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67节
“大家都坐下吃吧,”叶世英点头道,坐到餐桌前,心中还在想着该怎么参高淮一本。
他现在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已经有上书的权利。
心中烦乱,叶世英扒了两口饭就吃不下去,干脆拿过新出的报纸摊开在桌上,自己端着饭碗边吃边看。
“这本报纸咱们过去有定的吗?”叶世英看到最上面一本报纸,突然奇怪的问自家小妾。
小妾也是个知书达理的,看了一眼,道:“这是原本的《京城物理社刊》,如今新改了个名字,叫《管窥》。”
叶世英作为兵部主事,很关心火器研发,为此还加入了京城物理社,交了钱之后,每个月都能收到一本京城物理社的会刊,不过他嫌那会刊写的太过于无聊,上面的文章他不怎么看。
小妾笑道:“这《管窥》杂志如今请了王建阳来办,不光有物理学内容,还有好些考古学内容,里头还专开了一个小说板块,王建阳为此写了一本小说在上面连载呢。”
“哦?王建阳的书?”如此一说,叶世英才起了兴趣,他连忙照目录翻到《东人平生录》的页目,就见小说下面的引言直白写道:“本书以辽东军户周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家族人物布局全篇,展现大明辽东百五十年间军户之生活,乃一次现实小说之尝试……”
第673章 生活化小说
《管窥》刚刚开刊还没有收到足够的稿件,许仲琳干脆在发刊号上让小说板块占了三分之一的页数,直接连载了《东人平生录》的前五章,将近三万字。
看完小说介绍,叶世英还以为这是一本以辽东为背景的讲史演义,直到仔细阅读了好几段后才发现这小说居然一直在讲一个广宁卫周家的故事。
叶世英原本是边扒饭边看,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动筷子,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
因为小说故事的写作方式太有代入感了。
小说的一开头就是英宗年间,土木堡之变刚刚结束,辽东的军制面临改革。
如果是过去的演义小说肯定会将重点着眼于帝王将相的改革行为,多半还会弄出一个赃官和贤臣的斗争,但在《东人平生录》之中小说的笔触完全放在一个广宁卫的周家上,土木堡之变和军事改革只是小说的大背景而已。
周家是永乐年间就前往辽东的山东军户,已经在广宁卫住了两代人,并且因为户籍的原因无法返乡。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军事改革,周家的父亲周顺凭借军功当上百户,自愿前往面对蒙古人前线的镇夷堡驻扎,换取一个儿子可以会山东老家落户的机会。
周家有三个孩子,长子陪伴老父亲带着几个亲兵去往北方戍边,次子和三子都想回山东老家落户,正在家人不知决定让谁回家时,聪明伶俐的三子悄悄锦州城里去巴结名仕冯举人,获得了冯举人的赏识并且被他收为徒弟,自然而然得到了回老家改换民籍的机会。
小说的内容平实,冲突详细,仿佛是乡里亲朋在和读者娓娓讲述一个邻居家的故事,哪怕没有经历过辽东生活的人也完全可以代入。
叶世英看着小说,脑海中不断回想起自己在辽东的生活,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他都是第一次见,但却仿佛是在自己幼年生活中目睹过无数次,仿佛他和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亲朋好友一般。
周家两个孩子为了能够逃离军籍回山东而兄弟相争,周百户和长子前往镇夷堡时的所见,甚至是周家老母掌家的辽东习俗,都让叶世英觉得周家仿佛是现实存在的家族。
他情不自禁的跟着剧情中人物的想法而思考,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心。
前六章的连载内容结尾在周家长子和一个在贡市做生意的朝鲜商人女子相爱,偷偷摸摸的背着周家老爹私定终身;周家次子留在锦州,巴结上了广宁佥事的儿子,想要在他帮助下升做小旗:周家三子拜了冯举人为师,跟着冯举人回山东,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合上报纸,叶世英忍不住长舒一口气,似乎感觉自己还沉浸在白山黑水的广宁中卫。
他十分期待接下来的连载,想要知道周家长子能否和那朝鲜女子完婚,又或许周家老三能够读书有成改变家族命运。
“老爷快吃饭吧,我把汤热热。”小妾连忙说。
叶世英点点头,这才发现餐桌上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自己刚才全心全意的看报纸,桌上的饭也才吃了半碗。
“这小说好看吗?”小妾边拿汤边问。
叶世英感慨道:“王建阳这是要一改我大明小说之文风了!”
总结刚才阅读的内容,叶世英很容易就感受到《东人平生录》的特别。
这年代的小说哪怕是笔记体,那也是要记载一些乡里趣事、古书佚文,便是《金瓶梅》这样主打家庭生活的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也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怪人、怪事。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怪人怪事似乎该是所有文章的必需写作方法。叶世英从来没看过一本如同《东人平生录》一样,主要剧情全都是最日常生活的小说。
王文龙为了写《东人平生录》事先做了两三个月的采访,里头所有的小故事几乎都来自现实,《东人平生录》当然有情节安排,且情节冲突相当密集,但是王文龙的《东人平生录》所有情节冲突全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仅仅是前六章的内容,就已经让读者感到无比震撼,仿佛他们就生活在周家,为广宁卫周家的家长里短兄弟争锋而挑动着情绪。一出出悲欢离合,让读者觉得山海关之外,那个辽东与自己的日常如此相近,那些辽东军户也好像成了自己的熟人朋友。
京城,城南。
冯士衡和仆人坐着马车来到一处小宅子前。
洪敷教连忙迎接出来,看到冯家的仆人已经开始卸货,连忙摆手道:“松峰先生,您何必再送东西来?咱们吃的用的都有。”
冯士衡笑道:“你们在京城读书,将来科举成就,是为我们东人增光添彩,只是些许生活所需,算得了什么?”
洪敷教这才点头,叫仆人搭手,将冯士衡带来的东西运进去。
冯士衡看看一旁的佟卜年,关切问道:“礼部的人没有再来找八百麻烦吧?”
佟卜年摇头说:“得了建阳先生帮助之后,他们就不敢再来了。”
冯士衡小声嘱咐道:“那些人有眼无珠,八百现在拿他没办法,只能好好读书,日后风风光光的考了出来,再去找他们说话。与他们动手脚,平白污了咱们的格调。”
小彤咬牙点了点头,他之前心高气傲还会和礼部官员一气之下开打,吃了亏之后成长不少,决心苦读考上进士,给京城瞧不起他们辽东人的人看看东人的本领。
冯士衡拍了拍佟卜年的背:“好儿郎,有志气些。”
冯士衡的父亲叫冯琦,冯琦曾担任礼部尚书,几年前去世,万历还赐祭葬、赠太子少保。但很少人知道冯琦也是辽东人。
冯家是临朐大族,早在元代时就是蒙元朝廷拉拢的对象,冯家老祖冯子兴在元代就受封万户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认为地方上的元代汉人士侯大族是大明治理的阻碍,于是强迫大族分家。
冯士衡的先祖冯思忠被朱元璋亲笔编入军户,迁居辽东。不过冯家的家底太厚了,冯思忠能写会算,在辽东一番经营便成了军官,三代人以后已经成为广宁望族,第四代冯裕回到山东科举,当到贵州右布政使。
冯家从此之后又迁回山东居住,不过为了方便科举,冯家一直将户籍挂在广宁卫。
朱元璋时期分化冯家的打算完全落空,临朐冯家如今不光是重兴,甚至代代有进士,比起元末还要强盛,已成为潍坊四大家族之首。
第674章 世家大族和报纸
冯士衡在辽东人面前就以辽东人自居,在山东人面前又以山东人自称,他到京城来处理亡父的财产,听说辽东举子在京城居住,立刻就带着礼物上门拉关系。
这一群辽东举人比起冯士衡这样的世家大族子弟做人水平实在浅的太多,冯士衡到他们居所探望了几次,他们早已把冯士衡当成自己人。
辽东举人们卸了货,便又热情的拉着冯士衡进屋吃茶。
众人围着茶几坐下,就听一个辽东举人边吃茶点边道:“《东人平生录》写的真是绝了,王建阳又出了一本大作。”
“可不是,自古而今,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写小说。”
“我最喜欢他小说中的平民视角,正如《管窥》开篇词之中所说,以小而见大,以平凡而见世道。如今之人说起辽东都是说的什么战争、什么大势,空口而言,谁能真如王建阳一般写出辽东普通百姓的生活?”
“王建阳的小说选材也好,看着此文,我仿佛又回到了辽东老家。”
“可不是?那周家所经历的事情,我家也完全经历过一回。那神杆、萨满、松木棺材、高粱水饭,桩桩件件,若非在辽东实地生活过,谁人能写得出?”
“那老太爷周顺也是好汉子,一句‘山东辽东皆是明人,哪有不为国捐躯的道理’,这话真真说出了咱们东人的骨气!”
冯士衡被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吸引,他并没有看过《东人平生录》,问道:“你们所说的乃是王建阳的小说吗?”
洪敷教点头笑问:“松峰可看了《东人平生录》?感觉如何?”
冯士衡眼珠儿一转,笑道:“自是看了,端的是好书,不愧王建阳先生的大名。”
“正是如此呢!”众人都笑道。
冯士衡陪着几个人喝了小半时辰的茶,表明自己还有事情要办,告辞离开。走出院子之后,他连忙吩咐仆人说:“去报摊上买一份《管窥》来。”
很快,冯士衡便把报纸拿到手上,他发现这报纸的报头设计比起此时的其他小报要规整的多,《管窥》的大标题之下有“甲骨文研究会”以及“京城物理社联合出品”的小字,显得十分正规。
冯士衡看完了王文龙所写的卷首语,明白了标题旁“观小、察实”创刊思想的意思。
接着便查找目录翻到《东人平生录》的页目开始阅读。
读完第一期所连载的小说,冯士衡不禁连连点头。
冯家家学渊源,曾祖冯裕当年名列“海岱八子”,是明中期的著名诗人,冯士衡的父亲冯琦在当官之余,更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家、刻书家。
而且冯家还很有读书天赋,冯裕、冯琦都有“日记千言之能”。
冯士衡受家族影响,对于文学也是十分热爱,非常喜欢《东人平生录》平实的写作风格。
他甚至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认为《东人平生录》是性灵派文学“将笔触对准市井生活”的实践,而且跨出了很大一步。
此时冯梦龙等受性灵派影响的文人所写的故事虽然已经是百姓生活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主角还是有种种狗血剧情,而《东人平生录》明显写的非常含蓄委宛,王文龙故意在收着笔力,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在现实之中都能成立,虽有小说之名,但是读起来甚至比起文人笔记还要平易近人。
这毫无疑问是写实文学的一大进步。
冯士衡看完小说之后又翻了翻《管窥》的其他内容,那些考据学文章以及物理学内容再次让冯士衡眼前一亮。
红山考古和安阳考古是此时甲骨文研究会的两大课题,而《管窥》创刊号里所写的考据学文章一大半是由红山考古的最新发现而阐述出来的。
京城物理社由于靠近军事政治中心,所研究的物理内容比起江南物理社也明显更偏实用性,这一期的物理文章有不少都在科普火器知识,其中所使用的战争例子也有不少都是与辽东有关。
冯家作为一个世家大族,非常注重家族实力,家族的子弟照这个方向培养,站队的敏锐度一流。
就比如冯士衡的父亲冯琦,刚考上进士时是张居正掌权的时代,他在张居正手下积极表现,张居正都夸奖他“此幼而硕者,国器也。”
张居正死后,冯琦马上蛰伏,等了几年又成为万历亲信,混到侍读学士。
等到万历皇帝开始摆烂,冯琦有迎合朝臣一派。当时李贽的异端邪说受到群臣不满,冯琦便出头指责李贽“背弃孔孟,诽毁程朱”。
冯琦当过詹事府少詹事,妥妥的太子党,但冯琦的死亡记载又是:万历三十一年三月赴福王朱常询的宴会,在宴会上晕倒,回家后一病不起。
此君为官几十年,真是面面俱到,把每一份工作都完成得很好,把每一个派系都巴结到位,妥妥端水大师。
“这份报纸实在是好。”冯士衡越看《管窥》越喜欢。
不光是在兴趣爱好角度,他对《管窥》的高质量内容极为欣赏,更重要的是这份报纸明显可以讨好辽东人。
早在冯琦生前就叮嘱过冯士衡要关心辽东局势,因为他们家有辽东户籍,对于冯家来说这便是一个好机会,辽东人、山东人的乡党关系都可以成为冯家扩张实力的杠杆,不要轻易放弃。
冯士衡思索一阵,对驾马车的仆人吩咐道:“回去后问问《管窥》编辑部在何处?”
冯士衡想到的是推广此报。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