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68节
如果编辑部缺钱,他们家就送点钱,如果编辑部不缺钱,那就帮忙杂志发行。这都是做人情的方法,能够在辽东人之中获得好名声。
冯士衡的父亲冯琦生前也是这么做的。冯琦在后世被称作印书家,编了一本《海岱会集》,将“海岱八子”聚会所写的诗文以及聚会过程印刷出版,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海岱八子”的名声就是冯琦叫响的,此书捧了当年海岱诗社的所有名士,顺便也把冯琦曾祖冯裕的名声也打了出去。
花花轿子人抬人,冯士衡很明白捧别人也是捧自己的道理。
半个月之后,在南京的王文龙收到许仲琳的信,信中表示:临朐的冯士衡愿意帮助将《管窥》引入山东发行,但不知其是否真心,询问该不该把发行权交给他们。
王文龙不禁一愣,然后便回信表示:就让冯家发,他们会好好做的。
写完信,王文龙也不禁感叹冯家经营人脉的手段。王文龙虽然没有接触过冯士衡,但他却很难不知道冯士衡的儿子:清初文坛领袖、康熙朝名臣冯溥。
历史上冯溥是崇祯十二年的山东乡试第二名,考中举人没两年,崇祯便煤山自缢了。
接着满人入关,六年后满清开科取士,允许明朝的举人参与会试,第一届会试冯溥看不清局势,不敢去,到转过年第二届,冯家确定满清确实需要读书人,冯溥这才上场,一举考中二甲进士,接着一路励精图治,鞠躬尽瘁,在康熙年间擢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可见临朐冯家的生存能力简直无敌,在元代是万户侯,在明代是太子太保,到清代还能当上文华殿大学士。
甚至翻阅临朐历史会发现一直到民国时期我党的临朐县长还是冯家后人,不过那小子没学到家族遗风,在抗战时叛党投敌,带着日伪军扫荡临朐根据地,残害爱国百姓,最后在日伪内部斗争中被日军杀死。
王文龙知道:冯家这样的世家大族主打一个有用,随大流,真心结交各方势力,不得罪人,言必信行必果,无论谁做皇帝都喜欢这样的人,如此冯家才能屹立不倒。
如今冯士衡开口表示愿意帮忙《管窥》发行,肯定是看到了帮助《管窥》给冯家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把事情办糟。
第675章 发售火爆
冯少衡把《管窥》卖到山东多半能获得成功,因为此报纸在京城已经引起哄动。
《管窥》的前身《甲骨文会刊》每期的印刷量不过是一百多份,新刊物的编辑部虽然考虑到报纸的销量可能会扩增,但是怕报纸不好卖出去,第一期也只印了六百份。
却没想到六百份报纸印刷出来不到两天便销售一空,登门求购的书商还络绎不绝,许仲琳连忙道印刷部门加紧印刷。
京城物理社的小印刷厂原本就是由物理社所购买的一家抄报房改建而来,印刷能力也有限,紧赶慢赶,最终《管窥》第一期的印刷量定在了一千五百份,销售的火爆程度也不过稍稍减缓,若不是因为印刷部门的能力有限,可能这一期创刊号的印刷数字都能接近两千份。
京城的书报商听到这个数字全部惊呆。此时京城虽然有多家报刊,但是最高的销量也不过是五百多份,放到江南只是中型报社,在京城却已经可以称得上第一了。
这是因为大明的京城虽然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比起江南文化的繁荣程度还是有所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京城的出版业不够繁荣所致。天子守国门的代价就是京城连粮食都得走大运河千里迢迢从江南输送而来,京城生活百物腾贵,从粮价到物价都比江南高上一筹,可想而知印刷工的工资有多高。
高物价直接影响了印刷业发展,明代京城甚至印刷业水平不但比不上山东与河南,甚至还不如北直隶的通州。
一直到后来的清朝,北直隶的印刷中心也不过是转移到了天津杨柳青一带,到底是没能入京,京城的工价物价太贵了,实在是养不活印刷产业。
另外,京城的舆论控制实在也有些严重。
比如后世有些与京城文化相关的资料研究说:明代北京有八大书院。
但仔细看看八大书院的位置,其中四家坐落于通州,两家在密云,一家在昌平,这些地方在此时都是京城顺天府以外的范围,只不过是在后世的行政规划之中属于北京城而已。整个大明唯一一家建立在京城的书院是宣武门外的首善书院,那是天启年间东林党为了传播自己思想所建的,建成不到几年,就随东林党与阉党斗争之中的失势,被魏忠贤强行关闭。
京城这地方实在太敏感了,开一家书院都怕有影响舆论之嫌,实在不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所在。
但是京城里光是翰林就几百人,实实在在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在京城只要能够合法印刷并且引起购买热潮的书籍,几乎都能挣钱,就比如嘉靖年间《三国演义》第一次正式印刷出版,那就是由礼部经场所印,在大内发行,上千本的销量大半是由太监宫女提供的——太监也识字,也喜欢看小说。
过去京城的出版业自然也印刷一些挣钱的书籍,但是往往十分谨慎,不敢印过新的题材,很重要原因是怕在政治上担了风险。
《管窥》一开始就摆明了自己不涉及政治的立场,并且在京城发行新小说,立刻就获得了京城识字群体的追捧,一千五百份的销量轻轻松松。
京城作为舆论中心的能力在这时也体现了出来,这地方不是一个建印刷厂的好所在,但却是一个炒作新作品的福地。
如:袁宏道学于湖北,游于江南,然而真正成名却是在京城;利玛窦在南京时虽然也颇有名气,但是也是进了京城之后才真正在文化人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京城首善之地的优势:在江南吟一千首诗,不如在翰林院里头留下一个吟咏的佳话。
《东人平生录》本来的小说质量就是超越时代的,在京城首发,立刻就引得一群文官、翰林们争相评论,然后便自然而然的声名广播。
没多久时间,整个北直隶便都讨论起这本小说来,再半个多月后,山东、河南的书客便都开始联络《管窥》报社,请求获得当地的销售权。
冯少衡得到了山东的《管窥》发行权,原本以为自己是出钱讨好王文龙以及辽东老乡,半个月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非但不会亏钱,还是一个利润极厚的好生意。
山东的运河沿线有大量的印刷作坊,潍坊一带本就是明代一个重要的印刷中心,《管窥》报社已经派人去往山东、河南以及陕西,王文龙打算在三省与几个印刷作坊合作,建立起一个覆盖北方的发行网。
西安。
讲完一天课回到住处,冯从吾就见自己的书案上放了一摞的报纸,冯从吾不禁眉开眼笑。
“可是大名鼎鼎的中南敦物赵山人到了?”
赵崡正在冯从吾的屋里参观他收藏的钟鼎呢,闻言笑着从内屋走出来。
“我到北直隶去寻找刻工,便把你的会刊给带回来了。”
冯从吾连忙问:“有最新改版的《管窥》么?”
赵崡笑道:“你也听过这本报纸?”
“听学里几个武官子弟讲的早就心动了,日日盼着看建阳这本新作呢。”
冯从吾在教学之余本就非常喜欢看小说,这些日子来经常听自己书院中的学生谈论《东人平生录》,也对这本小说颇为期待。
赵崡点头笑道:“如今这《管窥》杂志在京城卖的火爆,我去的晚了半个月,第二期都出了,创刊号却是有钱都买不到,幸亏会里专门给你留了一份。”
冯从吾闻言大喜:“那我要多谢研究会的朋友了。”
冯从吾本就是甲骨文研究会的成员,也是《甲骨文会刊》的长期读者,只不过原本的会刊印刷量有限,而西安离京城太远,所以他虽然交了会费,但是却没能及时享受到会员福利,往往要隔上小半年才能收到朋友给他捎带来的会内刊物。
冯从吾当晚便开始看《东人平生录》,最初只打算用晚上看一部分,花几天时间慢慢看完,却没想到一看就入了迷,两期将近五万字的内容,他用一个晚上全部干完,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
冯从吾兴起之下,索性觉都不睡了,就着油灯开始写作读后感:“此书语言平和,用笔扎实,最难得是其真关心百姓生平之作……”
作为北方儒学的一大宗家,冯从吾在《东人平生录》之中看出的是儒家的“仁德”之情,他觉得王文龙将笔触对向辽东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心系百姓之大仁的表现,对此自然不吝溢美之词。
第676章 赞誉和麻烦
整个大明文坛都在关注《东人平生录》,不仅仅是因为小说写的好,更重要的是此书的写作手法上的突破。
这本小说所使用的平实写作技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众人所见的简单矛盾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超脱时代的。
如第二期的小说连载中,周家老二想要依靠广宁佥事的儿子成为军官,却被对方摆了一道,还被佥事公子被当成踏脚石供自己上位。
这个仗势欺人的二代形象引得许多读者破口大骂。
王文龙把代入感写的太足了,读者们都不自觉地带入周家老二的视角,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被桂家少爷耍弄的楞头青,而且对方在耍了自己之后还一副洋洋得意用了就丢的模样,所有读者都感到无比憋屈,接着便是想到佥事公子就咬牙切齿。
这导致《管窥》第二期发行之后,“佥事公子”这个反派小配角几乎成为了京城中最为人痛恨的艺术形象,精神百姓骂起这个角色,甚至比骂杨家将中的潘仁美还要狠。
佥事公子这个角色在识货的作家眼里实在写的太利害了:
此人物所做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官场之中常见的情形,全过程中不过是用了些人心计量,甚至手段都不算残忍,无非是把周家老二耍了一道——动刀动枪、杀人栽赃这些大明官场之中真正阴狠的手段都还没上呢。
但是这人物写出来却能够让读者这么痛恨。甚至将之与潘仁美相比。
潘仁美,那可是害了几万将士性命的卖国贼啊,佥事公子做的这点事情跟他比算得了什么?
但是王文龙却能寥寥几笔就拉出更高的仇恨。
喜欢王文龙的读者欣喜若狂,他们原以为王文龙的小说也就是娱乐小说的水平,难得再有突破了,却没想到《东人平生录》一出,这本小说写的既如此深刻详实,同时又如此的引人情绪,在这年头的人看起来其娱乐性丝毫不比《林之洋漂流记》差。
而大明的小说家们都感到自己狠狠受到了教育。
《东人平生录》写的是日常场景,但里头出现的正、反面人物却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无聊,王文龙居然只适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就能写出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这简直是炫技了。
受到了《东人平生录》的启发,许多文学家突然意识到引发读者情绪的不一定要宏大背景传奇故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自己所见的恶人坏事、好人好事,只要如实反映到文字上就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不少作家都试图模仿王文龙的做法,开始写生活化的小说。
但小说的写作方法发展也是和科研发展一样,后人不断模仿前人,并且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做出改良,才会有新风格出现。
《东人平生录》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但是他的写作手法却是王文龙在借鉴了许多后世的家族文学之后总结出来的。
后世看多了家族文学,就会发现家族小说是有常见套路的,比如家族文学的人物模板:妯娌关系不好、不成器的大哥、外地来投靠成为儿媳妇的漂亮姑娘、头脑精明但会做错事的小儿子,这些全都是百年家族文学发展从作家一步步总结出来的。
王文龙在写作之时也是借鉴又借鉴,抄了又抄。
而此时人没有《闯关东》《京华烟云》《白鹿原》《人世间》这些作品打底,想要直接想出适合家族文学的套路,其难度无比之高。
伴随着《东人平生录》的火爆,《管窥》也成功在北方文坛站稳了脚步。
王文龙并没有想利用这份报纸做什么具体事情,因为京城这地方实在是太敏感了,没有政治团体背书,媒体的任何政治倾向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可即使是如此谨慎,《管窥》发行量上去之后还是难免招来了非议。
《东人平生录》第二期连载结束并取得巨大轰动,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辽东百姓这个题材天然就带有政治性,东林党开始借助此书的热度讨论朝廷的辽东政策。
万历没有对朝议作出回复,但是却关心《东人平生录》以后的内容发展,他得知道王文龙写作此书有没有政治目的。
《东人平生录》第二期连载刚发出来不久,王喜就亲自上门了。
……
王喜穿着一身道袍,春风满面的走进王文龙在南京的宅院,笑道:“建阳先生,数月不见,又有大作出世了。”
太监出门见客,穿衣服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想要以等级压人,那便是一身内监服装。
别以为太监的衣服穿在身上就像古装剧里头一样显得低人一等,这年头带品级的内监服装那可是绯红的锦袍,满工满绣,比起高品的文官服装还要显得华贵,穿着那样的衣服光是站在人面前就有一种贵气逼人的压迫感。
而若太监换上儒服、道袍与人,那便是特意要显示亲近了。
王文龙打个哈哈道:“写几篇文字,小道耳,当不得公公如此夸奖。”
“当得当得,”王喜笑道:“建阳只是几章文字便已经震撼文坛。我听幕僚念了两篇,也觉得内容精彩,真真是雅俗共赏,足见先生大才了。”
王文龙道:“公公远来辛苦,请进屋用茶。”
王喜跟着王文龙走进院子,一路上还看着院子中的布置东拉西扯的夸了一阵,在屋中坐下,上了茶之后,才突然道:“建阳,京中有人让我问建阳一句话。”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