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53节
熊廷弼思索了半晌,越想越皱眉,接着忍不住叹气说道:“这的确可能发生,是我想的简单了。”
历史上熊廷弼第一次巡按辽东的确给辽东造了不少城墙、囤积了不少粮食,但是这只是巩固了大明的防线,为后续的出战做好准备罢了。熊廷弼这一切的构想都需要建立在女真人的扩张会被其他民族所限制、大明积蓄了一定力量之后可以直接剿灭女真人老巢的基础上。
而伴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壮大以及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熊廷弼的前期设想全部落空,他第一次巡按辽东的成果几乎消耗殆尽。
这本质上是极大的战略失误,熊廷弼的作战思路对付普通的边患足够了,但是对上具有天时地利的努尔哈赤还远远不够。
王文龙道:“我建议用屯堡开边之法,以退为进,不要太广的建立军事要塞,而是将要塞之间建成体系。”
说着王文龙摊开之前和孙承宗讨论时画的地图,指着上面几个重要位置说道:
“开原城铁岭城是辽东以北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共同组成开铁防线;”
“宽甸六堡以及镇夷堡一带靠近女真又有鸭绿江口岸的补给,配合上鸭绿江海面上一众群岛,女真人缺乏渡海能力,难以攻击,以皮岛为中心完全可以作为骚扰女真的前线防线;”
“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座大城互为犄角,可以构成关宁锦防线。女真人若是有一日入侵,前两道防线丢了,关宁锦防线依旧能够稳固守卫。”
“由关宁锦往北有大凌河,此地全然可以由锦州一带的卫所补给,即使出现了辽东尽丧的情况,守住关岭井,便可由此慢慢构筑大凌河第二道防线,依旧有恢复稳固的机会……”
一番分析之后王文龙坦白说道:“辽东的人口太少,一直是作为战略缓冲区的存在,现在想要守卫辽东,临时增加移民速度已经太慢,如果真到最危急情况,不放弃土地是不可能的,只有守住战略要塞,并且将边民往要塞周围移动,这样才能减少将来女真入侵之时分散各地的边民所受的损失,也能让他们少掳掠一些人口充实自己。”
“女真的战斗力太强,唯有建成要塞群才有防守的力量。开原铁岭、皮岛、关宁锦就是辽东最容易建成的要塞群!”
熊廷弼看着王文龙画出的辽东草图半晌不语。
他知道辽东情况,王文龙刚才的分析给他带来极大震撼,的确按照王文龙的思路想去他之前的防守计划实在太过于乐观,但王文龙给出的计划执行起来,困难度非常高,主要是要有人敢背丢失领土的责任。
辽东的守卫要依靠几个防卫群进行不假,但如果按照王文龙的计划执行,一旦失去一个防卫要塞群,就会失去大片土地,孤立的小要塞根本不可能守住。这种话难以对朝中其他官员明说,因为这等于主动放弃防线失守之后的大片领土,肯定会被说是怯战。
但熊廷弼却又知道这是有限资金之下守卫辽东的最好办法。
半晌之后他才开口:“建阳请将此图借我抄录一份,我要回去仔细研究。”
王文龙点点头,提醒道:“还有一点,辽东的守卫虽然需要靠辽人,但要知道辽东依旧是大明的辽东,并非辽人的私土,‘以辽人守辽土’之说虽有执行的意义,但并不适合作为宣传的口号,这口号会引起辽人的抱团与排外。”
历史上袁崇焕大力推行这个口号,在技术层面上不错,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却引得辽东的军队公然排外,外地军官根本指挥不了,也是导致后来辽东军队成建制的投降满清的原因之一。
“辽人守辽土”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话,在战争地带还搞这种地域划分的宣传,定然起到反效果。
第642章 改编版《鲁兵逊漂流记》
一早,徐光启带着仆人准备出门上班,在门口便碰到了正在下马的熊廷弼。
熊廷弼笑着说:“子先,值班去么?”
徐光启拱手笑道:“飞百兄,今日又来了?飞百这几日都在同建阳聊小说么?”
熊廷弼笑着点头:“见杨兄在小说之上的才华果然无出其右。”
“那倒也是。”
目送徐光启出门,熊廷弼施施然走进院子。
熊廷弼回到京城之后督察院里并没有工作,朝廷要他准备去巡按辽东,这段日子他很是清闲。因为王文龙借住在徐光启家里,熊廷弼这些日子就老往徐家跑,和王文龙讨论了辽东局势之后,两人话题转而向文学方面。
熊廷弼虽然自幼习武,但是却是一个妥妥的文艺爱好者,几年之后他担任江南督学,批阅士子的考卷时一瓶酒一口剑,将卷子全都放在长案之上,看到好文章便饮酒庆贺,看到恶心人的坏作品就舞剑消解,自己一个人阅卷能玩上一天,累得满头大汗。
如果不是因为对文学的真心热爱,熊廷弼也不会收了冯梦龙这个著名小说家做弟子。
王文龙早已经在花园中等他,熊廷弼坐下便道:“建阳昨日说如今市面上流行的讲古、武侠、神怪、世情小说题材还是太狭窄,有新鲜的题材可以分享,不知所指的是何?”
王文龙笑着说道:“可写的题材多着呢,比如现在许多人都想着到海外去致富,不如就写一个人流落荒岛种田的题材,讲他如何在荒岛之上一步步的经营营生统治土人,最后成就一番霸主,这故事岂不好看?”
这些日子和熊廷弼的来往,王文龙也摸清了熊廷弼的阅读喜好。
此人是性情中人,对于文艺的追求是爽快直白,放在后世就是妥妥的网文受众,这也是为什么熊廷弼很喜欢冯梦龙描写世俗生活的作品,也对于王文龙的武侠小说也极为推崇。而至于西游记水浒传这种文学名著,熊廷弼夸也是夸,但是嫌它们枯燥深奥,没那么爱看。
熊廷弼思索一番王文龙的话,笑道:“妙哉妙哉,建阳何不将这故事写出来?”
王文龙笑着回答:“我这些日子正在写呢。”
“此话是真?”熊廷弼迫不及待说道:“建阳可否取文稿与我一看?”
王文龙走进客房,拿出了一摞厚厚的稿件。
这些日子他闲了下来,正好有时间写一新作品。
邹义又请他想办法为龙阳开海公司做宣传,要宣传航海冒险,王文龙自然就想到了了一本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本小说正是成书于英国的殖民时期,鲁滨逊流落荒岛凭借自己来自欧洲的经验和知识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后来甚至还弄到了黑奴,当上一个小小的殖民主,很有鼓励英国百姓出海开拓的意义,拿到大明来,宣传开海的效果想必也不错。
而且这书抄起来也方便,只要按种田爽文套路写。
就行《鲁滨逊漂流记》在后来虽然被奉为文学名著,但在刚刚出版时就是被英国人当成爽文来看的。
其实无论在东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刚刚出现时,都是当时的通俗读物,东方的关汉卿,西方的莎士比亚,写的作品在后世被奉上神坛,但是在当时也都是主打娱乐效果的剧本而已。不通俗,老百姓都不爱看,还凭什么能流传到后世?
熊廷弼接过王文龙的稿子,翻开就见稿子标题为《林之洋漂流记》。
他迫不及待就阅读起来:
林之洋是一个岭南的秀才,科举无望,渴望致富,于是购买了一些土产从广州出洋到西洋去做生意。第四次航海时,林之洋在航海途中遇到风暴,船上同伴全部遇难,惟有林之洋幸存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材料做了筏子,一次一次将船上的物资运到岸上,并且在岸边搭帐篷定居起来,开始寻找淡水、制作家具捕猎野味……
熊廷弼作为通俗小说爱好者,很快就沉浸到这个前所未有的探险故事中。
他渐渐将自己带入了林之洋这个角色,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那个荒岛上,思考着该如何找到淡水、捕猎野兽、制作家具,当林芝阳度过了荒岛上第一年的寒冬,第二年开始在岛上种植各种作物时,熊廷弼甚至为林之洋感到自豪,仿佛是自己亲手在荒岛上打造了一座世外桃源一般。
《鲁滨逊漂流记》的套路在王文龙看来爽点实在是有些不够,于是王文龙用后世的种田文方法给改了改,王文龙的这本《林之洋漂流记》完全就是网文的写法,把《鲁滨逊漂流记》里面许多没有代入感的啰嗦描述都给删了,使得熊廷弼看起来极为通顺,主线剧情推进的贼快,小半天时间就看了三十多章。
鲁滨逊漂流记的种田文只写了一半,把基地建设好之后,后续发展全然是抓瞎,按照网文套路,有了基地之后当然是参与外界势力的斗争了。
等林之洋的定居点也已经建成,王文龙便给林之洋安排他遇到了附近岛上的土著。
当看到林之洋利用自己的学问教化土人,成为酋长,熊廷弼忍不住会心一笑。
教以耕种、授以时令、化野为民,这套情节对于儒生来说太熟悉了,儒家典籍里反反复复强调的教化百姓做的就是这一路事情。
而这些还只是开胃菜:林之洋通过教授土著,耕种技术,进入了附近一个岛屿部落的政权中心,然后在一次政变之中纵横捭阖,成功地夺得了岛屿领袖之位,接着便是在这个更大的岛屿上规划种植区,算成本投入与产出。
虽然熊廷弼没做过生意,但是看着王文龙对于经商原理的解释,熊廷弼还是领略到了爽点剧情。
一路看着林之洋的岛屿越发兴旺,还发现了矿产,甚至在王文龙的金手指安排下,岛上还发现了野马,未来肯定是建立起手工业和军队进一步征服周围的岛屿势力,熊廷弼爽的不可自拔。
熊廷弼边读就边暗暗想:怪不得欧洲人都喜欢殖民,这种化野人为臣民,受到部族拥戴,看着自己财富领地日渐增长的感觉真是爽快。
熊廷弼迫不及待的想往下面读,然后往后一翻:这小说就写到四十章……
林之洋还没有研究出青铜工艺呢,准备和其他岛屿进行交换的陶器销路怎样也没有交代,熊廷弼看的心里没着没落的。
抬起头熊廷弼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书房里看了大半天的书,对于时间的流逝根本没有感觉,外边太阳都快下山了。
他急急忙忙拿着稿子找到王文龙问:“建阳,这书后续的稿子呢?”
“后面没有了,还没写出来呢。”王文龙摇头说。
熊廷弼又忍不住问:“林之洋最后是要在岛上建国成为酋长,还是只将这岛屿当做一个殖民地?”
“还未写完呢,我也不好说。”王文龙笑着说道。
熊廷弼又问:“那建阳什么时候能完稿?可否把稿子写完后先拿给我看。”
王文龙道:“我打算写一个大长篇,完稿之日,遥遥无期。”
“就如《西游记》一样的几十万字作品?”
王文龙笑道:“或许上百万字也打不住。”
“上百万字?建阳莫非要修史?”熊廷满脸郁闷。
王文龙闻言,不禁大笑。
这年头的小说,最长的作品也就是《西游》《水浒》这样,一百二十回近百万字,更长的作品因为印刷技术的限制,印出来了也没人买得起,印书作坊也不会印。
但这是作坊时代的出版方式,随着报纸出现,长篇小说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在原时空仅仅到民国就出现了大几百万字的《蜀山剑侠传》。如果以种田文的写法,不断的升级势力换地图,王文龙轻松能水个几百万字。
熊廷弼道:“几百万字也不嫌多,建阳尽快写出来吧。”
王文龙道:“我过几日就要回南方了,这些书稿也要拿回南边去发行,在京城能继续写的章数恐怕不多。”
“这……”熊廷弼道:“建阳既然不能写完,还不如一早就别把这书给我看!”
抱怨归抱怨,熊廷弼赴任辽东巡按后,百忙之中还专门托人从京城给他送连载《林之洋漂流记》的报纸来看,追连载是一章不落。
第643章 好学生的背刺
万历三十五年的五月,王文龙在一众朋友的陪伴之下准备离京,送别队伍从京师的南门而出柳亭饮酒刚结束,一辆枣红的小马车也从南门追着出来。
马车到王文龙等人面前停下,仆役掀开车帘,一个穿着太监服饰的青年笑呵呵的下车。
王文龙笑道:“公公来了。”
“不如建阳来的早呀。”那太监笑着回礼。
“王喜公公。”“见过公公。”送别的士人们也认出了那太监连忙都上来和他见礼,那太监又在这群士人的邀请之下同大家把盏。
王文龙这次回江南,除了请假回家之外还接受了邹义的请求,去江南帮助组建龙洋开海公司的分部。而眼前这位太监名叫王喜,今年刚满三十,正是龙洋开海公司负责江南事物的掌柜。
和其他太监不同,王喜很受文人的青睐,主要原因是他的干爹就是朱常洛的心腹太监王安。
文人群体爱骂太监其实只是为了政治考量,而王安已经和东林党人结盟,自然没有挨骂的道理,反而被此时文人吹捧为“天下第一贤宦”,连带着王喜在文人中也很吃得开。
同众人把酒之后,王文龙王喜道别众人上车,出了送别的柳亭不远,又见到一群人急急忙忙追着出来。
跑在最前面的正是李之藻,嘴里还大喊道:“建阳,王兄弟,等等,等等我。”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