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59节

第655章 种田爽文,《林之洋漂流记》

  京城。

  熊廷弼等待任官的期间,收到了王文龙从南京寄来的《林之洋漂流记》后续稿件,王文龙在路上又写了三十几章,但熊廷弼看完后却更加郁闷——王文龙路上所写的内容把他的瘾头给吊了起来,接下去的稿件却又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发出。

  熊廷弼郁闷了两天,决定想法子排解:就像后世读者等待好书连载的时候排遣无聊方法就是将这书向朋友推广,介绍书的过程也相当于将书籍令人激动的内容重新回忆了一遍。他打算去安利《林之洋漂流记》。

  一天之后,闵梦得刚刚从衙门回来,就见熊廷弼已经在家等待。

  “翁次兄,别来无恙乎?”熊廷弼笑着打招呼。

  闵梦得颇为惊喜:“飞百,可是有什么喜事?”

  “也算是个喜事,”熊廷弼说:“我近日读了一本小说,名叫《林之洋漂流记》,乃是王建阳所作,此书颇有新意,其中许多内容读之仿佛身如其境……我一向知道翁次兄最爱书,是以专将此书拿来同翁次分享!”

  闵梦得惊讶于熊廷弼安利的热情,熊廷弼连晚饭也不留下来吃,放下书稿就离开,走之前还反复叮嘱闵梦得一定要将这书赶快看完。

  闵梦得今年五十多岁,和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同科进士,他是弘治朝名臣闵珪的五世孙,他父亲也曾考中进士,闵梦得兄弟几人都在家乡有才名。

  闵梦得自己就是此时有名的文学家,加上闵梦得的老家是浙江湖州府织里镇——织里是江南印书的一大中心,有名的织里书船就是那儿出来的。

  闵梦得家中几代都有经营书坊产业,他自己也有相当深厚的刊刻经验,后来闵梦得外放到漳州当官,在漳州府主导修编了《漳州府志》,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一本府志修完,可见其编书才能。

  此时闵梦得在京城中当着工部主事,业余时间还在京城搞了一个编书的会社,常和同好聚会,凑钱出一些自己喜爱的书本。

  闵梦得吃过晚饭,也有些好奇是什么书能让熊廷弼如此喜爱,于是便翻开那沓《林之洋漂流记》的稿子,颇有兴趣的阅读起来。

  和熊廷弼一样,闵梦得一开始对林之洋在荒岛上的种田经历深深带入,中期看到林之洋教授土人耕种的剧情,他的嘴角同样泛起一抹笑容。自小深受儒家教育,闵梦得对于教化土人、移风易俗的做法同样十分推崇。

  可惜给熊廷弼给他的稿子只有前三分之二,闵梦得快速阅读下一个晚上就翻完了,依旧感到意犹未尽。

  第二天正是旬休之日,闵梦得干脆拿着《林之洋漂流记》的稿子去熊廷弼家拜访。

  一见熊廷弼闵梦得就问:“此书确实颇有意思,不过内容太少,稿子我用一晚上便已看完,后续的稿子你还有吗?”

  熊廷弼笑道:“还有几十回。”

  闵梦得:“贤弟快快拿来!”

  熊廷弼拿出书稿笑着说:“翁次看书,午间还在我这里用饭如何?”

  “正有此意,”闵梦得点点头道:“酒菜我都带着来了。”

  从熊廷弼那里取来剩下几万字的书稿,闵梦得低头就看,网文的文字没什么理解难度,阅读速度贼快,几十章上万字的内容用不到半个上午就看完了,然而闵梦得感觉非但没有解渴,甚至还对后续剧情更加期待。听说熊廷弼那里已经没有书稿,闵梦得甚至有些后悔这么快就把所有内容看完,想要等待接下来的更新,还不知要多少时间……

  虽然闵梦得是第一次接触网文这样通俗的小说,但是作为名臣之后,闵梦得家中治学严谨,他的父亲更是万历朝有名的清廉知县,闵梦得十分崇尚儒家的正义理念。

  王文龙写作《林之洋漂流记》的时候按照的是网文套路,后世的网文有千般不好,但作为商业作品:遵守公序良俗、符合广大百姓的价值观这一点绝对是站得住脚的。

  任何一本热门网文,哪怕是自称主角杀伐果断的类型,也必然是有人先得罪了主角然后才会受到报复,主角基本不会是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之辈。这是因为网文的情节内容必须要让读者看得舒服,尽量少去冲击社会固有价值观。

  而《鲁滨逊漂流记》的原作在这点上做的其实十分不好,鲁滨逊和岛上的土人星期五同生共死,但直到最后他还是把星期五当做一个奴隶对待,在后续剧情中更是自封岛屿领主,将岛屿上的土人妇女随意送给船员享用,这情节在当初就给王文龙看的腻歪不已。别说是后世了,即使是在此时的大明,读者对于这种情节多半也难以接受。

  唐代道州有个土人民族多侏儒,皇家经常要他们上供“矮奴”作为小丑取乐。八百多年前的道州官员就拒绝上贡,并表示“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儒家讲究的是“编户齐民”“化民为一”,一片土地从并入中华文明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地上的百姓也就是中国人了,将这些人治理好,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才叫本事,至于掠夺一块土地,立刻将上面的人口全部变为奴隶,这真不是儒家文明所推崇的。

  即使是明代读者也很难接受鲁兵逊这种侍强凌弱的主角。

  王文龙刚开始还拿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框架,后续情节则越写越是自己的味道,他在岛屿上引入了各种势力,还加入了土人之间的斗争,一切都是为了换地图和制造更多矛盾,引出更多情节,而不是像原著一样主角在建立了定居点之后就变成了流水账。

  闵梦得和熊廷弼正为新小说入迷,最新一期《苏州旬报》也从江南传入了京城,两人惊喜的发现,《苏州旬报》的长篇小说板块新刊登的作品正是《林之洋漂流记》,王文龙的书稿本来就是为了这报纸连载而写的。

  大明百姓还是第一次看这类种田流小说,最新一期的《苏州旬报》出版之后,《林之洋漂流记》很快在小说读者之中引起热议。

  闵梦得也在京城的报纸上撰写评论:“《林之洋漂流记》此书近日连载,余有幸先看了部份书稿,除开情节引人入胜之外,我以为此书还是幻想作品的一类新尝试。自临川派兴盛以来,作品背景常在‘檀槐国’‘东郭国’,设乌有之乡、未名之所作为背景,其目的乃是以一虚幻时空而承载作者的真实想法……人各有其所想,念想太过充实,以至必须发于笔尖,而翻遍古书又无一朝代可以对应,不写乌有乡又该如何?……而王建阳此书却提供另一思路,作品背景可以不在乌有之乡,而是虚指一海岛……于此岛上,林之洋正是王建阳内心投影之对应,他教民农桑、兴修水利、审判冤狱、惩戒奸邪、锄强扶弱、开疆拓土……这样爽快事,自古世上何曾有一人可以独享?而王建阳介林之阳之耳目,带我等读者共享其乐,读此书,真大快人心也!”

第656章 看小说的徐霞客

  苏州江阴。

  二十岁的徐弘祖和老师许学夷骑着驴子走在相间小路上。

  “许先生,徐少爷,好久不见二位,近日哪里去了?”一个同乡的村民笑问。

  徐弘祖,字振之,后来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号:霞客。

  “到无锡去了。”徐霞客回答。

  那村民点点头:“敢是要去无锡办货,贵府的生意越发生发了。”

  徐霞客笑着摇摇头:“不是办货,是为了爬山。”

  村民疑惑:“爬山?去买山货还是草药?”

  许学夷笑道:“爬山就是为了爬山罢了。”

  村民完全不理解,自寻解释道:“爬山何必去无锡?咱们江阴有的是山,我们还嫌它高,来去之时专挑着山谷走呢。许先生想是拿我取笑了……”

  徐霞客的祖上是江阴望族,朱元璋还在讨饭的时候他们家就已经在江阴建起大宅子了,到徐霞客的高祖徐经手上,家产可谓“膏腴连延,货泉流溢”,不过徐经有钱了就想当官,却和唐伯虎一起牵扯进弘治朝的会试舞弊案,下狱而死。偌大的家产传到徐霞客的祖父手上还剩一万多亩良田,徐霞客父亲徐有勉有兄弟六人,徐有勉又是个喜读书却不想当官的名士,在分家之时谦让的很,到徐霞客时徐家已经“不及中人之产。”

  徐霞客和父亲的性格一样,好读书却不想科举,从小他就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也是受他老师许学夷的影响。许学夷和徐有勉是死党故交,厌恶八股取士,唯好文史,终身未仕,大概这样的人都聚到一块了……

  许学夷对于徐霞客份外喜欢,甚至在今年做媒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徐霞客,徐霞客刚出洞房,许学夷又带着徐霞客去无锡爬惠山、游太湖,由此拉开了徐霞客游历万里山河的第一步。

  此时的徐霞客还是一个新手旅行家,第一次游历无锡回来,兴奋不已,在江阴县中同许学夷告别,徐霞客还记得母亲的嘱托,专门到县中的报摊上买了几份苏州、南京的大报。

  骑着驴子回到老家村中,徐霞客拿出《苏州旬报》瞄了一眼。

  “《林之洋漂流记》,建阳先生的新作?有些意思。”

  徐霞客越看越入迷,很快连赶路的心思也没有了。

  他此时坐在驴子上看东西,如果以正常骑驴的姿势,身体会随着驴子前进的惯性不断往前倾,根本坐不稳,必须要侧坐或者倒坐。徐霞客干脆转过身子,背对驴子前进方向,用腰背的力量抵抗着驴子前进时带来的惯性,一颠一颠的艰难看报。

  第一期连载的《林之洋漂流记》为了吸引读者是特意加量的,占了另外一篇小说的更新版面,即使这样,却也只写了一万多字不到五章的内容。

  只读了前两章,徐霞客就已经被这个故事所吸引,除了因主角的冒险历程而激动外,那场让林之洋差点葬身海底的大风暴的描写更是让徐霞客惊的眼睛大张。

  他之前以为陆地上千变万化的山景就已经是自己这辈子所能见到最壮丽的景色了,可这似乎远不如书中所写的“天地间一片混沌”“大雾袭来,不辨高下,浑不知何处为天?何处为水?何处为船?”的景观。

  徐霞客都看呆了。

  从江阴县城到徐家所在村子路程并不遥远,才刚刚看了小说开头,徐霞客就已到了地方。

  远处徐家的大屋,占了村中好大一片土地。

  不过徐霞客的家并不住在那大宅子中,他赶着毛驴向着大屋东角的小别院走去。

  当年徐有勉和兄弟用射覆法分家:将家中的财产分成几份放在大碗里,扣下大碗,每个人去抽签——徐家确实是老钱,如果换成没什么底蕴的家族多半就将财产给平分了。平分财产会把好好的一体设计的大房子分成几个大杂院、把方便放水的田地拆成几块,然后结果就是,房子、水田价格全部降低。用抽签方式将家产不公平的分配,反而是保持家族财产最大化的方法,不过这要求家族参与抽签的子弟必须有相当素质,换到别家肯定打起来。

  徐霞客一家当然有相应素质,甚至素质有些太高,徐有勉抽中了最值钱的徐家正屋却坚决不要,他将大屋让给伯兄一家,自己带着老婆王室跑到东边的山地上开辟土室居住。

  如今几十年过去,徐有勉和王室艰难创业,倒也使得家道中兴,当年的陋室也变成了宅院。

  徐霞客来到后门叫门。

  “少爷回来了!”仆人很快打开门,“您可算回来了,夫人在家好生苦等了。”

  徐霞客把驴子交给那仆人,笑道:“近日娘亲身体可好?”

  “夫人身体倒还康健,就是担心少爷。”

  徐霞客拿着报纸走入正堂,一见母亲便道:“娘,我回来了,还给你带了最新的报纸。”

  王氏笑道:“你倒还记得这些。”

  “我给您念。”徐霞客坐下,将报纸翻到商业板块,给王氏念江南最新的商业资讯。

  徐家能够从二百亩地的“中人之家”成长到可以支持徐霞客全国各地的旅游,主要依靠的就是王氏的经商才能。早在徐有勉生前王氏就已经是家中实际的顶梁柱,她投资纺织业,使得徐家迅速积累财富。

  这也仰赖徐有勉够听王氏的话,他生前不喜欢和人计较利益得失,但受了妻子的要求还是去和人量长道短的做买卖,曾经因为跟人争生意吵架气到“气厥”“病舌”。徐有勉在做买卖回家的途中碰到强盗,逃跑时坠河,摔瘸了一条腿,从此身体越来越差,因此后来才一病身亡。

  王氏投资的生意是纺织业,江阴地处长江岸边,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从上游水运而来的纺织原料,王氏又从苏州引进织机,家中做好的丝织品再运到无锡去卖。

  原历史中,徐家就在王氏的经营之下成为了江阴最大的机房主,在本时空,王氏更是第一批购买苏州江南物理学会所研制的多辊纺纱机(珍妮机),资产扩张速度甚至比原时空更快。

  听徐霞客念了一通江南的商讯,王氏笑道:“你一路奔波也累了,报纸放在这里,我自己看。你快去见见儿媳,然后沐浴吃饭吧。”

  徐霞客点头放下报纸,过一会儿又转回来,笑道:“娘,我有篇《苏州旬报》上的小说还未看完……”

  王氏笑看他一眼,将《苏州旬报》递给他。

  徐霞客见过妻子许氏,妻子的婢女早就给他烧了洗澡水,徐霞客坐入浴桶洗澡,一边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报纸,继续看《林之洋漂流记》。

  可惜后续的内容已经没有几章,徐霞客一会儿的时间便看完了。

  林之洋在海岛上自力更生的情节固然吸引他,而让徐霞客更难以忘怀的则是小说中的海外的描写,那汪洋之中的一片岛屿、日落时金黄色的沙滩,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冒着火气的火山泉和硫磺池、岸边摇曳的椰子树……全都让徐霞客心向往之。

  可惜《苏州旬报》每十天才有一期,徐霞客做梦都想着后续的故事,想要看到更多海外奇景。

  等待连载的过程中,他也慢慢心生渴望:如今海贸正盛,为何自己只想着在陆地上游览?有生之年为何不去那大洋之上看一看,见见域外的风情?

第657章 读者追捧

  虽说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发韧时代,但明人所写小说的题材种类却十分局限。

  在王文龙来到大明之前,除“时事小说”外,明代该有的小说类型就已经全部出现,所谓时事小说,如:写辽东局势的《辽东传》、写魏忠贤倒台过程的《警世阴阳梦》,其实也只是讲史演义的一种,不过是所讲的内容从古代历史变成了当下所发生的事件罢了。

  如果加上李国仙的《甄嬛传》,王文龙来到大明后已经开创了武侠、侦探、冒险、宫斗、民俗等一大批的小说流派,比他来之前已存在的流派还多。看这些小说,多半还和古典小说有脱胎关系,直到《林之洋漂流记》,直接将后世网文成熟的种田文套路给搬了出来,放在明朝人眼中,这简直是另开一乾坤。

  《林之洋漂流记》在民间迅速火热起来,研究此书的作者们也马上入场。

  《林之洋漂流记》的代入感极强,爽感拉满,而且十分套路化,在专业作者眼中不只好看、更是好学。《苏州旬报》连载到第三期,市面上就已经出现类似套路的种田文。

首节 上一节 35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