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43节

  瞬间朱常洛的笑容便僵在脸上,而郑国泰脸上的笑意却是止也止不住。

  他专门从天津右卫挖来这个杜百户,为的就是今天。

第619章 王文龙:这就来活儿了

  郑国泰的开心一直延续到了会操结束。

  朱常洛宣布放赏时,郑国泰叫来顶盔贯甲的杜铳在众人面前大声夸奖道:“杜百户真虎将也!我当为你保举!”然后便直接看向朱常洛:“太子殿下以为如何?”

  杜铳也是个虎头虎脑的混人,居然当着太子的面先对郑国泰说道:“多谢都督大恩!”接着才对朱常洛一拱手。

  王文龙看的都无语了,郑国泰这人可真是蠢坏的够直白,怪不得凭借一个贵妃弟弟的身份就能成为东林后人在明史之中口诛笔伐的对象。

  京营军官可以喝兵血,可以让士兵给自己家的农庄干活,但是绝对不能私人笼络士卒,更何况是在一众朝廷官员的面前堂而皇之的如此施为。

  就郑国泰这个行为,参他一个居心叵测、私自劳军都不为过。

  但没办法,谁叫郑国泰一家在皇帝面前受宠呢?只要皇帝不介意,郑国泰做什么都不会被人计较。

  朱常洛的脸色已经非常不好,连带着他所带来的文官们也是胸膛起伏,而杜铳却好似浑然不觉,郑国泰更是一脸笑容。

  这时就见王文龙慢吞吞的站起来,对郑国泰和杜铳拱了拱手:“杜百户,在下太常寺丞王文龙,先前见到杜百户的马上功夫,叹为观止。”

  “多谢夸奖。”杜铳也对着王文龙拱了拱手。

  接下来王文龙一脸坏笑的开口说道:“不过在下以为杜百户的马上功夫虽强,但未来的京营若想要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主要依仗的一定是火器,骑射的重要性倒不那么高了。”

  杜铳和郑国泰听到这话瞬间变脸,杜铳冷哼一声道:“王寺丞是个文官,不晓得军营中的事情,军中火器不过小补耳,战场上见大兵放大阵,还是要靠骑兵步兵的硬功夫。”

  王文龙一听杜铳这话,心中就有了底,果然和他想的一样,杜铳这个武官对于火器并不推崇,多半整个京营的武官上下也有类似态度。

  骑兵冲锋在这年代当然还是战场上的主力,即使前世到了一战时期,骑兵都还有重要作用,但是大明对战游牧民族政权,在骑兵和马匹上都没有优势不重视火器绝对是走上了邪路。

  线列步兵对上骑兵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排队枪毙时代的步兵要能够打败骑兵的首要要求就是严谨的纪律性,能够顶住骑兵冲锋的巨大压力按照训练放枪。

  这明显超出了京营官兵的标准,没有强纪律性的步兵放在骑兵面前就是一盘菜,京营外出打仗时步兵往往不如少数骑兵精英有用,所以京营的侯爷们都选择给自己训练一些家丁性质的骑兵军官,甚至对于步兵和火器完全不相信。

  然而这种军事思想即使放在大明都已经算是非常落后,万历援朝之战中火枪兵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力,这也只能说是京营的官兵太久没有参与实际作战。

  不过也正因京营作战能力堪忧,朝中文官才能容忍勋贵侯爷们掌控这支军队。

  王文龙用疑惑的语气询问道:“杜百户既然是京营百户,怎么不知道京营汉兵本主的放枪勾当,对于火铳如此轻视?”

  杜铳冷笑一声,不悦说道:“我神枢营自太祖创立之时便是以骑射见长的,王寺丞如何说骑射不是我们的本主勾当?”

  “神枢营的汉兵不是以火铳御敌么?”王文龙特意把汉兵两字格外强调,让人明白他说的不是神枢营不能练习骑射,而是神枢营汉兵的工作并非如此。

  听到这话,周围人都看过来,想知道这对话会如何收场?

  杜铳是个颇以自己功马能力为傲的武将,王文龙却直接说他练错了本事,这要不是在太子面前,估计杜铳已经挽袖子过来打人了。

  杜铳气的脸色发青,他盯着王文龙说道:“王寺丞大概记错了,我们这神枢营前身乃是永乐时期的‘三千营’,由三千骑兵组成,并无火铳兵编制。王寺丞多半是读史不精看乱了内容……你是太常寺丞、中书舍人。太常寺掌管国朝礼仪,寺丞又是司典之官,中书舍人更要经手内阁文书,若由这般容易记混资料之人来担任,恐怕颇为危险吧?”

  杜铳质问王文龙,瞬间让场上气氛有些紧张。

  座中的孙承宗却微笑看着王文龙,犹如在看一出好戏,聊了几句后他就能看出王文龙做人处事的风格,知道王文龙站出来挑事肯定有后手,虽然场上紧张,但他却丝毫不为王文龙担心,反而想看王文龙会说什么来回答杜铳。

  太子朱常洛则是一脸担忧,悄悄咽了一口唾沫,他虽然对郑国泰和杜铳不满,但因为怕丢了太子的气度,也不会和郑国泰相顶撞,现在他生怕王文龙会下不来台。

  王文龙笑着拱手道:“杜百户,在下的确颇好文史,也读过一些国朝典章,是以知道一些神枢营设立的前后故事。”

  “永乐年间迁都后创立京营,当时的确分成以步兵为主的‘五军营’、以骑兵为主的‘三千营’、以火器部队为主的‘神机营’,按照武器的不同分门别类管理。”

  “然而如今的神枢营却不是由永乐年间的三千营承袭而来,而是嘉靖二十九年京营改制之时,嘉靖爷要求恢复永乐年间三大营的旧制,重新命名的。虽然和永乐年间的三大营同名,可组成部队却全然不同。”

  杜铳冷冷的说道:“既然同名可见就是要恢复旧制,能有何不同?”

  王文龙一副就事论事的书呆子语气:“之所以京营经过几次改制,就是因为旧有的火器兵、骑兵、步兵分开指挥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实际战争。如今地方上的卫所都知道将骑兵、步兵、火器兵混合编伍,当年设立京营制度的乃是先帝,怎会不知混合编伍的重要?”

  “你!”杜铳有些生气,王文龙这就是在点他,说他空有一身蛮力,不知道混成编队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王文龙继续道:“嘉靖二十九年京营改制之前,京营使用的是‘外四家’加‘两官厅’制度,外四家是十二团营的精锐,两官厅是地方上补充而来的精锐,其不同者并非使用的武器和技战术不同,只不过是兵员不同而已。”

  “无论是外四家还是两官厅的军队,在内部都又各自分成团营,各团营之内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每个团营拉出去都是既有骑兵又有步兵还有火器兵的混成部队,可以独立作战。”

  “嘉靖二十九年,恢复三大营旧制之时,直接将团营两官厅之兵成建制归入三大营,所以三大营虽然名称不同,然而其前身都是拥有骑兵步兵和火器兵的混成部队。”

  “据我所知杜百户所在的神枢营在这次改制后管掌宝纛令旗,为此专门选了一批蒙古后裔充任神枢营骑兵,而神枢营中的汉兵几乎都是步兵以及火铳兵。所以我说杜百户既为神枢营汉兵,步战放铳才是您的本门勾当。”

第620章 舌战京营

  “你这是胡说!”杜铳心里有些不敢确定,但是又不愿意输了气势,指着王文龙道:“你个文官难道比我这京营百户还懂得神枢营的历史吗?”

  王文龙连连摆手道:“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杜百户在军事上大概比我懂得多,然而未免也有见不到之处。都督若觉得我说的是错的,大可以叫人去翻阅国朝典籍,查一查嘉靖二十九年经营改制的旧事,便知我有没有在胡说八道。”

  杜铳的脸色急剧变化,他就是一个武人,只不过是听幕僚说过他所在的神枢营的历史便记下来方便吹牛,那幕僚不是军史专家,还真不一定说的全对。

  杜铳此时已经是满头汗:这王文龙究竟是哪里跳出来的?而且这人似乎在文人之中颇有名气,说不定还真看过这种冷门的史书,杜铳害怕自己说多错多,回头看了郑国泰一眼,硬着头皮说:

  “我……我回去就查典籍,到时候再和你理论!”

  杜铳也是心虚,他只是骑射利害,放铳和步战本领都很稀松,如果照王文龙所说,神枢营汉兵的本门勾当应该是打枪和当步兵,在这两样上他的武艺都只到及格线,继续吵说不定就要丢脸。

  王世扬和李言恭也都暗暗惊讶,作为京营最高地位的文武官员,他们按理说应该对于京营的制度改革非常熟悉,但是此时他们也听呆了,根本不知道王文龙所说的对还是不对。

  京营上一次改制时间是嘉靖二十九年,已经是五十多年前了,参与改制的人都快死光了,这种细枝末节的历史谁会专门去了解?李尚思和王世扬都在心里暗暗庆幸,幸亏这次被王文龙找茬的是杜铳,而不是他们两人,换他们也照样出丑。

  见到杜铳已经气急败坏,众人也小声议论起来。

  “神枢营前身原来不是骑兵吗?”

  “我倒也曾听人说过神枢营乃是由两官厅改编而来,只是没有王建阳记得这么清。”

  “建阳居然连京营历史都如此了解,真不愧是个史家啊。”

  “……”

  身处大明的人看京营改制,涉及到几万人的铁饭碗变动,哪里是那么容易一两句话就说清的。

  但这是放到几百年后历史研究者眼中,京营几次改制的内在逻辑自然很容易看清楚,省略大量旁枝末节的内容之后,整个京营制度的变革在后世史书中不过就是几段话便可总结,王文龙只不过是把读书时扫过一眼的论文内容搬出来使用而已,但在外人看来王文龙刚才的这段表现就是绝对的惊艳了。

  “厉害!”孙承宗看完这场辩论,忍不住暗暗称赞,这家伙对于历史细枝末节的掌握也太丰富了,这种冷门知识居然也能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一个行走的藏书楼?接着他第一反应就是如果以后自己有什么观点和王文龙相左,那还是先听听王文龙怎么说为好,此君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杂书,连几十年前京营的军事制度变革都能记得这么详细,信手拈来,简直也太恐怖了。

  朱常洛也是一脸开心的看着王文龙,他刚才被郑国泰和杜铳两人给怼的下不来台,心中有气还不好发泄,王文龙让杜铳吃了个瘪,着实让他舒服了不少。

  郑国泰气的脸色胀红,站起来问道:“建阳何必纠结于军制小道,时移世易,如今有杜百户这样弓马娴熟的良将,何必又非去培训什么火器兵?难道照建阳的意思火器还胜过弓马了?此论我深不以为然也!”

  郑国泰说完,众人心中都暗道他这个都督没气量,王文龙和杜铳理论的是京营军改的历史,而他却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了火器和骑射哪个更有优势上。

  京营的火器兵是出了名的训练质量差,要不然也整不出拿斧头去砍潮湿的火药造成盔甲厂大爆炸的操作,今天的会操之中也没有多少火器兵的身影。

  京营军官都不训练火器兵,若问在场军官,他们显然都会说弓马比起火器更有优势。

  弓马和火器哪个更重要本来就是大明军事理论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两方的观点都有所支持,而王文龙又是个文官,对于军事理论并不了解,吵起来王文龙怎么说的赢?这就是故意找茬。

  朱常洛的脸上再次露出紧张的表情,他觉得王文龙肯定要找个方法说自己并不把火气看得重于弓马,以避免落人口实,了。只是不知道王文龙会怎么应对郑国泰的刁难?

  这时就见王文龙一笑,说道:“我先前的话语并无此意,但郑都督说的也不错,在下的确认为,对于大明军队来说,火器的重要性远胜弓马!”

  众人瞬间愕然,明明郑国泰的话是个坑,大家还想着王文龙要怎么绕坑而出呢,却没想到这王文龙居然直接往里跳了进去!

  朱常洛也不禁紧张,王文龙这话不是自己给了郑国泰编排他的口实吗?

  “哈哈!”郑国泰果然就像捡到宝,一脸嘲讽的说道:“能说出这样话就知你不知兵了!”

  “在下的确不知兵。”王文龙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说的朱常洛目瞪口呆:

  完了完了,这王文龙也不知抽的什么风,哪怕不知兵也得硬拗下去,你别承认呀!自己承认了不知兵,还怎么和对方争辩?

  这时他就听王文龙接着道:“在下虽不知兵,却知经济学物理学的道理。”

  经济学?物理学?朱常洛听的疑惑,他们讨论骑兵和火枪兵哪个军种更强,怎么又和经济学物理学扯上了关系?

  他接着就听王文龙分析说道:“在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能量,众位可以简单理解为可用的力。比如一个军汉虽是强健,然而只给他一根长矛,陆战之时也难破重甲,那是因为盔甲坚固而人力有限之故。而当他骑上马匹,仗着长矛冲锋,马力加上人力,全部能量集中于一矛尖之上,便能够以一矛之力而破重甲步兵。”

  王文龙娓娓道来:“知道了能量的概念就能明白为何弓箭比之投矛更为普及。那是因为投矛之时只能用上当时当刻人手臂的能量,而弓箭则因为弓的弹性,将人拉弓时间内的能量都储存了起来。重弓存储的能量比起投矛瞬间的发力更高,所以哪怕放远都能射透铁甲,而标枪投矛超过一定距离想要穿甲便是痴人说梦了。”

第621章 物理、经济和军事

  王文龙详细的给这群大明人物解释能量概念:

  “弓箭储存能量用的是弓的形变,在物理学中将这种形变叫做弹性能,而火药的能量则是储存在药粉之中,在物理学中将之称为化学能。”

  “弓的弹性能需要人施力才能够存储在弓中,火药存储的能量和士兵并无关系。所以一个士兵若是能用弓箭射上五十箭那便是善射之人,若连射百箭,哪怕是神箭手也力不能当。火枪兵却能连发百枪而气不长出,这是两者能量来源的根本差别。”

  “弹性势能的存储过程中需要用力,拉弓的士兵一旦放松力气,弓箭便会激发。而火枪兵在使用火药的能量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力,只需要等待放枪的时候勾勾手指即可。所以哪怕是神射手拉满弓之后,可以瞄准的时间也不过几个呼吸,时间更长就力不可支。而一个火枪兵将装好子药的枪架在城墙上,瞄上一天一夜也没问题。”

  “能量来源的不同使得哪怕瘦弱武力之人经过训练也能够用好火枪,如此一来,火枪兵的兵员便比弓箭兵多得多。能量存储过程中成本的不同使得弓箭兵必须长时间训练直到拉弓瞄准射箭一气呵成,而火枪兵完全可以上好子弹后慢慢瞄准,如此一来,训练也就简单了。”

  王文龙道:“有这两个优点,就决定了火枪必然会取代弓箭,正如弓箭取代标枪,标枪取代投石一般,这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

  王文龙的一番论述听的众人连连点头,大家之前虽然知道火器的犀利,却只是直观感受,从没有听过这种客观的分析。经过王文龙的分析大家才明白,火枪取代弓箭的本因原来是因为两者所用能量带来的天然优势。

  郑国泰却冷笑道:“火枪有这么多好处,然而边军之中却还是注重弓马,你难道不知道火枪发射缓慢、装备价高,有这些实际的缺点存在,哪怕是火器的优势再多,那也只是文人在书斋之中纸上谈兵而已。”

  王文龙笑道:“我之所以认为火枪对于大明来说更重于弓马,正是从实际角度考虑出来的!”

  孙承宗闻言不禁好奇,他刚才听王文龙介绍火枪比起弓箭的根本优势时就已经感到大受启发,这时很想听听王文龙会怎么解释大明发展火枪的必要性。

  “我曾写过一本经济学书籍叫做《国富论》,其中分析了各种经济体的生产方式。”

  王文龙道:“中原的经济基础是耕种,而蒙古、女真的经济基础是游牧和渔猎。耕种者,几亩地便可以养活一家人,游牧和渔猎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则远远更低,需要几十亩地才能养活一人。所以同样的土地面积下,中原的耕种所能积累起来的财富必然远多于游牧的蒙古和渔猎的女真,这就是中原富庶而蒙古、女真穷困蛮的原因。”

首节 上一节 343/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