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42节
李言恭,临淮侯、总督京营戎政,是京营的最高军事指挥。
王世扬,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京营的二把手。
京营设立之初骨干就是当年和朱元璋一起从凤阳杀出来的勋贵,并且从朱元璋以后就规定京营世代由勋贵掌管,然而这项制度设计到如今已经非常落后于时代,到了明朝中叶,这些勋贵就已经不能打仗,京营本身也已成勋贵子弟吃空饷的幌子。
京营在洪武永乐时期那是相当能打的,直到土木堡之变前都还有不错战斗力。土木堡之变,鞑靼人杀入京城,京营的老底子在这一战之中损失殆尽,以后只能从各地选精锐补充,京营战力从此便急剧下降。
成化以后大明几任皇帝都曾试图恢复京营的战斗能力,要求各地选拔优秀兵将补充到京营之中,但京营常年没有仗打,有能力的武官到这里根本没有立功受赏的机会,还不如到边关去挣一份前程,从各地补充来的官兵全都是歪瓜裂枣。
大明皇家也曾试图做一系列的改革,光是京营的编制就改了四五次,还曾经让京营参与剿匪以培养作战能力,但一切的尝试到嘉靖年间全被放弃,京营不再出战,具体原因史书没有明显,但是从其剿匪的评价,可以窥知一二,“强虏视之婴儿耳”。
京营在万历年间根本没有被动用过,几十年后李自成破居庸关至沙河,京军出御,闻炮声即溃败而归,从此覆灭,这便是这支曾经跟随朱棣远征漠北的皇帝亲军最后的历史记载。
就从此时经营的领导团队,也能看出这支部队的风范。
总督京营戎、政临淮侯李言恭,大名鼎鼎的李景隆的七世孙,武官勋贵第一,在和朱常洛等人寒暄之后,走到王文龙面前,满脸欣赏的道:“王建阳果然一表人才,我看建阳的小说,早就想与你相会,只不过你少来京城,总是未能遇见。”
王文龙也拱手笑道:“在下也早就仰慕青莲居士的才华。”
没错,李言恭这个武官勋贵第一更出名的身份是号青莲居士,他是万历词坛领袖,著有《贝叶斋稿》《青莲阁集》等作品,作为一个加封太保的武官,李言恭在史书上的评价是“好学能诗,奋迹词坛”,夸也算是夸,但是和本职工作毫无关系。
历史上此君早几年就过世了,不过在本时空他到现在身体还硬朗,但是对于大明官场来说,有他没他都一样。
除了总督京营的临淮侯外,朱常洛到场落座之后总管十二营的侯爷也都进场拜见。
这些武官勋贵人人穿着漂亮的盔甲,不过看他们行动自如的轻松模样,这些盔甲多半是拿棉纸填充的,外面只是薄薄的挂了一层金属片而已,看起来漂亮,其实毫无防护力。
这些侯爷按照祖制也应该是披挂上场的,但是他们显然已没有上阵杀敌的能力,在军幕之中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坐位,甚至连他们手底下的指挥们也都安排了座位,合着这些军官也不需要参与会操。
众人拜见过朱常洛却没有人先说话,而是从一群侯爷身后走出一个穿着铠甲的军官抢先笑道:“太子殿下近日越发的丰健了。”
朱常洛也开口笑道:“郑指挥近日身子可好?”
王文龙瞬间反应过来,怪不得这个军官不开口别人都不说话,原来这人就是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
万历独宠郑贵妃这事情传的满朝皆知虽然两人夫妻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考究,但是万历对郑贵妃一家却着实不错。
有人说万历再怎么样也没有把郑贵妃的家人给封爵,并拿此来说明万历皇帝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优待郑家,这纯属是对明代历史不了解,郑贵妃的孩子又没当上皇帝,她的家人也不算外戚,怎么封爵?
万历对郑贵妃一家的优待最多也只能是给他们分几个高官,而万历早就把郑贵妃的老爹郑承宪封到了从一品的都督同知,已经是官居极品了,郑承宪死后,万历又让他儿子郑国泰继承正二品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和都督同知都是流官,按照会典是不能够继承的,万历的封爵已经非常优待,连王皇后一家都比不过郑家的待遇。而且万历皇帝还不断找机会给郑国泰加封,五年前郑国泰已经被封到正一品左都督,这是有明一朝无军功的外戚所受的最高职位,要说这还不足以证明万历皇帝有多优待郑家,那就只能是睁眼说瞎话了。
因为中国本事件,郑家和朱常洛之间自然是不对付的,甚至郑国泰对于朱常洛还有颇多不满。前几年的妖书案,许多东林党官员怀疑那本妖书就是郑国泰派人写的,吓得郑国泰半死,只能上书请求万历皇帝赶快立朱常洛为太子以证自己清白。
这事情和朱常洛也没啥关系,但是郑国泰却因此对这胖小子越发的不喜欢。
此时两人的一番寒暄也是空假的很,甚至郑国泰还以长辈的口吻询问朱常洛近日学了什么书。敢这么和太子说话,边上的一众官员全都惊得不敢吱声。
朱常洛好歹是二十岁的人了,被当小孩子对待,心里气的不行,但表面上还要装作温文的样子。
而郑国泰和朱常洛说了一段话后又将目光转向朱常洛的随员们。
王文龙的六品官服在一众中高级官员之中比较显眼,虽然已经尽力溜边站,但还是一眼就被郑国泰瞄到。
郑国泰笑着向王文龙走来,开口问道:
“这位文官是?”
王文龙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下官名叫王文龙。”
“写小说的那个王文龙?”
王文龙没想到郑国泰还看过他的书,拱手回答道:“下官是写过几本小说。”
“如此是大才了,”郑国泰眉开眼笑,思索一番又问道:“先生现在官居何职?”
“中书舍人,太常寺丞。”
郑国泰皱眉思索,仿佛自言自语的道:“太常寺丞……京营重地,按道理是不该有闲官进入的。”
朱常洛和随员们闻言瞬间脸色难看,王文龙也是心里一跳。
京营早就没有多少战斗力,京营观操也已经成为一种礼仪性质的活动,主持者带一些外官前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郑国泰这么一说,难免便把一个带外官进入军事重地的帽子扣到了朱常洛头上。
偏偏他又是以自言自语的口吻说出这些事,而且所说的内容并不算错,其他官员也不好拦着他。
第618章 落后武力
正在这时,众人就听王文龙道:“下官乃是小地方出身,没见过京军操演的大场面,此次乃是下官央求太子携带在下来观操,太子宅心仁厚,未曾拒绝。”
朱常洛身后众官都松了一口气:好在这小子够机伶,把罪责都揽去了!
在众文官欣赏的目光中,王文龙确实心里骂娘,今天跟朱常洛一起来的外官多了,怎么偏偏郑国泰只抓着他,还不是看他品级最低!
此时他还能怎么说,真把这个锅丢给朱常洛,那就是又得罪了郑国泰又得罪了太子,两头不落好。
还不如主动背锅,好歹保下一边的人情。
“原来如此。”郑国泰打心里也没有把王文龙当回事,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为了和王文龙这个六品官纠缠的。
他瞪了王文龙一眼,便看向朱常洛道:“太子殿下容我多说一句,殿下贵为储君,有时候还得多注意着些。咱们一家人还不如何,带外官入京营观操此事若说出去须不好听啊。”
朱常洛气的脸色通红,却只能压着火气说:“本宫知道了,多谢郑都督提醒。”
郑国泰哈哈笑道:“我也只是一说,还请殿下不要太往心里去。”
“不会。”朱常洛深吸一口气回答。
王文龙无语的看着郑国泰坐到前排军官的位置上去,这位大明最受宠的外戚刚才却实在没有任何风度可言,显得非常的无礼,完全就是一副恃宠而骄的样子。
就这家人的脑子,怪不得后来能够整出铤击案,当满朝官员得知梃击案发生也是第一时间就怀疑上了郑国泰:妥妥的蠢名在外。
好在朱常洛这么多年的冷宫,不是白住的,面对郑国泰的嘲讽和挑刺,他稍稍生气之后很快就冷静下来,还把王文龙叫到身边安慰说:“建阳莫怕,回去后少言此事便是。”
“多谢殿下,”王文龙点头道,“下官并不害怕。”
“如此就好。”朱常洛微微一笑。
郑国泰再是飞扬跋扈,他的实力也出不了京城,王文龙又不是长期要在京城中办公,过两天往外一跑郑国泰也拿他没办法,他怕个鬼。
朱常洛因为郑国泰的出现搞得心情大坏,坐在椅子上不再说话,王文龙自觉的走到一边。
就在太子殿下生闷气之时,一个四十多岁的文官来到王文龙身边,笑着自我介绍道:“建阳先生,在下翰林编修孙承宗,我曾读先生文章,对先生之治学极为仰慕,特别是先生所写之《国富论》和《枪炮农业与钢铁》两书,我以为其中大有治军治国之方略。我喜兵事,特来找先生一谈。”
这是真正大牛人啊!
在陕西巡抚的幕府之中当了多年卿客,前年孙承宗终于在年过四十后考上了进士,如今已经从翰林院谢馆,当上了翰林编修。
孙承宗见到王文龙还真得叫下官,因为翰林编修只是七品官,比王文龙的品级更低,不过这个职位前途无量,是专门负责草拟皇家诏告以及记录皇家活动事务的,能和皇家接触的翰林文官,不用问,都是可以坐火箭上升的位置,孙承宗也是高中榜眼才能够分到翰林编修的职位,用不了几年就会升到王文龙头顶上去。
王文龙拱手微笑道:“孙编修好,孙大人想要了解兵事,怎么不和京营军官交流,反而来找我这个文官?”
孙承宗摇摇头,嘲讽的说道:“那些个勋贵哪里知兵?且彼辈太过狂捐,我不愿与也。”
孙承宗可是铁杆的东林党人,这两年间早就和东林党联系上了,后来他能够在辽东大有作为和东林党在背后的支持也分不开关系。他才不会去和郑国泰等人谈话呢。
王文龙点头道:“人之所贵者,才学也,并非功名爵位。”
孙承宗笑道:“我以为才学之外,还有品格,正如石头可以分类,人也可以。石之分类,以华美为贵,人之分类,以品德为贵。有德之人,乃是金珠宝玉之类,即使无才华,凭一颗恒心艰苦学习,日后必是德才兼备。无德之人,乃泥土之类,便是得了些许才学,那也于国于家豪无帮助,有才无德,反成国之大害。我看建阳的书,便知建阳有爱民之大德。”
孙承宗和王文龙两人凑在一块儿聊天,很快便相谈甚欢。
王文龙问道:“孙朋友最近读什么书?”
“通读了建阳的枪炮农业与钢铁之后,我这两年都在钻研地理学问,颇有收获。我以为大明之心腹大患,不在西南而在东北。”
果然有见地,王文龙颇为惊讶于孙承宗对未来判断的准确性,他试探着问道:“东北?辽东近来不是无事吗?”
孙承宗摇头道:“那只是塞外虏酋接连死去、辽东军士一味防守退让,共同粉饰出来的太平景象而已。”
王文龙问:“若此孙朋友对辽东局势有何建议。”
孙承宗:“具体建议一时也难以说出,我如今可接触到内折,还须多看看辽东送来的公文,最好能有机会到辽东亲走一遭,如此才能够做出更多判断。”
王文龙点头道:“孙朋友有这样的心,将来一定能在经营边事上有所成就的。”
两人正说话间,李言恭已经走上点将台,操演即将开始,两人也各自回到岗位上。
李言恭传令合操,中军扬起令旗,发炮三响,鸣角击鼓,场上的步兵骑兵全都列队行阵。
京营的人数自从嘉靖年间就一直在减少,但至此时名额依旧有接近十万人,今天到场上进行操演的人数也足有上万。
当真是万马奔腾,烟尘滚滚。
然而王文龙却渐渐皱起眉头。
他在福建时曾经见过军队操演,而且还询问过明代的操演方法,明军大军的正式操演方法是“连环法”,要求一轮骑兵冲锋,然后步兵掩杀而上,再加上三段射排枪兵填缝。这是一种一眼就可以看出三类军队训练成绩的操演方式,还能练习兵种之间的互相配合。
而此时场下的骑兵步兵虽然走得十分热闹,然而却根本不是按照“连环法”在进行。
场中的冷兵器比例明显太高,京营官兵各种奇门兵器齐出,长矛、短刀就算了,还有一群人拿着藤牌在地上翻滚,却根本没有多少支火枪。
要知道连环法可是朱棣时代就已经在使用的旧式战法,而此时京中三大营的操演,火器装备水平甚至达不到明初的标准。
见过福建卫所兵操练的王文龙对于京营的战斗水平完全看不上,但场上不少没有下过地方的文官却看得津津有味。
特别是当神枢营的骑兵飞马而出,在马上引弓射箭时,王文龙还听见自己的顶头上司李尚思喊了一声“好!漂亮!”
就连朱常洛也看的满脸高兴,指着远处一个能左右开弓射箭的骑将问道:“此人是谁?好生勇猛!”
那个骑将的表现太亮眼了,左右开弓不说,射了十箭有九箭中靶,放在京营里绝对堪称一员虎将。
听到朱常洛的问话,李言恭笑问众将道:“列位将军,不知此员骁将是何人之麾下?”
郑国泰大笑回答:“此乃我营中百户杜铳也!”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