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44节
大家虽然不知道王文龙为什么老提对大明臣服的女真族并把他们和蒙古并列,但大家还是听得连连点头,他们都知道王文龙说的没错,中原和周围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财富差距就是因为双方的生产模式不同。
王文龙继续说:“我中原百姓的耕种虽然能积累更多财富,但蒙古女真部落的生产方式却让这些部落民从小便学会了骑马射箭,而且十分容易获得马匹来源,只要稍加武装就能成为骑兵。”
“而我大明地方便于耕种,却不适合养马,大明的民众从小并不经常接触马匹,需要经过花费高昂的训练才能够成为合格骑兵。骑兵面对步兵有天然优势,这就导致中原地区虽然富裕,却经常会成为周边骑马部落抢掠的对象。”
“在中原王朝对抗周围游牧部落的战争中,游牧部落的优势是有充足的马匹和天然的骑兵苗子,中原王朝的优势则是能够通过农耕生产方式积累大量的财富。”
王文龙继续分析说道:“有了财富我们就可以炼铁、制弓、造城墙。”
“所以宋人可以用几百斤好铁堆成的步人甲,以上好铁甲去对抗北方骑兵,他们还能造价上百两一把的神臂弓,联绵成串的长城防御体系。这些都是中原王朝利用大量财富和资源的优势去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优势想出来的招数。”
王文龙这一番论断说出来,哪怕是没读过多少书的武官和勋贵也都觉得眼前一亮。
即使没读过史书,听着评书大家也知道了宋朝神臂弓、步人甲的历史,更是知道从先秦开始就在北方不断修建的各种城墙防御体系,但他们却从没想过这些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民族的方法根本原理都是:利用中原王朝强大的生产力优势去建造各种设施。
这种防御逻辑从先秦开始就没改变过。
王文龙的这一席话直接说出了中原王朝和周围民族对抗的根本逻辑,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王文龙继续说道:“从这个逻辑出发,中原王朝想要对抗周围的游牧民族,以骑兵对骑兵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永远只能是权宜之计。真正长治久安的方法,唯有以生产力优势去碾压对方!”
“生产力优势的体现就是中原王朝总能使用更加先进的装备。”
“汉时卫青霍去病以铁簇对上匈奴人的石簇而获得大胜,所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唐代的玄铁军可用全套马铠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宋朝的神臂弓、步人甲也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可知道,中原王朝想要武力昌盛唯有这一条路,装备碾压。”
“我将之称为:把生产力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
王文龙看看惊愕的众人,朗声做出总结:“从马铠到神臂弓再到火枪,中原王朝的装备战斗力是不断进化的,而周围游牧民族的优势依旧是千百年前的产马和能够培养骑兵。”
“与此同时,中原王朝的生产技术正在不断改进,每年能够积累的劳动剩余越来越多。汉唐之时,中原王朝人口以千万计,而到如今我大明人口早已过亿,如此一来中原王朝场能够用于研发、购买新装备的钱财定然是越来越多的。”
“所以从技术上来看,中原王朝和周围游牧民族的斗争,乃是以我之科技不断进步去攻彼之科技停滞的斗争。”
第622章 领先时代的军事经济学
“骑兵冲锋战术已经是游牧民族最适合的作战方式,这种战术刚刚出现之时,蒙古人可以打遍天下,而过了不到百年,永乐爷便可用神机营扫平漠北。这便是此消彼长的道理。”
“火枪的出现就是这改变双方斗争格局的一大枢纽。”
“在下以为,有那一日,当火枪进步到可以碾压骑兵之时,那就是中原王朝彻底征服周边游牧势力的时候!”
“以如今火枪火炮之日新月异,这个时间我敢断言,不会超过二百年!至多二百年后,游牧骑兵将再也不会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那一天越早出现,边境越早能得到长久的安宁,这便是我认为我大明该重火器而非弓马的根本原因!”
王文龙的一番话说完,郑国泰听得目瞪口呆无法反驳,而懂行的官员则激动不已。
兵部尚书王世扬这时也不管主动和王文龙说话会不会让郑国泰对他有意见了,走上两步激动问王文龙道:“建阳真敢预言二百年内火枪就能打服蒙古骑兵?”
王文龙点头道:“在下以为这还是保守估计。”
热兵器的杀伤力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间将会不停的进步,当突破某一阈值,战争之中的生产力优势就将永不回头的超过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
在东方,这个优势的体现就是“我大清”扛着火枪直接把准噶尔给灭了,乾隆直接打出十全武功。在中亚,这优势的体现是奥斯曼帝国用火枪一举征服了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庞大的帝国版图。在北亚,这体现则是一直被游牧民族压着打的俄罗斯人凭借火枪支楞起来直接杀穿了西伯利亚,打的中亚各游牧民族全都被迫臣服。
火器,就是将生产力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决定性武器!
而听到王文龙斩钉截铁的说出这一论断在场与军事相关的官员们,哪怕不完全相信二百年这个时间,却也纷纷感到激动。
这和此时大明朝的国防经济状况有关。
在王文龙前世,军事经济学是六十年代冷战时期美国人提出来的经济学细分门类,当时的老美在冷战中属于有钱的一方,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花钱才能够赢得冷战。当时老美可以投资的军事科研项目太多了,究竟是增强常规战斗力、还是核战斗力?或是把钱拿去发展太空科技?似乎每一条路都能走得通,又似乎每一条路都有缺点。于是军事经济学应运而生。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研究怎么花钱能使得军事力量最大化进步的学问。
而此时的大明面对周边力量也是类似的境遇。大明的财政紧张,那是对于大明内部来说的,而和周围的势力相比,大明每年千百万两的收入绝对是一个超级强权。可同时大明确又面对着军事力量不足的窘境。
口袋里这些钱究竟该怎么用才能强大军事力量,可以说此时大明正是需要军事经济学的时候。
郑国泰看着王文龙长篇大论的一通回答后场中的官员不少都露出喜色,即使一些武官不完全相信王文龙的乐观判断也纷纷思考起王文龙所说的装备制胜论对大明的意义,他哪还不知道自己在刚才的辩论之中已经大败亏输。
趁着大家没注意,郑国泰直接带着杜铳开溜。
在场稍有头脑的文武官员都已经倾向于王文龙,虽然京营之中的勋贵对于文官普遍没有什么好脸色,但这些人也最是爱跟风的,郑国泰知道王文龙刚才的滔滔雄辩非常符合这些勋贵的口味。
当年的李卓吾之所以一到京城就引起东林党人的注意,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骂天骂地观点犀利吸引了大量京城勋贵前去拜会。
郑国泰知道王文龙表现的越是嚣张强势,这些人越会以为王文龙有本事,而他继续留在这里,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而此时果然有不少勋贵纷纷认为王文龙有观点有本事,这是一个名士应该具备的品格,京营的十二侯爷纷纷围拢过来,主动和王文龙攀谈军事之学,他们的祖先都是靠马上立大功才成为勋贵的,他们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打仗的本事,但却很乐得结交王文龙这种“军事人材”,至少也能拿王文龙所说的军事经济学内容去和其他勋贵吹牛。
包括李文松也对王文龙刚才一番论述感到无比惊讶,悄悄对朱常洛说:“殿下,这王建阳真是有远见的。”
朱常洛也对王文龙刚才的一番论述感到万分佩服。继上一次在武靖伯府上王文龙讲完进化论之后被追捧,这次来到京营他再次见到看着王文龙被众星捧月的场面,而且还是用完全新颖的理论。
朱常洛心里只有震撼,这人的涉猎太广泛了,简直如同小说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孔明一般。
校场上,吹鼓声中。
一队队卫兵端着宽大的食盘走入场中,将食物分发给太子和每位侯爷、官员。
明代普通人家吃饭多采用聚餐制,但是皇家吃饭基本都是分餐制,总不能让皇帝和皇后两人一人一筷子夹菜吃。
哪怕是聚餐,每个人面前也会放个小食盘,有专门的杂役将贵族想要吃的菜装入盘中,再放到贵族面前。
皇家的吃饭礼仪繁琐,在太子面前更不敢失仪,分餐之时没有人敢大吃大喝,包括王文龙也只能象征性的吃两口,然后就擦嘴等待。
李言恭看朱常洛也放下筷子,便对众人道:“请列位帐中用茶吧。”
王文龙自己就啃了两口饼子,还是冷的,看看周围,估计大家都没吃饱,心中疑惑,不过在这场和他自然是不说话,跟着大家一块走。
众人转出校场,一进军帐王文龙就明白了:十几个将士正在院子前煮肉呢。
怪不得大家都不叫饿,刚才是在教场中和将士们一起吃饭,顾及影响不能大吃大喝,而这些官员们在饭后还有加餐环节。
所谓“军帐”,其实就是一个大花厅,王文龙跟着众人一起穿过院子走进花厅,走过那些煮肉的将士身旁,听出那些人所说的还不是汉话,再看看那些人长相,高颧骨,小眼睛,典型的蒙古族。
京营自打组建开始就有招募蒙古骑兵作为皇帝亲兵的习惯,现在京营虽然已经不能打仗,但这些蒙古兵后代也有独特生存技能,骑兵当不了还能当厨子嘛,京营官兵煮羊肉、做奶制品的本事京中有名,
进入花厅大家也就不那么拘束,所谓“军中不拘礼”的饮食方式就是自助餐,大块大块的羊肉煮好了放在盘子里,还有各种油炸点心奶制品,甜品之类的,旁边还有奶茶。
王文龙和孙承宗走在一起,他让兵士给自己装了一大盘手把羊肉,又弄了点不知道什么酱,打算用羊肉把肚子填饱。
这时朱常洛走到两人面前,太子看看王文龙面前一大盘羊肉笑道:“肉海也似,王寺丞好胃口呀。”
王文龙见朱常洛只拿把馓子在手里吃,好奇问道:“殿下不用些肉食吗?”
朱常洛正色道:“肉食吃多了,克化不动。这样肥羊,我向来是少用的。”
第623章 王文龙相面
朱常洛之所以很少吃肉主要还是受到他爹万历皇帝的影响,万历久病难愈,后来对于外朝的医生也不太相信,开始自己研究医书,有时还自己给自己弄药吃。
在生活上万历也非常注重调理,搞出了一套饮食理论,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吃东西要清淡不能上火。
后世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万历十几岁时经常发作的病症其实就是痛风,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也是小毛病,饮食清淡点就能够解决,但是万历大概没找到靠谱的医生,甚至可能自己看医书瞎治,结果养出了其他病来。
从痛风角度来说,万历提倡饮食清淡也是正常,他肯定会发现自己多吃些蔬菜少吃些肉就能够减少发病的频率。
不过万历似乎对自己的病情有另外理解,他认为太补热的肉不可多吃,但是可以吃“温凉之荤”,历史记载万历“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恒喜用焉。”
牛肉羊肉是不吃了,直接成为一个水产爱好者,万历这日常饮食的嘌呤不得爆表,怪不得天天腿疼。
朱常洛之所以严格遵守万历皇帝的饮食教导也是为了讨好父皇,不过万历皇帝明显对他每天吃什么并不在意。
而且王文龙知道朱常洛这么规范自身,反而会让自己太过憋屈,这样的人一旦失去压迫,反而容易因太放纵而产生问题,就比如说朱常洛后来刚当上皇帝马上就放纵地夜御八女,接着吃丹药补养,最后被毒死,一个月就把其他皇帝几十年的死亡流程走完了。
王文龙道:“我曾跟人学道门中术,专管养生,在那道门之中建议是平日吃东西荤素都要吃,但不可贪多,总是多吃些五谷菜蔬,间杂着鸡鸭鱼肉,倒没有什么肉是专一不能吃的。便如这羊肉,蒙古酋长好吃羊肉,反而养的弓马皆强,即使曝于塞外风霜之中,倒颇有几个上寿的。可见适量的吃羊肉于身子也是有益的。便是如这平日处世也是一样,总是中庸着做,似乎于人心之上也容易平静些。”
“王寺丞是会养生的,”朱常洛笑道,“听这话语似乎不差,如此我也该吃些羊肉了。”
见朱常洛来到王文龙身边聊天,刚才跟王文龙说话的孙承宗知道自己不应该继续站着,连忙行礼道:“殿下,在下告退。”
朱常洛笑道:“是我打扰了,孙编修不要见怪。”
指这一句话就让孙承宗感动不已,他觉得朱常洛实在太尊敬他们这些臣子了,俨然是日后的名君。
孙承宗感激的说道:“微臣惶恐,怎敢见怪?”
朱常洛转过头去跟王文龙继续交谈:“建阳,前几日我读你的《农业军事与钢铁》,见其中举了不少民族冲突的例子,建阳对如今大明的边民情形如何看?”
“我极为推崇李长垣。”王文龙笑着回答。
李化龙对于王文龙的地缘政治书籍极为推崇,他却不知道他对于边境冲突的处理在王文龙看来也是晚明第一流的,如果大明能多几个李化龙,晚明的局势或许都能够得到改观。
听到王文龙提起李化龙,朱常洛高兴的说道:“李长垣确然大才,征播州之役白衣作战,有古之大将风范。”
王文龙点头说:“我最佩服李长垣的地方就是他善于用人,刘大刀如此骁勇之将,素不服人,在征播州之时,李长垣能够先压制其锋铓,挫折其锐气,然后再推崇他打硬仗,使得刘将军尽心尽力。安宣慰之事李长垣也是从中斡旋,调和鼎鼐的本事能抵上数万强兵了。”
朱常洛说:“可惜了,李长垣如今却因为安宣慰之事颇受牵扯。”
安疆臣和杨应龙龙一样都是贵州的宣慰使,安江城这个水西土司所占有的领土不比播州土司杨应龙要少。
在杨应龙起兵反叛的时候,安疆臣也被人告发有谋反之意,但是朝廷怕搞出第二个杨应龙,只能让水西部杀敌图功。在李化龙攻打播州的时候,李化龙抓到杨应龙派去劝说安疆臣求援的使者,当时情势危急,一个不小心水西部就要和播州联合反叛。
幸亏李化龙当机立断,斩杀了杨应龙的使者,离间播州和水西,使得安疆臣再无退路,这才铁心跟着明军攻打杨应龙。
播州之战结束后,朝廷对播州改土归流,但是安疆臣却因为之前和贵州巡抚的约定,拿走了播州整整六百里的膏腴之地作为自己出兵的报酬。
新任巡抚王象乾上任之后上书朝廷要求安疆臣归还原属于播州的良田,而朝中也因为李化龙当年对安疆臣的善待,而对李化龙颇有微词。
龙播州土司灭亡之前播州和水西两部还互相制约,而如今拿到播州六百里土地的安疆臣已经成为贵州境内势力最大的土司,活脱脱又是下一个杨应龙,但朝廷也拿他没办法。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