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37节
马车上,李文松掏出一本书递给王文龙道:“建阳看看这本《国富论》。”
王文龙看了一眼,点头道:“字迹清晰,刻工秀气,该是曲阜一代的刻字工来做的,用的油墨和福建版刻不同,发紫彩,天津墨?纸张也滑厚,北直隶的柘皮纸。此书在北方已算一等一了,比起江南的坊刻也不算差。”
李文松惊道:“建阳果然是印书的行家,只看一眼,便将这书籍的底给摸透了!”
王文龙一笑,他已经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印刷业人才,接过那书随便翻翻就知道是用蜡版油印技术印出来的,油墨质量可以看出不是福建产的,但也非常不错。
蜡板油印技术已经在全国铺开,有其他的作坊学会制作油墨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王文龙的油墨和蜡纸产品能够守住福建和江南的地盘就已经不容易了。
李文松笑着道:“这是我让人找能工巧匠开刻的一套《国富论》,我想在京城重印此书还有《葡萄牙国史》,想要建阳出一两篇简介。”
王文龙好奇问道:“能有利润吗?”
李文松笑道:“皇家开海公司的政策一下来,京城中要买这两本书的人可是多着哩。”
王文龙瞬间明白了李文松的想法,心想这李文松比其他大哥李文全可是有头脑的多。他的老书反正已经在南方发行过,按照此时规矩,李文松在京城直接开刻不跟他说也不算犯忌讳,而李文松主动跟他讲起此事,说不得以后如果书籍大卖,他还能有份分红。
分红的钱王文龙已经不太在乎,但是李文松这样做事还是让王文龙颇为欣赏。
他点头道:“我过两日便将两篇文章送来。”
李文松大笑:“多谢多谢。”
两人的马车来到礼部仪制司的地盘,那是处很大的府院,仪制司教习驸马是要教各种礼仪的,包括怎么陪皇上骑马,所以仪制司的工作场地中就圈了一块马场进去。
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的高级别和尚道士聚集之地其实是翰林院,毕竟翰林院集中的就是历朝历代社会地位最高的知识分子精英。
不过到了大明朝,八股取士确定了严格的科学规范,读书人有了固定升官途径,对于儒家推崇已经远超其他思想流派。于是聚集着最高知识分子精英的翰林院中,除了儒家便不会再有其他流派的知识分子存在。
如今大明的宗教管理机构是僧道司,但是这是个虚职衙门,设官不给禄,做这样的僧正道官总让人觉得没什么社会地位,有点名望的宗教界人士总想找一个正规衙门挂靠,礼部和太常寺都管理僧道司事物,太常寺已经虚设,所以如今天下有追求的和尚道士能挂职的地方,普遍就是礼部下面的各房主事了。
两人一下车,仪制司主事张端连忙上前笑道:“建阳先生,久仰大名了。”
“张主事好,能来仪制司做会讲,文龙万分荣幸。”王文龙拱手回礼。
张端本人并不有名,但是他老爹却是个厉害家伙,他老爹张瀚曾经当到本朝的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当年张居正曾想升张瀚做吏部尚书,然而张瀚不满张居正的行事风格,辞官而去。那时正是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刚刚产生矛盾的时候,万历皇帝由此颇为尊敬张瀚,前几年张瀚去世时,万历皇帝还赠太子少保并加了谥号。
张瀚做官之时正是儒门学派龙蛇并起的时候,那时泰州学派骂天骂地,张瀚自己也养出了一路特别的儒家思想,张瀚信奉“恤商”之论,宦游四方之时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商业经营和市场状况,写作《商贾纪》,是江南小市商阶级的鼓吹者。
这思想也影响到了张瀚的小儿子张端,王文龙和张端一路谈话,惊奇的得知张端居然是京城的民党成员。
王文龙之前甚至不知道京城居然有了民党,而且还能吸引官员加入。
“建阳先生。”
“王寺丞。”
仪制司外依然停了好多马车,王文龙走进院子,就见有四十多个儒生打扮的人在等待。
“这几位是?”王文龙想不到一个来礼部的会奖还能聚集到这么多人,不禁好奇众人身份。
他面前的一个中年读书人笑着说道:“在下林泉子,宛平府道正。”
又有一个儒生笑说:“陈海山,江西人,昌平县道会司正。”
“原来都是道长了。”王文龙笑着道。
各地的僧道司主官升官道观都是当地的宗教界人士,这个职位很有油水可捞,可在京城,许多贵族子弟都喜欢研究道经,京城的僧官道正不是普通和尚道士可以染指的,基本被一群贵族子弟所担任。哪怕一直到清朝,京城之中的道督等职也都长期被满清王府所把持。贵族子弟更喜欢研究这些。
王文龙也明白为何李文松会叫他来跟一群道士做会讲了,这些人说是道士,倒不如说都是京中的贵族子弟,因为万历皇帝曾经推荐过他的书,所以王文龙的名气在这群人之中还挺大。
王文龙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走上高台,台下的人还纷纷议论着,王文龙双手虚按,台下的讨论之声才渐渐小下去。
王文龙笑着说道:“今日来到仪制司作会讲,我既不太会念道经,台下各位又都是道门中的翘楚,此事上便不班门弄斧了。”
众人都笑。
王文龙继续道:“今天我便讲讲我大明的武德为何必然江河日下吧……”
台下众人一愣,接着瞬间哗然。
王文龙面对着一群京中的贵族子弟,大明利益体系的得利阶层,居然要讲大明为何必然江河日下?
李文松一呆之后,却忍不住笑起来,这王文龙还真卖力气。
他请王文龙来,就是为了能够请名士会讲,在京城的道教圈子中得到更大名声。王文龙讲的事情越能够引起轰动,李文松作为组织者越有面子。
第607章 军事的逻辑
王文龙道:“我曾写了一本《国富论》用来研究经济之学,其实军事与战争也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
“战争是有成本的,培养士兵提供粮草维护武器全都是巨大的开支,可为何自古以来凡是圣朝都必须对外征战扬威四海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打仗实实在在的能够有所收获。”
“战争的收获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战争可以扩张政权的控制领土,在未来的新领土上政权可以收获税收,同时打败敌人还能获得敌人积累的物资,这两种都是通过战争胜利能够得到的增长的收获。”
“第二则是战争可以创造缓冲区,比如我大明某边地乃是重要粮仓,那便自然要攻打下周围的交通要道关口要塞,如此才能加强对粮仓的保护,其核心思想乃是减少已有土地上可能的损失,减少损失,反过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是欧洲人在与邻国科技水平等量齐观的情况下诞生的思想,对于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来说,战争从来不是什么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而作出的行为,而是实实在在的开拓获利。
王文龙看着台下一众道士说:“因为有这两种收获,所以我大明当年对外征战之时,实则是获利大于付出的,是以开国之初一直到永乐朝,我大明长期对外征战却非但没有拖垮国家财政反而越是打仗大明越是富裕,渐渐呈现海清河宴之势。”
能够到场听王文龙会讲的人大多是京城中喜好道家的显贵子弟,其中有些就是靖难时期的勋贵后代,听到王文龙夸奖他们祖先的武功,许多人都颇为自豪。
王文龙接着说道:“这两条规律不仅对我大明有用,对于周边其他势力也是同样道理,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每一个势力都会将自己的控制地区尽量往外扩张,直到碰到另一个足够强大的势力,发现继续向外扩张的成本已经高于扩张的收益,于是扩张便在那条线上停止。”
“用这个道理就可以说明为何在开国之初我大明武德充沛而后我大明的对外扩张渐渐走向下风,至于土木之变后,大明官军非但难以对外扩张,甚至防边也成困难之事。”
王文龙拿出一张自己专门带来的大尺寸地图,请两个礼部的吏员上来左右扯着展开。他指着地图上大明的位置,在周围画了一个圈:
“诸位可以仔细看看我大明在永乐朝以后已经有了怎样的领土。”
“往西已达甘陇,再往西去便是广阔之戈壁草原,往北已达宣大,再往北同样要出汉地而入草原。须知我大明汉人百姓比例较多,而汉人大多数以耕地为生,戈壁草原并不适宜耕种,往西往北继续扩张所获得的收益已然大大减少。而西北皆游牧民族世代居住之地,伪元王庭所在,鞑靼蒙古骑兵颇多,攻打困难,乃是试图打下之时收获不大而损失颇多之地。”
王文龙的手又划过云贵,一路指向地图上的西南方向:“往南,乃十万大山,横断山脉,大军若要征交趾,缅甸,则需一直打过横断山脉才有平地可为出兵之收获。而此一路上山川奇险,难于补给,而当地土人坐拥平粮仓地攻击我出横断山脉之补给官军以及先头城堡,我军防御之成本极高,在成本计算上乃是亏本买卖。大明征下交趾而后又放弃,从经济学上来看也有其根本原因。”
王文龙又将手指指向东北:“辽东苦寒,作物难活,惟有通过一条辽西走廊进入朝鲜,然而此条补给通道极易被截断,且朝鲜乃是我大明属国,对大明并无不臣之义,以如今之技术,出兵辽东而夺朝鲜其实也是亏本买卖。”
“往东往南已达大海,以我大明当年注重陆地而不重海运之政策,大抵也无扩张的需要。”
王文龙说道:“我大明之疆域,西北达草原、西至流沙、东南临沧海、东北至于苦寒冰原。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能够给我大明造成极大的威胁或打下又有足够利益的土地至成祖之事已然全被拿下了。之后大明的土地扩张所要攻打的都是极艰难险峻之地,入不敷出。”
“如成祖时征交趾、或是深入蒙古草原,那些地方即使一时间拿下,但防守的压力还胜过占据的收获,所以长期来看必然是要放弃的。”
“强军强将是打出来的,既然没有武力需求,那么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就是必然之势,随着本朝三大征的结束,我大明短期之内似乎已经再无对外大规模用兵的需要,士兵没有经过战争,作战技巧定然下降,且对外作战所能获得的利益也极少,定然会养出一批希望求和而不是对抗的大明官员。这两点就是我以为大明日后的武德必然日渐衰弱的原因了。”
众人都听的认真,当王龙得出这个结论,大家心中都凉了一半。
有一个勋贵子弟举手问道:“为何我大明不能对海外用兵呢?”
这人显然是读过王文龙之前作品的,似乎对于大明参与航海斗争也有一些期望。
王文龙闻言摇头道:“正如圣上即将成立的开海公司,我大明定然有一些势力会去开拓海疆,但以朝廷之能力,对海外用兵短期看来几乎不可能。”
“其原因一是权力制衡,若对海外用兵,则必养出强大之海军,而我大明自古便是只有陆军而无强大海军,这海军将会和我大明原有的官职体系产生巨大权力冲突,不想要这支军队出现的可大有人在。”
“二就是利益争夺了,如今海贸有大利,这是人人都知的事情,许多勋贵之家在海运之上挣钱,若是朝廷参与开海,定然会改变海报格局,所遇到的阻力将会十分之大。”
王文龙无奈的总结说道:“现在朝廷若能开海,的确是能为我大明扩展海上的力量说不定就能使得大明培养出一支强大水军,但这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做成的事情,需要整个朝廷有这样氛围才可成型,如今之朝廷,怕是没这样的魄力了。”
听到王文龙的这一番解释,李文松不禁默然。他身处京城的权贵阶级,知道王文龙说的是对的。
第608章 建功立业的诱惑
开海的确是一条路,可是如今的大明权力早就固化,皇权都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再也不可能像明成祖朱棣之时南征交趾北入草原,现今的万历皇帝想换个太子都困难,更别说组织起自己的军队,甚至主动发起对外军事斗争了,上一个敢于御驾亲征的皇帝朱厚照,他的名字早已经被文官写在了耻辱柱上。
李文松问道:“建阳以为日后大明要想开疆拓土,还有什么发展方向?”
王文龙笑着回答:“在当今之大明,个人想要再成就大业,恐怕只有除海这一条路了?”
众人听的疑惑,有人忍不住问:“建阳先生不是才说我大明不可能以举国之力对外开拓吗?”
“举国之力对外开拓固然不可能,但有心之人,资助小团队对外开拓也能够取得不错成绩。”
王文龙解释说道:“各位或许有看过我写的一些欧洲历史,当今欧洲的海上国家控制了天下许多殖民地,而最初参与殖民的团队,其人数却远远少于各位想象。列位可以猜猜,西班牙人入侵南美之时所带军队上有多少人?”
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之中记载了葡萄牙衰落西班牙崛起的过程。
场下许多人都知道西班牙能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资助了被葡萄牙国王所冷落的航海家哥伦布,哥伦布向西航行帮助欧洲人找到了去往美洲的航线,西班牙帝国从此获得了一块庞大的殖民地,由此开始反超葡萄牙,甚至最后将葡萄牙给吞并。
在《葡萄牙国史》里王文龙对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只是简略描述,对于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过程更是只是简略概括,众人都不太清楚征服者究竟带了多少兵力。
王文龙对众人介绍道:“西班牙征服美洲的最重要事件乃是对于墨西哥之征服,墨西哥乃是美洲最肥沃之土地,其上友谊土人王国名曰阿兹特克国。约是八十年前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率领一支部队进入墨西哥,攻灭阿兹克特国大军,擒其王而毁其宗庙公室,此一役中他所携带的总共只有十一条船,六百多名西班牙人,马匹仅仅十六匹,火枪十三只,火炮十四门……而他们所征服之土人王国,人口则有百万之巨,更是盛产黄金,享国已近百年!”
王文龙道:“诸位莫以为海外的土人战斗力能有多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者。多半对上的都是这些指使用最简单弓弩,连铁制铠甲都没有的原始部落。这样的土人王国人数再多也没用,如阿兹特克士兵看见西班牙骑兵就先吓跑了一半,当西班牙士兵放铳发枪之时,剩下一半人也吓得屁滚尿流,丢下其土王便自行逃窜。”
“为何当年葡萄牙人来到我大明沿海仅有三艘大船就敢入侵我大明之屯门水寨?那就是因为这些欧洲人在世界各地顺风战打的太轻松了,以至于他们以为我大明如同那些土人国家一般,甚至估计大明士兵见到他们的弗朗机炮就会吓得自行溃散。”
“我曾查询历史,发现葡萄牙人在屯门海战之前于我大明沿海第一件事情便是掳掠广东百姓,这其实是他们在占领殖民地之前的常见做法,所掳掠的人口会被他们当做奴隶贩卖,这也是占领殖民地时的一种收获。可见他们把我们大明看的如同小岛土国一般,直到我大明在屯门得胜,葡萄牙人材老实一些。”
王文龙的一番话说的场下众人个个张大嘴巴。
虽然有些人知道屯门海战的事情,但大多数人却不晓得葡萄牙当年居然是如此的轻视大明天朝。
至于欧洲人殖民战争的容易程度就更是让大家感到大开眼界。
张端听得满心羡慕,他早知道欧洲人在殖民之事上获得了极大利益,却万万想不到对外殖民的军事斗争会如此之简单:六百个士兵就能征服一个百万人口的国家,屠其宗室毁其宗庙,强掠国家都城之财产,还将整个国家变为总督辖区——这简直是班超张骞之时才能有的事情。
众人震惊之后便是心动,六百个士兵十几艘小船,对于这场下的许多京城勋贵来说虽然算是一笔需要咬牙的投资,但是相比起回报实在是不值一提,许多人家里在祖籍豢养的嘉宾队伍都远超这个规模。欧洲人可以去抢,难道他们就不行?
王文龙今天所讲的内容正合这些京城贵族子弟的口味,场下的不少人早在父辈甚至祖父那一辈就已经立下大功,他们自觉得哪怕努力一辈子也不可能再有祖上那样的功勋了,还不如钻研宗教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现在王文龙用欧洲人的故事告诉他们,就在几十年前,欧洲人带着几百个没有多少训练的士兵就能打下一块比江南还要面积广阔的肥沃土地,这瞬间让他们升起了兴趣。
这些勋贵子弟哪个不想要建功立业?
甚至连年过中年的李文松都心动,作为一个外戚,他穷人乍富,虽然不像自己的大哥那样摆烂,但也早就绝了进取的念头。因为李文松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有比姐姐送给他的锦衣卫指挥使更高的成就了。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