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60节
林之洋在海岛上种田,其他的主角完全可以到西南的大山、西北的戈壁、东北的雪原中重复林之洋的操作。许多底层的小写手都感谢王文龙给他们指了一条可以吃饭的路。
此时江南本来就有出海冒险的风潮,《林之洋漂流记》很快就被商人们追捧,甚至许多海船上都多带了一小包的作物种子,不少出海的商人都幻想自己能够成为林之洋,飘到某海岛上开启自己的鸿图霸业。更有许多人因为此书燃起了航海的热情。
时人记载:“《漂流记》刊载三月后,江南海图销量为之大增,有宋时之海图谬误颇多而无人问津,此时因海图大缺亦为商民追捧。书船往来织里贩卖海运书籍者,不绝于水道,有书船未到港海图即售罄之事。”
不光是把满怀梦想的普通人喜爱《林之洋漂流记》,即使饱学之士也竞相追逐此书,这书的情节相比于此时的其他小说实在太爽了,连焦竑都成为追更读者,焦老爷子在报纸上大夸此书:“《漂流记》给人一夜好梦,使人忘忧也!”
《林之洋漂流记》能如此火爆,除了爽文实在太吸引人之外,背后还有一个推手,就是龙洋开海公司。
随着小说的大火,海贸题材也被炒热,开海公司的股票再次上涨。邹义现在已经度过经营公司的新手期,炒股炒的飞起,他在京城得知消息乐不可支。
公司的船只还没下水呢,股票就又涨了,这活可太好干了。
邹义立刻吩咐王喜在江南帮助传播《林之洋漂流记》,这本小说简直是股票的炒作器,王喜立刻去找王文龙授权,之后便找了几家江南的小报让他们全版印刷《林之洋漂流记》,并由开海公司出钱为小说创作插图。
小报的销售额抵不上印刷成本都没关系,在京城飞涨的股票很快就能把利润给拉回来。
任何转向商业航运为主的地区都是冒险小说创作的温床:
阿拉伯人百多年前控制了红海的航运权,于是催生了《一千零一夜》,里头无论是《辛巴达历险记》还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全都是典型的冒险作品。至于欧洲,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也进入了骑士小说的兴盛阶段,骑士小说主要的内容就是主角征战、夺得财宝、惩恶扬善获得美女青睐,妥妥的冒险故事剧情。
伴随着王文龙的到来,本时空的大明已经有了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征兆,《林之洋漂流记》的出现正当其时。
而且无论是激进的民党成员,还是保守的儒家派别,都对此书的流行抱乐观态度。
民党看见的是林之洋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熟悉考古的人更是发现林之洋所用的工具先后经历了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中期林之洋在附近海岛上发现了铁矿)的变化,以为这乃是对应着人类社会的技术之变化,提出林之洋经历的过程就是一次人类技术演进史。
而老儒生看见的则是林之洋“宏德而有人君之态”,他也因此被岛民推举成为领袖,给推举他的岛民带来了美好生活,这不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翻版?
甚至还真有心学门徒将林之洋比为尧舜,心学讲究的本来就是通过刻苦修炼“人皆可成尧舜”,林之洋这个爽文男主直接被当成了道德楷模、人君典范。
王文龙写《林之洋漂流记》时完全是想将之塑造成一本快餐读物,没想到因为太符合时代需求,此书居然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许多人将林之洋当做是自己的偶像,一时间甚至有人声称此书当为“大明第一说部”。
当然,这效果也就持续不到十年,毕竟《林之洋漂流记》虽然好看,但本质上也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其情节内涵并不能和《水浒传》《三国演义》比。几十年后,当类似题材的通俗文学充斥市场的时候,人们再看此书甚至觉得这小说的情节设置太过拖沓,不够爽。
但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读者对此书又爱又恨,爽是确实爽,但王文龙的情节推进实在太慢了,林之洋做个陶器都能写上五章,这速度,他得什么时候才能当上群岛霸主呀?
被读者们在心中催更的王文龙对于自己的更新一事倒是并不在意,《林之洋漂流记》的更新,基本不费什么脑子,王文龙写的贼快,只是用空闲时间敷衍即可。
王文龙天天悠游自在的待在南京的宅子里陪老婆和孩子,只是偶尔出门和朋友相聚。
这天身为南京户部郎中的曹学佺带着自己的小女儿上门拜访。
明初规定官员出外做官任期的三年之内不允许带家属随行,这是为了避免官员的家属在地方吃拿卡要,为当地百姓带来负担。
但是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定,到了后期基本就没人遵守,最先违反这规定的是武将,伴随大明卫所兵战斗力下降,武将想要打靠谱的战争就必须用营兵,营兵常是兵为将有,一队之中多的是武将自己的亲戚故旧,如果不允许带亲戚上任,武将在军中连个传话的人都没有。
武将这边风气一开,文观自然也就追赶而上,到如今文官上任之时携带的家人数量动辄几十上百,话本小说里官员家里的夫人小姐也是动不动就住在后衙之中,朝廷对此早就睁一眼闭一眼,百姓更是不以为意,不读律法的人根本不知道大明有不允许官员上任之时携带家眷这一条。
第658章 童话的诞生
曹学佺现在当着南京户部郎中,这个职位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在南京城里比官职也比不过人家,想要勒索地方更没有机会,好在权利小受的约束也少。曹学佺自知坐冷板凳,索性便把家人都接到南京以享天伦之乐。
曹学佺笑着向王文龙和李国仙介绍道:“这是我的小女儿,闺名叫做凤兰。”
曹学佺的小女儿今年四岁,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用带着南京腔的官话说:“王叔叔好。”
她那怯生生的样子逗得李国仙颇为喜欢,连忙拿了旁边餐盘上一块点心道:“凤兰乖,吃糕。”
小姑娘连忙接过,然后跑到曹学佺的身边躲起来。
曹学佺拍着女儿笑道:“我这女儿虽然年幼,但却已经能够识字,如今正拿唐诗为她启蒙。”
李国仙闻言颇为惊讶:“四岁便能读唐诗了?”
“太难的也不行,无非是白居易、唐初四家的律诗。”
曹学佺显摆的让自己女儿出来背了一首诗,再次引得李国仙惊讶夸奖。
这时仆人正抱着小阿难过来,李国仙连忙对阿难说:“乖孩子,阿娘昨天也教了你一首诗,你还记得不?”
阿难用清彻的眼神看着李国仙和王文龙,半天之后摇摇头。
李国仙瞬间无语,王文龙笑道:“曹兄之女日后定是才高的,咱们家的阿难慢着些来也行。”
李国仙虽然点头,但是心中依旧忧虑,这时正好阿难窝在母亲的怀里高兴地摆弄手上的波浪鼓,李国仙突然将波浪鼓拿走道:“阿难,跟阿娘念一首诗,念出来了,阿娘就把波浪鼓还给你。”
阿难思索一番点点头,李国仙连忙把《咏鹅》念了一遍,她念一句阿难也跟着念一句,态度十分端正。
等李国仙念完后,道:“你背一遍吧。”
阿难开始仔细思索:“鹅鹅鹅……”三个字之后却卡了壳,哪怕十分用力,却似乎再也想不起来。
阿难如今快三岁了,如果是识字天才的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认字了,王文龙看得出阿难的脑子并不笨,这小子精着呢。
明显刚才阿难是在糊弄他娘,跟着念了一遍诗词,却根本没有往脑子里去。
“去玩吧。”李国仙把阿难放到地上,突然转头问王文龙道:“相公,你说这怎么办呀!”
王文龙见到李国仙苦恼的神情不禁大笑:“孩子与大人是不同的,他年纪还小,不想学就别逼着他学,日后还有的是时间。”
李国仙小声说道:“我就怕他赶不上人家。”
“等他长大些,我亲自给他挑师傅。”王文龙安慰说。
王文龙不禁想起后世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到的,在近代之前几乎没有儿童的概念,儿童已经是一种预备的大人,表现的越像大人越会赢得长辈的喜爱。
这年代的神童往往是三岁时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八岁就少年老成,满口之乎者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孩子脑部都还没发育完全就显现出老成的样子,对未来的成长真不一定是好事。
见到阿难在仆人看管之下到草地上玩耍,曹学佺也对自家仆人说:“带小姐过去一块儿玩吧。”
他之所以会带小女儿来王家本就是存了和王家走近关系的心思,他知道王家不论嫡庶,阿难是王文龙的长子,日后说不定是有成就的,曹学佺对于王文龙观感不错,两人又同是福建人,曹学佺有心让女儿多和阿难走近,说不定长大就成了姻缘。
王文龙看破不说破,只能在心中感叹,这年代不光是培养早熟的神童,连婚姻关系也这么早就想要确立。
李国仙对此倒是乐见其成,看着草地上小阿难和凤兰玩耍,芬兰比阿难大一岁,在这年龄的孩子之中已经足够体现出个头的差距,但是个子更小的阿难明显鬼主意更多,两人在一起玩时凤兰居然被阿难带着到处跑。
王文龙对李国仙道:“我们家阿难还是挺有领导力的嘛。”
李国仙苦笑:“他也就在玩耍上有本事了。”
曹学佺今天就在王文龙家里借宿,吃过晚饭,王文龙一家人一起在堂屋中喝茶,沈宜修抱着女儿和曹学佺讨论着戏曲,这时阿难却无聊了,拉着王文龙的袖子道:“爹爹,讲故事。”
王文龙抱起儿子道:“好。”
他转向一旁的李国仙问:“你常给他讲些什么故事?”
李国仙正拖着腮听曹学佺和沈宜修聊天,闻言道:“大体是说些西游、东游,张果老变驴之类的。”
王文龙皱眉:“这么小就听神神鬼鬼?”
李国仙奇怪看了他一眼,眼神中似乎在问:不然还听些什么?
王文龙拍拍脑袋:这年代连儿童的概念都没有,哪里会有童话的概念?
《格林童话》要一百多年后才出版呢,而且最早版本的内容相当少儿不宜,并不算合格的儿童文学,历史上真正被承认是为儿童所写的儿童文学经典得到两百多年后的《木偶奇遇记》了。
李国仙在这时给阿难讲故事,不讲神神鬼鬼还能讲什么?
王文龙思索了一阵,对阿难道:“爸爸同你讲个葫芦娃的故事好不好?”
“好!我要听葫芦娃!”阿难高兴的拍手。
一旁的凤兰也被吸引过来,在王文龙家玩了一天,她的胆子也大了些,道:“叔叔,我也要听故事。”
王文龙把两个孩子都抱到椅子上,开始讲道:“很久很久以前,在天边有一座葫芦山,山里头镇压着一头蛇精和一头蝎子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关押妖精的山洞,两个妖精便逃了出来。”
阿难突然问道:“爹爹,什么是穿山甲?”
小凤兰也是一脸疑惑。
王文龙这才想起来,这年代的小孩也没有电视机可看对于这些小动物的模样大概没概念,他描述说:“那是一种跟小狗儿一般大,身上长着鳞甲的动物,最爱在山上打洞的。”
曹凤兰突然举手:“我见过穿山甲,像是老鼠一样的,没有眼睛,他在我家的地板上跑,被二娘拿扫帚打了……”
王文龙道:“那多半是朐腈,是一种益虫。”
又听到一种没听过的动物名字,两个小孩再次迷茫。
王文龙突然发现跟孩子讲童话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怪不得那些童话故事都爱拿小动物做主角,猫猫狗狗的,一说孩子就听懂了,要是换成大人的职业或者名字,孩子多半能把家长给问懵。
“你们记着穿山甲就行了,我继续讲。”王文龙道:“蛇精和蝎子精被放出来之后在山下祸害百姓,穿山甲深受重伤,一个采药的老爷爷救下了受伤的穿山甲,穿山甲告诉老爷爷:只有种出七色宝葫芦,才能消灭这两个妖精……”
第659章 龙和盛公司
曹学佺同着沈宜修和李国仙谈论戏曲,也没有关心王文龙怎么陪两个孩子顽耍,直到要休息之时小凤兰突然跑到曹学佺身边撒娇:“爹爹,咱们家种一架葫芦吧。”
“种葫芦?”曹学佺莫名其妙。
小凤兰闹着说:“我要种葫芦,王叔叔家都有葫芦的,他们家的葫芦还能变成葫芦娃呢。”
带着孩子回卧室的一路上,曹学佺被女儿闹得头疼,只能跑去找王文龙问道:“建阳你同我家女儿讲了什么,她突然缠着我要种什么葫芦,还要七彩的。那物事我哪里淘换去?”
王文龙闻言哈哈大笑,蹲下身子对被父亲一路牵过来的小凤兰道:“不若这样,明天凤兰跟李婶婶一道学画画,你把葫芦娃画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陪着你了,好么。”
小凤兰问道:“阿难也有吗?”
“他也要跟着一起画的。”王文龙点头说。
小凤兰这才高兴的道:“谢谢叔叔。”
看着女儿被仆人领回屋去,曹学佺颇为疑惑:“你究竟给她讲的什么故事,让她如此念念不忘?”
王文龙笑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写一本童话集出来,不是为了和格林兄弟抢同话发明人的地位,仅仅只是让以后自己家孩子有东西读就足够有意义。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