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33节

  史书上对于万历皇帝混蛋的记载,除了摆烂爱钱之外,就是万历喝酒之后喜欢打宫女,不过这一般也是万历皇帝病痛无处发泄之时才会想来折磨人的手段。对于外朝臣子,万历皇帝正常情况下不会突然翻脸。

  果然万历皇帝被撅了面子,虽有些发楞却没有生气,只是皱眉问道:

  “世上货物只有那么多,若超发了钱币,岂不是使得货物价格变贵吗?王爱卿怎么认为超发钱币对于财政有益呢?”

第597章 货币调节

  万历皇帝显然没有仔细读过《国富论》,他的经济学思想基本反映了大明朝廷中没有读过该书的官员普通水平。

  明朝人对经济学的理解普遍认为天下的物产是有限的,朝廷所发行货币的数量应该根据天下这有限的物产计算得来。

  古人倒不是没有观察到经济发展的存在,不过对于此时的观念来说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是实业的发展,朝廷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生产,比如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通过赋税手段促进农民开荒等等。

  百姓能种出的粮食更多了,天下的物产自然增加,朝廷所发的货币数量才能相应增加。

  而且古代的士大夫阶级还很有量入为出的观念,儒家士大夫从孟子时代就开始强调保护山林、保护渔业资源等等,与其说古人都爱环保,这更像是一种大家长治理全家产业的思维。朝廷就是一家的管理者,一个好的大家长应该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存钱少花钱,还要教育百姓们也学会勤俭度日,不要当败家子。

  这种思维明显和中华文明深厚的农业传统有关,好处就是中原王朝只要不乱整,往往能够有二三百年的国祚,不过中原王朝长期只把目光放在实业,甚至仅仅是农业上,对于许多金融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中国古代的研究也就相应减少。

  王文龙在《国富论》最终同样为了迎合大明的时代特点也只讨论了工业分工的好处和货币的本质,对于许多金融学的内容点到即止。

  以至于万历皇帝虽然总想着多印钱给自己捞好处,但却同样认为这种印钱的方式是一种作弊手段,一边花钱一边良心不安。

  王文龙回答道:“回圣上,若按经济学观点,货币的适当超发乃是正常现象。”

  听闻此言,不光是万历皇帝,就是李太后和陈矩都好奇看向王文龙,他们很好奇王文龙会如何解释超发货币的合理性?

  王文龙继续说:“大明在律法之上将印钞发钱之权收归国有,全国所有货币按照法律都应该由朝廷发行。理论上若是货币不超发,则从洪武年间至今,市面上的货币就不会增加。然而我大明兴盛二百年,人口增长,洪武十四年全国只有一千零六十五万户丁口,而到万历六年,全国的户口数已然过亿,人口增长接近十倍。太祖年间战乱方息,除如今南北二京之外,中原腹地几乎无一大城,而到本朝,山东、河南、两湖之地,城郭联绵,城市人口增长比之太祖初年只怕二十倍也有余。”

  “城市人口不务农桑,生活日用皆要以钱钞购买,单单如此计算,本朝之钱钞总数便应该是太祖年间的二十倍有余了。”

  “二百余年间钱钞总数至少增加二十倍,计算之下单是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多发行的钱钞数量就得是之前总数的百中取二点七。这些钱若是发的少了,民间便会出现钱荒的景象。”

  王文龙讲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三人都听懂了,他们以前以为朝廷多发钱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一种被动货币贬值的手段,是损害百姓利益的,听王文龙一讲才明白如此情况,朝廷要是不发钱,百姓日常生活便根本无钱可用。原来朝廷发钱,还真有正当性,而且这个钱不能发少了。

  常年在外朝办事的太监陈矩也有些经济学的技术思维,但是听到王文龙这个理论还是有耳目一新之感。

  万历皇帝笑道:“我总听官员上书,表示各地缺钱,百姓困苦,原来是这样道理!”

  李太后不好干预外朝事物,没有发表议论。

  老太太过去对于经济学也没有什么兴趣,但因为王文龙讲的够直白,老太太也听懂了王文龙所说的理论,心中颇有学会新东西的满足感,虽然不好就此事开口夸奖王文龙,但就凭王文龙说的让她觉得有理,李太后心中便已将王文龙当做是一个有才人物。

  万历皇帝对于可以多发钱这事儿颇感兴趣,点头说道:“过去发钞总是地方上发现钱钞紧缺,于是上书朝廷,如今照王爱卿所说,朝廷本该以每年百中取二点七的比例,主动多发行货币才是。”

  见到万历皇帝兴奋的表情,王文龙心里一笑。

  王文龙知道万历皇帝乍听到这个数字,肯定觉得自己手中可以印更多钱来用,然而只要计算就会知道大明历代所印的宝钞增速远超过百分之二点七的数字,不然也不会导致钞法废驰现在只能重新接受银本位。

  万历皇帝如果真叫人来计算就会发现,按照这个数字他所能印的钱不是更多而是更少,那时也不知是怎样表情。

  王文龙回答说:“若按微臣观点,这数字应该比百分之二点七再高一些,超发货币会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数量多了,价钱自然就会便宜下来,这就叫做货币贬值。”

  王文龙停顿了一下看三人的表情,发现三人都能听懂之后,继续道:“假如说十年前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米,十年之后只能买半石,如果一个人十年前借了一两银子,需要卖一石米才能还,那么十年后这一两银子的债,他只需要卖半十米就能够归还。所以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借钱是件划算的事情,百姓会更愿意借债去发展。”

  “圣上、九莲菩萨,臣所说的借债在此处只是一种经济学行为,并不只有败家之人才要借债,比如一个佃农想要增收,往往便会倾向于借贷去购买耕牛和农具,以一个无地庄户想要拥有自己的田产,便会借债去雇人开垦荒地,乃至于工匠商人,天下百业,初创之时都需要靠借债才能有第一笔资金。如若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或是朝廷想要戍边屯田、活跃某地市场,那么增发货币非但不是不好的行为,反而还有利于帮助实现朝廷的目的。”

  “当然这种增发还是要限定在一定限额,如原本多发百分之二点七的钱币,在增发之处便可以转为百分之三,甚至于百分之四,但若是再多,恐怕就会有货币贬值伤害百姓之忧了。”

  王文龙道:“臣以为这种使用货币去帮助发展的手段可以叫‘货币调节’。”

  王文龙最开始的论述李太后还听得懂,但是说到货币超发的好处,李太后渐渐就有些跟不上了,直到最后王文龙总结之处,她又找了回来,只觉得王文龙所说的有道理,但又不确定是否正确,于是选择不说话。

  万历皇帝则明显对这论述感到新奇,扭头问一旁的陈矩道:“陈大伴以为王爱卿此言如何?”

  王文龙原本以为陈矩肯定会模棱两可的说话,却没想到陈矩只是稍微思索便笑着点头:“老奴以为王舍人所说极有道理,将老奴以前不少迷思都解开了。”

  王文龙不禁对陈矩投去讶异的目光,陈矩能够被外朝官员信任,甚至被称为“陈佛”,其来有自,他在太监群体中属于相当靠谱的人物,有一说一,比许多外朝的官员还要正直。

  万历皇帝点头,对王文龙道:“人都说王建阳创立一经济学,论及经济事务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如今一看果然是身具才干呀。”

第598章 臣有三策

  万历皇帝和李太后对视一眼,又问王文龙道:“爱卿上书中所写皇家公司该当如何运行?”

  王文龙听到这话只感觉汗毛都竖了起来,他想到如今的场景不止一天了,大明皇家投资海贸这件事情说不定对于大明甚至整个中国历史都是一个大拐点。

  王文龙从常州上书的时候就开始计划,这时已经有了全盘考虑,在上京城的这个把月中,早已经将脑海中的计划反复推演过。

  王文龙颇有信心的说:“而今之欧洲国家多以海贸而富强,大明半壁江山都临海,物产富饶、人口繁盛,有如此地利,若参与海贸定能够大大获利。臣苦心思索,有上中下三策。”

  王文龙以前也没面过圣,而且万历皇帝好多年不见。外朝之臣他也没办法去找人询问和万历皇帝当面说话要怎么说,于是干脆学了小说里的方法。

  万历一听就想笑,三策?这王文龙大概把自己当三国演义里的谋士了,不过他今天心情好,对王文龙此人印象也不错,于是笑道:“请王爱卿将三策说来。”

  王文龙:“上策,效法郑和故事,我大明派皇家舰队出海,杨威绝域,开拓殖民地,建议远大于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万历皇帝自然知道什么是殖民帝国,万历皇帝也是看过《葡萄牙国史》的,且看过两三遍,这书比《国富论》好懂得多,他当着小说看来解闷。

  然而他却不愿意如此去做,看书就能知道殖民帝国涉及的利益太多,如果大明要用朝廷势力去海外殖民,要投资、要移民要派人去管理军队,还要设立海外总督。

  随便一件都可以让如今党争激烈的朝臣联合起来把他脑袋吵翻。

  “西班牙王国有若干殖民地,还不是被英吉利人所打败?此法不甚可行。”万历皇帝直接说。

  听到万历皇帝果断的拒绝,王文龙心中叹了一口气,他考虑再三觉得建立殖民帝国是大明对外扩张的最好方式。

  大明如今的人口以及体量,成立殖民帝国绝对能够独霸太平洋,更关键是殖民帝国的模式非常适合大明现有体制,殖民地总督干的事情和李化龙这些边地总督也差不多,让大明的官员用儒家礼教和大明的组织形式去管理殖民地,绝对比欧洲人干的要好得多。

  而且殖民帝国的模式虽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以大明的体量,弱点也能变成优点,西班牙帝国打不过英国,那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大明殖民帝国成长起来,英国和荷兰这些殖民国家根本就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就算英国人可以打败一支西班牙无敌舰队,但如果是十支呢?以大明二十多倍于西班牙的人口数量,这个殖民帝国真的建立,二十支无敌舰队也能给你搞出来。哪怕帝国模式管理效率低一点,可光是靠以力破巧也能荡平天下了。

  但无奈万历皇帝不愿意,王文龙只能继续说:“第二条计策,微臣以为可以以圣上的名义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上可以种植甘蔗、棉花甚至是粮食和烟草,这些物产对于大明来说都有需求,圣上只需派一二中官,便可为皇家经营起一片偌大产业,也可为大明拓展许多领土。”

  李太后在这两天也让太监给她念了《葡萄牙国史》,老太太是小户人家出身,就喜欢屯田产,给自己的哥哥弟弟都弄了好多庄田,对于海外殖民地的广阔也颇为眼馋。

  她问道:“海外可还有广大土地?”

  “最好的殖民地已经被欧洲人抢去,”王文龙说道:“大金矿大银矿,或是盛产名贵香料之所在,已然都在西班牙和荷兰人控制之下,然而若是想要老实种地开荒,世界上的好地可还多着呢。”

  万历皇帝对于囤地也颇感兴趣,对太监吩咐道:“拿一本《葡萄牙国史》来。”

  原来历史上利玛窦进京城给万历皇帝献的很重要一件宝贝就是他在南京城画的一幅世界地图,不过在本时空王文龙所印刷的《葡萄牙国史》每一册的第一页都是一副小比例的世界地图,伴随着这套书的流行,大明人物对于世界地图已经不感到新奇。以至于本时空的利玛窦给万历皇帝献的几十件宝贝里干脆就省了这一项。

  太监拿来书,万历皇帝动手翻书,指着书上地图说道:“王爱卿可知天下何处还有良田?”

  王文龙走上前去,先指着北美洲道:“此处土地几乎有我大明土地面积的两倍之数,其上只不过有几个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殖民地,欧洲人只把这美洲大陆当做贸易中转点,然而根据纬度来看,此地中南部的气候与我大明的江南类似,一年四季分明,而且其大陆上有诸多森林草原,定然能有肥沃土地。”

  接着王文龙又指着香料群岛以南的部份,那里是澳洲的所在,只不过澳洲去年才被荷兰人所发现,王文龙在这幅地图中自然不好画出来。

  “我听人传说,此地有一大洋洲,其上虽然有诸多沙漠,然而也是草场肥沃之地,且传说此地广大亦是几乎能与大明相比,哪怕只有一城的土地适合耕种,也可养活一省之人口了。”

  王文龙说的前景十分诱人,然而只看看地图万历皇帝原本生出的一点兴趣瞬间消散。

  太远了,太麻烦了。

  大明国土的面积的两倍,而且还全是没有开发过的土地,这要上去搞个殖民地不知多麻烦,而且看地图上这两地方的位置,说是千里迢迢都太小瞧了。

  万历道:“这……路途太过遥远,想要开发起来,不知何年何月了。”

  王文龙道:“总比不去开发要好呀,若是我大明人物不去,这两处肥沃土地终究会被欧洲人所占据。”

  万历不置可否,他只想要多挣钱,并不想要劳心费力,他在大明都没想着当明君,更不会想着千里迢迢到美洲或者澳洲去当了。

  王文龙虽然早就预料到万历皇帝这个反应,但是听到他真的问出这话,心里还是对着摆烂的皇帝感到无语。

  这两条政策如果万历皇帝能咬牙去实行任何一条,大明的国祚真少说能有个二百年的荣景,不过万历皇帝自己放弃了。

  李太后问道:“还有呢?”

  王文龙的叹息一闪而过,这大明的国势万历自己都不想救,他上赶着替老朱家悲伤做啥?

  王文龙整理心绪,道:“回太后的话,第三便是由皇家投资海贸公司。效仿荷兰人之东印度公司,也成立一家公司。这‘公司’并非官办机构,只是如同私人的货行一般,股权灵活,所做的生意也可大可小,只要能够稳定给予回报便是了。圣上和太后若要投资公司,有许多绝佳的好处,起码这公司少了许多处理关系的成本。”

  “何为关系成本?”虽然万历皇帝对于王文龙解释事物之时不断抛出来的新词已经有些习惯了,但是这事情涉及到他的钱,他还是得问清楚一些。

  王文龙笑道:“英国以及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除开在印度等地活动的开支之外,在两地国内最大的花销便是用以游说本国贵族,如此方能源源不断从国内得到支持。”

  他一说,三人瞬间都听懂了。

  真别吹嘘什么商业精神契约文化,东印度公司这种规模的企业要征兵、要造船、甚至去打海战,都需要国内的配合,英国东印度公司大名鼎鼎的私掠权,每一张私掠证上都有英国女王的名字,怎么可能没有背后交易,在英国和荷兰,国王和执政都已经被商人阶级给架空,这些支持都需要拿两国东印度公司的真金白银去和贵族换。

  而万历皇帝直接投资的贸易公司,那是又有钱又有权,这些关系还不是说有就能有?

第599章 又升官了

  听王文龙说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营方式以及皇家投资殖民公司的好处,万历皇帝终于心动,他看了一眼母亲,就见李太后也是神采奕奕。

  不过万历还怕自己有什么计算不到的地方,不想冒然做判断,他给了陈矩一个眼色。

  陈矩思索一番,问王文龙道:“王舍人可详细说说那‘公司’是什么东西,荷兰人和英国人的公司靠什么方式牟利?”

  王文龙解释道:“荷兰东印度公司什么生意都做。他们运营殖民地,在殖民地种地挖矿,购货物带回欧洲贩卖,中国日本商人也都会在他们的商港处买货,甚至荷兰人曾收钱帮助香料群岛上面的土王作战,充当雇佣兵的角色。荷兰东印度公司采取一种股份制,他们的股东待在荷兰国内,出股本给荷兰东印度公司使用,荷兰东印度公司挣回利润就拿回去跟股东分红。能够多分红股东就会购买他们更多股票,他们就更有钱财去将公司做大。”

  王文龙总结:“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营只为挣钱,不管什么生意,只要能够挣回钱财他们就做。”

  万历皇帝道:“这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做的事情也太杂乱了吧?没有风险吗?”

  王文龙笑道:“回圣上,根据经济学理论,生意的规模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互通有无以促进分工又是任何地方的天生需求,以这两条做基础,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如今能够把船只开到印度和大明,这些地区彼此之间其实都对对方的货物有所需求,只不过过去因为山海相隔而买不到罢了。如今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而能够买到,那么市场必将极速扩大。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了这许多种生意却几乎全部能够盈利就能看出,如今世界海运市场正在极速扩大的阶段,只要涉足其中,无论做什么生意恐怕都有的赚。”

  在此时的大名,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做海外贸易来钱快,只不过不知是何原因,王文龙用市场扩大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这条道理一说,三人这才明白了。

首节 上一节 333/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