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64节

  毛文龙道:“雇了有几个辽东人,都是军籍,不知先生找他们有什么事?”

  王文龙道:“我想要写一本关于辽东的小说,需要采访辽东人。”

  “小说?”

  王文龙点点头:“关内的百姓和辽东人之间的隔阂不是靠说教就可以消除的,还是需要更柔性的力量,我思来想去,也许只有文学作品能够达到这样效果。”

  毛文龙点头道:“那我明天便将船上的辽东人都带来吧。”

  王文龙摇头道:“不用,你留一个住宿地址,我明天自己上门去找。”

  毛文龙点点头,连忙告诉王文龙他们船队在哪里住。

  第二天一早,王文龙便让王平保买了酒肉等东西做礼物,到团队伙计的住宿处去探望。

  一群水手听说王文龙到来都颇为荣幸,在毛文龙组织下笑着出来迎接,王文龙把酒肉一发,众人更是高兴。

  毛文龙指指其中一个年轻年:“这人叫做张柏,祖上是山东人,自己也识了几个文字,如今正跟咱们队上的舟师学习,先生若是要采访辽东人,我建议便从他入手,下面人讲话含胡不清口音又重,不如张柏会说官话。”

  王文龙点头,他去过辽东知道辽东汉人大多是山东迁移过去的,所说的乃是胶莱官话,有点类似后世的青岛话,而且本时空的胶莱官话还没有受到华北官话多少影响,对于只学过普通话的人来说比起后世的青岛话还要难以理解。

  王文龙上一次去辽东碰见的大多数辽东本地官员开口都是一嘴山东味,所以和后世网上说的努尔哈赤满口大碴子口音不同,本时空努尔哈赤如果是在辽东学的汉语,口音多半更接近后世的青岛人。至于后世大家所熟悉的东北口音,那要等清代以后东北方言大量受到了从山海关出去的华北官话影响才能形成。

  毛文龙把张柏叫到王文龙跟前,王文龙就见此人二十许岁年纪,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粗手大脚的,见到王文龙还有些紧张。

  王文龙问:“听说你是镇夷堡人?娶了媳妇没有?”

  旁边众人起哄道:“张秀才识文断字,在咱们辽东地方可是好找媳妇呢,孩子都十岁了。”

  张柏对上王文龙有些局促,对身后的水手却是另一副样子,笑着骂道:“建阳先生在这里你们胡缠什么?还不自去吃肉喝酒?”

  “张秀才生气了,快走快走。”

  王文龙闻言也笑道:“看来你还是个抢手的。”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几句玩笑之后,张柏的局促也是稍减,王文龙让店铺伙计收拾了一张桌子,坐下同张柏、毛文龙、王平保一块喝酒,几杯下肚,大家便渐渐聊开。

  张柏喝了酒后终于不再尴尬,主动介绍起自己的家世:“俺祖上是永乐朝驻防辽东的卫所兵,本也不是山东人,乃是当年从大同调去的,那时也是一个军官。当我祖父时,也还是沈阳卫的百户,只可惜后人没出息,到我这一辈,便甚也不是了。”

  辽东的卫所管理非常腐败,别说一个百户,就算是李成梁当年祖上荫了指挥佥事,实际也得花钱跑官才能落下来袭职。

  王文龙道:“张朋友可否将你祖上的事迹仔细给我讲讲?他可打过蒙古人?”

  说起祖先的荣耀,张柏瞬间来了兴致:“怎么没打过?永乐朝时,我祖上是随成祖出塞的,还是神机营小旗,要不是他被派去了辽东,本来我家也可进京营,那样一来,如今我可就是京城顺天府人了……”

  张柏的祖父好歹是个百户,所以张柏小时候还是能受到教育的,不敢说有多精通,但是日常的抄抄写写都可以胜任,他讲述起自己家族的记忆也颇有条理。

  张柏的家族在辽东还真经历了不少事情:几次蒙古人大举入侵,辽东军队的改制,一直到李成梁的崛起,万历援朝之战,直到近十几年女真人在辽东的兴起,每一次辽东的大变动都给张家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王文龙拿出纸笔记录,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从早到晚,王文龙写了十几页纸。

  王文龙脑海中已经构思出接下去要写作的内容,他打算写一本“家族小说”。

  家族是离开部落时代之后普通人最容易接触到的社会组织结构,故而以家族变迁来反映历史以及社会变迁的小说早在小说概念出现的最初就已经有了。

  比如此时市面上流行的《杨家将》《呼家将》都是这样的作品,但是这些小说的描写重点还不在家族精神、家庭历史状况上。中国文学史上的家族小说要等到民国以后,经过了《红楼梦》《京华烟云》《家》等名著的打底才能够走向成熟。

  东北作为后世近代势力犬牙交错,社会变迁最大也最剧烈的地区,本来就是家族小说的热土,而王文龙听着张柏讲述的家族故事,脑海中也渐渐构建起一本家族小说的架构。

  王文龙想要写的家族小说是一本以编年史书写家庭变迁的作品,社会的大变迁只是小说背景,文章的着眼点将专注在家族成员的亲情构建上。

  王文龙决定参考的小说就是《人世间》,这是后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以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周家进行布局,展示了五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这本小说比起《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样的作品当然少了一些大时代下的冲击性,但王文龙是为了让关内人和辽东人共情,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够让关内百姓深刻地理解辽东人的思想来源。

  当然,由于两本书的剧情大不相同,王文龙能够参考的也只有原书的结构,小说的故事内核全都要他自己来填充。

  至于此书能不能成功,王文龙并不担心,这年代的小说作品还在以大事件大场面刺激读者的阶段,小说中的内容所涉及都得是传奇故事,哪怕是《金瓶梅》这样写世俗生活的作品,笔触也要对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口说不出”且深刻揭露人性的场面。

  而后世的近现代小说,早已经有把日常生活描写的惊心动魄的能力,在原历史上的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这种手法得到《红楼梦》之后才能够渐渐发展出来。

  后世《人世间》的确是一本温吞的书,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现代文学写作手法,足以让此时的读者代入感爆棚、眼界大开了。

第667章 工艺突破

  王文龙的小说在结构上摹仿《人世间》,写的又是东北家族的事情,最后写出的效果可能会和《闯关东》类似,只不过王文龙所写的小说主角都是东北最普通的军户,其中的角色哪怕到最后也不会飞黄腾达,所以时代感不会那么浓烈,在展现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能更方便读者代入。

  这也给王文龙的素材收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收集足够的素材,王文龙又对毛文龙船队中所有的辽东军护都进行了详细的采访。

  这些军户的来源各有不同,祖先到达辽东的时间也互相参差,正好让王文龙得以从普通百姓的眼中了解到辽东的普通生活,这是王文龙脑海中那些历史书都不会记载的角度。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王文龙都在整理辽东的历史,以及采访记录,务必要做到万无一失才决定动笔。

  而就在王文龙专心于素材收集的时候,万历三十五年的六月,京城盔甲厂。

  “子先,成了,试制成功了!”

  孙元化一脸兴奋的拿着做实验记录的本子跑进办公室。

  因为熟悉物理而被派来跟他共同督造火器的徐光启连忙站起来:“钻头做成功了?”

  “没错!就跟建阳想的一样,不需锻造,用合金就可以直接在钢条上钻出膛线来!”

  孙元化已经接受了兵部八品掌固之职,来到京城和徐光启共同负责监督工部制作米尼弹和线膛枪,王文龙这个兵部司务丢下米尼弹和线膛枪的发明就跑了,而后续的工艺改造都由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头疼。

  米尼弹的制作非常简单,可是线膛枪的制作难度对于此时的铁匠技术来说却实在太大了,手工锻造枪管的成功率比起王文龙最先的计划还要低。

  为了能够使得线膛枪快速推广,王文龙在临走之时还和孙元化徐光启分享了另一条枪管制造路径:不用锻造,直接钻孔。

  枪管钻孔制造其实是中国枪匠的独门手艺,在许多清代的枪匠老照片中都能看到清末的制枪匠人用压了石轮的简易钻头直接在均匀的金属棒上钻出枪膛。

  后世学者分析,这其实是因为清末的锻造技术已经落后于国外,同时期在美国因为有好铁,同样是出自小作坊的肯塔基步枪却可以完全用锻造方法制造枪管。

  大清官方提供的官铁质量无法承担锻造枪管的大规模生产,锻造出的枪管炸膛率太高,所以只能走钻枪膛路线。

  直接拿铁条钻出的枪管哪怕铁的质量差一些,炸膛率也远比拿铁板卷出来的枪膛要低。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清末的中国枪匠所使用的枪弹钻头应该也是进口合金,毕竟凭清代的冶金技术很难做出合格的钻头钢。

  王文龙提出这条技术路线的时候也觉得这条路线在大明实际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却没想到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在发现线膛枪枪管的成品率低到只有一成之后,爆发出了相当高的钻研热情,而孙元化从江南物理社带来的帮手之中还真有冶金方面的专家。

  这专家是物理社在宝泉局制币厂培养出来的,在保全局铸造银币的过程中,江南物理社就想方设法的降低银币中的贵金属含量,并且还要使所铸造的银币能够防腐、防锈、防磨损。

  结果就是江南物理社还真的搞出了一套很原始的金相学,恐怕连王文龙都想不到,如今全世界最好的合金制造专家已经在大明的江南宝泉局造币厂诞生了。

  这群人研究了几个月的合金,居然真的搞出了一套钻头钢的配方。

  徐光启连忙拿过孙元化手上的实验数据仔细分析,越看眼睛越亮:“如此一来线膛枪就可以批量制造了?”

  孙元化笑道:“四五十两银子一支枪管是跑不了的,但成本已经比起之前大大降低。”

  盔甲厂制造出的钻头钢放到后世全都算是残次品,造价和磨损率都奇高,但却已经可以大大减少制造线膛枪枪管的成本,线膛枪已经具备了成为制式武器的可能。

  徐光启和孙元化都是一脸兴奋,他们觉得自己终于是不负王文龙的期望,将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制造工艺给磨出来了。

  东西是做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却要由兵部来操心。

  兵部尚书王世扬在得知线膛枪可以广泛装备的消息之后极为兴奋,接着就陷入推广新武器的为难情境中。除了京营知道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厉害愿意大量装备之外,全国的其他军队对这两样新鲜武器都没什么概念。

  大明的军队到此时已经相当陈腐,想要在军中推行新武器非常困难。

  各地的地方武装都是虚应故事,对于换新装备普遍不热衷,毕竟兵部给他们送新武器来,对于地方的武官并没什么好处,可能还会要求他们增加训练内容,多添麻烦。他们宁愿自己在地方上采买,那样油水都能留在本地。

  至于要实际打仗的边军——一个个都是骄横无比,对于自己的传统武器有相当自信。上一次大明军队大规模换装新式武器还是在援朝之战,那也是因为万历援朝之战的实际战果显现出了新武器的威力,若非如此大明能战敢战的边军营兵甚至连鸟枪都不愿全面配装,宁愿拿着过去的三眼神铳沿袭旧战法。

  王世扬求万历皇帝下书要求全国军队装备线膛枪,万历皇帝在宫中也试过线膛枪的威力,对这武器比较看好。很快,万历就下旨命令往三边送线膛枪和米尼弹做实验之用。

  不过万历的旨意中只要求三边的边防军自己做实验,并没有依照王世扬所建议的,强行命令军队接受新武器。

  万历在别的方面摆烂,可在军事上却较为谨慎,他很明白大明军队的德性:对于边军的骄兵悍将,逼迫他们接受新武器新战法,肯定会适得其反,与其远程指挥,还不如让他们自己摸索,看能否接受线膛枪。

  正是因为万历皇帝对于边地武官的这种用人不疑,万历三大征才打得下来,当然,也是同样道理,他才会相信李成梁所说的六堡不可守。

  一车车的米尼弹和线膛枪就这么加入了兵部的军需运输中。

  边军对于京城的这两样新式发明并没有太过看重。

  连万历皇帝和兵部尚书王世扬都觉得米尼弹和线膛枪想要被边军接受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却没想到米尼弹马上就获得了上战场的机会。

第668章 新武器上战场

  六月中,宁远中屯卫左千户所。

  千户张柘功看着在远处游荡的蒙古骑兵,不禁因为担忧而咽了一口口水。

  万历三十五年的六月,随着朝廷赶到北方边境的局势趋向缓和,大明终于重开了对朵颜部和河套部的贸易。

  这本来是好事,也获得了朵颜和河套两部的认同,但是却给宁远的卫所带来了极大的边防压力。

  主要原因是河套部对朝廷报告上虽然只是一个领袖布色图,但其实在内部又分成河套与河东两部,当今河套部的首领布色图其实只是其中河东部的首领,对于河套部没有实际管辖能力。

  蒙古河套部自己内部已经分成四十二支派,彼此都争当雄长。

  如今,名义上的河套部首领布色图已经接受了朝廷的贸易要求,但是除了他的河东部外,河套部的四十二支族长却各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已经争了大半年,彼此之间甚至进行了部落仇杀,如今终于算是分成东西两部,都以一路诸侯的资格要求重开贡市。

  这些蒙古草原上的王公为了给自己的部族挣面子,一个比一个声量喊的响,他们甚至不愿意接受与河东部的布色图一样的条件,而是要在贸易条件上与朵颜三卫的首领绰哈一争短长。

  朵颜三卫是什么力量,这些河套部四十几支的松散联盟又是什么实力?明朝的边地官员再是不负责任也不可能答应河套部的要求。

  于是河套部便开始了针对宁远中屯卫的武装游行,压力便落到了张柘功这些卫所将领身上。

  宁远中屯卫是大明最早一批在辽东设置的大卫所,下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战斗力也算不错,但那是粮饷发足并且鼓舞士气之后的情况,游牧民族的仗可以随便打,张柘功作为大明的千户,要想的就多了。

  用骑兵和游牧民族对冲当然是赶走他们的好办法,但前提是有朝廷的明文。

  现在朝廷并没有要求他这个宁远左千户出关游击,所以张柘功不敢动骑兵——没有批文的情况下私自出关去打蒙古人,损失的马匹很可能是报不了账的。

首节 上一节 36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