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63节
毛文龙颇为疑惑:“先生可是在京中听到了什么风声?”
“风声没听到,”王文龙道,“但据我猜测,此时不是赵楫一个人敢做的,他背后还有支持的势力。”
毛文龙闻言一呆,“先生是说……当今圣上?”
王文龙点头:“多半如此。”
王文龙当然是根据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历史上辽东总兵李成梁、辽东巡抚赵楫共同上书请求放弃宽甸六堡,然后就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
六万多户百姓十几万人口的强制迁移是个相当大的工程,他们甚至把许多人口都丢在六堡任由女真人收去,这不是一个巡抚一个总兵能承担的。
剩下的证据则是,一年之后,熊廷弼巡按辽东时一方面督促辽东抓紧准备战略物资,另一方面他调查了六堡之事便上书弹劾做出此决定的李成梁和赵楫,但万历皇帝对两份上书都不做回应。
考虑到熊廷弼是获得万历信任的巡按,万历对于辽东的情形也十分关心,那么皇帝对于撤防六堡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了。
后来朝中官员对于撤防六堡的意见实在太大,赵楫自己选择辞职,而接任他的辽东巡抚张悌居然以生病为由辞不赴任。
张悌显然是不愿意去辽东背锅,张悌可是此时的大同巡抚,他非但是个能臣而且管兵管民,位高权重,能让他都不敢插手的官职,背后没有皇帝搞鬼,几乎不可能。
至于万历皇帝为什么支持放弃六堡?王文龙以有限的史料判断,万历的目的大概是为了防备蒙古人。
围绕大明北部边境的草原部落经过一批领袖去世,此时一年时间过去,新的领袖也正在收拢自己的权力。
万历三十五年的当口,内喀尔喀蒙古的大汗炒花,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也许万历皇帝以自己对于军事的了解认为炒花才是辽东最大的威胁,所以同意了撤防。
在万历皇帝的视角去想这道理也很通顺,六堡本来就是李成梁几十年前新建的战略堡垒。
从六堡在此时被称作“六百里新土”也可知,许多大明人士都认为六堡所控制的土地属于李成梁额外夺得的成果。
这时李成梁表示防守辽东需要撤回六堡守军,在万历看来只相当于收缩新得到的土地,而保住辽东核心,是很正常的操作。
至于朝中文官的辱骂,万历多半不会在意,因为这群人从来看他不惯,甚至会觉得这些文官只追求开疆拓土的名声,不考虑实际情况。
撤防六堡后的几年,万历皇帝或许还会觉得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炒花太配合了,从万历三十八年开始,炒花就定期入寇辽东,万历四十年甚至攻下了锦州附近的镇远堡和曹庄——在努尔哈赤正式对大明动武之前,炒花怎么看都比努尔哈赤有威胁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建州女真会比蒙古人更利害。
王文龙总不能说:我能算出十一年后,努尔哈赤会在萨尔浒之战一举打散整个辽东十几万大军,甚至因为努尔哈赤对蒙古的威胁,逼的炒花都和明军联合。
就算说了,也没人会信啊。
毛文龙不禁喃喃道:“若是李总兵背后有圣上支持,六堡难全矣!”
王文龙心中极度纠结,明明知道未来,但对此情况却是束手无策。
“此事我得好好想想。”王文龙咬牙说道。
如果他不知道后来历史就算了,此刻知道六堡的重要性,王文龙绝不可能坐视大明放弃六堡而无动于衷,哪怕只有一丝机会,他他也想试试,只是实在找不到方法。
“我会安排船只。”毛文龙点点头,等待一阵,他又拿出几张稿纸。
王文龙见毛文龙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问道:“这是什么?”
毛文龙道:“我在皮岛上一直读先生的《国富论》,加上经营皮岛的所见所闻也有了些感触,所以写了一篇文章,想要在江南找报纸发表,只是不知自己水平如何……”
王文龙一时也想不到怎么参与六堡之事,此时也只能放下,道:“是想要我一看?”
“先生若是肯帮忙批改那是最好了。”毛文龙连忙笑着递上稿子。
毛文龙在这时空根本没有参军,而是老实的做一个商人加儒生,这两年他在辽东挣了不少钱,也混到了不错的社会地位,而且并没有成为上一世的那个摆烂军官,毛文龙此时对于成名成家,是有自己的梦想的。
王文龙接过毛文龙的稿子仔细阅读。
毛文龙的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改善辽东的物资供应。
王文龙读着读着便笑了,毛文龙居然还是个古典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
他问:“伯龙以为改变辽东的军需供应方式便可以缓解辽东之局?”
毛文龙点头道:“文章中的方法乃是我思索观察了一年多之后的总结,先生以为如何?”
王文龙摇头笑道:“理论不错,但实际执行多半要出事。”
毛文龙愕然:“为何?”
毛文龙在指出了辽东军需供应的许多实际问题,而给出的改进方法则是市场化、减少朝廷干预等等,经济学原理学的不错,但是王文龙知道这逻辑从根本上就有硬伤。
王文龙道:“如果只以经济学方式去分析辽东边防,最后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减少投入,降低消耗。如伯龙看到此时边防军所发的饷银在当地无法换成物资,导致边地的物价腾贵,建议在边地直接发放物资。但其实以辽东的体制,直接发放物资的克扣可能更多,即使没有克扣,物资运输远比白银运输要为困难,牵扯的精力也会更大。这一切都得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只按理论计算是要出错的。若是纯按经济学理论来说,边防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事情,不守边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毛文龙愕然:“如此说来,经济学派的理论不能用于边防军事了?”
王文龙道:“自然可以用,但边防是国防的一部分,国防又是整个大明的经济运行的一部分,要算边防的成本和收获,应该要从整个大明的经济角度去计算,辽东的经济太特殊了,只就辽东算辽东是算不准的。”
“我明白了,”毛文龙点头道:“如此,这篇文章我还是拿回去吧。”
王文龙笑说:“倒也不用,用经济学派的方法分析边防情况是颇有开创性的内容,发出来定能够启发不少读者,我可以帮伯龙联络民党社刊和物理社的会刊,以此文章的素质他们定是能够收稿的。不过我建议你在此文章后面再加上一些注解,写明辽东边防经济的特殊性。”
“真的!”毛文龙颇为高兴,拿着文章看了又看,显然对于自己的文章能够应承签字发表十分憧憬。
毛文龙思索一番,突然看着王文龙道:“建阳,我深佩服你的学问,此次回江南的路上,我一直思索,我想拜你为师,日后便以建阳门人自居,不知建阳意下如何?”
第665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文龙道:“我只比伯龙长了一岁,而且我的学问都已经写在书中,即使伯龙拜我为师,也学不到什么新鲜东西……”
毛文龙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若是建阳肯收我,不需学什么东西,日后我只师侍建阳便是了。”
王文龙见到他的神色不似作假,稍稍思索,笑道:“那我便同意了。”
毛文龙拜王文龙为师是敬佩王文龙的学问,而王文龙收毛文龙做弟子也确实是因为欣赏毛文龙的为人。
毛文龙此人极为聪明,而且有一份执着心,王文龙收他做徒弟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毛文龙的伯父是铁岭卫的百户,未来毛文龙有可能去承袭伯父的官职,但先不说毛文龙在本时空会不会和原历史上一样得了一个悲惨下场,原历史上哪怕毛文龙倒台也根本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家族,更别说牵联他的老师。
更何况,原历史毛文龙之所以倒台,是因为他的权力太大而受到袁崇焕的顾忌。而在本时空皮岛的开发几乎都是拿王文龙和李家的钱做的,对于皮岛的控制力王文龙恐怕比毛文龙还大,如果真出了一个袁崇焕要收回皮岛,恐怕挨砍的不是毛文龙而是王文龙。毛文龙都不怕被王文龙牵连,王文龙还有什么好顾虑?
“如此,我不日便送拜师礼来。”毛文龙大喜,连忙起身,长揖到地。
王文龙受了他一礼,扶起他道:“我真没有什么好教给你的,平日伯龙愿意叫我师父就叫,不然便是照往常样子称我的表字也可以,至于拜师大礼也不必了,我收了你这个徒弟,日后你看着想从我这学点什么,我不推辞也就是。”
毛文龙笑道:“礼物总是要一份的。”
王文龙想了想又指着毛文龙的文章道:“既然你拜了师,你这篇文章便放在我这里,我帮你写一个注。”
“多谢师父,”毛文龙思索一阵,问道:“之前未曾拜师,不敢问,现在我却是腆着脸问出来,我读师父的文字,对于大明总有一股末世气息,似乎那些经济学问都不是为了大明而准备的。师父可是觉得大明已到了江河日下的地步?”
王文龙毕竟是后世来的人,知道原历史上大明的走向,来到这个时空后将所见和所学两相印证,文章之中难免对于大明的未来抱有悲观态度。不过这种悲观气息,他总是在校正文字时故意隐藏起来,却没想到被毛文龙给看出来了,毛文龙多半是没少反复阅读品味王文龙的文字。
王文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点了点头。
毛文龙颇为惊讶,他以前只是对于王文龙的想法有所猜测,但却没想到王文龙真是这么认为。
在万历朝,百姓们自然是觉得天下许多事情不公平,但是能够觉得大明可能亡的人还真不多。
万历朝四十多年间,中原不闻金鼓,哪怕政局再乱,但百姓的生活其实还算不错,等万历结束后,大明百姓才会突然感到末世将至,那时回看万历一朝,大家才会发现许多事情的隐忧早已出现,而和后来的离乱相比万历朝的繁华简直如同梦幻:“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毛文龙对于王文龙的判断也不完全认同,但是听王文龙如此直白地表示,想到王文龙对时局的了解,他也忍不住有些相信,问道:“先生以为大明江河日下,可有办法相救?”
毛文龙出生在大明,对于这个王朝也有许多眷恋。
王文龙摇头道:“我一个柔弱文人,只有尽我所能,这些年来我鼓吹考据之学、传播物理学问、兴办公司、写经济学地缘学文章,都是尽力挽救世道,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
“可……这些只怕不够……”
王文龙点头道:“尽我所能而已,天倾西北,地坼东南,若是真的大厦将倾,不是一个人能够挽救的,做下学问,留给后人也是好的。”
“若是国将不国……我等还做什么学问呢?”毛文龙还是无法接受。
王文龙问道:“若是有一日,大明大厦倾颓,再有人创造一新的王朝,伯龙可否接受?”
毛文龙摇头说:“我大明顺天应人而能有四海,除大明之外,再起来那便是乱臣贼子了,那是亡天下呀!”
王文龙看着毛文龙,突然笑道:“伯龙,大明之王只是亡国,我泱泱中华,自古而来多少朝代变迁,圣人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古人所说的天命所归、五德轮转,那也不是忠于一家的。”
毛文龙有些惊讶,他也知道这是因为王文龙收了他做弟子才会如此直白的说出这样的话,他想想道:“若没有个朝廷,我等又该忠于何人忠于何物,那岂非有奶便是娘?”
王文龙摇头道:“由汉而唐,由唐而宋明,此类流转,乃是朝代之更替,此亡国也,非亡天下也。文明毁灭,民族更替,此真亡天下也!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已。我等学问为今日大明所书研究,大明若是能用那便用之,若是大明无人用,那便留待后世的中华文明去使用。”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经过明清异变之后中原学者悟出来的民族理念集合,这观念之中的民族主义思想甚至在原时空中可以一直影响到共和国时代,其中的包容性以及坚定性比起之前流行的各种民族主义理解都要先进的太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的能量实在太大,前世清初的学者可以依靠这思想反清,清末的学者又可以依靠该思想抗击外敌,堪称是中华文明民族思想的一次跨越。
这句话听到毛文龙的耳中真是震聋发聩。
“亡国,亡天下……”毛文龙喃喃念了两句,接着便是激动起身,对着王文龙再次一揖到地:“先生,我明白了!只要是有利于中华的事情,不论是哪个势力,哪个朝代,那才是我辈应该保护的。”
毛文龙对于天下的认识显然是等同于中华民族,估计还是狭隘的汉民族,这和民党的思想也能上下承接。
王文龙对此也并不纠正,这时的读书人能够建立中华民族利益的概念就已经非常不错,起码在中华文明概念中,吧!汉化的少数民族也被他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一份子,比起严守华夷之辩连辽东人都歧视的古板儒生要强的太多。
毛文龙越想越是心中激动,王文龙说的亡国亡天下的概念他暂时不能对外广泛宣扬,这在外人听去,很可能被指责为无君无父之言,但毛文龙将之深深记在脑海中,打算未来和自己的民党同道暗暗交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对于明朝人的世界观绝对是降维打击,后来毛文龙真的渐渐将这一言论传扬出去,直接团结形成了一民族主义中的思想流派,此流派的影响力甚至比现在市面上存在的民党还要深远,哪怕到了几百年后,还有不少人拿这句话用作国家遇到危亡之时的鼓舞之语,团结起大量爱国者。
至于这句话的出处,虽然毛文龙没有表明这就是王文龙所说,但后世学者考证明儒之思想,也普遍这八个字认为来自于王文龙及他的门徒,有不少人认为这话就是王文龙所说。
哪怕王文龙并没有将这伟大的思想成就归于自己,但机缘巧合之下,在后世他还是把顾炎武的学术成果偷的透透的。几百年学校里王文龙的画像下面要印名人名言,经常就选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顾炎武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损失,因为在本时空的历史上,顾炎武后来也是这八个字的信徒……
第666章 家族文学和采访
王文龙和毛文龙一直谈到傍晚,毛文龙的船还在南京港口上,需要回到岸边去安排卸货之事,为了避免晚上宵禁走不出街巷,只能告辞离开。
王文龙送毛文龙到家门口,将要回去之时突然问道:“伯龙船上可有辽东军户?”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