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54节
王文龙叫人停车,李之藻等人材追赶上来。
把气喘匀之后,李之藻拿出一封信交到王喜手里:“这是利玛窦师傅写的信,王兄弟到了江南,凭借此信便可以找到江南的信徒,在那里参加圣教的活动。”
王喜满脸喜悦接过信件:“利玛窦师傅实在太照顾我了,请为我向师父转达感激之情。”
李之藻笑道:“这是应该的。”接着他又对王文龙拱拱手:“建阳,王兄弟,祝你们一路顺风,马到成功。”
“多谢。”王文龙也拱手回礼。
坐上马车,王喜连忙拿出一本满是注解的圣经,仔仔细细地将那封盖上火漆印的信件夹在其中。
利玛窦在京城洗礼了四十多个太监和宫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喜,此君在文人和太监之中都有较好名声,更重要的是他的位置极其重要:王喜的养父是王安,他自己又是万历皇帝乳母客氏倚重的太监:客氏的对食对象叫魏朝,魏朝有个亲信叫魏忠贤。
王喜在明朝留下的史料不多,反倒是在基督教早期的笔记之中留下许多记载。
传教士的记载之中普遍称王喜为人和善而且非常虔诚。
传教士能对太监有这样的评价十分不易,来到大明的传教士早期对于太监群体非常歧视,认为他们是缺乏了男性气息的畸形人,“没有权利受上帝的蒙召”。
王喜以为天主教中的人都把他当做兄弟,也在宗教之中找到了极强的归属感,却不知道耶稣会士一度反对为他洗礼,还是利玛窦表示要在大明传教必须要交好太监,一力主张,王喜才能入教。
不过耶稣会士的这种执着也坚持不了多久,当他们发现太监入教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之后,很快就乐于接受太监入教,还鼓励在宫中的太监传教。传教士对于太监群体的描述也一改之前画风,怎么夸怎么来。
比如南明小朝廷里的权阉庞天寿,参与吴楚党争,谗杀孙可望,妥妥一个王朝末年的恶太监,却只因为他信奉天主教就被传教士夸成了一朵花。甚至后来的教会史学家还在天主教中国传教的相关史料中写庞天寿“为明尽忠,誓死不二”“辅佐永历十二年,赤心忠肝”——庞天寿最后都逼永历禅位了,还赤心忠肝呢?这群天主教传教士为了给自己贴金,真是啥瞎话都敢编。
这还是南明的史书,有大量史料记载教会史学家都敢这么编,南美等地的历史事件许多都只有传教士的笔记作为记载证据,其中有多少歪曲篡改可想而知。
不过身处其中的王喜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乐滋滋的生活在耶稣会为他编造的幻梦情景中,一路上还每天抽出时间念经祷告,虔诚的不得了。
几天相处下来,王文龙也明白为什么邹义会派王喜到江南去做掌柜,这人的确性格温顺,在太监之中算是相当朴实的,能堪大任。
前世历史上随着魏忠贤整倒王安,王喜也再无记载,多半和自己的义父一块陪葬了。而在这个时空他被外放南京,不知道能不能逃脱被后宫斗争牵连的命运。
就在王文龙和王喜南下的时间中,大明也发生了许多大事。
四月初万历皇帝举行内阁廷推,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廷推之中叶向高、李廷机、于慎行三人正式被确定为下一届内阁成员。
其实万历皇帝心中还有一个阁臣人选,名叫王锡爵。王锡爵曾经做过阁老,争国本时他暗中同意万历皇帝的“三王并封”,结果和万历的书信被流传出去,朝中舆论大哗,为了保护万历,王锡爵辞官回乡。现在新一届的内阁即将成立,万历又想捞当年在朝堂斗争中为他挡下攻击的王锡爵入阁。
新一届的内阁中叶相高是东林大佬,李廷机中立,于慎行属于朱赓、沈一贯一派,本来的格局就是叶相高、于慎行对抗,当年把王锡爵骂走的人,许多都是今天的东林骨干,东林党和王锡爵极不对付。如果王锡爵入阁,东林的权力将受极大损害。
于是东林党的动作就来了,万历写信给王锡爵邀请出山,王锡爵三次推迟。
然而五月初,一封据称出自王锡爵写给万历的书信突然在天下流传开,根据这封信的内容,原来王锡爵的推辞只是表面功夫,他早就决定出山,而且他还在书信中和万历皇帝表示:“圣上在新内阁成立之前所有奏折一律留中,别把言官的话放在心里,只看作禽鸟之音即可。”
这一句“禽鸟之音”可是太得罪人了,大明的言官骂天骂地,王锡爵居然敢教唆皇帝把他们的话当做耳旁风?
很快就有人要求严查此信来源,还有人跑去询问王锡爵这封信是否他所写?
王锡爵还没当上阁老就已经陷入舆论中心,几天之后他只能公开表示自己已经决心杜门养老,哪怕万历皇帝再派人去询问,他也执意不出山。
这番操作之后天下之人全都愕然,看王锡爵的表现,这封流传的书信恐怕是真的。这就太恐怖了,上一次王锡爵从阁老的位置上被迫辞官,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和万历的书信从宫中流出,而这一次王锡爵再次被整,又是因为写给皇帝的书信泄露。
写给皇上的信这么容易泄露的吗?或者说:操作之人在全天下得有多少耳目?
而后续传出的消息也渐渐明朗,有人猜测这书信是漕运总督李三才泄露的,甚至连泄露过程都被拆了出来:王锡爵派家人从苏州送信到京城,途中需经运河到徐州,漕运总督李三才在徐州留宴王家人,宴会之中李三才的人把其家人灌醉,偷出信件,看到信件内容便决定抄录后分发天下。
对于这详细的猜测,李三才并没有发声辩白,全天下人很快明白,哪怕过程有出入,整件事的大概情况该就是如此。
王文龙在淮河上看到相关报道时心中也忍不住感叹:李三才这人真狠!
王锡爵可是李三才的老师,且不是那种只有名分的座师,王锡爵当年做考官之时,亲点的李三才中举,王锡爵还为此洋洋得意,早年在自己的笔记中写“独喜癸酉乡试门生李修吾(李三才),为其抗直不阿,海内称为第一流”
万万想不到,这位被王锡爵认为自己慧眼识珠、“海内第一流”的学生在关键时刻捅了他一刀,直接让他此生无缘官场。
第644章 金尼阁
官船缓缓地驶进南京码头,王喜站在甲板上眺望,颇为高兴地说:“早就听闻江南物阜民丰,今日一见才知什么叫做十里繁华。”
王文龙笑着道:“这南京港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港口,放在世界上也排得上号的。”
他又指着远处一座琉璃宝塔道:“那便是南京的大报恩寺塔,美轮美奂,凡是航海前来之人初见无不视之作奇迹。”
大报恩寺琉璃塔,通体琉璃装成,绝对代表了这年代建筑的最高审美水平,能给所有进入南京港的人视觉上的震撼。
王喜被王文龙提点之后仔细看向远处宝塔,这才发现这宝塔的七彩琉璃瓦在阳光之下熠熠生辉,忍不住赞叹道:“果然鬼斧神工,可惜是佛塔,若有一日能够建成这样的天主堂……”
王文龙忍不住暗翻白眼,利玛窦对于基督教传播的“易佛补儒”思想影响也太深远了,他的这群弟子都对佛教如此防备。
他介绍说道:“此塔乃是当年三保太监郑和所督建,三宝太监生前笃信佛教,自己也在建塔之时捐了不少钱。晚年三宝太监本想要在第七次出洋之后退居南京碧峰寺,于寺中终老,谁想出海回程之时三宝太监竟在古里国染病不起,于路上就殁了,如今能记载他伟业的物什,也就是碧峰寺中一堂佛像,以及这大报恩寺的琉璃塔了。”
王喜闻言十分惊讶,问道:“这塔是三宝太监所修?”
王文龙点头。
王喜瞬间也不再理会利玛窦对他的叮嘱了,虔诚的对着远处的大报恩寺佛塔拜了三拜:“三宝太监英灵不远,失敬失敬。”
太监群体由于家庭的缺失普遍想寻找归宿,郑和信佛,李文松信道,王喜信天主教都出于这样想法,追求信仰是为了归宿,尊敬郑和这样的同类也是一样心理,此时听说三宝太监的伟业在面前,王喜不管信什么教都会虔诚尊重。
此时的太监群体对于郑和极为尊敬,毕竟能够在历史上独开一篇,成为探险故事主角的太监实在不多,《三宝太监下西洋》这本小说的很大购买群体便是南京城中的太监,甚至还有太监资助戏班将郑和的故事改成戏剧,歌颂这个太监之中的英雄。
“官船靠岸!官船靠岸!”
在传功的吆喝声下,王喜王文龙乘坐的船只慢慢驶向岸边,王文龙发现港口上早已经站了一批迎接他和王喜的人群。
江南是王文龙的半个主场,而王喜也是怀揣着龙洋开海公司的任务而来,江南的文化名流以及官员自然许多都前来捧场迎接。
“王掌柜,建阳先生,我乃苏松巡按御史杨廷筠,欢迎两位来到南京。”杨廷筠满脸热情地走上前来,笑着同两人打招呼。
王喜点头道:“杨御史好。”
王文龙也行礼说:“早就听闻杨仲坚的名字,今日终于得见。”
杨廷筠作为巡按御史,和王喜王文龙说着话,后面的一些官员名士都只能跟随,没有机会上来聊天。
杨廷筠陪着两人走下码头,王喜道:“我也是受洗的教徒,早就听闻杨兄弟是圣教在江南的一大柱石,今日一见果然有我教中风采。”
“王公公也是圣教中人?”作为江南基督徒代表的杨廷筠颇为惊喜。
王喜点点头,这时就听人群之中发出一阵议论:“传教士来了?”“泰西之人也到了?”
虽然耶稣会已经把南京作为在中国最重要的教区之一,但是在街头上看见欧洲人的几率还是很低,哪怕是今日前来码头迎接王喜王文龙的官员,许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见到欧洲人。
许多文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都不敢上去,那个青年的欧洲传教士在众人的目光之中走来,一路走人群一路分开,然后又慢慢拢在他们身后追着围观,那传教士居然就这么分开众人走到了王文龙和王喜面前。
杨廷筠一见他便脸露惊喜之色,笑着介绍道:“这是耶稣会的金尼阁师傅。这两位便是名士王建阳,还有王喜公公。”
“王先生好,王喜兄弟你好。”金尼阁十分年轻,长得还有点儿小帅,一口汉语虽然带着一些广东口音,但发音十分不错,甚至连语调都掌握了,比利玛窦说的还流利——此君在原历史上是第一个拉丁文拼音方案的草拟者,还是第一个将音调引入拼音方案中的人。
金尼阁为人聪明,辩才敏捷,很快就学会了中文,还能读写文言文,金尼阁凭借过人的才华极受此时负责南京传教的龙华民的重视,如今虽然还不满三十岁,却已经当到南京传教的高层,过几年龙华民接任天主教中国教区的负责人后,金尼阁还会受他委派去梵蒂冈为组织中国传教士而工作,能在教皇身边工作,对于传教士来说是极高的地位。
金尼阁问:“我听说龙洋开海公司想要邀请耶稣会士作为帮手经营海外贸易?”
联络耶稣会经营海外生意的主意是邹义出的,他早就已经写信通知江南。
此言一出,众人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金尼阁今天会出现在码头上了。
“正是如此。”王喜点头。
开海公司的具体业务在码头上也不好详细说,王喜和王文龙先和来欢迎的人一番招呼,用了大半天时间将人给打发走,这才准备正式谈事情。
前来迎接的叶昼则笑着说:“此地离我家园子不远,不如请杨巡按和王公公便到我家园中坐坐。”
有勋贵背景,又有民党的加持,叶昼则在南京的官员圈子里很吃得开,杨廷筠对他比较信任,闻言点点头,询问王文龙:“建阳以为如何?”
王文龙自然也是同意。
王喜便对金尼阁说道:“请师傅同我们一块儿去商谈吧。”
金尼阁点头道:“可以。”
于是众人便在码头上上了轿子,向着叶昼则位于乌衣巷的园子而去。
五人走进园中,杨廷筠也是知道开海公司一事极为万历皇帝看重,笑着对金尼阁说道:“龙师傅,将来龙洋开海公司的生意还要多仰赖圣教中人了。”
金尼阁点点头回答道:“刚才在码头上我不方便说,其实我以为即使有我们的帮助,龙洋开海公司也很难像欧洲的公司一样成功。航海十分凶险,航海家需要有信仰,没有正确信仰的加持,殖民是很难推进的。”
此言一出,在场四人都变了脸色,传教士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总是带着这种眼光,但是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不会表现出来,而金尼阁不是利玛窦的性格,他根本忍耐不住自己的想法,几乎是迫不及待就将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而出。
第645章 狂妄之人
王喜是个厚道人,生怕大家吵架,连忙对金尼阁解释道:“虽然大明的水手没有蒙受圣教的薰陶,但是我们开海公司有着对今上的忠诚,还是能够做些事情的。”
金尼阁说道:“我不否认对于皇帝陛下的忠心可以鼓励人们做一些很伟大的事,但是这和开拓殖民地所要经历的艰苦来比只怕不值一提,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宗教的感召之下才可能实现。在一个普遍宗教愚昧的社会里,很难完成一些伟大的改革。”
听了金尼阁此番高论,王文龙对他的印象一落千丈。
前世历史上金尼阁被和罗明坚一起列为欧洲的第一代汉学家,还是最早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的人之一,在中欧交往史上被各种夸奖,交谈之前王文龙还挺期待和金尼阁的接触,却没想到这个欧洲第一代的汉学家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如此粗浅。
原时空的金尼阁要在今年才从神学院毕业来到大明,而因为王文龙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在本时空的大明更早的找到了传教方法,耶稣会的工作开展的也更顺利,金尼阁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到大明工作了。
和一些出生普通的传教士不同,金尼阁出生在西属尼德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生活优渥,神学院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到大明传教,而且还是到了走底层路线的传教士龙华民手下。
因为金尼阁的汉语说得好,又能写会看,所以他被派往江南的底层地方传教。
一些经历过欧洲普通生活的传教士来到大明,常会觉得大明比起欧洲要更富庶,但金尼阁在欧洲时过的是贵族生活,反而是来到大明之后才真正接触底层百姓,这使得他对于天主教以及欧洲制度有了一种虚幻的自信心,这其实是所经历事情带来的偏见,但到现在这种偏见在金尼阁身上已经根深蒂固。
追随龙华民传教的过程中,金尼阁见到南京的地方官为了索要财物拷打穷苦教徒,还见到当地的小吏是怎么欺压百姓。他真心认为欧洲人的生活更加优渥,而大明的许多事情在他看来全都不合理,金尼阁很认同龙华民的想法,认为大明的社会必须要经过天主教的改造才能更加公平。
金尼阁在历史上将一些中华文献翻译到欧洲、在欧洲到处宣讲中国的情况,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大明开拓,他虽然天资聪明也能读文言文,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可是一点不少。
一直到王文龙前世的现代时空,一些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误解的源头也是从金尼阁嘴里传出去的。
不过王文龙此时不打算开口,先让金尼阁和王喜谈开海公司的合作,有什么话等合作谈完了再说。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