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34节

  李太后忍不住问道:“照如此说来,这皇家公司的前景是极好的?”

  陈矩也是看着万历皇帝微微点头,他没听出啥问题。

  至于万历皇帝,在理解王文龙所说的原理之后,已经对王文龙的理论相信了大半,因为他自己在和六部分账之前就经常计算天下矿监税吏给他奉献的钱财,知道福建的收税太监常年是税监中绩效最好的,显然证明海外贸易给福建带来了巨额的收入。

  接下来万历皇帝和李太后针对公司的运营又询问了王文龙许多问题。

  王文龙直接给了类似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营模式。

  王文龙知道既然万历皇帝不想费事,也不想和朝中大臣争夺利益,那么董事会模式的股份制公司就是最好选择。

  万历皇帝完全可以选几个得力的太监或者宗室做董事,建立皇家投资的海贸公司,至于实际的经营内容:运货也好,殖民也罢,甚至可以招募雇佣兵去海外攻打港口,发私掠证,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

  虽然皇家公司的内部一定有贪腐,经营效率也肯定不如福建的海主,但是大明眼下的海贸生意实在是太好赚了,有万历皇帝的大笔投资,这家皇家海贸公司起码在十几年内肯定是能够保证获利的。

  以王文龙的私心角度出发,如今大明对于海外贸易的投资怕的只有不够多,哪怕万历皇帝的海贸公司最后亏本而归,他所掏出的真金白银也是投在了开海事业上。万历皇帝的钱作为大明投资海贸事业的资金花费掉,总比像原历史一样几百万两银子都被当做修宫殿的花销、福王就藩的礼金等等浪费方式花费掉来的有益。

  肉烂在锅里,哪怕万历皇帝手下的太监实在是贪得太过,把皇家公司的船全部拖到黑市上卖掉,那也是卖给其他的大明海商,增加的还是大明海船的总吨位。

  王文龙的御前奏对进行了整整一上午,把皇家公司的前景说的天花乱坠。第二天一早,王文龙正和徐光启一家人吃早饭,徐光启家的门子突然急匆匆跑进来道:“内官来宣旨了!”

  王文龙和徐光启连忙出去,就见一个小太监说万历皇帝下了谕旨,很快就到,让他们赶紧准备。

  王文龙掏钱打点了那小太监,徐家则立刻忙碌起来,开中门、摆香案。

  等了小半个时辰,昨天引着王文龙进入御花园的太监邹义便笑嘻嘻的来了。

  王文龙以及徐家众人都跪下接旨,邹义念了一通,最重要就是后面两句“擢升中书舍人王文龙为太常寺丞,带衔办事。帮助邹义处理皇家公司之事。钦此。”

  听到这话,徐光启忍不住对身边的王文龙投去羡慕的目光。

  王文龙的中书舍人原是七品下的官职,而太常寺丞则是正六品。

  不要以为这一品半的区别不大,七品以上和七品以下,在大明的官制中就是中层官员和低级官员的分野。许多官员一辈子都只能在七品打转。

  邹义有心结交王文龙,等王文龙行礼之后,他直接上前两步双手将王文龙扶起,满脸笑容的道:“恭喜建阳了,日后咱们可要戮力同心呀。”

  王文龙还有些懵,询问了一番这个六品太常寺丞的官职是什么意思?

  邹义笑着解释:“隆武朝以后的规矩,中书舍人不能转为科道官,只能带衔办事,但这六品的太常寺丞可也够清贵的了。跨过太常博士直接成为寺丞,在本朝,建阳是第一个呀。”

  邹义一番解释王文龙这才明白,因为中书舍人不能转任科道官,所以万历皇帝给他封的这个正六品太常寺丞只是加衔,他还是中书舍人,只不过是借了太常寺里一个官职来给他抬高官阶。

  太常寺是主管祭祀的部门,和礼部的责任重叠,基本没有什么活可干,其中的官职不少就是专门留着给人加衔的。比如太常寺的从司乐,赞礼郎,协律郎,各地奉祀,总数过百,全给了朝臣或者是土司的子弟。

  不过这种小官普遍是八品以下,也就是活着的时候拿点俸禄,死后可以穿官袍入葬而已。以七品的太常博士为分界,以上的太常寺官职就很难获得了,不是有了大贡献或者被皇帝器重基本得不到,走这条升级路线最高能够加衔到太常寺卿,那已经是正三品官。

第600章 武清侯

  王文龙请邹义到花厅坐下喝茶,大概弄清楚了万历皇帝给自己的好处,这才问道:“邹公公可否告知圣上要微臣做何事?”

  就凭万历皇帝那逮到一个人就往死用的做事风格,王文龙才不信万历会凭白无故给他这么大的好处。邹义对天拱拱手道:“圣上和九连菩萨已经决定设立皇家海贸公司,不过不仅是内库,也要给宗室和外戚参股的机会,此是圣上交由我来负责,正要建阳帮助说项,若公司成立,免不了也有建阳一个官职呢”

  王文龙明白了,什么免不了一个官职,万历多半是对于这投资不完全放心,想要多招些股份分担风险。

  至于他王文龙,与其说招股,更不如说是拿他做个幌子。凭王文龙口才再强也不可能说动宗室们真金白银的掏钱,宗室们之所以要掏钱,还是怕万历皇帝,可是万历需要一个顶雷的人。

  邹义笑道:“建阳你只好好计划便是,过两日便在武清侯的圆子里招股。”

  万历皇帝下旨要他去得罪人,他也不能说不去。

  反正不就是搞路演吗,王文龙就出一张嘴,顶多被几个宗室记恨,反正福建又没有宗室,他们也没本事对王文龙怎样,王文龙无奈也就接受了。

  王文龙倒是忍不住好奇问道。“宗室有那么多钱吗?”

  王文龙知道万历皇帝的内库这十几年可是过手了三百多万两银子,比国库里头的存银数量还多,万历皇帝想要宗室外戚分担风险,宗室的钱袋子也得深到一定程度。

  邹义同样左右看看,小声笑道:“大明养宗室二百余年,他们怎会无钱?建阳看过武清侯的园子,便知这些宗室外戚的手面了。”

  王文龙点点头:“敢问武清侯的园子在何处?”

  “在京城西北的海淀,名叫清华园。”

  王文龙:“……”

  这群宗室真是挺有钱的。

  ……

  第一任武清侯是当今李太后的爹李伟,已经去世多年,如今的武清侯是李太后的长兄李文全。

  李太后是贫苦家庭出身,从小被卖到裕王府里做宫女,李氏被裕王看中生下了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李家此后才翻身。

  后来裕王又继承大统,李太后也成为贵妃,李家便越发兴旺。等到李太后的儿子万历登基称帝,李家也终于完成三级跳,成为了京城的顶级权贵。

  李太后对于自己的老爹以及兄弟非常照顾,一再嘱咐万历皇帝以及宗室要对外戚好。这嘱咐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大明皇室,崇祯帝的第五子朱慈焕早夭,病死前对崇祯说:“皇帝带外戚不好,九连菩萨要使每个皇子都年少而亡的。”老太太那时都死了十几年了,这嘱托着实成为了大明皇室的心理阴影。

  武清侯此时权势滔天,只看这一座清华园就知他的财力,清华园又称“李园”,那是此时的京中第一名园,整座园子建造的规模宏伟,富丽堂皇,面积足有接近七十亩,比后世清华大学校园面积还要大些,还包括了清华附小等附近地段。

  王文龙在还没有被叫做未名湖的未名湖畔下马,只看了一眼这园林的规模就知道万历皇帝为啥会要找宗室筹款了。

  万历皇帝好不容易搜刮来点钱拿出来孝敬自己老娘,而李太后转手就送了给娘家人,最可气李家还在万历皇帝眼皮下修了这么一座园子,就凭万历皇帝那抠搜性格,王文龙合理怀疑他找宗室外戚投资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报复。

  王文龙和邹义走进园中的时候,李太后的大哥李文全已经在园中等待。

  李文全如今也已六十多岁,他和王文龙拱手道:“王寺丞,里面请。”

  王文龙拱手回礼:“多谢武清侯相迎。”

  李文全一笑,拢了拢衣服道:“王寺丞和邹公公跟随我家人入园就是,在下这几日犯了气喘,少陪了。”

  李文全话是这么说,然而人却中气十足,明显也就是看在万历皇帝让两人筹款的份上才出来迎接,然后便要找借口离开。

  邹义道:“武清侯自便。”李文全转身就走,王文龙和邹义只能相视苦笑。

  李文全前半辈子就是个京城混混,后半辈子因为妹妹的关系突然飞黄腾达,根本不把他们两人放在眼里。

  王文龙和邹义来到准备谈事情的花厅,不久又见一个面白无须的道袍中年人走了进来。

  邹义连忙起身道:“李道长来了。”

  他又为一旁的王文龙介绍:“这位乃是锦衣卫指挥使李玄成,武清侯的三弟。”

  王文龙听说是李太后的三弟来了也忙拱手行礼。

  李文松面向阴柔,没有一根胡子,哪怕穿着道袍,乍看之下也像个道姑而非道士,这是因为李文松其实是个太监。

  李家当年十分穷困,根本养不活许多孩子,将长女送到裕王府去做宫女,又将三子李文松送进宫中做太监。

  李文松入宫之时还不满十岁,从小受割,所以一辈子身子都没长开,看起来更像个女人。

  在李氏被封太后之后,李文松也得以出宫,如今封了锦衣卫指挥使。

  李文松从小在后宫生活,吃过的苦明显比李文全多,见识也更广,还进过内书房读书,在太监里也算是个有本事的。

  李太后信佛,然而李文松却是入了道籍的全真派武当山凝虚观观主。

  万历皇帝年轻时祭拜武当山和祭拜五台山的李太后打对台,李文松就在那时转而学道,明显是为了家族考虑。

  这人不像李文全一样眼高于顶,反而一上来便同邹义和王文龙寒暄,李文松故意聊起当年在内书房读书的旧事,和同样在内书房读过书的邹义找到共同话题,场上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三人聊的热络,这时场中又进来一对父子——周藩的镇国将军朱勤炼,和朱勤炼的儿子辅国将军朱朝燿。

  王文龙原本不知道京城宗室的情况,前两天还好奇询问邹义这些宗室怎么不在藩地而会聚集在京城?

  邹义给的答案非常简单:“来要钱的。”

  听邹义一番解释,王文龙也明白了,这都得怪大明的宗室制度太奇葩了,满清的宗室制度一度被人说成落后,然而却已经是在大明宗室制度的基础上改进了的。

  朱元璋当年规定的宗室制度是:皇上的儿子都封做亲王,亲王的儿子中嫡长子继承亲王王位,其他儿子全都封郡王。

  而且亲王郡王全都可以由嫡长子按次序继承。

  这叫什么?世袭罔替!

  在后来的满清“世袭罔替”是八大铁帽子王才有的待遇,而在明朝,任何一任皇上的儿子,包括皇上儿子的儿子,无论亲王郡王都有这样的待遇,结果可想而知——大明的王爷满地走。

第601章 宗室招股大会

  满清后来规定:铁帽子王以外的其他爵位每传一代就降一等,主要就是因为借鉴了明朝的惨痛教训。

  朱元璋时期只有十几个亲王和郡王,但这玩意儿是指数性增加,到万历时期,大明已经有三十多个亲王,明朝更是一共有几百个郡王,整个大明也就两千多个县,有宗室存在的地方郡县更少,有亲王的省分已经确确实实的能做到每县一王,封地早就不够了,后来好多郡王的名字只能重复利用。

  亲王的俸禄一年一万石,如果是公主和郡主她们自己包括所嫁的驸马以及郡马也都有俸禄,而且这些俸禄给的还极为豪爽,哪怕是最小的宗室贵族奉国中尉,按照纸面数字年俸也有二百石,相当于普通人十年的收入。

  且一个亲王传到奉国中尉要足足传八代人,这开玩笑呢,从朱元璋开始算到万历皇帝这里才第十代人,如果真按朱元璋的这个搞法到现在仁宗朝的勋贵都还在拿俸禄。

  后来的皇帝已经拼命削减宗室人数,但即使如此到了万历年间领禄米的宗室依旧有大几万人,这俸禄朝廷发的是相当吃力。

  嘉靖以后,朝廷给禄米的时间越发拖延,王爷们不能离开封地,而且大明还有防止王爷们联合造反的“二王不相见”政策,各大王府只好派子嗣到南北两京去盯着发钱。

  朝廷对宗室禄米的发放往往装聋作哑,各位亲王郡王不派子孙在宗人府,朝廷是真敢不发啊。

  比如这位镇国将军朱勤炼就是上洛康裕王的儿子。

  当然,满天下的郡王有近百个,自己兜里都没多少钱,只有这重身份,朱勤炼父子是没机会来参加招股大会的,他们能来主要因为上洛康裕王是老周王的儿子,周王和康裕王父子两人都不能出封地,只能由朱勤炼父子做周王一系的代表。

  大明的亲王虽然也有三十多个,但总比总数百多个的郡王值钱,特别像楚王、周王、郑王这些世代传承的王府,都是有不少积蓄的。万历皇帝这次就想着能从他们这儿集点资。

  当福王朱常询洵到场之时,全场人都起身欢迎,这是此次筹款会上唯一到场的亲王,其他亲王都圈在藩地不能出来。

  邹义上台对着三十多个亲王的代表以及一群外戚讲述皇家公司的由来时,王文龙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菜市场。

  这群宗室子弟有人边听边抽烟、有人边听边嚼槟榔,还有人听着听着不知从哪摸出个蛐蛐笼子掏出虫粮喂起来,彼此之间更是谈论调笑,完全不在乎场上有人在说话。

首节 上一节 33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