧张,但是在范允临仔细描述之后,大家还是惊到了,找范允临所说此时的辽东已经被女真人深度威胁,一千多两银子有一大半是要贿赂女真人的。
之前还有人不清楚建州女真的扩张情况,好奇问道:“镇夷堡不是在蒙古人当面么?女真人是何时到那儿去的?”
边上人解释说:“如今许多蒙古部族已经和女真合作,据说那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辽东和喀尔喀蒙古的部落大战已获得许多大胜,甚或取得其中几个汗位。他们早到了镇夷堡了。”
众人更加惊讶,在许多人心中,蒙古骑兵就是锐不可当的草原之王,却没想建州女真居然已经能够正面击败蒙古大军,且夺取他们部落的掌控权。
又有人问道:“就是说的宽甸六堡当面的女真人?”
接着有人惊讶:“从宽甸六堡到开原铁岭,这女真人岂非将辽东的大半都已包围了?他们势力究竟有多大?”
听着众人讨论,陈矩脸色难看,李廷机面色平静看不出心中在想什么,李言恭等人则也是眼观鼻鼻观心,面色些许尴尬,他们显然也是没想到,好好一场甲骨文研究会的年会,居然开场大家就聊起了万历皇帝满不愿听到的女真崛起。
第682章 考古和道德
董其昌做完开场词之后,便是去年重要的甲骨文研究会研究成果的朗读。
甲骨文研究会去年虽然因为沈一贯的倒台,所以运营上有些艰难,但是还是做了不少事情。这一批研究员对于考古学的理解恐怕是本时空最强的,他们所做的许多内容在后世看起来都是很浅的考古课题,可是在这时代都具有开创性。
虽然场中大多数人都是为看热闹而来,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喜爱考据学和金石学的学者,只要是熟悉这些行当的人物,就能知道去年甲骨文研究会的成果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沈德符去年跟着范允临等人一起去参加了两次的红山考古,发掘这次便作为红山考古的介绍人上台,朗读去年红山考古的重要发现:
“在大凌河这一片区域的墓葬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遗址。此遗址的坟墓内部没有发现如同其他墓葬群一样的陶器,而全部是玉器,最初我们怀疑此地可居民能是红山先民之中的异族部落。
但随着后续的考古发现,我们也发现了玉玦型的玉猪龙、勾云形玉器,玉龙玉凤等等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而没有出现其他风格的葬物,可见此地确然是红山文化的遗址群落。
这或许说明在上古的红山先民之中是分成不同习俗的部落的,有的部落习惯以陶器入葬,有的部落习惯以玉器入葬。
……
这种部落之间的区别,从墓地的布置也可以看出。比如发掘出玉器的墓地,其贵重玉器一般放在墓主人的右手边……”
沈德符一边说着,一边用自己的手示意,又拿出早就做好的图示板,向大家详细解释当地墓葬的情况。
而当他将画有骨殖情况的图示板放到台上时,台下围观众人中顿时发出一小阵惊呼声。
“我就说吧,他们真是开棺见骨了?”
“其人已然安眠地下,居然主动发掘,还掠夺走地下的陪葬器物。”
“什么考古发掘?与盗墓有何异?”
一些老学究们纷纷变色,然后便渐渐骂起来,台上的沈德符只有硬着头皮往下说,不敢理会。
见到这些听众们的反应,王文龙也忍不住露出苦笑。
在此时搞考古发掘需要对付的不光是恶劣的发掘环境,还有百姓对于考古工作的不理解。
之前王文龙就和董其昌讨论过要不要把甲骨研究会对于古墓发掘的报告公之于众。董其昌最终还是决定公开,因为万历皇帝已经默许他们甲骨研究会对红山遗址开挖研究,遮遮掩掩,反而会使得他们在东北的考古发掘引来更多的非议。
与此同时,在场还有许多前来参会的好事之徒甚至是各大报纸的记者,他们却是激动不已。
在沈德符说完报告之后,很多人便上去提问。
一个操着江南口音的记者道:“我乃《金陵时报》特聘的记者,想要请问研究会,你们所挖掘的上古墓葬之中最高的品级大概到了什么程度?”
这是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研究会如果回答他挖到了红山遗址的首领墓葬,这记者回去就敢写他们挖到了尧舜之墓,定能够提升报纸销量。
董其昌不敢让沈德符回答这个问题,上前抢过发言权道:“我们对红山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不过现在也已确定,红山文化还在部落阶段,那时恐怕尧舜都还未出,最高级别的首领也无非是墓葬中使用了玉玦的部落首领而已。此部落大小方圆恐不会超过如今一县之地,墓主人在上古文献中恐怕并无记载。。”
又有人问:“甲骨研究会之考古发掘算是盗墓吗?所发掘的物品你们将如何处置?”
董其昌连忙回答说道:“我们对于上古遗址发掘并非盗墓,红山与安阳遗址的范围远比今日之城市要小,当时的坟地与居民区相隔亦是不远,且地面上并无明显的坟地标记。
我等只是在挖掘过程中记录了所发掘出来的物品一点点拼凑,反推当地数千年前的情景,才能推断出某处是坟地、某处是作坊。
由于日久年深,即使当地百姓也说不出何处是坟地所在,甚至许多地方因为地形平坦,所以早都是当地百姓的农田,许多尸骨早就被翻动了多次了的。
……
我们并未发掘过秦汉以后的坟墓。
研究会规定即使要发掘秦汉以后的坟墓,也是必须首先发现古墓坍塌或者出现了盗洞之后才可以进行,违反者由甲骨文研究会拿其罪证,即送法办,绝不留情。这一点可见于研究会章程‘保护性发掘’一章。”
董其昌心中庆幸,甲骨研究会在考古之初就由王文龙主导确定了对于古墓“保护性发掘”的原则。
此时金石学家中不少都和盗墓贼有勾搭,但是甲骨研究会在这一点上有严格的纪律,这给甲骨研究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也保证了研究会的工作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不过场下这些人可听不懂什么保护性挖掘。
有人说道:“开棺见骨到底是有辱先人,即使坟墓坍塌,墓中主人原本安于棺椁之中,你等却要将坟墓打开,此大违伦理也。这一点无庸狡辩吧?”
“这位先生说错了。”见王文龙站起身反驳董其昌暗暗擦了擦汗,总算有人能帮他说话了。
“建阳先生有何意见?”
王文龙道:“古代坟墓之所以不该去动,是因为长久的封闭使得坟墓之中不见水和空气,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墓中尸骨与陪葬器物都能安然保存,后人若是加以扰动,则陪葬器将化为灰飞,尸骨也即会朽烂。”
他停顿了一下,见众人都点头表示听懂,这才继续说:
“保护性发掘的前提是坟墓产生了破孔破洞,或是人为或是天灾,在此情况下,外界的阳光空气甚至雨水、蛇鼠都会进入墓室之中,墓中的器物全将化为黄土:丝织品腐烂、陶器碎裂、墓中主人也将立时腐烂。这种情况下若是后人有敬爱先人之心,自然该请出尸骨重新装椁、研究随葬品、寻访先人技艺。难道该不管不顾任由墓穴之中精美的陪葬器化成泥土,古人尸骸也由他被蛇虫鼠蚁吞噬吗?”
能参加这次会议的不少都是金石学爱好者,原本就是站在甲骨文研究会这一边。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