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36节

  邹义担任龙洋开海公司的大掌柜,并且万历皇帝给予他全部支持,让他可以在北直隶大量的皇庄皇店之中任选用合用的经理人。

  开海公司一看就是个肥缺,满京城的皇庄把头、皇店大当,都派人给邹义送礼,邹义瞬间忙得不可开交。

  王文龙是现任官员,在开海公司之中不能担任职位,只能兼职做个公司里的参谋师爷。此王文龙没有任何意见,这公司还不定能做出什么事情来,他要真在公司担任职位,到时候公司出了大丑事,他也免不了连带着挨骂。

  夜晚,清华园。

  福王朱常洵问道:“建阳,你那开海公司定要参与战争的说法,是为了吓唬宗室而故意夸大的吧?”

  “此乃在下的衷心之言,开海公司未来定然是会和欧洲人起冲突的。”王文龙毫不迟疑的回答。

第604章 优秀宗藩

  一旁的李文松听着两人对话,笑道:“我见过欧洲的传教士,欧洲人虽然贪得无厌,但也不是疯子。我大明泱泱大国,且与他们交有那许多的生意,他们哪有胆子得罪我大明的皇家与宗室?”

  王文龙一下也不知该怎么反驳,大明的王公贵族们从来没有出过海,总是习惯用陆地上的规则去看待海上事物。开海公司插手东南亚海运,这是要绝荷兰人和未来英国人的命根子,他们之所以和大明官府搞好关系,就是为了能够在东南亚挣钱,如果这笔钱他们根本就有挣不到的危险,那他们又何必尊敬什么大明皇家?

  李文松见过的利玛窦、庞迪我都是上过大学的欧洲人,虽然学的是神学,但在此时的欧洲人之中也绝对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普通的欧洲航海家可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温文尔雅。

  如果换成清朝末年的大清亲王,肯定不会对欧洲人有这样的想象。

  这时福王又说道:“我今日看了建阳的上书,开海定然需要船只,不如就让龙江船厂先把船只造起来。”

  李文松是办过实事的,没有明言反对,只是说道:“若是要官厂造船,只怕做工太过精致,以至于工价太高。”

  朱常洵一听也明白了,什么工价太高,直白说,就是怕开海公司的钱全被官办工厂给贪去了。除了现管他们的地方官员想要造船,正常海主谁会找官厂造船呀?

  王文龙打圆场说道:“公司的船只可以在经营起生意之后再慢慢计划,一开始造多少船要多大的船现在也不知道,总要看做什么生意再来定夺嘛。”

  “这也是个办法。”朱常洵点点头,这也就是他今年只有十几岁,如果年纪再长一些就知道在这种场景下自己不是行家里手就不要冒然开口,免得丢面子。

  王文龙转开话题道:“我觉得当务之急,还是要多拉投资,让更多官员都来参与开海公司的投资,这样各党届时也不好插手了。宗室的投资也要抓紧催促,他们不拿钱,大户也不会多给。”

  李文松笑道:“此事可以去找周藩的朱勤炼,他是这些宗藩的主脑。”

  宗藩子弟大多数醉生梦死,脑袋空空,有思考能力的人不多,朱勤炼在其中算得上是一个有主意的了。

  王文龙点头道:“公司的宣传也要仔细。”

  李文松笑道:“我可去找京城中有钱有势的人家让他们也来出钱。”

  “这是必需之事,然而对普通百姓之宣传也要上心。”王文龙说道,“开海公司要参与海面上的竞争,可不能像皇庄皇店一样,若只有高门大户的投入,招来的都是关系人物,管理困难不说了,百姓们对这个公司定然也是畏惧。既然做生意,可就不能再拿权势压人,而是要讲究和气生财经营有道了。不如就让公司在江南的各大报纸上买下版面做广告,告诉江南士绅投资此公司可以参与开海事务。”

  “这个道理甚好。”朱常洵点头说。

  如今的信息传播渠道少,百姓们对于报刊杂志特别相信,如果开海公司能够花大钱在报纸上做广告,起到的宣传效果定然极好。

  王文龙打算写封信到苏州,让《苏州旬报》给开海公司的宣传出出力气,这也是个打发皇帝的方法。

  第二天一早,王文龙就去到朱勤炼居住的院子拜访。

  朱勤炼的父亲上洛康裕王是郡王,按照级别来说能和朝鲜国王平起平坐,但实际权力满不是一回事。

  大明的宗室不能经商科举,也不能领兵打仗,有钱也白搭,稍有追求的人家都不愿意和宗室结亲。

  而且朱勤炼这样的宗室离皇家一脉的亲缘关系太远了,别说他们的近亲不可能参与皇位争夺,即使皇帝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不会给他们,如此一来不但朱勤炼没有任何的出头机会,朱勤炼的儿子也注定了生下来就是做辅国将军,儿子的儿子未来则是奉国将军,如果大明不出问题,朱勤炼一家接下去五代人的命运都已经被安排妥当,没有任何脱离的机会。

  高门大户结清都是为了用姻亲关系拓展自己的家族,大明宗室自然不是他们的理想对象,所以朱勤炼能够娶到的老婆只是祥符本地一个翰林的庶女,朱勤炼的儿子朱朝燿更是只能娶当地县教谕的女儿为妻,县令之女都看不上他。

  朱载堉之所以要求万历皇帝开放宗室科举,也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他觉得能让宗室子弟参与科举多少也能给这些大明宗是一个未来的奔头。

  不过后来的实际状况和朱载堉所想出入很大。

  宗室子弟虽然不能做官经商,但是只要能分到爵位的宗室,保证温饱还是可以的,到崇祯年间奉国中尉以上的宗室人数也上万了。这些人全都在宗学里读过书,都认字。

  按理说在大明的识字率情况下,上万进学读过书的宗事子弟应该成为科举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从天启年间开放宗室科举以后,一直到大明灭亡,几十年间考出了快三千个进士,而其中出生大明宗室子弟的宗科进士总共才十三人,这还不如南方一个科举强县在这些年中考中进士的人数,要知道到崇祯末年大明宗室人口已经接近二十万,远超明末一个县城的人数规模。

  且这些宗室进士中有很多已经是没有爵位的平头宗室,甚至还有父亲那一辈已经偷偷给人当铁匠儿子那一辈努力读书考中科举的宗室子弟,这样的宗室进士能出头只能归功于他们学习的刻苦,和他们的宗室身份已经完全没有关系。

  只能说朱载堉对于自己的这些宗亲估计过高了,大明的宗室子弟的确大多识字,但是他们根本懒得去钻研科举,只想着继续躺平吃皇粮。

  而朱勤炼这一支却是周藩宗室之中的一个例外,大明的十三个宗室进士中周藩就占了两个,而且全是开封府符祥县的周王府宗籍。

  朱勤炼这一支宗室绝对是宗室之中比较有志气的,因为从小没有科举的需求,朱勤炼自己的学问水平也不高,但是自从天启年间准许宗室科举以后,朱勤炼的儿子朱朝燿就开始刻苦学习,希望能够考个功名,虽然他这一辈子只考上秀才,但到了朱勤炼的孙子则终于成功考中进士。

  周藩所出的另一个进士也是朱勤炼表哥的儿子,也是差不多的父子两代努力之后才得以高中。

  周王府这一系的宗室教育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宗师,大明灭亡时,相比于其他宗室舍命不舍财的操作,末代周王朱恭枵还能主动拿出财产加筑开封城、犒赏军队,使得李自成数次攻打开封府都无果而终。一直到明亡前一年李自成大水淹开封,朱恭枵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跟军队突围出城,虽然出城不久就病死了,但好歹没被李自成抓去煮了。

  到了南明周王封号居然还传了四代,末代周王朱伦圣随郑成功至台湾,直到郑克爽降清后才不知所终,属于少数成功通关明末乱世的藩王世系。

第605章 宗室坑宗室

  朱勤炼今年也不过四十多岁,养的白白胖胖,一张标准的大圆脸。

  王文龙想起之前见到万历皇帝的脸也挺圆的,福王朱常洵更是十几岁就胖的不成人样,再想道以前网上看到的历代明代皇帝画像,王文龙感觉老朱家的基因里似乎携带着大圆脸的特质。

  朱勤炼一见王文龙便笑道:“我在家时也常读建阳先生的《尚书古文疏证》,那是近几年研究尚书的上上之品了。”

  王文龙谦虚道:“不敢当将军厚爱。”

  周王府一系的宗室子弟受到的教育还比较端正,像朱勤炼这些人是愿意读儒家书籍的,但是因为朱勤炼他们没有希望考科举,所以读书只是为了明理,努力方向和普通的生员不同,在科举考场上,他们的学问发挥不出来。

  朱勤炼和王文龙坐下,仆人端上茶来,朱勤炼笑道:“建阳前天在会上所讲的削藩停禄之论可是吓坏了不少人呀。”

  王文龙耸耸肩膀:“是我冒昧了。”

  朱勤炼笑起来:“禄米停不停又不是建阳说的算,你只不过是指出一条明路,若有人为此而记恨你,那实在也太不知好坏。”

  “多谢将军能如此想。”王文龙说道。

  “只希望此事不要被建阳言中就好。”朱勤炼端着茶杯叹息一声。朱载堉提出宗室科举,然而朱载堉在父亲涉及郑藩之乱被圈禁后就搬到父亲的圈禁地陪伴父亲生活,等到朱载堉名声响亮,更是被万历皇帝所赏识,准许他离开藩地进入京城生活。导致朱载堉对于宗室这些人的认识极为缺乏。

  朱载堉以为向万历提出准许宗室科举就能给宗室一条路,朱勤炼却是对于宗室之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摸得门清,他根本不觉得准许宗室科举能够给宗室带来多大改变。

  如果大明真的有一天开始减少宗室支出,这些宗室只怕要饿死……

  王文龙回答道:“虽说我不敢猜测圣上是怎么想的,但只要计算宗室人口,就知道宗室支出肯定无法稳定发下去了。”

  “我也明白,是以才忧心忡忡。”朱勤炼也很无奈,从公心出发,他也知道大明的宗室对于国家非但没有多少好处,相反带来的坏处还更多,然而从个人角度讲,他又不希望自己在河南的亲朋好友落到生活无着的命运。

  朱元璋定下的政策虽然没有起到他预想中宗室守国家的效果,但却实在让一藩宗室之内形成了很紧密的关系,大家休戚与共。

  当大明要灭亡的时候,满天下这么多王爷,却没有一只能够成功领导起义军重建大明朝廷,反倒是分裂成不同阵营为了争夺南明王位而闹起内哄。但是在自己的宗室之中,大家却都有牺牲精神。

  楚王案中为了保护同为楚藩宗室的其他人,不就是一堆带头闹事的宗室主动站出来接受终身圈禁或是砍头的罪责吗?

  朱元璋想要让这些宗室去守护整个朱勤炼家,最后这几十万人却是各自都想守护自己的小家,说起来也是非常无奈了。

  王文龙劝道:“将军若想保全周藩,何不在出钱一事上主动承担些责任,圣上心中都明白的。”

  朱勤炼看了王文龙一眼,点头说:“就是不知圣上需要多少数额?”

  “这个……我要去通知邹公公来谈。”王文龙有些意外朱勤炼回答的如此干脆,看来在朱勤炼眼中只有保全周王宗室最重要,如果能给万历皇帝留个好印象,他不在乎把其他各支宗室给坑进去。也是,如今大明宗室已经接近十万人,这么大的家族内,当然是保存自己这一脉的亲人最重要,至于其他几万人自己见都没见过,哪来的什么人情啊?

  王文龙回去就派人去京城通知邹义,下午邹公公就赶到了清华园。

  两人再次找到朱勤炼密谈,这次除了想要朱勤炼带头提议捐钱数字之外,也是想打探一下这些宗王口袋的深浅。

  宗室的财产非常难统计,多的能存几十上百万两,少的拿出个一千两都肉疼,主要是历朝历代皇家。分享给这些宗室的资金很多都没有计入统计,万历皇帝要在每个方王手上捞多少钱,他自己也没个准数。

  朱勤炼已经决心做宗室的叛徒,当即一五一十把自己所知的情况和两人说了。

  大明各宗室的分封年代不同,早的有朱元璋当年封的亲王还传到今天的,晚的封亲王才刚刚传到第二代,每一地方的宗室和皇家远近受到的赏赐也不同,加上宗室在地方上的权力地位不尽相同,捞钱的本领也各有千秋,最终导致各藩之间贫富差距极大。

  据朱勤炼透露,在三十多个亲王世系之中最穷的宗室是四川和江西的两个亲王。

  这俩王府的宗人后来几乎包揽了宗室进士的名额,主要原因就是这俩王府的宗室已经穷惯了,能够吃苦读书,这俩地方的宗室人数太多,朝廷的禄米早就已经不按时发放,如果宗室还严守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不出去打工,许多人真能饿死,所以在这两处爵位还没传完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宗室子弟跑到民间做各种生意。

  在成都或者南昌走进街头一家米粉摊灶前煮米粉的老板可能就是个辅国中尉。

  周藩、沈藩算是比较平均的水平,周王府的钱财不多,使劲凑凑能拿出个一二万两,但是更多的钱藏在下面的郡王手上。

  最有钱的藩王则是楚藩和郑藩,这两地的王府日久年深,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田产钱财,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下的郡王也个个肥的流油,楚藩王府你的钱已经被万力搜刮过一遍,但是他手下的郡王家里还没动呢,楚藩的郡王和将军们可是有能力鼓动上千家丁血洗武昌城,不出点买命银子怎么可能做得到?

  财帛动人心,这也是为啥楚藩和郑藩会先闹出继承人争夺乱子的原因。

  听完朱勤炼的话,邹义眼珠儿一转,说道:“让各藩都出五万两如何?”

  朱勤炼连连摇头:“把王府卖了也出不起呀!”

  “那就三万两,不能再降了。”邹义道。

  朱勤炼苦笑道:“楚藩的皇杠也才两万两。”

  邹义:“可以让郡王们也来凑凑嘛。”

  三人足足聊了一个晚上,最后把数字谈到了两万五千两。

  邹义和王文龙趁着也色离开朱勤炼的院子,朱勤炼根本不敢送,要是让其他宗藩知道是他和皇帝的人谈出这个数字,那些个宗藩子弟真能把他在京城做掉。

  每个清完两万五千两,再加上几家外戚凑的钱,最后能有个八十多万两银子,足以让万历皇帝满意了,王文龙的差事也终于能有个交代。

  第二天一早,王文龙就跟着李文松一起去礼部做会讲。

第606章 语出惊人

  王文龙和李文松一早就从清华园出发,前往北京西郊外的礼部仪制司,这个衙门现在管着监督僧道司的工作。

  仪制司也是大名鼎鼎的礼部四清吏司之一,过去曾经是负责管理仪仗和教授礼仪的,但是这个工作现在已经有鸿胪寺取代,仪制司惟一剩下的法定工作就是教习驸马,万历皇帝只有一个活到成年的女儿,早就嫁人了,孩子都生了仨,仪制司这法定工作有和没有也一样。

  所以说万历皇帝觉得大明的官员臃肿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就说仪制司上下十几口人,占着那么大的地方,啥工作都没有,偏偏作为礼部的四大司之一还不能撤,其存在纯纯的浪费皇粮。

首节 上一节 336/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